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什么影响?(什么的烽烟)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什么影响?(什么的烽烟)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0    点击:  430 次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网上有关“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什么影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的烽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臁?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3年至1844年,《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条款,又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地方官员,用告示形式,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其中规定:“洋泾洪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变相攫取的最早的租界。

战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苏松江、太仑一带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尽管这种现象是局部地区的情况,但它表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什么的烽烟

鸦片战争的烽烟未散,紧随而至的五口通商,标示着近代中国的门户从此敞开。作为西方文明的承载,各式西洋舶来器物陆续传抵中国。这些西洋器物在异质文明的环境中命运各异,不能一概而论,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生活模式。

以自行车为例,最迟至1868年,这种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再度开放国门之时,世界惊讶地发现,中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看似一望无际的自行车车流。百余年间,自行车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普及型工业品。但与“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发展历史及其背后的时代变迁却几近无人知晓,值得深思。

从“究竟费力”的无用之具到“深加慕悦”的文明奇器

自行车传入中国的最早证据是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报》。在报道中,执笔者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上海街道中出现的“自行车几辆”。自行车对当时的欧洲来说也是新创,仅几年后就已传入中国,可见引进速度之快。文章中段以大量笔墨宣扬自行车在“外国地方”的利用情形,谓之不仅“力过于马也”,而且已经装备外国军队。此文结语“即中国行长路,客商尽可购而用之,无不便当矣”,一语点破最终目的是在华推销自行车。

自行车于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率先实现量产之后,最早是被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引入到中国的。但它一开始并未赢得“中国主人”的热爱,这与晚清中国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特性有关。那时除了使用自己天然的两腿走路以外,国人的习俗还是抬轿拉车,自己坐车、自己使力会被人笑话的。因此,自行车虽然早已传入,却还未被扩大利用。

庚子事变之后,在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的共同作用下,崇洋心理渐次取代“天朝上国”的观念。《申报》有篇《风气日开说》的社论,论述人们对于西洋事务由最初“惊奇诧怪”,到后来“深加慕悦”的变化:今日之中国已非复襄日所比,襄者见西人之事,赌西人之物,皆群相诧怪,决无慕效之人,近则此等习气已觉渐改,不但不肆讥评,而且深加慕悦。

这种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根本扭转,有力促进了自行车的普及。自行车再也不是那个“究竟费力,近不多见”的无用之具,转而变为可以“娱畅心神”并寓有深意的文明奇器。不过,此时传入中国的自行车在技术上还不完美,尚不能作为完备功能的代步器械,而只是闲时游戏娱乐的工具。但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一种西方生活方式的承载,中国人对自行车表现出的喜好日渐浓厚。

既是邮政警务部门“标配” 又成特定市民出行“必备”

到上世纪20年代,各大城市的交通工具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上海为例,1889年的6月14日、15日、16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主任梅恩曾在外白渡桥对上午8时到下午8时过桥的车辆人马数做过统计,平均每天有行人11770名、人力车6984辆、马车544辆、轿子9抬、骑马者11人;而1926年5月17日、18日,工部局在同一地点对上午7时到下午7时各种车辆的数量又进行统计,得出的每日平均数据中,除了行人(50823名)、人力车(14600辆)之外,马车、轿子、骑马者皆已不见于街头,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3459辆)、摩托车(194辆)、汽车(3764辆)、公共汽车(172辆)、有轨电车(922辆)。

37年间,上海马路情景的这种颠覆性变化,也在中国其他城市不同程度地发生。伴随这一普及趋势,骑车人的社会阶层也在向下流动,从上层群体向下位移到城市中下层群体。自行车当然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但不再为少数人群所拥有,代表西方的意味越来越淡,反而是中国的韵味越来越浓。

最早在1911年,上海的邮政部门从英国购入100辆自行车,开始用自行车投递邮件。这是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公用,从此自行车有了私用和公用之分。之后,其他城市效仿上海,公用自行车数量不断攀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所有中国城市的邮政局、电报局、电话公司、公用局、警察局等机关为执行公务、提高办事效率,都给职员配备了自行车。

而私用方面,主要是普通市民从市场购进,作为代步和运输工具使用。这里包括各个洋行的职员、各大学堂的教师学生、各家报社的记者,等等。但无论公用、私用,他们都被归类为自行车阶层,与汽车阶层和人力车阶层有明显区分。

