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多少字数(阿底峡的著作简介)
-
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多少字数
网上有关“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多少字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底峡的著作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略本。《菩提道次第论》是中国藏族佛教大师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精粹而写成的名著。《菩提道次第略论》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照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展现大乘佛教的要义。"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惟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不可紊乱,故名"菩提道次第"。由于《广论》文广义丰,一般信徒难以受持,所以宗咯巴大师择其修习要点而另开别文,即成此《菩提道次第略论》。
阿底峡的著作简介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江西贵溪上清古镇,南朝琵琶峰,面临上清河(古称沂溪),北倚西华山,东距大上清官二华里,西离龙虎山主峰十五里许。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殿宇、书屋、花园等部分构成。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筑华丽,工艺精致,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
天师府宋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重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于今址。占地二万四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府门、仪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篆局、赞教厅、万法宗坛、大堂、家庙、私第(即三省堂)、味腴书屋、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筑大部分已毁于清康熙年间,现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遗物。
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这里文物古迹众多,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府门(即头门)临溪耸立,古镇小街东西横穿,面阔五间,约二百平方米,高达二丈有一,十几根大木柱,六扇三开大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龙虎山中宰相家”,东侧置大鼓一面,名曰:“通报鼓”。门前东西墙间有石刻“道尊”,“德贵”二坊(今不存)。建筑雄伟,气势不凡。
仪门(已毁),进入头门硪石甬道三百余步,通过二门直达大堂。在进头门二十步的甬道间跨路横建石坊一座,上书“仪门”二字。相传文官武将至此停轿下马。
二门距头门一百二十步,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现已修复一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较头门矮三尺,红墙绿瓦,脊兽腾飞。十二根大木柱设门六扇三道,门上画有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六尊像为三对门神。中门上端悬直匾一块,上书“敕灵旨”三个金字:前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道高龙虎伏”,下联“德重鬼神钦”。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银闪并列两旁,显得十分威严。
二门前,东为玄坛殿,西为法篆局、提举署(均毁待建)。
进入二门有一大院,院内合抱樟树十余株,枝叶繁茂,十分葱翠。元至正十一年铸造的九千斤铜钟,曾于一九七九年从太上清宫移放院内(待建钟鼓楼),以供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大石碑也移放在古樟之下、以供考究。在二门通往大堂的甬道中心,掘有一井,深二丈七,据传系南宋道士白玉蟾奉天师法旨所建。名:一日“丹井”,二日“灵泉井”,三日“法水井”,院内二门两厢设有品茶亭和小卖部,游客至此可品上龙虎山仙茶和上清板栗等龙虎山土特产。
大堂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堂是天师实施道政的地方,前距二门“九九”八十一步,后靠私第院门,面阔五间,约三百平方米,较头门矮二尺,比二门高一尺,三面红墙,门前建有“塞身亭”,堂后门直通三省堂,中厅正上方横悬康熙十七年“御书“碧城”匾和乾隆七年御赐“教演宗传”匾各一块。堂内原置有法台、令旗、朱笔、兵器、御赐半副銮驾,以及麒麟图祖天师像等,颇有公堂神威之感。
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名“三省堂”,为江南院落式,是明建清修之物。院门梁记载:“皇清同治六年谨修”。今已再次油画修缮。这区建筑是天师府的主体,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分前、后、中三厅和东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墙厢房,并与后花园和敕书阁结成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院门前上书白底蓝字对联一副,上联“南国无双地”,下联“西江第一家”。院门隐壁画有“鹤鹿蜂猴”巨画一幅,象征高官厚禄,宰相门第。绕隐壁登上三省堂,三省前后中三厅:前厅为客厅,面阔五间,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阶五级,敞门而进,东西花栏,各设台阶,厅前地面有一绿色园石,名“匝送石”。堂壁挂有墨龙穿云图和祖天师像,东西四壁皆书名诗古画。堂壁上方悬匾三块:“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仙派名裔”排于东,“纳甲周呈”列于西。
中厅(亦称狐仙堂),相传是天师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设有供桌、神台,常明灯等供品神器。建筑结构,前与前厅用以天沟搭接,又以砖墙石门分之,后与后厅天井厢房连缀。前门额上书“道自清虚”四个金光大字,东西二门分“紫气”、“金光”,各有额书。
