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6课(三聚戒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
入行论第6课
网上有关“入行论第6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聚戒什么意思?如何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大乘佛子的学处
1) 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
2) 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为功德、善法
3) 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
总而言之,不造恶业、唯造善业,造善业的方式是什么,以饶益有情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整部论典讲的就是这一点。
2. *论典分四种
1) 次第论:即将佛经中次第不明显的法要依道次第而进行宣说。
2) 解隐论:依靠这些论典而解开佛经隐含的密意,包括所有的注解。
3) 实修论:指引导实际修持的论典。
4) 汇集论:将所有的法要汇集一起。
那么,《入菩萨行论》属于什么样的论呢?它既是汇集论,也是次第论 ,还是“解隐论”和“实修论”。
为了让后学者只学一个论典就全部通达大乘的教义,寂天菩萨将大乘经论的所有精华汇集于一处,而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3. *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1) 造论的内容(所说、所诠):佛子律仪,三种学处
2) 造论的必要(目的):依靠学习这部论典,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
3) 关联: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互相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4) 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目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了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三聚戒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第一是布施(Dāna)
有三种:(一)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二)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三)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īla)
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指要遵守方法,遵守戒律.
第三是忍辱(K?anti)
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īrya)
即不懈息地努力,不断的进步.
第五是禅定(Dhyāna)
即心有主载.有定力.不会被外界而动摇.
第六是般若(Praj?ā)
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类似解释
六度: 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六度(?a?-pāramitā) 佛教教义 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
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
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
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
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
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
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任杰)
赵孟頫妙岩寺记原文,翻译成白话文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六度是什么?
赵孟頫书《妙严寺记》释文
湖州妙严寺记
