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3    点击:  472 次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

网上有关“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熬了一个晚上的夜,终于看完了王安忆的《长恨歌》,最终结局是我意料不到的,美了一生的王琦瑶,被命运捉弄一生,最终悲剧收尾。

围绕她身边的几个人,最是悲惨的是那个连名字都只是“程先生”的男子,王琦瑶的命运被他改变,王琦瑶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一个好青年的一生。程先生走的时候,我简直觉得太不公平了,一见琦瑶误终身啊!

二十多岁的程先生,遇见正当花样年华的王琦瑶,把她的美发掘出来,推着她前进,成为上海**,其实也是把她远远地推离了自己。为她孑然一身,四十多岁再重逢时陪着她生下别人的孩子,又离开,不久被1966年的浪潮吞没,跳楼自杀。唉,这是这本书里完完全全的一个好人,却是最悲催的结局。

主人公王琦瑶似乎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全书关于她家庭的笔墨少之又少,不知道有没有父亲,母亲与她关系冷漠,少女时期居然可以去好朋友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成了别人家的女儿一样。

所以,王琦瑶这一辈子也似乎从来就没有自己主动地争取过什么呢,就随着命运与时代的波涛颠簸前进,她到老了总是在回忆起年轻时候上海的繁华,总觉得今不如昔。在我看来是因为她年轻时候是处在社会的中上层,老了算是在社会的中下层了,才会觉得失落。

她怀了一个不能与之结婚的人的孩子,到处想办法要去打掉。我看着有点着急,总觉得她还是留着这个孩子好,三十多岁还一无所依,不如养个孩子陪着她慢慢长大。果然最后她还是把孩子生下来了。带孩子的苦楚一句话没写。转眼就到孩子十五岁。

她的孩子没有她漂亮,平庸,反而有了世俗的平常的幸福:遇上良人,谈一场恋爱,有一桩名正言顺的婚姻。

而她,日渐老去,优雅还在,生命却突然戛然而止。是只能这样结尾了,不然,再老得发落齿摇,只剩世俗的衰老病死,不是这样一个一辈没有得到世俗幸福之人的结局。

查了一下资料,《长恨歌》居然曾获茅盾文学奖,这样一部完全不是主旋律的小说获此殊荣,还是蛮惊讶的。

她的文字很有张爱玲的味道。细细碎碎像散文一样大段大段的描写,有时候令人惊艳,有时候又不免觉得太啰嗦,只跳过去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关于边角料的比喻出现好几次,也觉得未免重复絮叨。比如写程先生自杀,用了一章的内容,把程先生住处种种细碎的东西和当夜的景象铺开了大写特写,重要的只是程先生最后从顶楼的窗户纵身一跃。

看完后整个人都有点压抑,同情小说里人们的命运。好的小说就是这样,虽然是虚构,但总让读它的人觉得真实,觉得肯定是有这样的一群人,过着那样的生活,有着那样的一生,并且为他们的命运唏嘘不已。

这样看来,《长恨歌》就是这样一部好的作品。不知道我会不会再重新看一遍。

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队落户。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意蕴。

长篇小说

《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

中短篇小说集

《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声》、《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小鲍庄》、《乌托邦诗篇》、《荒山之恋》、《伤心太平洋》、《海上繁华梦》、《香港的情与爱》、《叔叔的故事》、《人世的沉浮》、《隐居的时代》、《忧伤的年代》、《化妆间》、《儿女英雄传》、《剃度》、《现代生活》、《文工团》、《月色撩人》……

散文随笔集

《蒲公英》、《独语》、《走近世纪初》、《旅德的故事》、《乘火车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忆散文》、《窗外与窗里》、《漂泊的语言》、《母女同游美利坚》(与茹志娟合作)、《街灯底下》……

文论集

《故事与讲故事》、《心灵世界》、《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我读我看》、《王安忆说》、《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忆读书笔记》、《王安忆导修报告》、《对话〈启蒙时代〉》(与人合著)、《对话录》(与人合著)等。

**电视话剧

**《风月》由王安忆编剧。 长篇小说《长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拍摄成**外,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排演了话剧。

你说的围炉夜话,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其中一小节。现在都把她誉为海派作家张爱玲的继承人。但我认为她没那个能力。。。。

近几年在韩国出名的中国文学著作,有哪些?

