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人文遗迹
-
北京谢叠山祠 在北京法源寺后街3号、5号。明景泰七年九月,与文天祥同赐谥,天祥赐忠烈,枋得赐文节。朝廷在法源寺后街的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谢枋得墓 谢枋得有遗书称:“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1289年八月,其子谢定之奉灵柩还乡。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庚寅九月,谢枋得被重新葬于弋阳玉亭乡龚原雷打石。 元延祐五年(1318)戊午,元集贤馆侍制李道源为《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撰文: 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宝佑丙辰试中,礼部高等比对,力诋时宰阉官,抑置二甲第一,元师压江上,宋社日替,江东漕司犹试士,徵校艺,枋得愤贾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发策十问,辞甚剀切,大拂贾意,台评竟上谤讪,镌两秩,兴国军安置,因谪所之山自命叠山,守令皆及门执弟子礼,丁卯以史馆召不赴,乙亥授江东提刑,总其兵以守饶信抚,与元兵战辄败,遂易服负母走闽中,隐於卜按,丁卯系度宗咸淳三年,乙亥系德佑元年。
南昌叠山路 叠山路,位于南昌市老城区主干道老街,东起南京西路,西至抚河路口,中间经过象山路、胜利路步行街等。 林则徐题“叠山书院” 在我国古代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书院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远远大于其他省份。特别是在宋代,象江西的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等在当时学术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特别指出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穿行于江西各书院,游走于江西的山水之间,一步步完善着著名的理学思想,也丰富了江西书院文化的内涵。 叠山书院在江西书院中是独树一帜,他因谢枋得而生,也因谢枋得的民族气节而影响日渐扩大。叠山书院最早是其弟子虞舜臣为纪念恩师择地建“谢文节公祠”,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公元1317年,经浙江行省奏请朝廷改为叠山书院。院址原为文庙,日久倾圯,明天启年间重修。书院俯瞰信江,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门高悬“叠山书院”匾额,是林则徐来此瞻仰时留下的手迹。主体建筑有明伦堂、文昌阁、桂花园、望江楼。文昌阁内有桂花园和“八仙过海”等浮雕。望江楼四周为精美壁画,书院四处都依山势变化,由回廊连接,曲折迂回,缀以花木,如入精美花园。登楼远望,信江、龟峰尽收眼底。 叠山书院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书院自创建至今,以谢叠山的文章和气节,典雅安谧的治学环境,吸引着历代政要、名流,或拜谒观瞻,或留恋长居,治学论道,留下了许多史迹和佳话。 明天启年间,纪念叠山书院重修,提学副使、理学家李梦阳、礼部尚书汪俊慕名前来,或讲学,或题词,益使书院之名远播。清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参观时,亲书“叠山书院”四个大字。 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烈的母校,望江楼便是他们的读书之处。在“五四”爱国潮流影响下,他们在桂花园秘密组织了赣东北第一个革命青年的先进组织“弋阳九区青年社”,并发动了声震江西的弋阳人民抵制日货的运动,为叠山书院增添了新的光辉。而今叠山书院继续秉承着叠山精神,在新世纪重发异彩。
-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wenzhang/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