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心理(如何矫正厌学孩子的心理障碍)
-
厌学心理
网上有关“厌学心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矫正厌学孩子的心理障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方新报》近日刊发的两条消息《逃避上学 一女孩自残后报警》和《孩子厌学情绪重 家长求助心理医生》引起读者关注。厌学心理是对学习或者学校的人际关系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采取逃避的一种心态。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厌学心理毫无疑问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视角》作者有话要说。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孩子?
《北方新报》刊发的两条消息让人忧虑,上学真地那么可怕?这两起事件看似是两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还是暴露出教育体制的老问题。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好些年了,但现实中真正执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和家长不管孩子的个性发展及能力大小,都以分数见高低。一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遭到老师的白眼、冷脸、甚至粗暴对待。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口号提了好多年,但许多学校还是越减越多,无形中也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人格得不到尊重,学习中没有快乐,势必会使一些孩子畏校如虎。
学生厌学不是个别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文件上,教育部门应该真正去落实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减负,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给孩子以安全,给孩子以快乐,这样的学校才能吸引住孩子。
厌学情绪是叛逆心理作怪
一名13岁的.女中学生,为了逃避上学,竟然拔刀自残,之后报假警称被歹徒袭击,此案不仅引发了家长与校方的矛盾,更是在其他学生与家长中造成恐慌。
厌学,是许多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不仅有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作怪,更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有密切关联。如果我们只把它当做是孩子任性的举动,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复杂的客观诱因,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注意综合调治,纠偏恐难奏效。更令人忧虑的是,消极对待学习任务尚能被社会承受,那种以极端的方式宣泄厌学情绪的行为则是对社会承受底线发出的挑战。女中学生这种不顾代价的决绝,令人触目惊心。厌学情绪的恶变,或许会令当事人心态扭曲,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当正视之。
孩子的成长需要关心
通辽市13岁女孩为了逃避上学自残,并编造假案,该事件是典型的叛逆期关爱缺失所致。女孩在自残前就已经出现诸如厌学、同学关系不融洽等问题。但是,其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及时地发现。如果当时注意到这些问题,能够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给她温暖与关心,“自残假案”这种事件绝对不会发生。
面对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可以让此类极端个案消除在萌芽阶段,这需要每一个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孩子处于心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不能让他们踽踽独行。如果失去老师的关爱、家长的关心,孩子做出极端反应便不足为奇了。
近日,笔者看了本《教育是慢的艺术》。当教育是艺术时,老师是否可以放慢教课的速度,让自己有时间关爱身边每一个成长的孩子;家长是否可以放弃所谓的应酬,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沟通?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护航人。
应试教育增加了学生压力
13岁女孩以自残这种极端行为来逃避上学,并编造假案的事实,再度向应试教育敲响了警钟。
不能不说唯分数为大的现行教育体制,已经把孩子带进了心智发育的死胡同。现在,许多校园笼罩在一种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氛围下,不仅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也重创了他们天真纯洁的心灵。数据表明,过去十几年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直在下降,焦虑抑郁,心理问题增多。自残行为实质就是一种脆弱、迷茫和不堪重负的情感宣泄。
都说青春是美好的、壮丽的,可是孩子的自残行为,却暴露了他们对青春的绝望。只有好好活着,才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去做有意义的事,去做那些曾经幻想过,而不曾实现的事。这样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孩子们未必不晓得,若非被痛苦压抑得透不过起来,谁又会跟自己过不去?呼吁全社会都来救救我们的下一代,把孩子们从沉重的学业重负下解放出来吧!