后厅:后厅是天师的食宿生活厅,面阔五间,用以房室四问,宴厅一间,前有天井后有院,东西厢房上有楼,厢房与中厅连接,天井周十柱明现,门窗四壁,雕刻精致,中置金鱼大缸,两旁假山列之。宴厅摆设为清代款式,四壁名画诗词,中堂正上方悬黑底花边金字匾一块,上书“壶天春永”,据说是袁世凯送六十一代天师六十辰寿匾。厅前上方悬“福备箕畴”一匾,说为清代一状元徐甫所题赠。
灵芝园:顺后厅东西门而进便是灵芝园的八卦门,门上方置有“双龙戏珠”一图,工艺精巧,观者赞叹不绝。墙壁上书对联一副,文曰:“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灵芝园面不阔,乃一小院,是天师内室散步的地方,种有奇花异草,金桂银桂,四季飘香。两侧有狭小厢房,原供丫环家仆之宿,现修作图画资料展室之用。
敕书阁,前接灵芝园,后靠纳凉居,是整个私第建筑区的最后一座。这里原系张天师藏经纳籍的地方(今不存)。
观星台建在私第后厅西墙外的邻屋顶部,从后厅西厢房登梯穿墙而至。建筑简陋,三面窗明,乃是张天师观察南星北斗,测定天机之所。
万法宗坛;二门院内,私第以西连接一区四合院为万法宗坛,“万神集聚”之所。现已修复,红墙绿瓦,油漆雕画,脊兽腾飞。门悬“万法宗坛”一匾,院约一千二百平方米,建殿三座:正殿五间,朝院门居中而立,阶前置一“九龙三脚”焚香大炉鼎,东西二殿,合面而建。正殿为“三清殿”,原殿内祀奉尊神,诸神、天兵天将共一百三十八尊,现塑有“三清”、“四御”、“三官”、“三张”(即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共十三尊,以供朝拜。东侧为“灵官殿”,塑有王灵官(又名王善)踩火球,掐指举鞭,红脸长须,金袍绿带之象(为道教护法神)。西侧为“玄坛殿”,塑有赵玄坛(又名赵公明)黑脸长须,帅袍金甲,乘虎扬鞭之象(道教奉为财神)。院中十字甬道,珍花异木,松柏长青,千龄罗汉松二本,一雄一雌,盘根错节,叶翠葱郁,并列峰冠,稀贵罕见,使万法宗坛的四合院,显得格外肃穆威严。
私第后厅之西,有一组外观简陋,约五百平方米的房屋,以连堂三进的格式,用天沟天井连成一体,建筑布局紧凑,由私第后厅经西廊道入拱门而进。拱门石上有飘旗形状的额块,凿有“横金梁”三个不太显目的小字。前后三厅,各厅三间,中为厅堂,东西为房室共十间。后厅视为正厅,前带廊道天井,后有天沟,天沟后门通百花池至纳凉居。字画对联均不存,唯有后厅堂上方悬“为观其志”一匾。
百花池位于府第的西后端,水面约二千米方米,池周奇花异草,夏季荷花满池怒放,水碧花香鱼摆尾,垂柳曲桥湖心亭(亭待建)。池畔南岸,古木浓荫,白鹤盘旋,百鸟歌鸣。
纳凉居建于百花池岸,面阀四间,倚墙临水,门额上书“纳凉居”三字,这是张天师品茶纳凉,观花赏月之所。现已修复,供游客品茶纳凉。
味腴书屋座落私第东部,前原建有家庙(已毁),书屋为院落式,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面阔约八百平方米,分前后二进,后为正屋有楼,中有天井两厢,门前老桂倚墙,婆娑作态。石门凿有隶书联一副,上联“泮芹蔓衍芹期来”,下联“丹栏花开栏可攀”。书屋后门远朝西华山,近临池中水,门额上书“秀接衡阳”四字。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皈依的内容
皈依有三种,即外面的皈依、里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外面的皈依是佛教徒共同的皈依,里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就有分别。里面的皈依是大乘的皈依,秘密的皈依就是不共同的皈依。
1、外面的皈依
我们佛教徒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学佛会接触到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也可以说小乘、显宗和密宗,有很多名称。那是不是说佛陀的佛法有分别呢?不是的。佛陀发很大的慈悲心来教导我们,可是每个众生的智慧都不一样。所以,你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就给你传怎样的一个法。智慧较低的,就传小乘的法;智慧较高的,就传大乘的法;很有智慧的,就传金刚乘的法。不是说佛陀有分别心,佛法有很多种。实际上是因为一切众生智慧不同、心里想的都不同,所以佛法有许多宗派。
1)皈依佛
不论小乘、显宗、密宗,所有的佛教徒外面的皈依都是一样的。外面的皈依是什么呢?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你们以前皈依过小乘师父的,已经皈依了佛法僧;皈依过显宗师父的,也是皈依了佛法僧;你们现在皈依金刚上师了,还是皈依了佛法僧。这是共同的皈依,是没有分别的。比如,显宗皈依的佛是释迦牟尼佛,密宗也是皈依释迦牟尼佛,小乘也要皈依释迦牟尼佛。
所以佛教所有的佛菩萨,都可以拜,也一定要拜。为什么呢?我们很需要福报和智慧的,拜佛的功德可以增加你的智慧和福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去到任何一间寺院,不论小乘、显宗、密宗,一定要起恭敬心,用身口意来恭敬佛菩萨,顶礼,燃香,供灯。这都是增加自己福报的。你们皈依佛后,就要这样做。
2)皈依法
皈依法,就是佛陀所说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你都皈依了。
我去过很多地方,象国外、西藏和汕头等等。接触过很多的人,学佛的和不是学佛的,修得好的和修得不好的。我的寺院有几百几千个出家人,法师、活佛、喇嘛,也都接触了很多。有些人,特别是学佛的,常认为:“你是显宗的,我是禅宗的;你是修密乘的,我是修小乘的……”有这样那样的分别心,这是非常不好的。
众生的福报逐渐减少,所以佛法就渐趋势微,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了。学佛的人就要团结在一起,帮助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只要佛法在娑婆世界上,也可说在地球上的话,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快乐。所以我们要团结,好好地修行佛法,使佛法越来越兴盛,众生就越来越快乐。所以大家不要起分别心,都皈依法了,就是所有的法门都已经皈依过了,不管修哪个法门都是佛陀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真正的佛陀的心。
3)皈依僧
就是从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和所有的阿罗汉、很好的出家人,你都皈依了。这个叫皈依僧。不论小乘、显宗、禅宗、密宗,这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都要礼拜。大家皈依三宝都是一样的。
因此,外面的皈依就是皈依三宝,是共同的皈依。皈依三宝时,八万四千个法门都皈依了,可修行依靠一个法门就够了。每个法门都能消灭自己的贪嗔痴,都是解脱的方法。全部法门都要修,是用尽自己一生的时间也是修不完的。因此不需要都去修学。大圆满法门是很殊胜的一个法门,解脱很接近,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八万四千法门中选一个最殊胜的法门,你依靠这个法门,依靠一个金刚上师修行,那你的解脱不是很快吗?当你得到解脱了,成就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菩萨和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真正的本心。真正的本心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的,知道吗?你解脱成就时,所有的法门你都悟到了,所有佛菩萨知道的你也知道了。比如你修莲师相应法,修成了就去邬金净土,那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和其他的佛土就不能去了?不是的,你成就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佛菩萨的净土都可以去。所以,一个法要好好地修下去,一定要成就,一定要解脱。
