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兰圃几点能进去(广州兰圃的相关介绍)

兰圃几点能进去(广州兰圃的相关介绍)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8    点击:  350 次

兰圃几点能进去

网上有关“兰圃几点能进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广州兰圃的相关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兰圃位于广州,具体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01号,开门时间是8:00-18:00,到景点之后一般需要3小时可以游览完成。

这周边还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

景点

清真先贤墓 与兰圃距离0.19km

广州电视塔文化游乐中心 与兰圃距离0.41km

韩国园 与兰圃距离0.48km。

广州兰圃的相关介绍

全票8元.半票4元开放时间:8:00-18:00

花园被称为兰花王国.是观赏兰花的理想场所。公园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建有芳华园和明静园。兰花主要种植在东方.兰花的数量和品种有数万种。其中有荷花素、凤尾素、卡特兰、石斛、仙甸白墨、七间白墨等珍稀品种。兰园分为三个棚:第一个棚和第三个棚主要是栽培兰花。花季.百花争艳.芬芳淡雅。第二棚以气传兰花为主.花艳少香。园内环境幽静.回廊蜿蜒.鱼塘亭台.假山碧绿。主要景点有西音轩、蓝翔漫露亭、观鱼胜于富春江、朱德石碑、竹楼、蓝春亭、千崖玉塔、野尾僧、小桥流水杜鹃山、芳华园、明镜阁等这里随处可见奇花异草.给人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

很罕见的闽侯兰圃乡村民俗游神活动(图集)

由于兰花适宜“静观近赏”——要求特定的“幽雅环境”,因此四周以竹丛蔽外隐内,并结合分区处理,艺术效果甚佳(含蓄隐秀的园林)

① 第一景区(入口到景园门)。——是一个狭长而封闭的空间,指人们的视线引导到视景点:“兰圃”二字精致的景门,引发游人“寻幽探胜”的兴致。 静 收(抑)

② 第二景区(园景门→兰香生满路亭)。——这是一个敞景空间,通过景色多变、空间构图自由曲折的水石庭、草石庭和棚、榭、廊、亭的典雅建筑,创造园林空间,把游人引入胜境(静观近赏、细赏品玩、目观鼻、叶美花香)。 秀 放(扬)

③ 第三景区(路亭→小桥流水杜鹃山和竹篱茅舍)。趣 收(抑)

这是一个四面绿丛环绕、兰香袭人的园林空间。(路亭和国香馆是这区的主题建筑),此处沿路有很多以兰花为题材的题字(兰友)、诗词石刻,又有小桥流水、山石涌泉,这种有静有动的空间变化,把兰花衬托及更加幽雅,创造了主题景区(国香)的“趣意”,引人进入意境,展示出全园的性格——幽雅。

④ 第四景区(竹葛茅舍→春光亭)。雅——这也是一个敞景空间,主要是展示兰花的名贵品种和以兰花为题材的字画,并作为这条风景线的收尾。 放(扬)

⑤ 新新开辟的景区:

1)“芳华园”——27×20=540M2、高差6M,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具强烈的民族风格、布局合理、轻巧明朗、花木繁茂、瑰丽多姿、再现南方自然山水胜景。

2)明镜阁。

3)野屋。 ① 化直为曲,小中见大。胜在曲,巧在变,妙在小中见大。

兰圃原址地形狭长,为使单一的直线形空间,变为多样的曲折的空间,并使游人在空间内的静立视线活动,转化为流动的视线活动,借以丰富园林层次,扩大园林空间的效果。为此,在布局上采用纵横序列的手法来划分景区,从而使观赏线和景区空间化直为曲化单一为多样。观赏者必须通过空间的序列过程,才能看到公园空间的全貌。——“小中见大”的造园佳例。

② 化有限为无限,——扩大园林景域的又一手法。(游?建筑不采用大型建筑)

由于园址不大,若敞露公园界墙,就暴露了公园的狭小空间。为了化有限为无限,采用茂林修竹,适当地补以回廊阻隔,把公园界墙全部隐藏。再通过园内绿丛与园外行道树的互相交融在一起,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限远的地方,达到小园变成无限景域。——扩大园林空间。

③ 空间对比,扩大园林空间。

兰圃运用空间对比的手是相当成功的,如兰圃入口景区与园景门洞后的景区,是两个不同情调的园林空间:前者狭长、对称、闭塞一后者宽敞、自然、轻快,通过前者到后者,就会感到后者更开敞(豁然开朗)。

又从小桥流水杜鹃山到春光亭的空间对比:前者半隐半现,后者开朗,(立面层次更丰富)。通过前者的隐现,衬托后者的开朗,使园林空间更感扩大了。(逐步扩大)。

④ 空间渗透,扩大空间层次。

兰圃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树丛等,从一个空间透视另一个空间的景物,有效地增强和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觉。这也是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⑤ 视点变化,视感不同、意境无穷。