如何矫正厌学孩子的心理障碍
大学产生厌学心理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不可忽视,因为它可能影响学业和个人成长。以下是应对大学产生厌学心理的一些建议:
认识和面对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产生厌学心理,不要回避或否认这个问题。接受自己的情感,面对问题是解决的第一步。
了解原因: 尝试理解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学业压力、兴趣匮乏、人际关系问题、自我价值感下降等。了解问题根源有助于找到解决方法。
寻求支持: 不要独自承担厌学的困扰,寻求支持和倾诉是很重要的。可以和亲朋好友交流,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的帮助。
调整学习计划: 可以重新审视学习计划,分阶段合理安排学业任务,减轻学业压力,增加学习效率。
寻找学习兴趣: 尝试寻找对学习感兴趣的话题或课程,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愉快。
参与课外活动: 参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展自己的兴趣领域,结交新朋友,增加对大学生活的积极感受。
学习方法和技巧: 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积极心态: 培养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不要轻易放弃。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以便获得更深入的帮助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厌学心理持续影响到自己的大学生活。积极面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找回学习的动力和乐趣,重新拥抱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改善环境
要改变厌学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宿科季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
改变观念认真地发现厌学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孩子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有能力的、有前途的和受尊重的,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
培养兴趣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孩子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大学产生厌学心理该怎么办
大学产生厌学心理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不可忽视,因为它可能影响学业和个人成长。以下是应对大学产生厌学心理的一些建议:
认识和面对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产生厌学心理,不要回避或否认这个问题。接受自己的情感,面对问题是解决的第一步。
了解原因: 尝试理解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学业压力、兴趣匮乏、人际关系问题、自我价值感下降等。了解问题根源有助于找到解决方法。
寻求支持: 不要独自承担厌学的困扰,寻求支持和倾诉是很重要的。可以和亲朋好友交流,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的帮助。
调整学习计划: 可以重新审视学习计划,分阶段合理安排学业任务,减轻学业压力,增加学习效率。
寻找学习兴趣: 尝试寻找对学习感兴趣的话题或课程,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愉快。
参与课外活动: 参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展自己的兴趣领域,结交新朋友,增加对大学生活的积极感受。
学习方法和技巧: 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积极心态: 培养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不要轻易放弃。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以便获得更深入的帮助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厌学心理持续影响到自己的大学生活。积极面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找回学习的动力和乐趣,重新拥抱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如何解决厌学心理 怎么解决厌学心理
1、树立自信心。许多人厌学都是因为不自信,觉得自己太笨了,学不好。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个学习小目标,从易到难,一步步去实现,在不断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2、树立正确学习心态。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考高分或者取悦老师家长,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3、适当放松自己。有时候产生厌学情绪可能是你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结果适得其反。要学会适当放松自己,学习之余给自己安排些文娱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4、改进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识记方法单一、死板,学习效率低下,造成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而僵化、保守、因而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缺乏自制力、意志力、不能吃苦耐劳、常常有头无尾、半途而废。因此,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改进学习方法。
5、与老师家长沟通。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主动与老师家长沟通,他们会给你安慰鼓励和指导意见。
6、与同学形成良好竞争关系。和同学朋友互相鼓励,良性竞争。朋友间的相互鼓励竞争可以激发你的学习斗志。
厌学心理
《北方新报》近日刊发的两条消息《逃避上学 一女孩自残后报警》和《孩子厌学情绪重 家长求助心理医生》引起读者关注。厌学心理是对学习或者学校的人际关系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采取逃避的一种心态。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厌学心理毫无疑问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视角》作者有话要说。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孩子