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记)撰,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并篆额。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东接乌戌,南对涵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映带清流,而离绝嚣尘,诚一方胜境也。先是宋嘉熙间,是菴信上人于焉创始,结茅为庐舍,板行《华严》《法华》《宗镜》诸大部经。适双径佛智偃溪闻禅师飞锡至止,遂以“妙严”易“东际”之名,深有旨哉。其徒古山、道安,同志合虑,募缘建前后殿堂,翼以两庑庄严佛像,置《大藏经》,琅函贝牒,布互森罗。念里民之遗骨无所于藏,遂浚莲池以归之。宝祐丁巳,是菴既化,安公继之,安素受知赵忠惠公,维持翊助,给部符为甲乙流传,朱殿院应元实为之记。中更世故,劫火洞然。安公乃聚瓦砾,扫煨烬,一新旧观。至元间,两诣阙廷,凡申陈皆为法门。及刊《大藏经》板,悉满所愿。安公之将北行也,以院事勤重付嘱如宁,后果示寂于燕之大延寿寺。盖一念明了,洞视死生,不间豪发。宁履践真实,追述前志,再庋一大藏,命众翻阅。创圆觉期会,建僧堂、圆通殿以安像,设备极殊胜。壬辰受法旨升院为寺,扁今额焉。继宁者如妙,重辟三门、两庑庖湢等屋。继如妙者如渭,幻十八开士于后殿两厢,金碧眴耀,复增置良田,架洪钟。继如渭者明照,方将竭蹷作兴,未几而逝。众以明伦继之。乃能力承弘愿,大阐前规,重新佛殿,建毗卢千佛阁及方丈。凡寺之诸役,皆汔于成。顾未有以记也,都事明秀状其事,因余友文心之来求余记。若夫檀施之名氏,创建之岁月,载于碑阴。闻能仁氏集无边开士于七处九会演唱《杂华》,以《世主妙严》冠于品目之首者,良有以也。余老于儒业,独未暇备,殚其蕴奥,以理约之。世主即佛心也,妙严乃佛心中所现之事相也。今重重邃宇,广博殊丽,苟非佛心所现,孰能有是哉!使推广此心一切时中,饶益有情,大作佛事,则上邻日月,下绝空轮,皆所谓妙庄严域者也。不则,吾何取焉?乃为说偈:
妙庄严域与世殊,非意所造离精粗。佛心幻出真范模,清净宛若摩尼珠。光明洞洞含十虚,殿堂楼阁并廊庑。天人降下黄金都,地神捧出青芙蕖。万善万德均开敷,广推祖道充寰区。警发品类空泥涂,曰福曰寿资皇图。尚何尔佛并吾儒,世出世异惟道俱。功侔造化超有无,其不尔者胡为乎?(相) (金丹释文点校)
共修法义整理(75--76)
“度”梵语是“Pāramitā?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即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一、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
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二、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
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持戒可以度毁犯。
3、忍度(羼提波罗蜜):
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_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
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精进可以度懈怠。
5、禅度(禅波罗蜜、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
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
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智慧可以度愚痴。
百度百科-六度
百度百科-做六度
法义:忍辱学处从三个方便来认识,一、忍辱自性;二、忍辱差别;三、身心生起之法。
一、忍辱自性。
所谓忍,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耐冤害忍,就是冤家对自己的伤害需要忍;第二、安受苦忍,就是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恶劣需要忍;第三、谛察法忍,对佛法和真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需要忍。造成不能忍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有嗔恚、怯弱、不解不乐这几个方面。忍辱的修行就是需要克服、灭除嗔恨心、愤怒的心,并非要解决掉客观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才是圆满,而是在成就自己的一种无嗔的心行,忍辱才算是圆满了。
二、忍辱差别。
也是指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冤害忍就是指有情无情对自己的伤害能够不在乎,真正达到忍无可忍的境界,三轮体空的状态,没有什么可忍的东西。安受苦忍,是指心理生理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苦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就是说对法、真理不解或是与自己固有观念冲突时,能够接受认可它。
三、身心生起之法。
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思惟忍的殊胜利益和不忍的过患;二是忍辱的修习原理。
忍辱的殊胜利益:1.不会树敌。2.亲友不会离开自己。3.会有很多欢喜和快乐。4.临命终不会后悔。5.将来可以生天。导师引经纶说明由此可以成就世间善乐、庄严生命、断除嗔恨心、息除害众生对自己的伤害、装饰生命。
