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闻一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鲁迅对闻一多的评价)

闻一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鲁迅对闻一多的评价)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0    点击:  485 次

闻一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网上有关“闻一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鲁迅对闻一多的评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扩展资料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人闻名于世。闻一多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

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

《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闻一多

鲁迅对闻一多的评价

闻一多,中国诗人、学者、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作家。因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闻一多主张新诗的格律诗要讲求音乐美,重视音尺整齐,韵律谐协;要讲求绘画美,务使句雕字琢,严谨精炼;要讲求建筑美,追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闻一多的新诗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从一种超现实和浪漫的生活变成了一种充满激情的生活,并把自己奉献给了他所忠诚的事业。在新月作家中,只有闻一多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爱国精神和正义感。

闻一多的早期诗歌多为自由的,后期的诗歌形式简洁。他早先提出了新诗格律的问题。他的新诗有音乐之美。他们注意音标、平调和押韵。他们重视音尺的节奏和旋律。具有绘画之美,形象丰富,色彩灿烂;它具有建筑美,重视诗节的对称和句子的均匀,提倡诗节的对称和诗的整齐。

摘要文一道的新诗善于创造隐喻,想象力丰富,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他强调言外之意,言下之意,善于运用典故,丰富了他的诗歌。他的语言很精炼,善于精炼词语,善于自己造新词。他按照西方的规则写作,但与徐志摩不同的是,他的诗歌雄浑豪迈,善于运用北方的白话。

百度百科—闻一多

最后一课的特别讲座 闻一多

1、鲁迅评价闻一多先生:“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2、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至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闻一多的代表作

1938年2月18日,是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的上午,仍然有学生在上课。

闻一多先生来了!

依旧是那件灰色的长袍大衫,依旧是那条洁白的羊毛围巾,闻一多踏着文学院教授们少有的那种急匆匆的步伐,笃笃有声地走上了讲台,放下烟斗和茶杯,目光炯炯有神地环顾着每一个在座者。

“哦,都来了吗?”闻先生习惯地问了一声,并不等别人回答,就拈起一支粉笔,旋过身子,在黑板上写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最后一课”。

写完题目之后,闻一多久久凝望着学生们,半晌之后,才掠过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很沉着地开口:

“同学们,今天,校方告诉我,这里有一堂国文课,由我给大家主讲。我今天要给大家将的,是一篇法兰西小说,名字叫《最后一课》。”

礼堂里出现了很短暂的交头接耳的议论声,旋即又平静,鸦雀无声。

“是的,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说。大家上中学的时候,一定已经读过这篇小说了。你们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今天还能有幸坐在书桌前头,也许此时正在读这篇课文。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把它读懂了?好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大家静静地听,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时期,发生在阿尔萨斯省的故事。”

闻一多把课本递给了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

虽然这已经四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虽然这位女同学的普通话当中,夹杂着明显的南方口音,然而,整个礼堂里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在凝神屏气,回味着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熟悉的老故事。

闻一多发现,礼堂门口也站了许多人,有的扒着门框,有的斜靠在礼堂的墙壁上,胆子大的已经溜进来,在后排的空位子坐下来,有的人刚刚打完预防针,衣服袖子还高高地捋着,他们也在凝神静气地倾听这位女同学朗读。在这些站着的人群中间,闻一多甚至发现,张伯苓也在其中,他正不断地用手绢擦拭着自己的眼镜。

那位朗读课文的女同学放下课本,悄悄地坐下了。教室里依旧一片寂静,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和唏嘘的声音,有的人在不住地擦拭自己的眼镜,坐在角落里的女同学,偷偷地在自己已经湿润的脸庞上抹了一把。这时,礼堂门口,已经黑压压地站了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

礼堂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军号声,可能是通知工学院的同学们去搬运实验器材,准备装车了。可是礼堂里依旧静静的,没有一个人动。

闻一多抬起头来,环顾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声音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高亢: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不是每一个都懂了?一个民族,当它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愿望的时候,抑或它的子孙在肉体上依然生存着,可是,那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失去自由的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痛苦的代名词。用不着我说,大家都知道了,明天,我们又要去漂泊,去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带好自己的国文课本,无论你学的是电子物理、生物医学或者是拉丁文,这都不重要,因为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珍惜你们手中的教科书吧。到了昆明,我要给你们讲诗经、讲楚辞、讲庄子、讲屈原,讲五千年以来,中华古国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同学们!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1、"教室里依旧一片寂静,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和唏嘘的声音,有的人在不住地擦拭自己的眼镜,坐在角落里的女同学,偷偷地在自己已经湿润的脸庞上抹了一把。"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你们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今天还能有幸坐在书桌前头,也许此时正在读这篇课文。”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3、本文跟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1 、语言表达的特点是:

以环境描写间接突出气氛和时代的背景。

2、潜台词是:因为战争已经没有学校来供学生学习,甚至因为战争很多孩子都已经丧命。

3、相同的都是突出时代的背景。

不同在于本文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引用的同时却不同都德的一味妥协纪念,本文强调的是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这样积极进取的主旨。

闻一多的代表作品具体如下:

1、《红烛》,《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2、《死水》,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3、《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4、《唐诗杂论》,《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生前拟定的关于唐诗研究的写作计划。



闻一多是什么时候的人物呢?

闻一多(Wen Yiduo)是20世纪的人物,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今随州市),1946年被处决身亡。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被誉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他在文学与学术的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艺术史、思想史、史学等领域的研究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同时,闻一多还积极参加了社会与政治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都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爱国情感,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气质,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做了什么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是一个特别爱国的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着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着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关于“闻一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211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