2、里面的皈依
我们现在已经皈依密宗了。皈依密宗的区别在于里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这两个皈依是小乘和显宗所没有的。里面的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密宗就一定要知道皈依密宗是什么意思。密宗,接引的众生较有智慧,解脱的速度较快,很殊胜的。皈依密宗是很齐全的,里面的皈依、秘密的皈依、外面的皈依包含的。里面的皈依也有三个皈依,大家都要记住,第一是皈依金刚上师,第二是皈依本尊,第三是皈依空行母。这是显宗和小乘所没有的。
1)皈依金刚上师
皈依很重要。但你们要知道,皈依一定要找一位皈依的上师,这个上师是很有成就的,修得非常好,真正地修到他的心,也可以说是高僧大德。你就去皈依他,不要乱皈依,不要骗自己。为什么呢?皈依金刚上师,就是你从皈依金刚上师之日起直到你解脱时都是跟着他学。你做上师的弟子,如果上师修得不好,没有成就,也可以说连自己都没度到,那他怎么来度你?他自己都没有找到一条好的路,怎样带你走没走过的路,去到一个好地方?比如说从这里去北京,他没去过,不认识路也不知怎样去,自以为凭着自己的聪明就可以去到,带着你们一帮人去北京,这样是去不到的。他自己是一个糊里糊涂的人,跟他走的人也变成糊里糊涂的。
所以,皈依一位上师就要观察清楚,要充分地了解。皈依上师也不用很多,一个就可以了,真正来讲是找一位自己的根本上师。弟子要研究上师三年,是不是真正很有成就的上师;上师也用三年来考察弟子是不是真心学佛。在以前的印度和西藏,许多大成就者都是这样拜金刚上师来修行的。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太乱了,什么人都有。有的人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修什么方法都不知道,以为是一个师父了,看了一些佛经就向大家说法;再有,就讲他是很了不起的人,有怎样的神通,有很多怪异的东西。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是非常喜欢神怪的东西,都很好奇,都不了解,就认为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就跟他学。他自己也糊里糊涂的,跟他学的人慢慢地也就糊里糊涂了。学了邪法脑袋就发疯,就象疯子。现在这种事情太多了,不是开玩笑的。还有,上师给弟子传法,也要考察三年。如果弟子很有信心、很恭敬的话,就可以传法。否则,就完全不能给他灌顶和传法。可是现在一下子传法和灌顶很容易就有了,这些都要改也需要过程。
做一位金刚上师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第一,上师是很有慈悲心的;第二,上师是很有智慧,很有成就的;第三,上师是所有金刚乘的灌顶、口传和密戒都已经接受了,都得到传承了。从普贤王如来一直到这位上师中间所有的金刚乘密法的传承没有间断过,上师是自己修成就的。就是这样的一位金刚上师,你就可以去皈依。所以,皈依是真正很严肃的,不是象小孩的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是开玩笑的。皈依金刚上师确实是人生最殊胜、最正确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选择一位很好的金刚上师来皈依。皈依后,就完全不能对上师产生邪见,上师教你什么,你就完完全全照做。我们法本里的“依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已经皈依很有成就的金刚上师,你就一心一意跟他学,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拜太多师傅。就是这个意思。有邪见就会下金刚地狱。皈依金刚上师是很殊胜的,如果你修得好,很快可以得到金刚上师的加持,很快得到解脱;如果你做的不好,也会很快下到金刚地狱的。
法本不是我写来给你们做功课的。很久很久以前,一切众生都在轮回,大家都是凡夫,还没有人成佛。第一个解脱、成佛的是普贤王如来!他证到佛心成佛了,就把大圆满的法,传给金刚心佛(即金刚萨垛),金刚萨垛传给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再一个个传,一直传到现在。这个法本是从普贤王如来一直传到印度的一些大成就者,从梵文译成藏文,藏文再译为中文。所以,法本里的“依怙”是从普贤王如来到所有大成就者都讲的,所有的大成就者心中都有位自己的根本上师。
那么,我是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上师呢?我和你们一样也是凡夫,也要修行来慢慢成就。但是,从普贤王如来一直到我,这中间所有的金刚乘的灌顶和传承是完全没有间断过的,我都接受了的。我六岁就到寺院,十岁出家,十三岁就跟我的根本上师——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学习,一直到二十四岁,十多年都跟他学习。因为我的根本上师的恩德,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成就的方法,所以我来教导你们是完完全全没有错的。为什么呢?我是十三岁就跟从根本上师修行,十七、八岁才开始接受灌顶,不象我们现在的灌顶。灌顶有很多内容和方法。我的根本上师给我灌顶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修行,达到哪个程度,就接受哪个灌顶,比如说我的第一次灌顶就是宝瓶灌顶。所有的灌顶和四灌顶,我都已经接受过的。所以,我教你们一步一步去修,是完全不会走弯路,不会走错路的。
主要是你们不要自己骗自己,我是完完全全不骗你们,也不敢骗你们的。为什么呢?我很尊重、很恭敬、很相信根本上师和三宝。为什么呢?我修行过程得到根本上师和三宝很大的加持,都觉悟了。我是皈依金刚上师和三宝的,第三个受戒是不打妄语。不打妄语的意思是什么?大家都要知道。不打妄语就是你学佛后,你尚未成就,没有领悟佛法真谛,没有看过本尊,你就说:“我已经看过本尊的形象、佛菩萨的形象,我成就了,我修到什么法。”这样子去编造去骗,目的不外是骗钱,还有就是骗众生的信心。比如有些人对三宝很有信心,很想学佛。你做了一个师父,自己都没修好,人家就皈依你了。这样非常不好,是完完全全不能做的。我是完完全全都不想犯戒的,也不会犯戒,从小到现在都没有犯戒过,以后也不会犯戒。所以,我是不会骗你们的。
大家要好好地修,要了解自己上师的情况。藏传佛教分为四大教派,就是红、黄、花、白。我是红教的,你们也成了红教。红教在西康地区很有影响的有三个寺院,一是噶多寺,一是白玉寺,一是竹庆寺,其中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的就是噶多寺。为什么呢?建噶多寺的是大成就者嘎·当巴德西,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的寺院就是噶多寺。我出生在马尔康嘉荣地区,那里也有个寺院,叫苍涅寺。噶多寺的莫扎法王认定我是一位噶多第三世的转世活佛。所以可以说我是位活佛,就是上师。不管怎么样,我是从小到现在一直修行过来的。我不会骗你们的,你们自己要好好地修行。
