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在七星岩的诗词 谁有关于七星岩的诗句
-
朱德在七星岩的诗词 谁有关于七星岩的诗句
肇庆七星岩,又名星湖,是南国著名的风景区。以石论,一湾碧水簇拥着七块奇石,故名曰“七星岩”;以水论,七块奇石聚会在一湾绿水之中,故名曰“星湖”。在肇庆,七星岩就是星湖,星湖就是七星岩。此处,无峰不秀,有水皆青。
中国的古迹,若无名人题咏,便成不了名胜。肇庆七星岩正是如此,虽然风光秀丽,但因缺少名人的题咏,故名声不大。在石室岩摩崕石刻——璇矶台上,虽有千余幅古人题颂,但题咏者多为府县官吏,地方襟绅,而没有真正的文人、名人,特别是著名的文人。
所幸是建国以后,不少的现代伟人和名人不时来七星岩游览,因此而留下了大量的名诗名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郭沫若先生,陈毅元帅的四首诗。这些诗作,极大地提高了肇庆七星岩的知名度。
一,山多红豆树.
走进七星岩的南大门,莫问方向,只管沿z着大路前行,你兜了个500米的大圈子之后,便来到了天柱岩的背面;寻路直奔天柱岩,再前行约500米,终于峰回路转,绕到天柱岩的正面。顺路正行时,猛然抬头,只见路左石壁上淋淋漓漓数行狂草大字,这就是当代著名学者兼大诗人郭沫若的诗作——《宿天柱阁》:j}[(_
七星落地上,
天柱立中流。`{
山多红豆树,\'
窗对白凫洲。_
月下开菱镜,
云间结彩楼。
勾留过一宿,
灯火是端州。
文革前,郭老曾经数次来七星岩游赏,每次均有题咏。 这首《宿天柱阁》,是郭老一九六一年冬季初次来七星岩所作。这首《宿天柱阁》,流畅、自然,平和,不矫揉,不造作,既是郭老在七星岩所留题咏中的佳作,也是七星岩名人诗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郭老的这首《宿天柱阁》,费墨不多,内涵却很丰富。全诗八句%,由近及远,一句一转,一转一奇。首二句大体概括七星岩全貌,第三句,写红豆,第四句写水鸟,第五句是湖水,第六句是高楼,七句八句是概括收束。仔细玩味全诗,我们既能看到每一片段不同的景色,又能体会出全诗一气呵成的妙处,寓和谐于跳跃之中,这正是作者艺术技巧卓越高超的所在也。
动中寓静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此诗中虽然有许多动词,“落、立、多、对、开、结、过”等等,但是这些动词不是要表现热闹、喧嚣的场面,而是要写出幽静、平淡的意境。郭老一旦拈起笔来,立即心静如水,尘世的喧嚣远远抛开去,显示出“老僧入定”,“古井不波”的深厚定力。郭老把满腔热情掩藏在平淡之后,把深挚的感情被蕴藏在表面的平淡之中,我们只有耐心地去寻味,诗的妙处才能体会出来。并不是只有绚丽雄奇才能打动人心,高明的艺术家往往在平淡中展示出实实在在的力量。
郭老诗中所说的“红豆”,指的就是七星岩里随处可见的“海红豆”。?=k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0 21:03:06编辑过]
--------------------------------------------------------------------------------
-- 作者:双溪草庐
-- 发布时间:2007-4-20 20:37:40
--
二,我来游岩遍}
从天柱岩郭老题诗处继续前行约五百米,山路左侧忽现一水池,名曰"莲池"。在莲池上方之石壁上,又见一处石刻,这就是陈毅元帅1966年2月畅游七星岩时,所赋五言古诗《七星岩》,其词曰:
七星拔地起,洞穴腹内装。ac
沥湖环四面,千顷姿汪洋。6-Nd+
阆风亭欲飞,玉屏如铁墙。au.
石室叹钻天,景福秘地藏。6
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N
对山擎天柱,任人说玄黄。Z
彩楼挂其间,飘渺而微茫。MhG"b
蟾蜍立水面,仙掌在其旁。Kn
朝暮两相依,恰似姊妹行。I3K
禾坡有奇趣,离群守一方。zPi
高踞而南面,气宇最轩昂。)R5
我来游岩遍,怡悦荡心房。ji;0
攀岩试腰脚,垂钓话濠梁。#
且喜腰脚健,少壮赞我强。)^
谓我尚未老,可以上战场。P~6
陈总的这首《七星岩》,别具一番风韵,乃是一长篇歌行。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七星岩》诗中有点有面,有详有略。写面时, 简洁遒劲,好似一幅疏阔的山水画;写点时,因势象形,维妙维肖,又如细密的工笔写真图。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词句,对七星岩的湖光山色作了细致描写。诗篇结尾处画龙点睛式的评赞,更使得情调欢畅,趣味横生。 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诗的开头四句是第一部分;
七星拔地起,洞穴腹内装。沥湖环四面,千顷恣汪洋。
开头四句,诗人从岛岩、洞穴和湖水入手,首先勾画出七星岩的大致概貌,并留下无限空间,以为下一部分的铺陈描述做好准备。的
最后八句是《七星岩》诗的结尾部分:
我来游岩遍,怡悦荡心房。攀岩试腰脚,垂钓话濠梁。Cms0;
且喜腰脚健,少壮赞我强。谓我尚未老,可以上战场。
诗人由喜山乐水的心旷神怡,一直写到自己虽年迈花甲(是年陈总六十五岁),但腰尚强,脚犹健,仍然"可以上战场",抒发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情怀,展示出陈总"唯大将军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将军诗人本色。尚
从第五句"阆风亭欲飞"到第二十二句"气宇最轩昂",是全诗的第二部分,也是全诗的重点。七星岩主要由七座岩岛组成,这七座岩岛又可分为四组:东边一组两座岩岛:阆风岩和玉屏岩;中间一组两座是石室岩和天柱岩;北边一组一座名为禾坡岩。陈老总用浓墨重彩,铺陈描摹出多姿多采各有特色的的"七颗星"来,如数家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腹中天地阔I
沿莲池向前行不过数十步,就来到石室岩前。呵呵,在星湖里,"石室岩"这三字有两层含义:首先,"石室岩"是一座岩岛,即七颗星中的一颗;其次,它又是石室岩下的那个岩洞,亦即七星岩中最著名的那个地下溶洞的名字。此岩洞的名称颇多,除"石室岩"这一名称之外,还可称为"黑岩"、"观音岩"、"景福洞",或者干脆就把它叫做"七星岩"。
石室岩的得名,因为它有一个幽深的地下大厅,好似石头制造的房屋一般。石室岩的洞口并不大,高仅二米,阔不过三米左右。而岩洞之内,却是天地广阔。岩洞里面的穹窿大窋,高达三十余米,面积达数百平方米。洞内怪石高悬,奇岩倒影,景色秀丽,宛如地下宫殿。与地面相平的,是一圜地下湖泊与一条地下河流。石室岩是七星岩中能行船的两个岩洞之一(另一个是禾坡岩下的双源洞)。游人可以乘坐小舟,深入洞穴深处,游览观赏岩洞深邃之处的奇观美景。
从石室岩南洞口乘坐小舟,到地下湖泊的对面北洞口上岸,只见石室岩洞北口高宽开敞,别有洞天。石室岩的北洞口是由于高空洞顶崩塌所形成的,巨大的落石堆积在洞口处。北宋时,人们在崩落的巨石上修建了一座平台,名为"斗魁台"。到了明代,改为现名"璇玑台"。x
