带鸢字的诗句

带鸢字的诗句

这里有不少的诗歌都是带鸢字,希望有助于你

《有鸟二十章》之七   

——唐·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有鸟》

唐.元缜   

有鸟有鸟群纸鸢,   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见高人眼乱,   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   余势尚存犹在天。

《纸鸢》宋.王龄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鸟飞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搏鹏似尔难。

《纸鸢图》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竹枝词》

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风早,笑我风筝五丈风。

  

《无题》

近代.邓拓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与纸鸢有关的诗句

与纸鸢有关的诗句如下: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 孔尚任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郑板桥《怀潍县》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曹雪芹的《红楼梦》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清陈长生《春是信笔》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清骆绮兰《春闺》

含有"风筝"的诗词

《有鸟》唐.元缜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见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纸鸢》宋.王龄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鸟飞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搏鹏似尔难。

《纸鸢图》明.徐渭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竹枝词》清.孔尚任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风早,笑我风筝五丈风。

《无题》近代.邓拓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来帮我想个带“顷“鸢”2字的诗句

这里有不少的诗歌都是带鸢字,希望有助于你《有鸟二十章》之七 ——唐·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鸟》唐.元缜 有鸟有鸟群纸鸢, 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见高人眼乱, 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 余势尚存犹在天. 《纸鸢》宋.王龄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鸟飞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搏鹏似尔难. 《纸鸢图》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竹枝词》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风早,笑我风筝五丈风.《无题》近代.邓拓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有关风筝的诗词

有关风筝的古诗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与风筝有关的诗词

古人咏风筝诗赏析 纸 鸢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

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征。

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

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

上引五言绝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

诗人意在借物写 景,状景抒怀。

“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 难以升空高飞。

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 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 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 丹心”始终不得报国。

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

该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

竹马在地面上 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 叫,好不骄横。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 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

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

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 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

最后,谁 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

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

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

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

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

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

“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

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

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

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

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

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 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

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

关于风筝的古诗

1、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清·高鼎《村居》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3、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吴友如《题画诗》 译文:风筝只依靠风的力量就能有矫健的英姿,不用凭借羽毛丰满。

牵着的红线向天空飞去,这就是直上青云通畅道路。

4、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孔尚任《燕九竹枝词》 译文:小孩子成群结伴,穿着红裤子放起风筝,提着风筝线怒骂老天爷:人人都夸奖你春天来得早,你为啥不起一阵春风把我的风筝送上天。

5、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唐·高骈《风筝》 译文:那音调模糊成曲勉强能欣赏,但不久又奏出另一种声调。

扩展资料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参考资料:风筝-百度百科...

古代诗句中设有玩具的诗句有

李白《长干行》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宋 陆游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清 骆绮兰《春闺>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清陈长生《春是信笔》(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浣溪沙诗句

词牌释义 [题考〕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

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

』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

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

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

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

本调别名山花子。

〔作法〕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

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

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

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

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

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

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 [1]“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2]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词牌由来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有杂言、齐言二体。

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

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

浣溪沙简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上下片三个七字句。

四十二字。

分平仄两体。

平韵体流传至今。

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

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

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 词牌格式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韩 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韵) 可仄平平可仄韵 六铢衣薄惹轻寒(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慵红闷翠掩青鸾(韵) 平平可仄仄平韵 罗袜况兼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 雪肌仍是玉琅玕(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骨香腰细更沈檀(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名家作品[编辑本段]一、浣溪沙-(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缲车②。

牛衣古柳卖黄瓜③。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

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

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

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编辑本段]二、浣溪沙1-苏轼 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②。

潇潇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译文』 去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注释 ①蕲...

有关红妆的诗词

1、梦啼妆泪红阑干唐白居易 只查询白居易的结果 《琵琶行》2、旋抹红妆看使君唐杜甫 只查询杜甫的结果 《浣溪沙》3、对君洗红妆唐杜甫 只查询杜甫的结果 《新婚别》4、湿破红妆面宋晏几道 只查询晏几道的结果 《生查子》5、啼妆满面残红印清吴伟业 只查询吴伟业的结果 《圆圆曲》6、—代红妆照汗青清吴伟业 只查询吴伟业的结果 《圆圆曲》7、看红妆素裹现代毛泽东 只查询毛泽东的结果 《沁园春·雪》8、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宋晏殊 只查询晏殊的结果 《浣溪沙》9、照影红妆宋张先 只查询张先的结果 《蝶恋花·绿水波平花烂漫》10、青凉伞映红妆面宋晏殊 只查询晏殊的结果 《渔家傲·荷叶初开犹半卷》11、开宴出红妆宋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满庭芳·香叆雕盘》12、洗妆不褪唇红宋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西江月 梅花》13、旋抹红妆看使君宋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浣溪沙》14、从教娇泪洗红妆宋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浣溪沙》15、缥缈红妆照浅溪宋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浣溪沙》

古诗词迷们快来答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古人咏风筝诗赏析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

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征。

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

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

上引五言绝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

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

“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

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丹心”始终不得报国。

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

该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

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

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

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

最后,谁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

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

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

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

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

“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

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作飞鸟一样看待了。

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

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

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

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筝十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爷羡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065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推荐赏析

推荐汉语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