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闻一多有几个孩子(有关闻一多爱国事例)

闻一多有几个孩子(有关闻一多爱国事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0    点击:  416 次

闻一多有几个孩子

网上有关“闻一多有几个孩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闻一多爱国事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8个。根据查询团结网显示,高孝贞女士为闻一多养育了四男四女,四男是长子立鹤、次子立雕、三子立鹏,四子立鸿早夭,四女中的立瑛和立燕二人早夭,所以闻一多有8个孩子。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

有关闻一多爱国事例

1、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3、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除了夭折的立瑛外,还有其他女儿吗?

除了早逝的立瑛外,

闻一多有女儿叫闻铭。她随母亲到解放区去之前,偷偷跑到父亲牺牲的地方挖了两堆血土装在两个小布袋里。她至今仍精心保存这两袋血土。解放后,她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文,毕业后曾给苏联专家当翻译,离休前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副教授。70年代,她笔录母亲高真的口述,执笔写成《闻一多牺牲前后纪实》。该书是研究闻一多的重要文献。

参加家祭的还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人,她就是闻一多最小的女儿闻(惠羽)。在闻一多众多的子女中,只有她像父亲一样主攻中国古典文学。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到山西农村的一所学校教书。在一个冰雪消融的春天,生小孩刚满月的她就急着给学生上课。一天放学,学生每天必经的小河河水上涨,她怕冰冷的河水冻坏了年幼的女生,竟下水把她们一个个背过河去。孩子们安然无恙了,她却因此落下了严重的类风湿症。因病情发展,如今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但她身残志坚,从来不向病魔屈服。70年代后期,她调往北京教育学院工作,后因病情加重长期病休。退休后,她支撑着半僵半残的身躯刻苦写作,并于1996年将父亲的残稿《诗经通义》整理完毕付梓出版。后又写出长达10万字的《闻一多旧体诗文注释》,该书不久也将问世。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童年

碧蓝碧蓝的天幕上印着几朵雪白雪白的云。

连绵起伏的青山脚下,一汪清澈的湖水,水中镶嵌着大片大片的荷叶。在碧绿如洗的荷叶中,点缀着一支支荷花,雪白的、粉红的,时见晴蜒立在荷尖,常有黛燕掠过水面。一阵轻风吹过,荷花、荷叶刷刷地曼舞轻腰,远处湖面上泛起道道银波。这一切,在骄阳丽日下显得格外清新悦目。

这湖,名为望天湖,方圆约一万亩,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

1899年11月2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闻一多就诞生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

湖的北岸有一栋青砖瓦房,一进几重,高朗气派,一看便是名门望族。房子坐落在山凹内,屋后树木葱茏,门前是一垅稻田。这就是闻一多的故居,当年的闻家新屋。多年之后,闻一多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故宅:

面对一幅淡山明水的画屏,

在一块棋盘似的稻田边上,

蹲着一座看棋的瓦屋――

紧紧地被捏在小山底拳心里。

这清灵、别致的文字勾染出了一幅活脱脱的水墨丹青图画,表现出闻一多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了幼年的闻一多以美的熏陶,家乡的明山秀水滋养了诗人、学者和画家闻一多。

巴河镇地处鄂东,位于巴河与长江交汇处,是古刑楚属地,过去名蕲水县,现归浠水。巴河是浠水的第二大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沿浠水县的西缘入江。据《浠水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在们期间,有一支来自名叫巴州那个地方的移民居住在这河口地带,从此,人们把这条河叫“巴河”,一直沿用至今。它上接鄂州、黄州,西连武汉三镇,下通黄石,连接九江,交通方便,物产富饶。这里尤以生产九孔莲藕而闻名。其藕洁白如玉,入汤久煨不化,入口滑爽柔绵,满口生香,因而驰名鄂东,清代曾定为宫廷贡品。

自古以来,巴河是难得的鱼米之乡,清嘉庆浠水籍状元陈沆有“日有千人撒网,夜有万盏明灯”的诗句描述。这里文化发达,素有戏剧之乡之称。一年四季的时令节日,龙灯庙会、婚寿喜庆、氏族修谱,以及各种民间佛事祭祀活动,都有演戏的习惯。常常一演十天半月,红男绿女,扶老携幼,这里看完了,又到那里去看。当地流传着“世上有,戏上有”,“少读儒书多看戏”的说法。闻一多也是一个小戏迷,不论巴河镇上或附近乡村演戏,他总是吵着要大人们领着去赶热闹。