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在写于1934年秋天的散文《脚踏车哲学》中,以独特敏感的笔触刻画出了当时北京城市道路上骑行者的种种样态。比如,税局科员的“鹰牌”自行车往往亮得像银条,但因为太过于注重表面,结果只配在马路上摆摆架子;速度最快的是电报局科员,“只要登上车,他便飞下去了”,巡警的木棍会被他撞掉,“七十岁老太婆的命多半悬在他的轮下,监牢也是他可能的栖所”;老实本分的骑车人多半会骑在路边,“手指总勾在后闸的机关处,准备可以随时停下。每辆汽车的影子全能使他脸上泛出畏惧的表情,可是在无人知晓的时候,也会吐上几句对汽车的怨语”;有些骑车的感觉骑在汽车之前永远要受到“压迫”,于是尾随在汽车之后,“任它去冲路”,但“这种人向为侪辈所不耻”;还有一些骑车者,“在汽车离得远的时候,就骑在马路中心,做几个反抗汽车的姿势。只要在场弹压的警察向他一挥棒,就即刻躲在最安全的地带去了。这种人只能获到一个丑角应有的喝彩,永远不能为同伴所信赖,或为敌人所畏惧”。

名人在“拉风”上花精力 平民在实用方面下功夫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上海的公共交通几乎陷入瘫痪。由于汽油的缺乏,至1942年1月10日上海公共汽车完全停业,电车业“亦受电流节省计划影响,而实行减少车辆,缩短时间”。此时,居民的刚性出行需求,只有通过依托人力驱动的交通工具,如人力车、自行车来实现了。

此时人力车的使用成本,随着市场规律的调节而不断攀高。不少市民因人力车生活程度日高、车夫索价太贵,“不堪经济”。对绝大部分人而言,真正可以依赖的有且只有自行车代步一途。自行车作为不需任何能源就可通行无阻的轻便交通工具,优势显露无疑,需求与日俱增,成为此时马路之上最为流行的交通工具。

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中,既有像周璇、陈云裳、童月娟、韩兰根、顾兰君这样的**明星、知名导演,也有提供勤务、送信、物流等服务的普罗大众。自行车保有人和骑行者的阶层鸿沟被填平,很难在城市街道上再以交通工具为标志区分社会群体。

不同于名人在“时髦与拉风”的自行车装饰上所下的功夫,普通市民更愿意在自行车的实用性拓展方面花费脑力。在战时物资紧缺的环境下,一般的自行车应用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于是马路上出现了许多形式不同、功用各异的自行车:有三轮单坐的,这是仿效机器脚踏车的样子,在车旁挂上一只坐篮,不过坐的人未必怎样适意;有四轮的,坐车的式样仿人力车,挂在自行车的后面,这在搭车的人就比较来得舒服;有三轮车,后部仿马车的式子,可以并坐两人,驾驶的人在前面,和三轮送货车相仿,搭车的人如坐在马车上一样宽敞,这就更为进步了。至于运货方面,听说亦有新式的在制造,一次可以运送千把斤的货物哩!

中国人生活中的智慧,永远不应被低估。运货可达“千把斤”的新式自行车,笔者未曾见过,不知为何物,但有理由相信,那时所看到的自行车,和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有很大不同。

总之,国人的日常生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行车先为通商口岸的民众所接受、熟用,渐渐遍布于近代中国的各个城市之中。骑行者与自行车的故事涉及范围极其广阔,上至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甚至连末代皇帝溥仪都曾为骑行便利,而锯掉了百余年来横搁在紫禁城宫门中的门槛。

然而,一种技术应用于一种文化从来都不会是线性的发展过程,而会不断与异质文化和具体国情相撞击,在撞击中演进,最终使自行车这一“西物”完全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将自行车视作一种文化符号深入探究,可以微观展现近代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生活习性、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现代性演变,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日常生活,完整呈现自行车对于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意义。

烽烟,是烽火台或警报台上燃起的烽火,古时用狼粪点燃,起的烟雾叫做狼烟,代表有敌情;

在我国古代是烽烟一起,必有战事,不分条数;在朝鲜,烽烟条数代表不同意思,一条-平安,二条-内部有事,但可控,三条-倭寇骚扰,四条-倭寇战事,五条(最高级)-倭寇已攻占陆地;

古代烽火台,多建立于边疆荒原,物资奇缺,引火物只好使用狼粪。由于这样的特殊引火方式,边疆烽火亦叫作狼烟。

关于烽烟的燃料,也有用柴薪的。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 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都可做燃料,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里有这方面的烽薪展品



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因为鸦片战争时,中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一部分国土割让出去,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就开始了变化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自从明朝以来数百年的闭关自守政策,开始大规模地接触西方,并且把当时的中国带向了百年的苦难深渊。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变化: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关于“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什么影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184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