皈依金刚上师就是这样一回事。严格来说,要经过三年的考察,然后才皈依金刚上师和接受灌顶。但现在没有办法,没有足够时间来观察上师、考察弟子。我是绝对可以做你们的金刚上师的,不会错的。你们不要骗自己,一定要好好地修行。
2)皈依本尊
本尊是什么意思?就是和你最有缘的佛菩萨,就是你的本尊。这个很重要。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和慈悲都是没有分别,但都做你的本尊的话,你的解脱很慢。我们心里应该恭敬所有的佛菩萨,比如去寺院拜佛,都要一样的恭敬。可修行的时候,一定要靠一位本尊,靠一位本尊就可以了。这个叫皈依本尊。
在末法时代,大家和莲花生大师很有缘。为什么?我们做功课时念到“汝即一切佛总持”,就是说莲花生大师是所有佛菩萨合在一起示现来普渡众生的。所以,我们皈依莲花生大师为本尊,是完全没有错的。如果有人说:“你拜莲花生大师做本尊,是错的”。那这个人是真正错的,他没修成的。为什么呢?法本是从第一个解脱的普贤王如来到现在许多大成就者传承而来的,其中“大士古鲁仁波切,汝即一切佛总持”是所有成就者都深信不疑的。你拜莲花生大师做你的本尊,那一切的佛菩萨就都是你的本尊了。
因此,大家都要修莲师心咒,莲师心咒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就好好地修这个心咒来增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你修行的时候,自己心中一定要有个本尊。特别是碰到很困难的事,就祈求自己的本尊,也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来加持。“依怙”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本尊是莲花生大师,但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观音菩萨等等,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菩萨,我们都要去拜,因为拜佛能够增加自己的福报,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3)皈依空行母
空行母是女性的修行成就者,比如说白度母、绿度母、金刚瑜珈母,这是密宗很殊胜的方法。修密的人是修真正圆满次第的法门,但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不需要修空行母。皈依空行母就是皈依她们的意思,皈依所有的空行母。也可以说是皈依真正的自己的本心。自己的本心是一个大空性,所以皈依空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佛性。
里面的皈依就是皈依金刚上师、皈依本尊、皈依空行母。
3、秘密的皈依
密宗是很殊胜的。秘密的皈依,我现在不讲很多,你们一步一步修,慢慢会知道秘密是怎样一回事。简单来讲,秘密的皈依就是不要求外面的皈依,自己求证自心的佛性,直接皈依。也可以说皈依气、脉、明点。所有的众生都有气脉、明点。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走兽,一切的众生都有气,每个众生身体内都有脉,脉里面有明点。气、脉、明点这三个是真正的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所以就直接皈依到气脉、明点。这个以后慢慢讲。
《菩提道灯论》,是中国藏族佛教迦当派的一部主要论著。它在短短的六十九颂半中,概括了显密大小乘的重要义理,并解决了许多大小相违、显密相违等问题,在西藏后弘期佛教中起过重要作用,所以一般藏族佛教学者都很重视它。
这部论是阿底峡尊者初到阿里(今西藏自治区境内)时,于宋庆历二年(1042)应菩提光所请而造的。传说菩提光劝请造论时提出了七个问题(即两个属于共乘三乘共教的,两个属于波罗蜜乘大乘不共教的,三个属于密咒的问题),阿底峡尊者简略地概括一切大乘教义,并按照他自己修学的智力造了这一部论,以阐明整个佛教。阿底峡尊者曾为这部论造过一部自注。至于七个问题的具体内容,阿底峡尊者传中没有明文。
后来他赴拉萨弘法时,枯、俄等六位格什提出了方便智慧分离能不能成佛?受菩萨戒需要不需要别解脱戒为所依止?未得金刚阿阇黎灌顶可以不可以讲说续部?行梵行者可以不可以受上二种灌顶?未受灌顶的人可以不可以修持密咒?等五个问题请问阿底峡。阿底峡说:这些问题我都解说在《道灯论》中了。这五个问题与菩提光所提七个问题是同是异,不可得知。
另有一部《菩提道灯论》的注解,传说是拿措译师所造,内中列举了七个问题:一、大乘道所依的补特伽罗怎样?二、异生身中能不能发菩提心?三、菩萨戒需要不需要别解脱戒为所依?四、有别解脱戒者受菩萨戒时,是前一种戒体转成后一种,还是二种戒体并存?五、修集二种资粮需要不需要方便、般若双运?六,中观、唯识以何理为究竟?七、入大乘密咒门当如何行?对《道灯论》的全部论文,即依着七个问题次第解释。
这部论是偈颂体,全论有六十九颂半,除第一颂礼敬三宝发心造论,和最后一颂述造论情形外,其余六十七颂半正说明从因至果的修行过程。
正论可分为二段:第一明修大乘道的士夫,第二明所修的正方便。明修大乘道士夫的有四颂(第2至5颂),说进修佛法的人总有三等,即名三士:一、唯从自利出发,由怖三恶趣苦,希求人天快乐而止恶修善的,名为下士。二、也从自利出发,由怖三界苦,希求涅槃而修戒定慧三学的,名为中士。三、以自身诸苦,体会他人的痛苦,从利他心出发,为除一切众生痛苦而发心修行的,名为上士。这三类士夫修道的次第就叫菩提道次第。在这三种士夫中的上士是修大乘道的士夫,中下二士在未发大悲心之前则不是修大乘道的士夫。这就解答了上述七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大乘道依何等补特伽罗)。
明所修的正方便中,先总叙说正方便,即第六颂。次分五种方便:一、归依三宝有三颂(第7至9颂),说明归依三宝的行仪。
二、明发愿、行二种菩提心有二十五颂(第10至34颂),此中先明发愿菩提心有九颂半,说明愿菩提心,即先须发慈悲欲度众生的誓愿,其次以不可退转的志愿发求成佛的心。后叙说愿菩提心的功德和应当守护的学处。这就解答了上述七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异生身中能不能发菩提心)。后明行菩提心有十五颂半,说明受菩萨戒之后,愿菩提心才能增长。受菩萨戒者要先具足七众别解脱戒的任何一种,尤其以比丘戒为最重要(其不堪受别解脱戒者也须先具足远离十恶业道的十善戒),否则不堪受菩萨戒。并说受菩萨戒和受后,当制止诸烦恼恶行,善学三聚净戒,努力修集菩提资粮。这就解答了上述七个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菩萨戒需不需依止别解脱戒),兼带着解答了第四个问题(菩萨戒与别解脱戒的戒体为一为二,就三聚戒中的律仪戒体而言,可说是同,就摄善法等戒体而言则相异)。也解答了枯、俄等所问的第二个问题。
三、明引发通智利他的胜方便有七颂半(第35至42上半颂),说明修集福智资粮,作利他事者。为能作利他事须修奢摩他和具备修止的支分(止的资粮)已具足修止的资粮,方可以住心一境,修奢摩他后引发神通,而广作利他事业。