不忍的过患:有未来患和现世患,未来患主要是可坏百千劫所集之善,一嗔皆能毁。现世过患会让我们心不寂静调柔无法安然入眠,心不住正念;会恩将仇报,与亲友断绝关系,纵然别人给自己很多好处,也会不稀罕。常思惟忍辱的殊胜和过患,并从各个角度来修习忍。忍辱的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整个的生命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忍辱的修习原理:首先讲耐冤家害,思惟冤家为什么会伤害人,是因为凡夫都没有自主能力,有嗔恨心,像仆人一样,被嗔恨心、错误观念所主宰,不能自控,这并非众生意愿。另外思惟这是业果所致,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忍辱就是承受了,业也就消了。忍辱也是在调伏嗔心,观想自己是在治病,这样忍的就不那么痛苦了。
其次是安受苦忍,对于自身的苦,思惟可治就去改善它,不可治就去承受它,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坚强了就不怕苦了。同时思惟安受苦忍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胜利,它可以帮助我们发起出离心,生起追求解脱的心,帮助我们摧伏我慢的心,消除不善因,心生欢喜,慈悲众生,对发起菩提心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培养观察修,把所遇的苦都变成修行的增上缘,成就一种忍受的心行。
最后是谛察法忍,思惟对法的胜解接受它,主要指这几个方面:信境就是对三宝的认可;证境就是证得真理无我空性;欲境就是需要得到成就佛菩萨的功德;取舍之境就是凡事能以因缘因果为前提智慧决断;修习境就是认可佛果无上菩提通过修学是可以证得的;闻思境就是对如来的十二分教要认可接受;以上的境都要能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这就是关于谛察法忍
? 如何修忍辱:
针对耐怨害忍,思惟怨敌不能自主,被烦恼支配,应理解同情;并且,修忍能消业
针对安受苦忍,思惟吃苦能了苦;并且苦也有积极的意义:劝解脱、除慢、止恶修善、生悲悯等 。
针对谛察法忍,彻底改变、放弃原有的观念、生活方式与习惯,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对于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心生勇悍,然后产生三业行为。
精进的所缘(对象)是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断除烦恼和不善相续,成就善的相续。要对这些做法生起勇猛之心。这些心理也是建立在坚强意志的基础上,然后产生身口意的行为。
2.精进差别
①披甲精进:为解除众生痛苦,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
②摄善法精进:对于修习六度,勇猛精进,勇悍而为。
③饶益有情精进: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勇猛地去做。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精进胜利:如果符合因果法则,具足善巧方便,精进能成就一切善法。
→精进能成就:任何一种善行的成就,任何一种烦恼的解除,任何一种高尚品质的形成,都要通过精进来完成。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离不开精进。
→精进证菩提:解脱烦恼,破除我执,成就清净智慧,超越身见和我见,不通过戒定慧的精进修行是做不到的。精进不懈,才能最终成就佛果,成就无上菩提。
→精进德增上:善巧方便加上无厌倦的大精进,就没什么是不能得到,不能成就的。精进修行,功德会一天天飞快增长,就像青莲花那样。
◇懈怠过患:没能力成就善法、自利利他,懈怠是长养一切烦恼的根本。
→懈怠远菩提:懈怠的人,菩提道对他来说非常遥远。佛法所说的功德善根和良好生命品质,他们都无法具备。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
→懈怠无成就:在种种烦恼中,懈怠是很可怕的。对于懈怠的人来说,一切善法成就都和你无关。应该这样思惟不精进的过患。
② 精进的修习
◇对治违缘
→能修善法而不行: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
*症一:觉得要等以后有空再修,现在还年轻,还有很多事业要做,不妨年纪大了再修。
*对治:一旦死了很可能会堕恶趣,难以得到现在的暇满人身,所以有时间就要赶快修。
*症二:每天忙于生活琐事,忙到晚上准备修行时,就想打瞌睡,没精力了。没空修。
*对治:忙于这些将使我们失去现世更大利益,同时引发未来的轮回,甚至三恶道苦。
→怯弱菩萨道难行:只要立愿与精进就能自在度化众生。
*症一:佛菩萨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我这样的愚下凡夫能行吗?
*对治:佛陀在因地也曾和我们一样。佛陀的成就是以凡夫为起点,一步步修上去的。
*症二:佛陀在因地上,一会把胳膊砍下,一会眼睛挖给众生,吓坏了,觉得自己不行。
*对治:通过观想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逐渐打开心量培养愿力,先不必真的那么做。
*症三:轮回太苦,菩萨道要悲愿无尽,不断以各种身份在轮回中解救众生,太痛苦了。
*对治:菩萨已断除我法二执,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所以对菩萨来说轮回是没有痛苦的。
◇创造顺缘