在民间传说中,此处乃是神仙出没的地方,曾经有一群美丽的仙女,在台上织锦,因此才取名为"璇玑台"。唐宋以来不少诗人墨客,在这里赋诗题字,并把它刻在巨石和岩洞的四壁上。使得璇玑台四周,诗文碑刻,琳琅满目,成为一个天然的石刻展览室。陈毅元帅诗中的名句,"壁上题诗句,千年成诗廊",所指就是这个璇玑台。;
在石室岩洞内外题字、赋诗者举不胜举,最早最有名的当数唐代李邕。李邕是谁,有何事迹,知道的人大概不会很多,能记住他的,多半是因为他的名字上了大诗人杜甫的诗篇。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大概就是他了吧。
@
李邕所书《端州石室记》,刻在石室岩南洞口左侧的一块石碑上。在碑面中央,由于千余年的风吹雨蚀,出现一椭圆形石坑,好象马蹄踏出的圆坑一样,所以被当地百姓称为马蹄碑。"马蹄碑"是广东省的重点保护文物,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它的结构严整、端庄、疏朗,用笔方圆兼使;笔画刚劲、峻拔、有力,自成一体,是七星岩现存所有古碑刻中最为名贵的一块。}
石室岩南洞口左侧的石壁上所刻,与"马蹄碑"相对应的,就是朱德元帅1959年2月来此游览时所作的《游七星岩》诗。以本履之见,这首《游七星岩》,乃是七星岩题诗中古往今来最好的诗篇:
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到了宋代,"诗言志"的传统理念被道学家们上升到神圣的高度。宋人俗语曰:"诗庄词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诗妻词妾"也。词者,妾也;"妾者,接也",自不妨轻灵细巧、纤柔香艳一点也;然而,诗者,妻也,"妻者,齐也",这就被提升到"修齐治平"的道德伦理高度了。呵呵--这些东西,在列位看官眼中也许尽是些枯木朽株,然而在本履眼里,却都是经济伦常也。
朱老总的这首《游七星岩》,与郭老,陈总的作有所不同。郭老、陈总,以及叶帅的七星岩诗作,所描绘的对象是七星岩的山水风光,尽管陈总说了几句"景福秘地藏","千年成诗廊"之类的话,但诗的重点仍然是外部形象。朱老总的《游七星岩》,所描述的对象不是星岩外部风光,而是集中描绘隐藏在山岩腹地的岩穴。本诗篇幅不长,仅八句四十字,然而,内容却极为丰富,朱老总面对这人间仙境,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即是写景,又是抒情,一石两鸟,语带双关,抒情与写景如水乳般交融在一起,难解难分,是"诗言志"传统发扬光大的典范也。
诗的一二句是"起",无须解释,呵呵,乃老生常谈也。从第三句开始,警句迭出,意境大妙,其三四句曰:
坛 .~O`4T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诗中的"高要地",大有讲究也。首一层意思,"高要"乃是地名也,今天的肇庆市,最古时就叫做"高要",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高要县,县治就在今肇庆市区。到梁武帝天鉴六年(公元507年),高要县升格为高要郡。侯景之乱时,陈武帝陈霸先以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的身份,从肇庆起兵,以后因时聚会,建立起南朝的第四个王朝--陈朝。唐宋时期,肇庆开始称为端州,后来,因为宋徽宗道君皇帝即位前遥封为端王,赵佶称帝之后,升端州为兴庆府,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改名为肇庆府。此外,肇庆还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登基的地方。现在,肇庆为粤西一地级市,高要为肇庆治下之一县(市)也。
诗中的"发冲冠",不是岳武穆"怒发冲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草木苍劲,山石挺拔,风光秀丽,河山壮美--于是乎,我们又明白了,朱老总的这两句诗,首先是写七星岩的景色,"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也。
再一层意思,"高要地",又是指诗人自己所处的崇高而重要的地位也。朱老总自上井冈,与老人家合称"朱毛";以后,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乃至于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老总从来就没有担任过副职;在领袖可以称万岁之时,唯有朱总司令有资格与老人家同时而身受万岁之欢呼,这要是放在旧通俗小说中,应该叫做"一字并肩王"的吧;建国之后,朱老总担任过国家副主席,人大委员长等重要职务。由此看来,朱老总所处之地位,不能说是不"高"不"要"吧。
这里的"发冲冠",仍然不是岳武穆的"怒发冲冠",而是"火爆脾气","一点就爆", "一根肠子","有啥说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非常非常的不"韬光养晦"的意思,就是非常非常的不"绵里藏针"的意思也--于是乎,我们又明白了,"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这两句诗,除了是描绘七星岩的山水秀丽之外,更是诗人对自己性情、志向的描述也。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这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一切内容都已经昭然若揭,往下再做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了。总而言之,七星岩的山山水水与朱老总的血肉灵魂已经融为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即是我,我即是物也。
四,借得西湖水一圜
肇庆星湖中的七座山岩共分为四组景点,东面一组是阆风岩与玉屏岩,两岩紧密相连,好似东方的屏障;西面一组是蟾蜍岩与仙掌岩,好比是隈依在西面的一对姊妹;北面是高大巍峨的阿坡岩(禾坡岩),就像是屹立北方的一位哨兵;中间一组两座山岩--天柱岩与石室岩,才是星湖景点的核心。而石室岩下的岩穴,更是星湖风景区里核心中的核心也。
星湖中最古老的碑刻--李邕的"马蹄碑",星湖中最优秀的诗作--朱德元帅的《游七星岩》,都在石室岩岩洞的南洞口。从南洞口进入石室洞穴,乘坐小舟渡过岩穴内的地下湖泊,上对岸后继续前行十几米,很快就出了岩洞的北洞口。在岩洞北洞口外的石壁上,刻着一方数行大字,这就是叶剑英元帅于1961年4月游揽七星岩时,所题写的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游肇庆七星岩》:
©
借得西湖水一圜,5V>l
更移阳朔七堆山。-Q@
堤边添上丝丝柳,JiAK^
画幅长留天地间。jz