“王安忆”寻根文学代表作是:《小鲍庄》。

这部作品是王安忆青年时期去农村插队时的经历与见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人对贫穷和灾难的抗争多过于人们对人性的思考。话说“饱暖思*欲”,而那时达不到温饱的人们显出来的都是直接的人性。小鲍庄的人却多了“仁义”。

虽然这“仁义”有时不敬人意,但我们不能过分地要求,毕竟这仅有的“仁义”,能生出些许热量,温暖着处于水深处的小鲍庄。

这应该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村庄,地势低洼,易聚水。多雨,整日整夜地下着。白茫茫的水像堵墙似的拥过来,没人跑得赢。小鲍庄地处鲍山底,这里的人和自然作着斗争,他们生生世世一贯如此。就像当时的中国大地,在和贫穷作斗争,生生不息。

《小鲍庄》赏析

《小鲍庄》的悲剧起源于祖先的赎罪,也终结于最后一个仁义之子捞渣的赎罪。小鲍庄祖先因治水无效而给子孙带来数不清的难,捞渣却因洪水夺去生命而救赎了一切。

故事最后,捞渣的坟上长了一些青青的草,在和风里微微摇摆着,一只雪白的小羊羔在啃那嫩草。这种美丽和谐的画面,是在结束悲剧之后再次开创的新世界,生命经过一次轮回,又回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王安忆的主要作品

根据一些报道记载,在这些年来,中国的一些作品在韩国越来越受欢迎。过去的韩国人更多喜欢的是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尤其是偏爱于我国的武侠传奇文化或者是历史演义。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和韩国的密切交往,更多的中国作品能够被韩国的读者读到。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学也是越来越渴望。尤其是余华等作家的反映中国时代变迁和反映中国现实的作品更是成为了韩国出版社的重点。最近几年比较出名的作品有苏童的《碧奴》和王安忆的《长恨歌》。

《碧奴》是我国作家苏童所写的一本小说,里面是根据我国的比较出名的一个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而改编成的一本小说。在小说里面,以孟姜女作为原型的碧奴为了给自己的丈夫送去衣服驱寒,一路上经历了各种磨难,最后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去世从而哭倒了长城。这本书给我们重新回顾了孟姜女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孟姜女的情感,体会到她那时候对于自己丈夫的爱,让人为之动容。

《长恨歌》是王安忆在199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位上海的弄堂女被选为了?上海**?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恩怨情仇,展现出了这个女人不平凡的一生。这本小说是作者根据看到的新闻,新闻中一位男青年因为想要追求女郎而将其杀害。作者根据这一则新闻进行改编,从而描述了当年的上海的名妓文化,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这两本小说几年来被翻译成韩文传播到了韩国,从而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被翻译,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中国文学著作在韩国出名。

长篇小说 《69届初中生》 《黄河故道人》 《流水三十章》 《米尼》 《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 《富萍》 《上种红菱下种藕》 《桃之夭夭》 《遍地枭雄》 《启蒙时代》 《天香》 小说集 《雨,沙沙沙》 《黑黑白白》 《流逝》 《尾声》 《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 《小鲍庄》 《乌托邦诗篇》 《荒山之恋》 《伤心太平洋》 《海上繁华梦》 《香港的情与爱》 《叔叔的故事》 《人世的沉浮》 《隐居的时代》 《忧伤的年代》 《化妆间》 《儿女英雄传》 《剃度》 《现代生活》 《文工团》 《月色撩人》 《众声喧哗》  散文 《蒲公英》 《独语》 《走近世纪初》 《旅德的故事》 《乘火车旅行》 《重建象牙塔》 《王安忆散文》 《窗外与窗里》 《漂泊的语言》 《母女同游美利坚》 《街灯底下》 文论集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波特哈根海岸》 《故事与讲故事》 《心灵世界》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我读我看》 《王安忆说》 《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 《王安忆读书笔记》 《王安忆导修报告》 《对话〈启蒙时代〉》(与人合著) 《对话录》(与人合著)   影视话剧 **《风月》由王安忆编剧。 长篇小说《长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拍摄成**外,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排演了话剧。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写于哪一年