闻一多看戏可认真啦!舞台上红花脸进,白花脸出,他都要问个清楚明白,这是好人还是坏人?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哭一笑,他也能与之同悲同乐。“舞台小天地”里的忠善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潜移默化,培养了他不畏强暴、扬善抑恶的正义感。闻一多还对戏剧中各式各样的古装人物服饰特别感兴趣。看完了戏,回家就对照乡像小说中的人物插图描描画画。时间长了,他所画的山水、花草、虫鸟、人物等等都还有板有眼,颇受长辈们的称赞。他把它们装订成册。

后来,家里、村中的姑姑、婶婶、姐姐们,谁要绣枕头、纳袜底、做桃花抹衣,都找他画花样。这种早年的兴趣,后来逐渐发育成为闻一多在清华读书时酷爱绘画、在美国留学专攻美术的内因。

闻一多在看戏、绘画的兴趣中建立了与他家长工韦的深厚感情。

韦奇年轻参加过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从江西流落到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在闻一多家帮工。他为人厚道诚实,人缘好,身体也很好,七十多岁时还能扛粗杠子抬东西。他做事舍已,在闻家干了几十年,全家上下都很尊重他。

韦奇对闻一多很有感情。闻一多出生时,是他去叫的接生婆。闻一多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叫“热症”,久烧不退,险些送命,甚至母亲已把装殓的衣鞋都准备好了。也是韦奇三番五次地去请医生、抓药,终于从死神那儿夺回了闻一多的生命。每次,韦奇从巴河镇回来总忘不了给闻一多带一个饼、麻花等街坊小吃。

每逢赶场看戏,闻一多骑坐在韦奇的肩上,两手抱住韦奇的额头,乐颠颠地听韦奇讲故事,解释剧情,说明舞台人物。回到家,韦奇又到处从旧书中翻找绣像画供闻一多临摹;又为他剪纸花,订画册,带他到后山或望天湖边写生。他疼闻一多,闻一多也很爱他,处处维护着他。韦奇有一个癖好:爱吃狗肉。但当时人们认为狗肉不登大雅之堂,不能入席,而且不能在灶台上烹制。因此,韦奇只好在后门架几块砖支个锅或鼎罐(一种形似古鼎有耳无足的炊具)煮着吃。然而,闻家还是有人对此看不顺眼,动辄责骂。闻一多却表示不以为然。一次,韦奇又烧狗肉吃,闻家有人要打他,闻一多让韦奇躲在自己的书房内,自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出面责问:“打人对不对?”

巴河镇素来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过去的蕲水县常以“清出状元明出相”辉耀史册。然而巧的是,这状元与宰相都集中在巴河镇,且相相距闻一多都不出三四里地。“相”,指姚明恭(1583~164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任户部尚书;“状元”,指陈沆(1785~1826),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鼎甲第一名状元,名噪京都,更饮誉乡梓。自后,巴河一带的乡民就把他们作为教育子女成才的楷模。闻氏是巴河一带的书香门弟,代有才人,曾出过进士2人,举人5人,贡生17人,太学生62人,秀才119人。倘若书香不继则是这种家族的饮天大恨。闻一多的家父佐逵公勤发奋,苦读书,长于诗词曲赋。他把树人的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先是建了一座“诱善斋学舍”,在家中宽裕时,又盖起了气派非凡的闻家新屋,并专辟“绵葛轩”书房。后来学生多了,更名为“绵葛轩小学”。

闻一多的父亲谱名邦本,又名廷政,字固臣,号道甫,排行第二,是清末的秀才,对国学有相当的造诣,是一位严谨勤俭的长者。早年参加过一些维新变革的活动,较早地接受了新思潮影响。他深怀爱国救国之心,为人耿介正直,不愿随俗浮沉,在政界呆过一阵后,就退隐家园,深居简出,读书写字,延师督子,创办改良私塾,以辅导儿孙为己任。他有10个孩子,5男5女,闻一多是第4个儿子,谱名家骅。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共有嫡堂兄弟17人,闻一多排行第11,为了称呼方便,弟妹们都叫他“一哥”,子侄们称他“一伯”、“一叔”。