bd叶帅于一九六一年四月所题写的这首七绝《游肇庆七星岩》,乃是肇庆七星岩的招牌诗。在那个著名的金色的十月之后,此诗的照片曾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一时之间,全国争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只要提起肇庆七星岩,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叶帅的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圜"也。AjK7叶帅的这首诗,艺术性极高,若要细论起这首七言绝句的妙处,至少可以总结归纳出五大优点也。v)< 本诗的第一个优点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K 无论是古今中外,也无论是为诗为文,总必须先要有个开头。怎么开头呢?西方的洋鬼子讲究"五个W",咱中华上国讲究"比兴"以及"破题、承题、入手"。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简意赅,特别是近体的律诗与绝句,每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字数有限,必须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开头。如果诗的起句啰里啰嗦,绕来绕去,好半天还不得其门而入,那么,此诗多半不会是一首好诗也。:*{T? 而叶帅此诗,开头两句,简明有力,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叶帅把西湖的绿水与阳塑的青山融合在一起,用来赞美七星岩的山水秀丽。这两句,即是诗的开头,又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此两句,就已经将肇庆星湖的神韵勾勒出了一个大概也。叶帅此诗的开头,真可以以"凤头"来喻之赞之也。4N6 话说回来,真正做到开头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又谈何容易。譬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七星岩里另外那三首题诗,陈老总的《七星岩》是长篇古风,也就罢了;像郭老的《宿天柱阁》,甚至是朱老总的《游七星岩》,其开头也难免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在著名的小说《石头记》中,曹雪芹替怡红公子起草了一首七律--《访妙玉乞红梅》。诗的开头一句曰,"酒未开樽句未裁",书中的潇湘妃子摇头笑道:"起的平平也。"第二句曰:"寻春问腊到蓬莱。"曹先生让书中的黛玉、湘云一起点头称赞:"有些意思了。"呵呵——雪芹同学啊,不好自赞自啊。一首七言律诗,一共才八句话,好多内容都要包括在八句话中,而您呢,先说上一句废话,再松松垮垮地接上第二句,呵呵,您还不如干脆改写绝句好了。 叶帅《七星岩》诗作的第二个优点是:文思顺畅,一气呵成
叶帅诗的第三个优点,是构思巧妙,连接奇特。
一般来说,一首绝句的四句便分别为"起、承、转、合"四个内容。其中,"起、承"两句合为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一部分;"转、合"两句构成另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二部分。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既是诗的韵脚所在,这是形式上的停顿处;又是两层意思之间的过渡,这是内容上的停顿处。处理好前后两部分的过渡,使之紧密结合,密切衔接,是写作上的一个要点。叶帅的这首绝句,在构思上十分巧妙。本来,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的"山"字是诗的韵脚,也是绝句在形式上的停顿之处;然而,从这首诗的内容上来看,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说完后,诗的内在思路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紧接着的引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这三句说完之后,诗的第一层意思才告结束,才开始诗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全诗的收束句--"画幅长留天地间"。叶帅的这种巧妙构思,在断处粘连,在连处隔断,使这首绝句的内容更加集中凝练,诗意缠绵紧凑。似金沙水之连绵不断,如钱塘潮之波涛汹涌,因而起到了出人意表,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叶帅诗的第四个优点,是锻句炼字,推敲严谨。
五言、七言绝句篇幅有限,字数也有限,这就要求诗作者的语言要尽量的简明,有力,恰当,要力争一个字能顶两个字用,一句话能顶两句话使。譬如,杜工部诗"身轻一鸟过"中的"过"字;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都是古人锻句炼字的好例子。至于西西河中的神仙驴为了"推敲"二字,走火入魔,冲撞了雪太傅的卤仪,更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也。,
叶帅的这首七绝,在锻句炼字上极见功力。"借得西湖水一圜"句中的"圜"字,"更移阳朔七堆山"句中的"堆"字,皆极其恰当,换一下其他字来试试,呵呵——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字了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的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句中的"丝丝"二字,简直把星湖堤上的柳条写活了,令人不禁拍案叫绝:有了此"丝丝"二字,堤上的柳丝似乎正在眼前随风轻摆也。9
叶帅诗的第五个优点,是严格符合平仄规律,真正是一首近体绝句。ZK_
叶帅这首诗在声调平仄方面中规中矩,完全符合七言绝句的要求,显示出叶帅深厚的国学功底。此诗的平仄情况如下:^史坛 i>oX[J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G=Wt
仄仄平平平仄平。4\'{_W|
说起声调平仄,今人有一种倾向,即全不以声调为虑,管他什么平平仄仄,只管我行我素好了。其实,古人研究探讨声调,讲求平仄和谐,是非常有道理的。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平仄四声理论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沈约。与沈约同时的萧衍曾经向别人询问:"何为四声?"对曰:"四声者,\'天子圣哲\'是也。" 梁武帝萧衍居然不懂,也就不以为然了。沈约穷一生之精力,归纳总结出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撰写出专著《四声谱》,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实为唐代近体格律诗之滥觞也。yI2E