四、明双运方便、般若,修集二种资粮的方便有十九颂(第42下半至61上半颂),说明般若与方便双运方能断除二障。并说明般若、方便各别体性,要由方便(即布施等五度属于福德资粮的)所摄持的般若乃能趣证菩提,不是只修空无我理即能成佛。其般若的体性,为通达蕴界处无生性空的智慧。抉择诸法无生性空,故略说四句无生、四因无生(自他共无因)、一异无性、缘起性空等四种道理,指示观一切法无性的方隅。由般若力知一切法皆无自性,般若本身也没有自性,如是了知能缘所缘都性空无我,即能断除一切戏论分别,得大涅槃。由了知一切法无生无性,修无分别,渐历煖等四种善根,证入极喜等十地,不久即能证佛大菩提。这就解答了上述七个问题中的第五个问题(修集二种资粮需要不需要方便、般若双运)和第六个问题(中观、唯识以何理为究竟),也解答了枯、俄等所问的第一个问题。
五、明密宗不共修集二种资粮的方便有八颂(第61下半至69上半颂),说明菩萨为求速疾圆满二种资粮当学密法。凡学密法必须依止师长先受灌顶,清净守护三昧耶律仪。但受梵行戒的人,不可传也不可受真实的密灌顶和智慧灌顶,只能受金刚阿阇黎灌顶(瓶灌顶摄),和听受讲解密部经典和修护摩等密法。至于通达诸法的瑜伽师,则随便怎样做都没有妨碍。这就解答了上述的第七个问题(入大乘密咒门当如何行),也解答了枯、俄等所问的后三个问题,也解决了持戒律者与修密法者的矛盾。
又上士所修的五种正方便也就是菩萨的三增上学:归依三宝,发二种菩提心为增上戒学,为发通智而修奢摩他即增上心学,双修般若、方便及修密法速疾圆满二种资粮即增上慧学。因此,一切菩萨行都不出乎戒定慧三种增上学。
本论的主要典据,除诸部大乘经外,还有龙树、无著、觉贤等名家著作,如受菩萨戒处依据《菩萨地》,修定处依据《定资粮论》,说般若处依据《七十空性论》等,故是总集诸家之作而成。
这部论总摄一切佛经要义,空有两家的修法,汇合龙猛、无著、寂天三派的教授,把三种士夫所修的法门都包括在内,是阿底峡尊者著作中重要的一部,为后世藏族佛教学者所普遍称赞。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菩提道次第论》,中国藏族佛教大师宗喀巴上士(1357~1419)著。是按三士道(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由浅入深的进程,总摄佛教的要义而编成的,故名菩提道次第。
本论的根据,如本论初自说:总依 弥勒菩萨 《现观庄严论》
别依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此外在每一细支,又各有它所依据的经论或语录,如迦当派卓垅巴所著的《圣教次第论》等。
本论的结构,是根据《菩提道灯论》所说的三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其中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在三士道之前,先说作为三士道的基础有二:一、亲近善知识,二、思惟人身难得。
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本书中说亲近善知识是趣入佛法的基础。趣入佛法后,思惟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用以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其中最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归依三宝,深信因果,止恶修善,以期远离恶趣。然后进修中士道。
先思惟生死总别过患(总谓三苦、六苦、八苦等,别谓六道别苦等),进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发起断除一切烦恼和有漏业的决心,精勤修学戒定慧三学,由此出离三界生死。再进一步修上士道,为救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三士道,是修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的,故又称为共同道。在修共同道的基础上,可进而修密乘诸道,先依善知识受大灌顶,受持三昧耶戒及诸戒律。若学下三部密法,可先修有相瑜伽,后修无相瑜伽,由此能得各种悉地。若学无上瑜伽部密法,可先学生其次第,后修圆满次第,最后证得大金刚持果。这就是本论结构的大意。本论的主要内容,以三种要道为纲,故又称为三种要道三士道次第,这三种要道就是: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清净见。
一、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圆寂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先思惟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息灭贪求现世五欲的心;再思惟业果不虚,生死众苦和三有流转道理,一心趣求涅槃妙乐。
二、菩提心,就是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的心。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长期沉溺生死大海,于此深发大慈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求大菩提,就是发起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祇劫,圆满福智资粮,乃至证得三身四智的大菩提果。三、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见。一切法依因缘生,本来没有独立的自性。若对于无自性法,执以为有,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或常见。又一切法虽无自性,但依一定的因缘而生,并非全无。若认为诸法既无自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或断见。断、常二见,偏于一边,都不合理,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见,既不执诸法为实有,也不认为实无而否认它的存在,如实了知诸法依因缘而有,故无自性,不堕常边,也知诸法既依因缘而有,就不堕断边。由此见解,不堕二边,故名中道。依此中道见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即是修学定慧,断除一切烦恼,出离生死的根本,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根本。
修此见法,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所执的我缘生无自性而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义,观察所执的实法缘生无自性而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就是:一(我与五蕴是一)、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破四生的道理,本论引中观诸论广说)。通过上述破我、破法的道理,了知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自性而有缘起因之果。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得了中道见。
本论下士道、中士道所举一切法门,都是引生出离心的方法。上士道中广说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毗钵舍那一章,详细抉择清净见。全部菩提道次第论,以此三种要道为主要内容。