1995

--------------在王安忆小组里转摘来的---------她提到了程先生那段--回忆一下子来了---------

1,

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但又带来另一种不幸,它被安在潮流的规限里,完全离开小说的本意。在此,趁作序近水楼台,当为自己辩解几句。我想说的是,小说的第一部应是不如人意,小说家陈村曾批评过,这一部里尽是想当然,片厂试镜想当然,“沪上淑媛”想当然,选美胜出想当然,上海**当然要被金屋藏娇,藏娇人当然要遇不测……但恰是这一部最为看好,因最合乎大众的上海想象,而这一部我又跨越不过去,大量的交代任务要在这里完成,否则便无法开展故事。重要的情节是发生在第三部,王琦瑶和她的下一辈人邂逅,就如苏青说的,在人家的时代里,就好比寄人篱下。第二部是一个过渡,可是我却自觉得这一部写得最称心,这就和感性有关了。六十年代,在我是知觉初醒,人和事渐渐浮向水面,轮廓绰约,气息悠然弥散,无处不至。这一部,一旦开头便从容而下,就像自己会生长一样,枝叶藤蔓盘错。这是写作中最好的状态,所有的人物都在自由活动,主动走向命运。我被自己所感动,程先生身体落地后的那一节,我至今能背诵出来:“你有没有看见过卸去一面墙的房屋,所有的房间都裸着,人都走了,那房间成了一行行的空格子。”故事到这里似已倾向终止,事实上,我的目标还未抵达,于是,重振旗鼓,再向第三部进发,是第三部里的情节决定我写这个小说。女主角的结局十分不堪,损害了她的优雅,也损害了上海的优雅,可是倘没有这结局,故事就将落入伤感主义,要靠结局来拯救,却又力量单薄,所以,略一偏,就偏入浪漫爱情小说,与时尚合流。我选它入丛书,期待的是新一轮的阅读,能归回我的初衷。

王安忆《长恨歌》提到过哪些历史事件

一、历史事件:

人宫专宠 、 马嵬惊变。

二、作品简介:

《长恨歌》,当代中国着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本书中,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三、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一、《长恨歌》王安忆

1、我第一次读是在初中的生日,这是我收到的生日礼物。那时对故事的背景和结局都无甚解,不过就是看“字”,过分在意她对“字”的处理与安排,与看“热闹”差不多。

2、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读了,最近喜欢读一些旧书,也有意识要读中国女性作家的书,因为我最近处在文字疲乏期,不管工作码稿还是日常随笔,已经困在常用词汇量和表达手法里,急需“破坏”和“拯救”。

二、王安忆对于文字敏锐的感触和精确的控制,是我一遍遍读来的原因。

1、细节的精琢,背景的铺垫,心理的刻画,是女性作家擅长甚至用来“炫技”的重要战场。王安忆丝毫不会输给任何人。

2、然而,她擅长的不止是文字细枝末段的处理,剧情的安排,观点的呈现,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点在下面节选的一小段里,可以感受一下。

三、读后感

1、事读到最后,一丝生机也无,让我气愤生活对于一个女人为何如此残忍,甚至,王安忆为何要对她的女主角如此残忍!作为一个女人,经历或失去过什么,才会对另一个女人的命运作出如此冷血与决绝的安排!”

2、但我想我的理解也许只是王安忆想让我们看到的表象,甚至,她对每一个场景的安排都不是单纯的“场景描述”,而是有诸多暗示和寓意,她已经从场景、背景中预告,主角这一段的际遇、遭遇,甚至是结局。

3、“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也是私情的性质;屋顶上空着的鸽笼,是一颗空着的心;碎了和乱了的瓦片,也是心和身子的象征。”这哪里是在写花草,明明就是在写我们的主角。

四、为什么小说么名为《长恨歌》?

关于旧时的上海和欲望,关于繁华和殒落,关于奢靡和绝望,关于爱恨和痴缠,都唱在这曲长恨歌里。所以小说才会取这个名字。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关注信懿V,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育儿干货。

我国现代作家王安忆的作品《长恨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王安忆的《长恨歌》主要写小市民王琦瑶的人生三部曲:年轻时代参加上海的选美活动,一举成名,随即又成了国民党某要员的外室;中年时代蛰居上海弄堂,与一群游离于体制外的市民整日沉浸在怀旧中,并演出了一场多余人的爱情悲喜剧;老年时代适逢改革开放,旧上海的繁华梦又重新发出迷醉的诱惑力,结果吸引了一批粗鄙腐烂的寄生者,作为旧梦象征的王琦瑶被谋杀。小说通过一个人的命运象征了上海近40年的命运,意蕴丰富地表现了上海的市民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与魅力。