在"平上去入"四声之中,又能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平声"和谐、宁静、安逸、平稳;"仄声"急迫、短促、喧嚣、骚动。把平声与仄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出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起伏连绵,昂扬顿挫的音乐美来。做为格律诗的绝句与律诗,必须在平仄声调方面中规中矩。如果平声仄声处理的不恰当,背离了声调协调的规律,就会拗口拗舌,难以朗诵,这样的句式,被称为"拗句"。这样的诗就不能被称为近体诗了。讲究平仄声调,是近体诗的第一要求。9
我们再看看眼前的例子,郭老《宿天柱阁》的第一句是"七星落地上",这五个字的声调为"平平仄仄仄"。这句诗最后的三个字,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这种连用三个仄声结尾的句子,是一种典型的"拗句"。拗句是近体诗的大忌,诗中有了拗句,则无法称其为律诗也。当然,也有人故意在诗中使用拗句,以示崇尚古朴,那是另一个话题。仔细品味郭老《宿天柱阁》诗的首句,就好像一面裂了几条口子的破铜锣放在耳边,然后,一根粗木棍在锣面上狠狠地敲击了三下,破锣发出嘶哑,刺耳,沉闷的三响。呵呵--郭老是"秀才遇见了兵"啊。俺之所以判断郭老肚子里在骂"先人板板",根据就是"七星落地上"这句诗句尾的三个极其刺耳的仄声也。
我国著名诗人在肇庆七星岩里题的诗句 快!!!
肇庆七星岩,又名星湖,是南国著名的风景区。以石论,一湾碧水簇拥着七块奇石,故名曰“七星岩”;以水论,七块奇石聚会在一湾绿水之中,故名曰“星湖”。在肇庆,七星岩就是星湖,星湖就是七星岩。此处,无峰不秀,有水皆青。
中国的古迹,若无名人题咏,便成不了名胜。肇庆七星岩正是如此,虽然风光秀丽,但因缺少名人的题咏,故名声不大。在石室岩摩崕石刻——璇矶台上,虽有千余幅古人题颂,但题咏者多为府县官吏,地方襟绅,而没有真正的文人、名人,特别是著名的文人。
所幸是建国以后,不少的现代伟人和名人不时来七星岩游览,因此而留下了大量的名诗名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郭沫若先生,陈毅元帅的四首诗。这些诗作,极大地提高了肇庆七星岩的知名度。
一,山多红豆树.
走进七星岩的南大门,莫问方向,只管沿z着大路前行,你兜了个500米的大圈子之后,便来到了天柱岩的背面;寻路直奔天柱岩,再前行约500米,终于峰回路转,绕到天柱岩的正面。顺路正行时,猛然抬头,只见路左石壁上淋淋漓漓数行狂草大字,这就是当代著名学者兼大诗人郭沫若的诗作——《宿天柱阁》:
七星落地上,
天柱立中流。`
山多红豆树,
窗对白凫洲。
月下开菱镜,
云间结彩楼。
勾留过一宿,
灯火是端州。
文革前,郭老曾经数次来七星岩游赏,每次均有题咏。 这首《宿天柱阁》,是郭老一九六一年冬季初次来七星岩所作。这首《宿天柱阁》,流畅、自然,平和,不矫揉,不造作,既是郭老在七星岩所留题咏中的佳作,也是七星岩名人诗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郭老的这首《宿天柱阁》,费墨不多,内涵却很丰富。全诗八句%,由近及远,一句一转,一转一奇。首二句大体概括七星岩全貌,第三句,写红豆,第四句写水鸟,第五句是湖水,第六句是高楼,七句八句是概括收束。仔细玩味全诗,我们既能看到每一片段不同的景色,又能体会出全诗一气呵成的妙处,寓和谐于跳跃之中,这正是作者艺术技巧卓越高超的所在也。
动中寓静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此诗中虽然有许多动词,“落、立、多、对、开、结、过”等等,但是这些动词不是要表现热闹、喧嚣的场面,而是要写出幽静、平淡的意境。郭老一旦拈起笔来,立即心静如水,尘世的喧嚣远远抛开去,显示出“老僧入定”,“古井不波”的深厚定力。郭老把满腔热情掩藏在平淡之后,把深挚的感情被蕴藏在表面的平淡之中,我们只有耐心地去寻味,诗的妙处才能体会出来。并不是只有绚丽雄奇才能打动人心,高明的艺术家往往在平淡中展示出实实在在的力量。
郭老诗中所说的“红豆”,指的就是七星岩里随处可见的“海红豆”
从天柱岩郭老题诗处继续前行约五百米,山路左侧忽现一水池,名曰"莲池"。在莲池上方之石壁上,又见一处石刻,这就是陈毅元帅1966年2月畅游七星岩时,所赋五言古诗《七星岩》,其词曰:
七星拔地起,洞穴腹内装。
沥湖环四面,千顷姿汪洋。
阆风亭欲飞,玉屏如铁墙。
石室叹钻天,景福秘地藏。
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对山擎天柱,任人说玄黄。
彩楼挂其间,飘渺而微茫。
蟾蜍立水面,仙掌在其旁。
朝暮两相依,恰似姊妹行。
禾坡有奇趣,离群守一方。
高踞而南面,气宇最轩昂。
我来游岩遍,怡悦荡心房。
攀岩试腰脚,垂钓话濠梁。
且喜腰脚健,少壮赞我强。
谓我尚未老,可以上战场。
陈总的这首《七星岩》,别具一番风韵,乃是一长篇歌行。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七星岩》诗中有点有面,有详有略。写面时, 简洁遒劲,好似一幅疏阔的山水画;写点时,因势象形,维妙维肖,又如细密的工笔写真图。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词句,对七星岩的湖光山色作了细致描写。诗篇结尾处画龙点睛式的评赞,更使得情调欢畅,趣味横生。 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诗的开头四句是第一部分;
七星拔地起,洞穴腹内装。沥湖环四面,千顷恣汪洋。
开头四句,诗人从岛岩、洞穴和湖水入手,首先勾画出七星岩的大致概貌,并留下无限空间,以为下一部分的铺陈描述做好准备。的
最后八句是《七星岩》诗的结尾部分:
我来游岩遍,怡悦荡心房。攀岩试腰脚,垂钓话濠梁。
且喜腰脚健,少壮赞我强。谓我尚未老,可以上战场。
诗人由喜山乐水的心旷神怡,一直写到自己虽年迈花甲(是年陈总六十五岁),但腰尚强,脚犹健,仍然"可以上战场",抒发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情怀,展示出陈总"唯大将军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将军诗人本色。尚
从第五句"阆风亭欲飞"到第二十二句"气宇最轩昂",是全诗的第二部分,也是全诗的重点。七星岩主要由七座岩岛组成,这七座岩岛又可分为四组:东边一组两座岩岛:阆风岩和玉屏岩;中间一组两座是石室岩和天柱岩;北边一组一座名为禾坡岩。陈老总用浓墨重彩,铺陈描摹出多姿多采各有特色的的"七颗星"来,如数家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腹中天地阔