闻一多5岁启蒙,老师姓徐。老先生有些古怪,管教也颇为严厉,还是老一套的方法方法,学的也是《三字经》、《幼学琼林》、《尔雅》等传统教材。不过,他教书很负责任,称得上一丝不苟,学生们对他敬畏有加。起初,闻一多年纪小,与兄长们比赛朗读,虽比不过,但他很认真,很要强。晚上,还随父亲念《汉书》,父亲喜欢把《汉书》中有趣的故事,特别是文人自小苦读的故事,讲给他听。幼小的闻一多竟能把白天徐老师讲的古人刻苦攻读的故事与《汉书》中的故事相比较。这使得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闻一多6岁时,闻家又聘请毕业于师范学堂的王梅甫为老师。王先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读书人,他在传统的课程之处,也都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教材,同时还选用梁启超的文章来教学生。因为这些文章浅近,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孩子们倍感新鲜。他的传授方法也有变化,不让学生们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而注意运用文字的能力。老师教得活,学生学得也活。闻一多眼界大开,兴趣更浓。

孩子们的天性是好玩的。每当门外有玩龙灯、耍狮子,或有婚嫁的花轿经过时,孩子便心猿意马、吵吵闹闹地要看热闹。然而闻一多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发生,专心致志地读书。这种不受干扰、不随波逐流,却如“小大人”那样老成持重的读书劲儿着实赢得了家里人的一致称赞。

闻一多的老婆叫?

高真

她的故事

1922年冬天,闻一多从北京清华大学回到家乡,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与高真举行了婚礼。

高真与闻一多是同乡人,是一位文淑、朴实的姑娘,在女子师范学校读过一年书,就失学在家了。闻一多的这一阿亲事是父母为他选择的,而他见到高真,就非常喜欢他的性格,同情她的处境,更爱她的勤劳和资急。高真也为自己有了这样一位才华过人、抱负远大的丈夫百高兴。他们亲亲热热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闻一多就很快返回北京了。半年以后,闻一多赴美留学,直到1925年才回国。当他在北京国立艺专刚找到一个任教的职位时,就立即将阔别三年的妻子接到北京,向她诉说别后的一切。

20多年间,闻一多和高真一直相敬如宾。虽然历经颠沛流离,严风苦而,仍然坚贞不渝。闻一多早年专心治学,是一位颇负盛名的诗人和学者。后来又致力于国内的民主运动,是一位坚强不屈的革命者。高真一直没有在社会上做工作,她始终肩负着主持家务的重担,使闻一多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着述和工作。婚后,他们共有五个孩子,家境每况愈下。高真精打细算,吃苦耐劳,常常为一斤粮食、半斤青菜而东奔西跑。

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任西南联大教授,靠微薄的收入很难维持八口之家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闻一多常常起早贪黑刻制印章或兼课,挣点钱来补贴。高真更加简朴勤劳,为了节省,她自己缝洗衣服、制做鞋子,还领着孩子在门前的山坡上开了一块荒地,种上茄子、辣椒、西红柿……。有对,家里实在没钱了,高真就带着孩子们去挖野菜来充饥。为了照顾丈夫的身体,她仍要炸两条孩子们从河沟里摸出来的小鱼,或者炒一盘苦瓜丝端到他的面前,每当闻一多用筷子夹起那特制的小菜时,总要深情地望着妻子,很难吃下去。

闻一多也时刻不忘关心妻子。除了生活上的补贴,还经常帮助高真学习文化知识,向她讲述国内外的形势和民主等革命道理。在昆明,他从进步朋友那里得到延安的书刊,就及时交给高真阅读。每当夜深人静,夫妻俩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块读书学习,议论天下大事。共同的理想,使他们心连心,情更深。

然而,1946年7月15日,万恶的国民党特务暗杀了闻一多先生,高真在极度的悲痛中,心脏病发作,晕了过去,高真后来终于挺了过来,她怎能忘得了和闻一多在一起的岁月呢?

关于“闻一多有几个孩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211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