《北方新报》刊发的两条消息让人忧虑,上学真地那么可怕这两起事件看似是两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还是暴露出教育体制的老问题。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好些年了,但现实中真正执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和家长不管孩子的个性发展及能力大小,都以分数见高低。一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遭到老师的白眼、冷脸、甚至粗暴对待。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口号提了好多年,但许多学校还是越减越多,无形中也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人格得不到尊重,学习中没有快乐,势必会使一些孩子畏校如虎。
学生厌学不是个别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文件上,教育部门应该真正去落实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减负,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给孩子以安全,给孩子以快乐,这样的学校才能吸引住孩子。
厌学情绪是叛逆心理作怪
一名13岁的女中学生,为了逃避上学,竟然拔刀自残,之后报假警称被歹徒袭击,此案不仅引发了家长与校方的矛盾,更是在其他学生与家长中造成恐慌。
厌学,是许多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不仅有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作怪,更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有密切关联。如果我们只把它当做是孩子任性的举动,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复杂的客观诱因,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注意综合调治,纠偏恐难奏效。更令人忧虑的是,消极对待学习任务尚能被社会承受,那种以极端的方式宣泄厌学情绪的行为则是对社会承受底线发出的挑战。女中学生这种不顾代价的决绝,令人触目惊心。厌学情绪的恶变,或许会令当事人心态扭曲,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当正视之。
孩子的成长需要关心
通辽市13岁女孩为了逃避上学自残,并编造假案,该事件是典型的叛逆期关爱缺失所致。女孩在自残前就已经出现诸如厌学、同学关系不融洽等问题。但是,其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及时地发现。如果当时注意到这些问题,能够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给她温暖与关心,“自残假案”这种事件绝对不会发生。
面对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可以让此类极端个案消除在萌芽阶段,这需要每一个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孩子处于心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不能让他们踽踽独行。如果失去老师的关爱、家长的关心,孩子做出极端反应便不足为奇了。
近日,笔者看了本《教育是慢的艺术》。当教育是艺术时,老师是否可以放慢教课的速度,让自己有时间关爱身边每一个成长的孩子;家长是否可以放弃所谓的应酬,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沟通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护航人。
应试教育增加了学生压力
13岁女孩以自残这种极端行为来逃避上学,并编造假案的事实,再度向应试教育敲响了警钟。
不能不说唯分数为大的现行教育体制,已经把孩子带进了心智发育的死胡同。现在,许多校园笼罩在一种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氛围下,不仅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也重创了他们天真纯洁的心灵。数据表明,过去十几年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直在下降,焦虑抑郁,心理问题增多。自残行为实质就是一种脆弱、迷茫和不堪重负的情感宣泄。
都说青春是美好的、壮丽的,可是孩子的自残行为,却暴露了他们对青春的绝望。只有好好活着,才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去做有意义的事,去做那些曾经幻想过,而不曾实现的事。这样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孩子们未必不晓得,若非被痛苦压抑得透不过起来,谁又会跟自己过不去呼吁全社会都来救救我们的下一代,把孩子们从沉重的学业重负下解放出来吧!
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孩子厌学不是一件小事,此时就需要家长尽快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的相关内容。
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11、早期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压力在学习中不能发泄
父母在新的学习阶段给孩子过高的期望,这使得孩子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不敢懈怠,害怕背叛父母。因此,过多的努力很容易适得其反。
2、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害怕困难。当遇到问题时想的不是如何解决它,而是如何避免它
孩子对自己的内在认知还是小学生,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青少年。 因此,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就想到向外界寻求帮助。一他们找不到它,他们就会试图避开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太多的问题,直到孩子们负担不起,他们只能自暴自弃。
3、学科基础太薄弱,有时努力没有成果,家长的指导错误,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学科兴趣丧失
一些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随着初中课程的增加和课程难度的增加,许多学生感到学习能力下降。虽然他们也想学习,但他们跟不上老师的学习进度。此时,如果家长和老师责骂他们,只会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雪上加霜。
4、由于学业成绩跟不上,承受着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和指责
厌学心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不同的心理现象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克服厌学心理,学生需要积极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忽略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学生从厌学转变为乐于学习。