本论的特点,约有四端:第一,修菩提心法。本论将过去诸论师所说及阿底峡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一、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知父(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父亲),(二)念恩(思惟一切有情于我有恩),(三)报恩(思惟当报一切有情恩),(四)悦意慈(见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生欢喜心),(五)大悲(思惟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我当如何令其得离此苦),(六)增上意乐(恒常思惟自己应该担负令诸有情离苦得乐的重大责任),(七)菩提心(须具两种欲乐: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二欲成无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但若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要具备为利众生和愿成佛的两重意义)。从知母到增上意乐,都是修利他心。已发起增上意乐,进而求无上菩提,才是菩提心。以上七重修习,须在修平等舍心的基础上行之。二、寂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自他相换法,就是把贪著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如自,牺牲自利,成就利他。此法:(一)先思惟修自他相换的功德,和不修的过失。(二)思惟自他相换的心,若修则定能生起。(三)应对治二种障:思惟自他是相对安立的,以对治认为自他各不相关的障;思惟自他相依而存,以对治认为他人痛苦,无损于我,不须顾虑的障。(四)正修:思惟凡夫无始以来由爱执自身所生过患,令我爱执未生不生,已生者断,制不再起;进而思惟诸佛菩萨由爱他所生一切功德利益,令爱他心未生者生,生已增长,安住不退。(五)最后乃至出息入息,都修与有情乐,拔有情苦。这是利根众生修菩提心的简捷方法(修自他相换之前,也须先修平等舍心)。
第二,修止除沉法。掉举和沉没是修止的两大障碍。特别是沉没,其相隐昧,很近于定,不易认识。修定的人,多堕在沉没中,还自以为住在定中,久了反增长愚痴和妄念。又有人把八大随烦恼中的昏沉,误认为沉没。修定的时候,只要没有昏沉,便自以为没有沉没了,因此就堕于沉没中而不自觉。本论引《解深密经》、《修次第论》等证明由昏沉睡眠所蔽,令心沉没,昏沉是沉没的起因,不就是沉没。又由三性来分析,说明昏沉与沉没性质不同。昏沉是大随烦恼,其性或不善,或有覆无记,唯是染污。沉没是心于修定所缘的境,执持力弛缓,或不很明了。它的性是善或无覆无记,非是染污。又引《集论》说明昏沉性惟染污,沉没则非染污,其性各别,断定昏沉决不就是沉没。本论详细分析昏沉与沉没的差别,使修定的人,能辨认沉没,并广引《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详说对治沉没的方法。
第三,修空观的抉择。当宗喀巴上士时代,对于修空观,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总有四类:
一说以为修空就是观诸法真如,离是绝非,只要摄心不散,不起任何思念,无分别住,就与真如自然契合,不须先学空见,然后修空。此说曾经莲花戒论师详加破斥,但宋、元以来,西藏讲修空的,仍多堕于此见。宗喀巴本论,对此抉择甚详(见抉择大乘道体须双修方便般若及毗钵舍那科中抉择真实义,并修观方法诸科中),认为:(一)若无分别住便是修空,闷绝、睡眠、无想定等,应该都是修空。(二)若不起是非分别便是修空,眼等五识都不起是非分别,应该也是修空。(三)若摄心一处不起分别便是修空,一切修止的时候,应该都是修空。本论广引各种经论说明必须先观察所执的我等境空,才能断除我等妄执,不是闭上眼睛,一切不分别,便是修空。
二说以为未得空见,令心不起分别,虽不是修空,但是只要得了空见,再令心无分别住,就是修空。本论认为:若依此说,先得了空见,后修菩提心时,应该也是修空。所以此说不合理。
三说以为未得空见,固然不是修空,得了空见,完全无分别住,也不是修空。要每次修空之前,先用观慧思择空理,再无分别住,才是修空。本论认为:若依此说,临睡前先用空见观察一次,再入睡眠,酣睡无分别时,应该也是修空。所以此说也不合理。
四说以为以上三说,都不合理。要在修空观前,先引起空见,再缘空性令心住定,才是修空观。本论认为缘空见令心住定,虽是修空见,但只是缘空见的修止,不是修空观。本论引《修次第论》说:若时多修毗钵舍那,智慧增上,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风中烛令心动摇,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于尔时当修正奢摩他。若奢摩他势力增上,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于尔时当修智慧。
这说明在修空的时候,止观必须兼修,使止观势力平均,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若专修观,则先得的止,容易退失,止退失了,观也不能成就。但若只修止,不修观,也完全不是修空观的意义了。
第四,安立世俗谛。般若部经,中观诸论,都说一切法都无自性,所以学中观见的,多偏于空,不善安立世俗谛,易堕断见。本论说明中观宗虽破一切诸法自性,但要安立无自性的缘起。安立世俗谛,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名言识(眼等六识)所共许。名言识于境,只随所现而转(不用推求其境是否有自性)。世俗谛法,必须是这种名言识所一致承认的。
二、合乎一般名言量(正确的名言识)的标准。如错乱识见绳为蛇,他人不错乱识见是绳非蛇,就不能安立错乱识所见的蛇为世俗有,因为他人不错乱识所见不同的缘故。
三、没有观真实量(观诸法是否真实有的正量)的妨碍。有情由无明习气的力量,任见何物时,很自然的便执为实有体性。如见房屋时便觉房屋是实有。房屋是名言识共许,也合乎名言量的标准。若不推求其是否有自性,也就不成为观真实量的妨碍。因此所见的房屋,可安立为世俗有。但房屋是否实有体性,就要由观真实量来判断。以观真实量观察,就见房屋并无实体。因此有情所执房屋实体,不能安立为世俗有。
具备这三种条件,才可安立为世俗谛。这样安立的世俗谛,既无实体,不堕常边,也有因果作用,不堕断边。这是本论的要点。
1402年宗喀巴上士 (年四十六岁)在惹真寺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即广事弘讲。1415年时在格登寺,为便于广泛传习,又将《广论》中所引教证及诸破立省去,概括要义,造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此后诸大弟子,或依《广论》,或依《略论》,自行教他,经常讲习。
此外他还为便利徒众诵习,又将本论的内容,以赞颂功德的方式,摄为四十五颂。此后为本论作摄颂的有:阿旺罗桑却敦(清初人),将全论编成颂文,约3000颂,235页,便于诵持。公薄智精进就修行时思惟次第造成摄颂,约480颂,30页。阿嘉善慧幢作摄颂193颂,14页。其他作摄颂数页或数十颂的很多。
后来弘传本论诸师,更衍为讲义式的略论的有:福幢依宗喀巴摄颂而讲的菩提道讲义。