沿莲池向前行不过数十步,就来到石室岩前。呵呵,在星湖里,"石室岩"这三字有两层含义:首先,"石室岩"是一座岩岛,即七颗星中的一颗;其次,它又是石室岩下的那个岩洞,亦即七星岩中最著名的那个地下溶洞的名字。此岩洞的名称颇多,除"石室岩"这一名称之外,还可称为"黑岩"、"观音岩"、"景福洞",或者干脆就把它叫做"七星岩"。
石室岩的得名,因为它有一个幽深的地下大厅,好似石头制造的房屋一般。石室岩的洞口并不大,高仅二米,阔不过三米左右。而岩洞之内,却是天地广阔。岩洞里面的穹窿大窋,高达三十余米,面积达数百平方米。洞内怪石高悬,奇岩倒影,景色秀丽,宛如地下宫殿。与地面相平的,是一圜地下湖泊与一条地下河流。石室岩是七星岩中能行船的两个岩洞之一(另一个是禾坡岩下的双源洞)。游人可以乘坐小舟,深入洞穴深处,游览观赏岩洞深邃之处的奇观美景。
从石室岩南洞口乘坐小舟,到地下湖泊的对面北洞口上岸,只见石室岩洞北口高宽开敞,别有洞天。石室岩的北洞口是由于高空洞顶崩塌所形成的,巨大的落石堆积在洞口处。北宋时,人们在崩落的巨石上修建了一座平台,名为"斗魁台"。到了明代,改为现名"璇玑台"。
在民间传说中,此处乃是神仙出没的地方,曾经有一群美丽的仙女,在台上织锦,因此才取名为"璇玑台"。唐宋以来不少诗人墨客,在这里赋诗题字,并把它刻在巨石和岩洞的四壁上。使得璇玑台四周,诗文碑刻,琳琅满目,成为一个天然的石刻展览室。陈毅元帅诗中的名句,"壁上题诗句,千年成诗廊",所指就是这个璇玑台。
在石室岩洞内外题字、赋诗者举不胜举,最早最有名的当数唐代李邕。李邕是谁,有何事迹,知道的人大概不会很多,能记住他的,多半是因为他的名字上了大诗人杜甫的诗篇。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大概就是他了吧。
李邕所书《端州石室记》,刻在石室岩南洞口左侧的一块石碑上。在碑面中央,由于千余年的风吹雨蚀,出现一椭圆形石坑,好象马蹄踏出的圆坑一样,所以被当地百姓称为马蹄碑。"马蹄碑"是广东省的重点保护文物,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它的结构严整、端庄、疏朗,用笔方圆兼使;笔画刚劲、峻拔、有力,自成一体,是七星岩现存所有古碑刻中最为名贵的一块。
石室岩南洞口左侧的石壁上所刻,与"马蹄碑"相对应的,就是朱德元帅1959年2月来此游览时所作的《游七星岩》诗。以本履之见,这首《游七星岩》,乃是七星岩题诗中古往今来最好的诗篇:
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到了宋代,"诗言志"的传统理念被道学家们上升到神圣的高度。宋人俗语曰:"诗庄词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诗妻词妾"也。词者,妾也;"妾者,接也",自不妨轻灵细巧、纤柔香艳一点也;然而,诗者,妻也,"妻者,齐也",这就被提升到"修齐治平"的道德伦理高度了。呵呵--这些东西,在列位看官眼中也许尽是些枯木朽株,然而在本履眼里,却都是经济伦常也。
朱老总的这首《游七星岩》,与郭老,陈总的作有所不同。郭老、陈总,以及叶帅的七星岩诗作,所描绘的对象是七星岩的山水风光,尽管陈总说了几句"景福秘地藏","千年成诗廊"之类的话,但诗的重点仍然是外部形象。朱老总的《游七星岩》,所描述的对象不是星岩外部风光,而是集中描绘隐藏在山岩腹地的岩穴。本诗篇幅不长,仅八句四十字,然而,内容却极为丰富,朱老总面对这人间仙境,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即是写景,又是抒情,一石两鸟,语带双关,抒情与写景如水乳般交融在一起,难解难分,是"诗言志"传统发扬光大的典范也。
诗的一二句是"起",无须解释,呵呵,乃老生常谈也。从第三句开始,警句迭出,意境大妙,其三四句曰:
坛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诗中的"高要地",大有讲究也。首一层意思,"高要"乃是地名也,今天的肇庆市,最古时就叫做"高要",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高要县,县治就在今肇庆市区。到梁武帝天鉴六年(公元507年),高要县升格为高要郡。侯景之乱时,陈武帝陈霸先以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的身份,从肇庆起兵,以后因时聚会,建立起南朝的第四个王朝--陈朝。唐宋时期,肇庆开始称为端州,后来,因为宋徽宗道君皇帝即位前遥封为端王,赵佶称帝之后,升端州为兴庆府,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改名为肇庆府。此外,肇庆还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登基的地方。现在,肇庆为粤西一地级市,高要为肇庆治下之一县(市)也。
诗中的"发冲冠",不是岳武穆"怒发冲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草木苍劲,山石挺拔,风光秀丽,河山壮美--于是乎,我们又明白了,朱老总的这两句诗,首先是写七星岩的景色,"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也。
再一层意思,"高要地",又是指诗人自己所处的崇高而重要的地位也。朱老总自上井冈,与老人家合称"朱毛";以后,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乃至于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老总从来就没有担任过副职;在领袖可以称万岁之时,唯有朱总司令有资格与老人家同时而身受万岁之欢呼,这要是放在旧通俗小说中,应该叫做"一字并肩王"的吧;建国之后,朱老总担任过国家副主席,人大委员长等重要职务。由此看来,朱老总所处之地位,不能说是不"高"不"要"吧。
这里的"发冲冠",仍然不是岳武穆的"怒发冲冠",而是"火爆脾气","一点就爆", "一根肠子","有啥说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非常非常的不"韬光养晦"的意思,就是非常非常的不"绵里藏针"的意思也--于是乎,我们又明白了,"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这两句诗,除了是描绘七星岩的山水秀丽之外,更是诗人对自己性情、志向的描述也。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这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一切内容都已经昭然若揭,往下再做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了。总而言之,七星岩的山山水水与朱老总的血肉灵魂已经融为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即是我,我即是物也。