→胜解力:深信业果才能于取舍善恶时生起行善的动力。通过修习业果,对善行和不善行将带来不同的生命结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坚固力:对经过智慧审视过的行为能够坚持,不盲从。多人对人生缺乏思考,而有智慧的人通过智慧产生的抉择和强烈意愿,是精进的重要增上缘。
→欢喜力:烦恼的解除与真理的体验,令修行充满乐趣。修行方法对了很轻松。这种法喜、轻安、体验真理的快乐,以及对人生日渐清楚的认知,使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止息力:修行要讲究质量,松紧有度,避免身心劳顿。修行要用心正确,修学得法,如果感到疲劳了,要赶快休息,然后以最好的精神来修。
◇配合五度:灭除修行中的违缘,同时不断创造精进的增上缘,身心就会感到轻安,精进也将在自在中进行。同时,精进也要建立在其他五度的基础上,配合起来修。
五、静虑学处
1.静虑自性:心安住善所缘,达到心一境性
修定所做的,就是培养自主力,让心安住一处。修定(止)是开发智慧的基础。止有两种,一是有所止,是有所缘对象的禅定;一是无所止,是没有所缘对象的禅定。
2.静虑差别
①从自性区分
◇世间禅定:如四禅八定。
◇出世间禅定:以空性为所缘的禅定。
②从品类分
◇专门修止:有所止、无所止。
◇专门修观:观察修、观想修、观照修。
◇止观双运
③作用差别
◇令身心安住:获得身心安乐的受用。一,静虑能引发身心的轻安。
◇现证功德:成就声闻人所具的功德。二,成就声闻所具备的神通、智慧等种种功德。
◇饶益有情:专心安住于饶益有情中。三,通过静虑成办饶益有情的事业。
三,身心生起之法
1,思维修禅定的胜利
2,思维不修禅定的过患
3,具足六度而修
入行论思考题答案,作为佛弟子,必须依靠什么获得发利第五品
无所得法。
因知如来秘密藏故。是名苦灭圣谛。若能如是修习灭者。是我弟子。
若有不能作如是修。是名修空非灭圣谛。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心有得者。则非菩萨名为凡夫。云何如来说言菩萨而有所得。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将欲说而汝复问。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善男子。以何义故无所得者名为无碍。若有得者则名为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四倒故故得无碍。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大乘。菩萨摩诃萨不住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辟支佛道。菩萨永断二乘道故得于佛道。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方等经。菩萨读诵如是经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经。菩萨不修纯说方等大乘经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菩萨摩诃萨断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第一义空。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五见。菩萨永断是五见故得第一义空。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缘觉菩提。菩萨永断二乘菩提。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若有所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为什么藏传佛教入门必学入行论
古印度的逻辑学说。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即知识,智慧。是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作法,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三支中,因是主要部分,故称因明。包括逻辑学和认识论(又称量论)。逻辑学部分,研究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逻辑规则是宗、因、喻三支及共相互关系的规定,主要有因三相、九句因、合与离等。逻辑错误称为“似宗”、“似因”、“似喻”,或称“过失”,包括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等。认识论部分研究现量和比量,即直觉知识和推理知识。 形成及内容 古印度逻辑学说,寻源于辩论术。印度各学派之间的辩论,目的是指明对方学说的错误,证明本派学说的正确。在长期辩论中,逐渐形成推理形式。最早起源于古印度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其中正理派深入研究了逻辑问题,以五支作法为中心,初步归纳出正确推理的基本规则和错误推理的原因、类型。唐人把它包括在“古因明”内。2世纪时,佛教内部对因明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大乘中观派(空宗)创始人龙树对正理派的逻辑学说持否定态度。龙树着《 诤论》(有汉译本),总破正理派的“量”与“所量”;又着《广破论》(有藏译本)——破斥正理派十六句义,即今本《正理经》十六句义。其中学清辩一系,虽着书立说多用因明轨式,然无因明专着。仅8世纪寂护着有《摄真实论》,亦仅祖述陈那、法称之说而已。 