怎样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

01

又一次翻起王安忆的《长恨歌》,伴着武汉的雨,细细读过。

再读《长恨歌》的感觉,像慢品一杯浮着奶泡的卡布奇诺。入口香甜、酥软,有种甜腻的感觉,甜味消散,咖啡豆原有的苦涩和浓郁缓缓袭来,如梅雨般绵长,淅淅沥沥,带着点轻微沉重的感觉。恍惚间,杯已见底,咖啡馆人来人往,而我一个人,孤独怅惘。

我只能低头吟诗,嗓音嘶哑:“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02

人生就是一个逐渐失去的过程,到现在,我才真正发现:人生所有的伤感,大都和时光有染。

《长恨歌》,长恨,直到绝期。

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回应王琦瑶的,却是四十年的默默坚守与顾影自怜。曾经的大上海、三**、青春、骄傲、往日辉煌,各自散落在时光里,消磨在弄堂里,被岁月的铜鏊,慢慢熬干。

这四十年,不是风风雨雨的四十年,而是小心坚守卑微骄傲的四十年。王琦瑶的起点太高,如浮云,似霞光,瞬间腾起于高处,享受过一时的俯瞰。但也因为这太高的起点,她的人生,终结在了青春时光里,而之后的四十年,只能默默无光。

名利,过早地搅浑了少女心中的一汪清水,而过早看穿人生的代价便是:男人只是过客,此地空余黄鹤。

于是,她的悲伤,不会转瞬即逝;她心中所恨,不似过眼云烟。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曾经的杨贵妃是这样,现在的王琦瑶,也如此。

03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在王琦瑶生命中驻足过的男人,李主任是面子,他叱咤风云,曾经拥有极大权力和无数财富,可以随意操控别人的命运。对于李主任而言,他不接受人的爱,他只接受人的命运,而王琦瑶,“依偎在李主任的怀里,心是落了地的,很踏实的感觉”。

阿二、康明逊、萨沙、程先生、老克腊,他们中,有的人一直是王琦瑶心里的里子,而有些,是王琦瑶在寂寞生活中所希望得到的里子。

王琦瑶自己觉得,“她这一辈子,要说做夫妻,就是和李主任了,不是明媒正娶,也不是天长地久,但到底是有恩又有义的”。但强者似乎永远是面子一般的李主任,在命运的的大手下,也不过如秋风扫过的叶子,随意摇摆。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英雄,早已被,浪花淘尽。

在生命的田垄上,人,如禾苗,转瞬就被刈去。

风景总归是风景,外面再美,也不如里面的点点滴滴,王琦瑶也去爱了,但阿二是一场梦,康明逊只是一次罗曼蒂克,萨沙是一颗棋子,程先生是千年备胎,而老克腊,也只是王琦瑶寂寞无奈时的一个依赖。

爱情,既有今生,何必来世!

但王琦瑶的今生,早已经无法爱,她的余生,只可以回味曾经辉煌的余温。她曾经年轻过,天真无邪过,也许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让她拥有真正的爱情。但早早经历过人世繁华和世事变迁,王琦瑶的眼里,哪还有无产者的地位。

她有的,只是寂寞,是寂寞加寂寞,寂寞套寂寞,里里外外的寂寞……

04

王琦瑶的故事,发生在其他地方,都有些牵强,但在上海,恰如其分。

这里,前有张爱玲,后有王安忆;这里有纸醉金迷,也有大江东去;这里弄堂深深,流言漫漫,影影绰绰,云遮雾绕。

上海,是一座女气的城市。

王安忆说:“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列,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哝哝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

这里的风景,迷你的眼,可当你睁开眼,却什么也没有。

三**翻篇了,“沪上淑媛”成幻想了,满足王琦瑶一切虚荣的李主任,也在命运的大海里搁浅了,上海留给王琦瑶的,是如胶片纸一样的回忆,四十年细腻深刻到骨的寂寞,窗外,永远漆黑,而心里,也漆黑一片。

王琦瑶在最好的年纪,在夜上海穿上了最美的婚服,繁华过去,当初的婚服,原来就是埋葬她的丧服。

有人说:“大多数人,四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而王琦瑶,二十多岁就死了,六十多岁,才埋。

05

《长恨歌》这本书,读着读着就陷进去了,它是一杯苦咖啡,但你必须,慢慢品。

这里有上海,有时代,有爱情,但更多的,是低回婉转的寂寞与悲哀。

恨,长恨,哀怨、惆怅,填满心房,最后谱成了一首歌,长恨歌。

但时光终会把所有带去,所有办不到的,时光都会办到。

原来都是一场梦,醒来才觉,太可笑!

关于“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20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