肇庆星湖中的七座山岩共分为四组景点,东面一组是阆风岩与玉屏岩,两岩紧密相连,好似东方的屏障;西面一组是蟾蜍岩与仙掌岩,好比是隈依在西面的一对姊妹;北面是高大巍峨的阿坡岩(禾坡岩),就像是屹立北方的一位哨兵;中间一组两座山岩--天柱岩与石室岩,才是星湖景点的核心。而石室岩下的岩穴,更是星湖风景区里核心中的核心也。
星湖中最古老的碑刻--李邕的"马蹄碑",星湖中最优秀的诗作--朱德元帅的《游七星岩》,都在石室岩岩洞的南洞口。从南洞口进入石室洞穴,乘坐小舟渡过岩穴内的地下湖泊,上对岸后继续前行十几米,很快就出了岩洞的北洞口。在岩洞北洞口外的石壁上,刻着一方数行大字,这就是叶剑英元帅于1961年4月游揽七星岩时,所题写的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游肇庆七星岩》:
借得西湖水一圜,
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
画幅长留天地间。
叶帅于一九六一年四月所题写的这首七绝《游肇庆七星岩》,乃是肇庆七星岩的招牌诗。在那个著名的金色的十月之后,此诗的照片曾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一时之间,全国争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只要提起肇庆七星岩,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叶帅的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圜"也。AjK7叶帅的这首诗,艺术性极高,若要细论起这首七言绝句的妙处,至少可以总结归纳出五大优点也。v)< 本诗的第一个优点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K 无论是古今中外,也无论是为诗为文,总必须先要有个开头。怎么开头呢?西方的洋鬼子讲究"五个W",咱中华上国讲究"比兴"以及"破题、承题、入手"。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简意赅,特别是近体的律诗与绝句,每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字数有限,必须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开头。如果诗的起句啰里啰嗦,绕来绕去,好半天还不得其门而入,那么,此诗多半不会是一首好诗也。 而叶帅此诗,开头两句,简明有力,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叶帅把西湖的绿水与阳塑的青山融合在一起,用来赞美七星岩的山水秀丽。这两句,即是诗的开头,又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此两句,就已经将肇庆星湖的神韵勾勒出了一个大概也。叶帅此诗的开头,真可以以"凤头"来喻之赞之也。4N6 话说回来,真正做到开头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又谈何容易。譬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七星岩里另外那三首题诗,陈老总的《七星岩》是长篇古风,也就罢了;像郭老的《宿天柱阁》,甚至是朱老总的《游七星岩》,其开头也难免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在著名的小说《石头记》中,曹雪芹替怡红公子起草了一首七律--《访妙玉乞红梅》。诗的开头一句曰,"酒未开樽句未裁",书中的潇湘妃子摇头笑道:"起的平平也。"第二句曰:"寻春问腊到蓬莱。"曹先生让书中的黛玉、湘云一起点头称赞:"有些意思了。"呵呵——雪芹同学啊,不好自赞自啊。一首七言律诗,一共才八句话,好多内容都要包括在八句话中,而您呢,先说上一句废话,再松松垮垮地接上第二句,呵呵,您还不如干脆改写绝句好了。 叶帅《七星岩》诗作的第二个优点是:文思顺畅,一气呵成
叶帅诗的第三个优点,是构思巧妙,连接奇特。
一般来说,一首绝句的四句便分别为"起、承、转、合"四个内容。其中,"起、承"两句合为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一部分;"转、合"两句构成另一层意思,为绝句的第二部分。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既是诗的韵脚所在,这是形式上的停顿处;又是两层意思之间的过渡,这是内容上的停顿处。处理好前后两部分的过渡,使之紧密结合,密切衔接,是写作上的一个要点。叶帅的这首绝句,在构思上十分巧妙。本来,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的"山"字是诗的韵脚,也是绝句在形式上的停顿之处;然而,从这首诗的内容上来看,第二句"更移阳朔七堆山"说完后,诗的内在思路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紧接着的引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这三句说完之后,诗的第一层意思才告结束,才开始诗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全诗的收束句--"画幅长留天地间"。叶帅的这种巧妙构思,在断处粘连,在连处隔断,使这首绝句的内容更加集中凝练,诗意缠绵紧凑。似金沙水之连绵不断,如钱塘潮之波涛汹涌,因而起到了出人意表,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叶帅诗的第四个优点,是锻句炼字,推敲严谨。
五言、七言绝句篇幅有限,字数也有限,这就要求诗作者的语言要尽量的简明,有力,恰当,要力争一个字能顶两个字用,一句话能顶两句话使。譬如,杜工部诗"身轻一鸟过"中的"过"字;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都是古人锻句炼字的好例子。至于西西河中的神仙驴为了"推敲"二字,走火入魔,冲撞了雪太傅的卤仪,更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也。,
叶帅的这首七绝,在锻句炼字上极见功力。"借得西湖水一圜"句中的"圜"字,"更移阳朔七堆山"句中的"堆"字,皆极其恰当,换一下其他字来试试,呵呵——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字了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的第三句"堤边添上丝丝柳"句中的"丝丝"二字,简直把星湖堤上的柳条写活了,令人不禁拍案叫绝:有了此"丝丝"二字,堤上的柳丝似乎正在眼前随风轻摆也。
叶帅诗的第五个优点,是严格符合平仄规律,真正是一首近体绝句。