兰圃通过地形变化来提高或降低游人视点使风景画面发生变幻,从而达到扩大公园空间的感觉。比如,从“小桥流水”的拱桥曲径,行越“杜鹃山”山坳,使行人的视点高低变化,创造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景面;又如从“春光亭”沿阶而下钓鱼台到亭下观鱼水榭,亭上俯视水面深渊,临榭者水面似乎湖镜面,一高一低,观感各异,视野范围自然而然扩大了。若观赏对岸(北面)的汉白玉宝塔、竹丛和云天构成仰视的视野,使祖母向天际线无限漫延,使人感到兰圃的园林空间辽阔无边,流连忘返,达到收而不尽、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⑥ 应用点景(题咏、对联、诗词),十分成功。

国香、尽友、竹子的描写。

植物造景——

①区 棕竹+南洋杉 ——静

②区 种类和方式凡多,呈现山林野趣 ——秀

③区 植物结合小桥流水等园艺因素 ——趣

④区 孤植,丛植观花,观景和赏姿的乔木 ——雅(剌桐,柳,睡莲)

⑦新开景区,别有洞天——芳华园(红笔记12B,中园1985.2)

“静观近赏”后,过小桥到江河水,另一境界,别有洞天。向左是借云庄,庄内有两组风格不同、功能各异、景情交融的建筑物,一是明镜阁,一则为野屋。向右是具强烈的民族风格、布局合理、轻巧明朗、花木繁茂、瑰丽多姿的芳华园。 ①兰圃的前身为植物标本园,故植物种类较多是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②配植方式有松柏林、竹林带、杂木林带、各种树丛和弧植蔽荫树、花灌木、藤本和草皮植物,还有棕榈科植物(峻南风光树)突出各区的特点——静、秀、趣、雅。

③植物多,但歪体(包括其它因素)比较,突出等花主。

兰圃,含蓄隐秀的兰圃,她以诗意的构图,入画的园景使人步移景异,从一个园林空间转入另一空间,处处引人入胜,以超逸的华墨,含蓄的意境而享有盛名,为国内外友人感认的寻幽探胜的好园林,同时,她以清雅可人的幽香秀色为锦秀羊城增添丰彩。

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距离福州市二十多公里。

此地民俗,每逢鼠年举办石岗陈府吉祥王游神,十二年一次盛大的民俗活动。

游神时,祥谦镇及周边尚干、青口镇相邻村庄众多村民蜂拥而至,一起迎神。

参加游神的高跷队。

兰圃村游神活动组织严密,宗祠各支房分别集资请民间演艺团参加。

兰圃村当地妇女组成的健身舞队。

神庙里诸神终年藏身庙宇阴暗处,此刻上大街见见光了。

村中大街小巷,不少人家摆上贡品,迎接各路神祗。

游神迎神,有信则灵。

外地人到福州,普遍感觉当地神庙众多,民俗如此。

祈求神佑“合家平安、子孙贤达、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虔诚跪拜

心诚则灵

丰富的贡品,鸡鸭鱼肉蛋海鲜......

黑脸神,手握“正大光明印”,红脸的,居然是位“中指神”,不知是何来历?

“上圆房”的霞浦萨克斯军鼓队。

“上圆房”,应该是陈府宗氏其中一支吧。

“下厝房”的青口民间芦笙队

这“宫娥神将队”,应该是兰圃村当地村民扮装的。

琅岐(乡)吴庄管弦团

管弦团的陆海空制服

萨克斯军鼓队很亮丽

军鼓队制服非常讲究。

鼓乐齐鸣,长袖飞舞,气氛热烈。

烧香祭拜,迎神。

香炉插香,祈愿神灵。

游神路上,烧高香迎神。

锣鼓喧天,芦笙齐奏,热热闹闹游神。

福州本土最出名的神,是五个煞神组合——“五煞”,也有称“五帝”。

但不知道前面那个黑神是何来历。

这位一路被人祭拜的应该是财神吧。

还看见有“安南伬”乐班,这可是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原来高大的神像肚子里有人扛着走。

这尊是福州本土“妇孺保护神”——临水夫人陈靖姑。

游神是中国民间传统民俗,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祈求神祗保佑风调雨顺,丰产丰收。

游神习俗到了现在,是一种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章可点击:福州正月夜游神纪实(图集)



从福州南站到青口的公交车最晚一班是几点发车

福州火车南站到青口,没有直达车,需转车一次,最晚是21:00收车。

公交线路:83路 → 31路,全程约136公里

1、从火车南站乘坐83路,经过3站, 到达螺城路口站(也可乘坐167路、161路、503路)

2、步行约210米,到达温墩站

3、乘坐31路,经过14站, 到达青口站

墨兰冬季能放在有暖气的房间吗

可以的。

墨兰花期管理 (阳台养植)

阳台养殖墨兰,注意房间暖气高温干燥,也要避免阳台温度过低,11月开始上花苞,有早有晚。12月早开品种开始拔杆小排铃。夜间温度10—15度,白天15—20度。注意增湿,温度越高,湿度也高。温度过低,花期延迟或不能正常开花。温度过高环境干燥,容易导致消苞。

北方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花期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墨兰花苞出土后有一个多月滞长时期:温度控制在10—15度有利于花苞发育。

2、墨兰排铃期温度控制在15—20度比较适宜:花期高温临界点为23度左右,超过23—25度容易造成干苞。

3、墨兰开花期多晒阳光有利于放香。

关于“兰圃几点能进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124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