小乘说一切有部则对因明持肯定态度。在《大毗婆沙论》中即有佛徒应“能通世俗诸论,所谓记论、因论、王论、诸医方论、工巧论等”。其中因论又作“历明论”,有“辩无碍解以习因明论为加行故”之语。藏传《大毗婆沙论》四评家之一的法救,曾作《论说门论》(书已不存),《青史》列举因明传承时也列有法救之名。4世纪兴起的大乘瑜伽行派(有宗),逐渐吸取并发展了古因明,使之成为驳斥其他派别、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当时广泛使用了五明之说,亦名“五明处”,即:内明、医方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大乘庄严经论》卷五有“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和“学因明为伏外执”等语。其他理要典籍如《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论》、《杂集论》等在讲因明时,都讲到“七因明”,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关于因明的核心问题,辩论中所用的推理形式,都在“论所依”项下进行阐述。在四部书中前两书与后两书在分类上和各个术语的定义上也略有不同。相传世亲曾着有《论轨》、《论式》、《论心》三书,惜俱不存。所着《如实论》(梁真谛译),原书共二千颂,今汉译本仅万余字,显非全书。但在《道理难品》有世亲关于因三相说:“我立因三种相,是根本法,同类所摄,异类相离,是故立因成就不动。”而无着在《顺中论》里也引述了耆那教人之因三相说。这一时期的佛家逻辑学说,唐人也称为古因明。5~6世纪时,陈那对因明作重大改革。其因明着作,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有八论,即《观三世论》(有藏译本)、《观总相论》(有汉译残本)《观境论》(即《观所缘缘论》,有真谛、玄奘二汉译及藏译本)、《因门论》(今佚)、《似因门论》(今佚),《理门论》(有玄奘汉译本)、《取事施设论》(有汉译残本)、《集量论》(有两种藏译本)。此外藏文大藏经中尚有寂护与法光共译的陈那《因轮论》,其内容即“九句因”,九句因在《集量论》、《正理门论》也都详细讲述过,是陈那“新因明”的重要组成疗分。九句因用排列法,枚举了因与同品、异品九种可能的关系,穷尽了因与同、异二品共同组合的一切可能。它确定第二、第八为正因,第四、第六为相违似因,余五为不定似因。这不仅为正因、似因从形式上下了定义,也明确了同、有、异、无必需合为一体,才有确立因与宗中能别的不相离性。由九句因演为因三相,进而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古因明五支作法为宗、因、喻、合、结。其推论性质,为类比推理。陈那三支推论性质为演绎推理,也就是说,具备三相即能显示其推论的正确,并保证其逻辑推理之必然性,这是陈那在印度逻辑史上的重大贡献,因此称为新因明。印度学者称陈那为中世逻辑之祖,也是由于他的这一贡献。 发展7世纪时的法称,承袭陈那《集量论》的精义,又加以改革,一般认为有重大发展。所着量论书籍,共有七种:1、《量评释论》。系评释陈那《集量论》之书,为其最初最主要的着作。分为成量、现量、为自比量、为他比量四品,偈颂体,共一千四百余颂。2、《量决择论》。分为现量、为自比量、为他比量三品。有颂有长行。颂文半数采自《量评释论》。3、《正理滴论》。分品同《同决择论》,只有长行,为初学入门书。4、《因论一滴论》。5、《观相属论》。6、《论议正理论》。7、《成他相续论》。西藏学者总称法称因明七论。法称晚年又为《量评释论·为自比量品》作注释。这八部书全都是藏译本,无汉译本。其中《量评释论》和《正理滴论》有梵文原本。法称在讲比量时,沿用陈那的因三相说而有所修正和补充。他在《量评释论·为自比量品》的第一颂为“正因”下定义时,提出“宗法,彼分遍,正因。此三种”。“宗法”指因为宗中有法之法。即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彼分遍”,彼,指宗,彼分,即宗中一分“能别”。遍字用的受动分词,彼分的“分”字用的是具格,应该理解为“因”为“所遍”,“能别”为“能遍”。陈那因三相后二相所确立的“能别”与“因”之间的“不相离性”,这一由遮诠所表示的抽象关系,法称把它修正为用表诠所表示的抽象关系,法称把它修正为用表诠所显示的“能遍”与“所遍”的比较具体的关系。这一修正,不仅对后来佛家因明而且对正理论、胜论等派都发生过深远影响。也就在同一颂的同一行中,法称又提出正因应分为自性、果、不可得三种。这就和陈那摒弃《瑜伽》、《集论》等佛家内部古因明关于因的分类,以及破斥正理论、数论等派之分因为“有前”、“有余”、“平等”三类的精神有明显不同。至于法称三支比量之具体排列,喻(存体废依)为第一;因为第二;宗为第三;并称宗言可省,则又与陈那三支比量不仅形式上,而且在精神上都不相同。法称使三支论式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法在形式上更为接近。
关于“入行论第6课”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038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人不见,春在绿芜中
-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 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
-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