善慧法幢的《安乐道论》。善慧智的《速疾道论》(以上二种就正修时的观行而讲)。善慧海的《妙音教授论》,59页,最为盛行。智幢的《讲义》(在文集第六函)。后藏水银寺法贤的《讲义》(在文集第六函)。青海霞玛的《讲义》。甘孜扎迦的《讲义》(在文集第一函)。以上四种,利于修持,也可属于《略论》之类。作注疏的有:跋梭天王法幢的《朱注》;阿旺饶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黄注》;扎底格什宝义成的《毗钵舍那注》。后来此四家注合刊成上下二函。但《广论》中引有迦当派诸师语录,多系方言或古语,四家注中多未详解。后阿嘉永赞,特录出解释,学者称便。
依据《菩提道次第论》中所说的六加行法编成仪轨修法的,有阿旺罗桑(在文集第一函)、智幢、法贤,护教、扎迦等,都注有六加行的修法,很便于初学。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什么是行苦
行苦为三苦之一。行是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亦即除可意非可意以外的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
真如老师 ☆ 广论心语 第18讲
广论 心语 第18讲
第十八讲次
原文摘录自 日常老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示
科判 (释名)
音档 1B 07:16 ~ 08:32
开示原文 可是不幸的是……但是绝对没有真的做到。
提个问题哦!乃至「文本」的概念懂了吗?有的时候文本的概念也是没懂的。真正地懂了文本、懂了教理,我们自然就会拿着这个教理来照自己的心。
像有一段师父的日记,说:「来此又时日,以所习道次第反观自己,深感不对。不对处是:不以法自净,而以法绳人。目前务必以戒自心,自己做到了,方好济人也。」「济」,是济度天下的济。 [00′55″]
所以为什么要学这些教理呢?为什么要学呢?一定是拿所学的来反观自己。注意!反观自己的身、语、意,反观自己。反观自己一定会看到什么?看到那个不对的东西。不对的是什么?法的方向一定是自净其意的,不是以法来约束别人的。要警戒自心!而且师父说:「自己做到了,方好济人啊!」 [01′30″]
在师父的日记中,几乎篇篇渗透了强烈的、自我精进的这样一个气息呀!满篇都是这样的。所以在讲《广论》的时候,我有时候倒觉得师父有一些东西讲得云淡风轻,可是在他的日记里都是极度深刻的。
就是每一步都像一个小学生一样,非常非常地扎实和认真地做功夫,没有一点点花拳绣脚的迹象,一点都没有!他非常深刻地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法理来明照自己的心。
其实师父就是这样做的,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做的,包括他作课诵,包括他见谁了、说什么。还有师父教我很多事情,师父也把它写在日记里边,然后我再重看,每一篇、每一篇师父都在策励自己。你看到的就是非常非常虔诚的一个佛陀的弟子,非常地虔诚! [02′42″]
所以在师父的日记中,看不到一丝丝他觉得对佛法懂了的这种感觉,每天都是拼命地策励自己。
那我们会不会对佛法有受用?比如师父从来不间断诵《般若经》,师父诵《般若经》有受用的时候,会很欢喜地感恩上师三宝、护法的加持,从来没有说这是自己领会的。就像《般若经》上所讲的「承佛威力」,都是这样感恩佛陀。 [03′14″]
说:「佛法里边讲的空,你就要看破、要放下。」这点我就跟所有的老学员们探讨一下,也许新学员也用得上吧!就是能不能放下:我们学了二十多年了,不能再以一个像初心那样虔诚的状态来学了。这点能看破吗?在此处能看破吗?
还有包括我自己,我自己现在是在给别人讲法吗?还是我在重新地学习。是学生吗?应该是个学生!我们在一起学习。二十年过去了,或者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看破了什么?每一次懂了,过一段时间发现:哎呀!还有更不懂的;再看一下师父的手抄,哇!又有不懂的。
怎么觉得这个手抄好像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你越走近它的时候,欸,它好像后退一样,就是觉得到底有多少未明了的深意在等待着我们去探讨。 [04′26″]
所以班长啊,可以放下自己的权威吗?可以放下自己在班里好像对《广论》很权威的那种感觉吗?像一个初心的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地学习。
甚至刚刚进班的那些同学、刚开始学的,有可能他们会比我们学得好喔!因为这条路不一定越晚来的他会学得不好,有的时候他会像一匹黑马,一下子冲到前面。 [04′52″]
所以抱持着一个真的好好跟佛学、跟师父学、跟所有广论班的同学学,乃至跟所有众生学习的心,抱持着这样的一个心,就不会动不动被「懂了、懂了!」这样一个东西障碍住。
而且常常觉得自己懂了,久了会不会生起骄慢?一旦生起骄慢之后,学得越久的人就越骄慢。资格老呀、什么都看了啊、什么都知道了啊!唯有什么不知道?唯有心地不知道啊!这样的话,可能就成了师父在此处所破的那种学习状态。 [05′32″]
所以越久的人越容易发生懂了,然后就变成忽略。
在听法的时候,心就非常浮浮地放在上面:「啊,我听了,知道怎么样!」就没有恭敬心了喔!没有认真的一种状态。
如果没有恭敬心、没有认真的一种状态,如何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如何去体会在此处所指的内心相状是什么?我们怎么会发现我们错的、无明的部分呢? [06′03″]
师父在这里边就问:「结果你真的看破了吗?你真的放下了吗?你真的自在了吗?我想仔细地检查,不能说没有,但是绝对没有真的做到。」
关于「仔细检查」这几个字,在听吗?仔细检查,怎么检查呀?比如在听一堂广论课之前,你的听闻轨理要不要做?
有听说过一个日本的剑道大师——宫本武藏吗?他说:「胜负决定在剑鞘之内。」剑还没有拿出来,那时候就决定胜负了。
这一节课上得好不好,源于我们的准备、我们的发心。我们之前的准备很充分,这节课就会捞到大量的、很珍贵的法义;如果浮浮泛泛的一个态度,轻率地就开始听了,没有一个殷重、恭敬的心,那我们可能就浮浮泛泛了这节课。 [07′21″]
所以听闻轨理还在乎吗?老学员还在乎吗?记得我们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哇!听闻轨理要特别特别认真地去准备,因为这《广论》太深了,万一都听不懂怎么办?
我们只是害怕我听不懂怎么办?不会常常生出:「啊,这又懂了、那又懂了!」不会生出来这样的心。
那个时候是唯恐不懂、唯恐准备不周,所以在上课之前都拼命地思惟闻法胜利,再把自己的续流好好地安在——好像坐在一个说法的课堂上等着师父的身影出现。怀着那种非常恭敬的、期待的、万分珍惜的心,不想忽略过他讲的任何一个字。
同学们还有没有这样的初心啊?自己好好地向内心检查一下。如果发现自己的心都没有当初那么努力和虔诚了,那能说我们懂了吗?
问题集
1 请问这里说懂了文本的标准是什么?
2 为什么「真正地懂了文本、懂了教理,我们自然就会拿着这个教理来照自己的心」难道在这之前都不算懂吗?
3 请问接着讲的这段师父日记跟前面这段有什么关系呢?
4 师父既然「 看不到一丝丝他觉得对佛法懂了的这种感觉,每天都是拼命地策励自己」那师父「会不会对佛法有受用 」?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师父又可以觉得自己不懂?这种心态是如何修出来的?
5 请从以上的开示中总结出我们对于自己学了很久的广论这点没有「看破」、「放下」的现行。
6 请问我们有这里说的「忽略」的现行吗?那是怎样的?
7 「仔细检查」和听闻前行二者的关系为何?
8 为什么没有初心就不算懂呢?