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2学生厌学怎样进行心理辅导
出现厌学的学生内心当中都会有一定的自卑感,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不能够很好的去完成学习,也会害怕父母会责备自己,在自己的心目当中,老师和同学都会瞧不起自己,让自己抬不起头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更多地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去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这为今后的教育和转化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应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通过谈话的方式。把学习的重要性灌输在学生的脑海当中。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还是能够去想尽办法让学生充满自信,最好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业方面的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最好是能够寓教于乐,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结合着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施教学习。
每个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中,出现厌学的表现都是比较正常的,而造成厌学的表现的原因比较多,针对于不同的原因,学校的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是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在这里建议,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在不断的努力的时候,不一定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只要能够坚持到最后,还是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什么样的厌学行为才是心理障碍性厌学1、心理障碍性厌学是非意志性的行为
所谓非意志性的也可以通俗地说,它是一种学生本人不愿意那样,却又心不由已、身不由已的行为或表现。为了说得更明白些,我们就把学生厌学行为可以分为意志性行为和非意志性行为,然后,先看一看所谓意志性厌学行为是什么样的?意志性厌学行为指的是由于受本人思想支配的原因而导致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厌学、弃学或其它抗拒学习的行为。例如某些学生认为政治课只是为了考试才不得不学习的学科,却要花很大精力,于是在思想上厌烦政治课。尽管这些思想是错误的,但是,只要他们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支配而导致厌烦学习政治课的,就是意志性厌学。
在当代中学生中真正意志性厌学的个例极罕见。非意志性厌学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例如有位敏感的女高中生说:只要能够不让父亲犯心脏绞痛,不让母亲再哭泣,她什么都豁得出来。可她的父母却什么也不需要她做,就是要她像表姐那样爱学习,学习好!而对于她来说,她认为,目前也许她唯一做不到的事,就是喜欢学习,并且学习取得进步。有一位女同学天天发愁,因为她知道家里经济并不很宽裕,父母却不惜省吃俭用供她来私立中学学习。她非常清楚,她唯一能够报答父母的,就是努力学习和学习成绩好。可是,她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她天天在努力,天天不见效。于是,她悲观失望,常有自杀和离家出走的念头。还有一位男生长期生活在自卑当中,为自己学习成绩低而抬不起头,不敢和老师说话,有好几次和老师说话时老师都假装(也许不是假装地)没听见,而主动去和学习好的'学生说话。他暗暗地努力,想把学习抓上去。可是,他一上文科课程就烦,就听不进,就困倦得哈欠连天。他把学习好文科的决心用刀刻在桌子上,还是一上文科课就睡觉。他为了克服上课时的情绪低落、困倦,不惜掐痛自己的手臂,有的甚至连胳膊都掐破了,以便尽可能地坚持学习下去……,还是不顶用。这些学生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他们为了能够学习下去进行的意志努力行为;而他们的厌学反应就是顽固地与他们的意志努力对抗。
2、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常常表现为与意识(或意志)相对抗的潜意识行为
正如以上所述的那样,典型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不仅仅是非意志性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它还是一种反意志性的行为。它表现出不符合本人的意志、意愿,也不符合本人的思维逻辑并与本人的思想、意愿互相对抗。
下边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即某班的一名数学学得很好的尖子生,她本来是班里最爱学数学的学生,连吃饭时都在心理解题。可是,在一次月考过程中,她的数学卷面成绩一下子低到了下中等水平。她一听说自己的数学成绩下来了,心里边猛地往下一沉。那天中午她买了饭没吃几口就放下了。上自习课时,她一看见数学老师来上辅导课,就打心里不想听,但是又不能不听。于是,她带着沉重的心情一直听下去。大约到了半节课的时候,老师也开始讲到了她的错误:由于某次参加学校的一个学生干部会议,少听了一会儿的辅导,结果在这次老师辅导过程中特意强调了一个公式在用法上容易犯的错误。结果,她大脑中没有强调这个知识点,在应用这个公式和变化这个公式时,连犯了两处错误,使两道大题丢了分。并且老师还特意强调说:这样出题也是他为了防止同学忽视这个公式怎样应用的知识点而故意这样设计的。现在,真相大白了,她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老师讲到这儿时还冲着笑了,说她在下次考试时不可能再在这个知识点上丢这么多分了。可是,在第二天上数学课时,她还是心情不佳,感到疲倦和打不起精神。几天以后,老师找她谈话,鼓励她打起精神来。她自己也明明知道是由于忽略了一个重要公式而使数学成绩暂时下降的,并且也明明知道这一知识点错误很快会被纠正过来了,可是她还是一上数学课就心情焦躁、沉重,打不起精神。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警告她说:如果你再不振作精神,就这样情绪低落下去,下一次考试成绩可真的要受影响了。她还是没有振作起来,也真的在下一次月考时,成绩勉强保持到上中等水平。
潜意识行为在学生本人的感受中似乎是另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就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一样,一个与自己思想相对抗的思想钻进了自己心里,专门与自己作对。比如,这名数学尖子生说,她之所以不喜欢英语,就是因为英语老师批评了她几句,是完全正常的,无恶意的那种批评,不应该影响自己对英语和英语老师的感情,可偏偏一看到这位老师就心里沉沉地学习不进去;她也明明很重视这位老师教的学科,一再加倍努力,偏偏成绩上不来。
关于“厌学心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