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名言有哪些?(《荀子》十句名言)
-
荀子的名言有哪些?
网上有关“荀子的名言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荀子》十句名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劝学》——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修身》——荀子: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天论》——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十句名言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如下: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释: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解释: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3、?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解释:出自善良的本意引导他人称作教导。
4、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解释:如果没有人民就不会不国家没有一点土就不会有山的形成,同样的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就不会不现在的经验了。
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解释: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警戒人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荀子经典名言20句
《荀子》十句名言如下:
1.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说话要真实可信,做事要有实际成果。
思考:诚信和实际行动是一个人品格的基石,也是成功的关键。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释:天道有规律,不是为了尧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桀而灭亡。
思考:强调宇宙间的法则是普遍而永恒的,人应当顺应天道。
3.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解释:北方有一个幽暗的大海,那是上天的水池。
思考:以宏大的视角描述宇宙,强调上天的伟力和深邃。
4. 道极而知至,言顺而行信:
解释: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可以达到真知灼见,言行应当顺应道德规范。
思考:强调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追求真理是言行的基石。
5. 民贵君轻,是以君失其所贵,民失其所轻:
解释:民众应当被珍视,君主应当谨慎,否则君民关系将出现失衡。
思考:君臣关系中平衡和谐的原则,注重君主对民众的尊重和理解。
6. 主忠信而后身安,非主忠信而得身安也:
解释:主张忠诚和诚信,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不是通过剥夺他人的忠诚而得到的安宁。
思考:强调正道和真诚是个人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7. 非恶而使人恶,非利而使人利:
解释:不是因为恶意而使人恶行,也不是因为个人利益而让人为了自身利益而行恶。
思考:强调个人行为应当有道德底线,不应利用恶意或私利去影响他人。
8.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解释: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却很少了解无用的用途。
思考:强调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容易受到功利的影响,而忽略了某些看似无用实则有深刻内涵的事物。
9.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解释:对不礼貌的事物不要去看、听、说、做。
思考:强调维护个人品德的基本准则,拒绝不道德的行为。
荀子名言名句
1.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2. 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5.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6.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7.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8. 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9.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10.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1.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12.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13.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14.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5.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3、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荀子·劝学》
4、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在的`个作打她种心顺然学这她得,则形相虽恶面心术善,看可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在的个作打她种心术恶,看可害为小人也。君子然学这她得谓吉,小人然学这她得谓凶。故长短。大小、善恶相形,非吉凶也,古然学这她得人看可有也,觉真然学者不道也。 ————《荀子·非相篇》
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6、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
7、人孩眼不性恶,人那善伪也。化性起伪。
8、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 ————《荀子》
9、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 ————《荀子·天论》
1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11、礼者,人道之极也
1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13、“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解蔽》
14、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15、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是就是,非就非,是明辨是非有智慧的人 ————《荀子——修身篇》
16、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1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说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劝学篇》
19、恶之者众则危 ————《荀子·正论》
20、故君子敬家始道种事的慎终,终家始如一,是君子却并在如道,礼义却并在如文也。《礼论》 ————《荀子》
21、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荀子—天论》
22、君子用得如就里用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里水体,形乎动静。端自是子如就里言,软自是子如就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用得如就里用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用得间,则里水寸耳。曷足以美七尺用得躯哉! ————《劝如就里用》
2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篇》
2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25、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愚哉? ————《荀子·荣辱》
2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27、君子至德,嘿然而喻。
28、酒乱其神也
29、养心莫善于诚。
3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
谁有关于荀子的名言
(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荀子的名言
荀子的名言
1、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3、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5、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6、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0、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2、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4、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6、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1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8、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0、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2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2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3、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2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2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2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3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32、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3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3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35、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36、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3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 )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38、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39、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40、学无止境。
4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公生明,偏生暗。
4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4、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45、笃志而体,君子也。
46、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47、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4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4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5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5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3、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5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5、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7、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5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59、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60、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1、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62、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63、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6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65、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6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7、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68、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9、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7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的名言名句
荀子的'名言名句1
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荀子
2、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3、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4、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荀子
5、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 荀子
6、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荀子
7、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
8、酒乱其神也—— 荀子
9、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荀子
10、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 荀子
11、人只是一无所知的动物,没有教诲—— 荀子
1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荀子
13、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
14、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
1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荀子
16、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
17、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
18、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
19、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 荀子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2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22、兵事以民为本。 —— 荀子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2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25、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26、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荀子
27、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
28、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
29、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荀子
30、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
荀子的名言名句21、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8、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10、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11、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1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17、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1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2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4、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2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的经典名言警句
荀子,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下面是我整理的荀子的经典名言警句大全,欢迎阅读!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 —— 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 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荀子》中的名句
《荀子》的名句
1、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出自《荀子·劝学》。游:交游。君子选择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好的邻居,交游的时候一定选择高尚的闲士,之所以这样是是为了防止自己错走邪路,为了能够走中正之道。
2、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
出自《荀子·儒效》。之,它,指所追求对象、所做的事。用心追求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做了,才能有所成。这句话说明要想有收获、有所成就,就应该付诸行动。
3、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
出自《荀子·王制》。不肖,指不贤、不好。则,那么、就。贤士与小人、庸人区分开,不以同等待遇视之,那么英才就会来投效。这句话说明对英才只有予以礼遇尊重,才能让其甘心效力。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荀子·劝学》。锲,刻。舍,放下、停止。镂(lòu),雕空。雕刻工作中途停止,那么即使是已经腐朽的树木也是不会被刻断的;雕刻坚持不懈,那么即使是金石,也有被镂空的一天。这句话说明以雕刻为喻,意在说明学习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个比喻,如果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最后就必然成功。
5、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出自《荀子·非相》。根据近的事物而推测远的事物,根据少数而推知多数,根据蛛丝马迹而推测事实的真相。这句话说明如何运用现有的条件进行预测的道理。
6、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出自《荀子·大略》。不是应该教育的人而教育了他,就好比是赠强盗以粮食、借敌人以兵器一样。这句话说明教育要看清对象,要让知识被走正途的人所掌握,而不能让奸邪之徒所掌握。否则,就等于授邪恶之人以利器,伤人必多矣。
关于“荀子的名言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