入菩萨行论的作品价值
寂天菩萨的旷世巨着《入菩萨行论》是修学菩提心最系统、最圆满的论典。佛陀三转法转,说八万四千法门,其精华教义即是大乘菩提心。菩提心被视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根本,自他利乐之源泉,灭除一切烦恼痛苦的甘露,到达无余涅盘彼岸之津梁。关于菩提心的功德与利益,概括起来有以下面五个方面:
1、能消重罪。众生由于往昔无明愚痴,身、口、意造无边罪业。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假设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无法包容。”我等烦恼深重,只靠微薄的善行怎么能够遣除呢?但是若靠圆满殊胜的菩提心就可以对治恶业习气,消除罪障。如《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又《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2、能获妙乐。《入行论》又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于许多大劫的时间中思维饶益众生的方便方法,最终发现菩提心对众生具有无边的利益,依此菩提心,无量众生便可获得究竟安乐。
3、圆满所求。“若欲灭除种种痛苦灾难,以及除却众生的不安,当恒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种种快乐者,亦莫舍弃菩提心。”
4、转劣为胜。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即称为菩萨,原来垢染污秽之身将逐渐得到清净,而转成无价宝之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因此我们应坚守菩提心宝。
5、得果无尽。若以菩提心摄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获果报无有穷尽。《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普通的善行种子生果之后即消尽,如芭蕉树生果之后即枯萎,而菩提心树,其根深植于无边众生的沃土之中,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以六波罗蜜庄严树干,行万行而使其枝繁叶茂,所生菩提的花果也是层层无尽。由于众生无尽的缘故,菩提心树之果也一样无穷无尽。
藏汉高僧大德、诸经典论集无不称颂此菩提宝心:
宗喀巴大师尝云:「一切教法的中心与根本,即为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记载:菩提心是成就自他一切善好的根源,亦为去除一切衰损的良药,任何一位士夫均能趣入修持,无论亲见、听闻、忆念、接触菩提心,皆能利益其它有情众生,而吾人的利益,亦在利益其它有情众生的过程中圆满,故菩提心是最善巧的方便。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
菩提心是成就圆满佛果的种子,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即使是声闻乘亦因听闻佛陀的教法而证得涅盘寂静,而佛陀乃是由菩萨修持而来,菩萨则是众生发起菩提心而入于菩萨道,故菩提心为一切佛法的根本。
菩提心是众生长养一切善法的良田,是带给众生一切利益与安乐的根源,犹如承载世间的大地,亦如能去除一切贫困的财宝天王。菩提心是圆满众生一切心愿的如意宝。
佛经中记载:善男子,虽然我们已经讲述了许多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但菩提心真正的功德利益,却是超越语言文字所能形容,善男子,你们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应当生起强烈的希求心。故行者应殷重修持菩提心,只要能生起菩提心,无论资质如何驽钝,甚至投生为畜生,均能获致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佛经中尝云:过去数劫的诸佛,聚集讨论能净除心续中所有的烦恼业障、成就一切善行、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根源,获致的结论为:舍菩提心之外,别无他途!众生欲去除一切的痛苦,获致究竟的安乐,唯有依靠菩提心,亦唯有生起菩提心方能克服所有的困难。
「入菩萨行论」尝云:「欲除三有苦,及除众不安,欲享福乐者,恒莫舍觉心。」行者欲去除轮回中所有的不安与痛苦,欲受用暂时与究竟的安乐,除了依止菩提心之外,别无他途可循,此为菩提心所能圆满的无量功德。
显密教法皆须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与基础,然而,密乘(金刚乘)行者须生起较显教(波罗密多乘)更为强烈的菩提心。密乘行者若无菩提心,纵能生起本尊观、观想坛城,然亦与游客前来大殿参观、礼佛无异;纵能修持气脉、明点,亦与对着皮球打气无异,没有任何意义!
菩提心对于业障的净除,亦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吾人所累积的业障,可分为定业、不定业二类,不定业可藉由忏悔地修持而予以净除,定业则非常坚固,难以破坏与消除。然而,行者若能生起菩提心,即使是极为坚固的定业,亦能予以摧坏。
……
总之,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之教言,犹如百病一药的万应丹一样。若不依靠菩提心则通过种种途径也无法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寂天菩萨的旷世巨着《入菩萨行论》是修学菩提心最系统、最圆满的论典
,寂天菩萨自小就对佛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非凡的领悟能力。在年甫六岁的时候,蒙一位隐修有成的佛教大德摄受,传授文殊菩萨等本尊修法,据说在修持不久后,即能亲见文殊,并得到文殊菩萨一些教导。后来,在寂天即将登基的前一天晚上,梦到文殊菩萨令其出家。于是,寂天抛弃世人渴求的王位,来到那烂陀寺,师从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
出家后,寂天无论在学问还是修持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对于金刚乘密法,尤有心得。不过寂天一般都在夜间秘密修持,而白天表现得非常平庸懒散,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如厕以外,无所事事。因此,其他僧人非常反感,讽刺他为“三德和尚”。有一次,终于有人忍不住对寂天说:“出家人的本分就是诵经、坐禅,而你什么都不做,这不是给僧人丢脸吗?要么你就诵经,要么你就离开寺院。”寂天菩萨被逼无奈,就答应了给他们诵经说法。
到了诵经说法的日子,那些对寂天诋毁的人,为了让他出丑,故意陈设了非常高的法座,并且没有阶梯。寂天菩萨运用神通登上说法宝座,对下面的僧众说:“你们是想听你们已知道的经典,还是想听从未听过的经典?”想看笑话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没有听过的,这时候,瑞相纷呈,许多人都看见文殊圣尊显现在天空中,寂天论师随即诵读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论》,至第九品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绵延不绝,一直到全论诵完为止。
从此以后,寂天菩萨声名鹊起,他先后以佛法及神通救助了无量众生,留下了《入菩萨行论》、《集学论》等传世之作,在藏传佛教中广为流传。
《入菩萨行论》共分十品,从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到静虑品、智慧品、回向品,涵盖从发心直至六度万行等大乘道的内容,点明了由凡夫“趋入菩萨律仪”的一切学处,堪称学修菩提心的最佳论典。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度失衡,人们迷恋于财色、名利,而对于能带来真正安乐的佛法真理,却弃之不顾,犹如敝屣,纵或偶阅经论、但也如瞎子摸象,且一曝十寒。纵观当今世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是故心法分离、学佛多年,仍很难对身心产生真正的利益。
关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多少字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064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 虽然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