叶帅这首诗在声调平仄方面中规中矩,完全符合七言绝句的要求,显示出叶帅深厚的国学功底。此诗的平仄情况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说起声调平仄,今人有一种倾向,即全不以声调为虑,管他什么平平仄仄,只管我行我素好了。其实,古人研究探讨声调,讲求平仄和谐,是非常有道理的。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平仄四声理论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沈约。与沈约同时的萧衍曾经向别人询问:"何为四声?"对曰:"四声者,\'天子圣哲\'是也。" 梁武帝萧衍居然不懂,也就不以为然了。沈约穷一生之精力,归纳总结出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撰写出专著《四声谱》,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实为唐代近体格律诗之滥觞也。
在"平上去入"四声之中,又能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平声"和谐、宁静、安逸、平稳;"仄声"急迫、短促、喧嚣、骚动。把平声与仄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出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起伏连绵,昂扬顿挫的音乐美来。做为格律诗的绝句与律诗,必须在平仄声调方面中规中矩。如果平声仄声处理的不恰当,背离了声调协调的规律,就会拗口拗舌,难以朗诵,这样的句式,被称为"拗句"。这样的诗就不能被称为近体诗了。讲究平仄声调,是近体诗的第一要求。
我们再看看眼前的例子,郭老《宿天柱阁》的第一句是"七星落地上",这五个字的声调为"平平仄仄仄"。这句诗最后的三个字,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这种连用三个仄声结尾的句子,是一种典型的"拗句"。拗句是近体诗的大忌,诗中有了拗句,则无法称其为律诗也。当然,也有人故意在诗中使用拗句,以示崇尚古朴,那是另一个话题。仔细品味郭老《宿天柱阁》诗的首句,就好像一面裂了几条口子的破铜锣放在耳边,然后,一根粗木棍在锣面上狠狠地敲击了三下,破锣发出嘶哑,刺耳,沉闷的三响。呵呵--郭老是"秀才遇见了兵"啊。俺之所以判断郭老肚子里在骂"先人板板",根据就是"七星落地上"这句诗句尾的三个极其刺耳的仄声也。
朱德的诗词作品
太行春感(1939年春)
寄语蜀中父老(1939年)
出太行(1940年5月)
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
赠友人(1941年)
游南泥湾(1942年7月10日)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
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
步董必武同志原韵两首
感事八首用杜《秋兴》韵·冀中战况
贺晋察冀军区歼蒋第三军
新农村
十月战景
攻克石门
战局时局
寄南征诸将
寄东北诸将(1947年11月)
贺董老六三大寿并步原韵(1948年2月)
车过图们江怀朝战(1952年9月)
过五指山(1957年1月18日)
六连岭(1957年1月23日)
昆明感怀(1957年2月23日)
纪念八一(1957年7月)
井冈山会师(1957年7月)
登石门山(1959年1月23日)
从化温泉(1959年1月27日)
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二首(1959年2月2日)
和郭沫若同志《春节游广州花市》(1959年2月)
游七星岩(1959年2月17日)
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1959年7月7日)
和毛泽东同志《登庐山》原韵(1959年8月11日)
花溪(1960年2月29日)
上东山(1960年3月2日)
登南高峰(1960年6月22日)
飞过泰山(1960年6月28日)
看西湖茶区(1961年1月26日)
登西湖北高峰(1961年1月27日)
游闽江(1961年2月2日)
游鼓山(1961年2月4日立春日)
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1961年2月8日)
经闽西感怀(1961年2月9日)
三明新市(1961年2月12日)
南昌过春节(1961年2月15日)
游越秀公园(1961年3月3日)
辛亥革命杂咏(1961年10月7日)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五周年
著名诗人赞美肇庆市七星岩的词
洞天福地七星岩,
暗河流转百万年。
恰似龙宫醉游客,
山歌飞韵梦故园。
朱德写的长征诗句有哪些
诗词作品 太行春感(1939年春) 为坚持华北抗战题词 寄语蜀中父老(1939年) 出太行(1940年5月) 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 赠友人(1941年) 游南泥湾(1942年7月10日)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 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 步董必武同志原韵两首 感事八首用杜《秋兴》韵·冀中战况 贺晋察冀军区歼蒋第三军 新农村 十月战景 攻克石门 战局时局 寄南征诸将 寄东北诸将(1947年11月) 贺董老六三大寿并步原韵(1948年2月) 车过图们江怀朝战(1952年9月) 过五指山(1957年1月18日) 六连岭(1957年1月23日) 昆明感怀(1957年2月23日) 纪念八一(1957年7月) 井冈山会师(1957年7月) 登石门山(1959年1月23日) 从化温泉(1959年1月27日) 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二首(1959年2月2日) 和郭沫若同志《春节游广州花市》(1959年2月) 游七星岩(1959年2月17日) 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1959年7月7日) 和毛泽东同志《登庐山》原韵(1959年8月11日) 花溪(1960年2月29日) 上东山(1960年3月2日) 登南高峰(1960年6月22日) 飞过泰山(1960年6月28日) 看西湖茶区(1961年1月26日) 登西湖北高峰(1961年1月27日) 游闽江(1961年2月2日) 游鼓山(1961年2月4日立春日) 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1961年2月8日) 经闽西感怀(1961年2月9日) 三明新市(1961年2月12日) 南昌过春节(1961年2月15日) 游越秀公园(1961年3月3日) 辛亥革命杂咏(1961年10月7日)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五周年
朱德写过哪些诗?
近代朱德的诗词有:
1、《无题》
百战余生者,群材可撑天。
从征凭两两,大将剩三三。
译文:艰难苦战后,生还者可以撑起一片天,经过两年多的战斗后,领兵打仗的将领只剩下参加合影的九个人。
2、《赠友人》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译文:华北大片国土的收复,靠的是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他们才是英雄,是猛士,是保卫祖国、抗击日寇的坚强柱石。相信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抗战胜利的红旗必将插遍祖国的河山。
3、《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译文:太行山上群峰耸立、峰峰相联,站在太行山之巅,举目远眺,滔滔黄河宛如一条巨龙,尽收眼底。黄河两岸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抗战大好形势,此行虽未最终到达重庆,但深感此行对于团结抗战具有重大意义。
4、《游香山》
红叶满山坡,香山游子多。
少壮扶云上,峻岭唱高歌。
译文:秋末,满山的红枫叶把整个香山掩映在火霞之中,游客众多。青年们在向香山极顶迅捷地登攀,嘹亮高亢的歌声回荡在身后的空谷之间。
5、《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仍作棘荆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 唯看砥柱正中流。
译文:禹对待天下遭水害的人,就像自己被水淹了一样;稷对待天下受饥饿的人,就像自己受饥饿一样,也正是我所担忧的。没有真正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常常陷入苦闷和柏徨之中。正因为有护国军这支铁的队伍来承担挽救国家命运的历史重任,因而尽管国家处于混乱和残破的状况,人们也能够把祖国的山河收拾好。
自己的这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袁世凯的复辟,时刻都有亡国的危险,因此,自己所承担的拯救祖国的斗争,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刻也不能停息。祖国的命运将由护国军的将士来作主,他们正是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德
朱德写过什么著作
朱德的作品主要是诗词,理论著作有《朱德选集》、《朱德文选》等,但是主要是诗词作品,有:
太行春感(1939年春)
寄语蜀中父老(1939年)
出太行(1940年5月)
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
赠友人(1941年)
游南泥湾(1942年7月10日)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
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
步董必武同志原韵两首
感事八首用杜《秋兴》韵·冀中战况
贺晋察冀军区歼蒋第三军
新农村
十月战景
攻克石门
战局时局
寄南征诸将
寄东北诸将(1947年11月)
贺董老六三大寿并步原韵(1948年2月)
车过图们江怀朝战(1952年9月)
过五指山(1957年1月18日)
六连岭(1957年1月23日)
昆明感怀(1957年2月23日)
纪念八一(1957年7月)
井冈山会师(1957年7月)
登石门山(1959年1月23日)
从化温泉(1959年1月27日)
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二首(1959年2月2日)
和郭沫若同志《春节游广州花市》(1959年2月)
游七星岩(1959年2月17日)
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1959年7月7日)
和毛泽东同志《登庐山》原韵(1959年8月11日)
花溪(1960年2月29日)
上东山(1960年3月2日)
登南高峰(1960年6月22日)
飞过泰山(1960年6月28日)
看西湖茶区(1961年1月26日)
登西湖北高峰(1961年1月27日)
游闽江(1961年2月2日)
游鼓山(1961年2月4日立春日)
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1961年2月8日)
经闽西感怀(1961年2月9日)
三明新市(1961年2月12日)
南昌过春节(1961年2月15日)
游越秀公园(1961年3月3日)
辛亥革命杂咏(1961年10月7日)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五周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637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放纵自己的诗词 形容放纵的诗句
- 清明节古诗词大全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诗 清明节的诗句 夜深的诗句 清明古诗 寒食节 ....source-icon {vertical-align- middle;width- 14px;heig
- 描写秋叶的诗句
- 描写雷的诗句大全
-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散文
- 咏雪的诗句古诗-咏雪的诗句古诗大全
- 有飞的古诗词-有飞的古诗词是什么
- 赞美河水的诗句
- 求历代大家对西施的评价诗句(诗词) 西施诗句
- 描写人物品质的诗句
推荐赏析
- 带有肢字的诗
- 关于眼睛的古诗词-关于眼睛的古诗词有哪些
- 吉字开头的诗句-吉字开头的诗句5个字
- 豪放诗词集
- 含有柳字的5字诗句-含有柳字的5字诗句大全
- 关于爱情的唯美古诗句
- 带有月字的诗词句-带有月字的诗词句段300字
- 感恩母亲诗词大全
- 含有谁字的诗句100首
- 带有执字的诗-带有执字的诗句
推荐汉语
- 「踥」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皆」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㣅」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繇」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網」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湴」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㷠」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餛」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蹤」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樕」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形容风很大 风速很快的诗句 越多越好
- 践行的意思
- 描写梨花的古诗词-描写梨花的古诗词大全
- 伤心古诗词-伤心古诗词名句大全
- 为字开头诗句-为字开头诗句有哪些
- 写梅花的诗句-写梅花的诗句有哪些
- 表达男女情感的诗词
- 油菜花古诗词 关于油菜花的诗句和传说具体啊
- 写杨贵妃的诗词有多少
- 宋代诗词歌赋-宋代诗词歌赋造诣很高的诗人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