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中医零基础如何自学入门?(《伤寒论》谁讲的最好)

中医零基础如何自学入门?(《伤寒论》谁讲的最好)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3    点击:  372 次

中医零基础如何自学入门?

网上有关“中医零基础如何自学入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伤寒论》谁讲的最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基础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4《中医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妇科学》7《针灸学》

上面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之外,都是中医学教材,要买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绿色封面),如果找不到,就用6版教材(**封面,人民卫生出版社)。照顺序学完上面7本书,基本可以学会解决一些常见病。学习时,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不要死抠,暂时放过,等到7本书看完,某些问题自然可以前后贯通。要尽快粗略看完一遍,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整体的中医观。接着比较详细地再按顺序看第二遍,精读第三遍。

第二:提高阶段。

1、《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讲稿)》,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录音讲稿)》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

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经历,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学完这些,可以去看看四大经典了。四大经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说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伤寒论》谁讲的最好

郝万山曾先后向胡希恕、刘渡舟学习过,主要是刘渡舟,网上有郝万山讲解伤寒的视频,很适合入门学习,讲得浅显易懂又不失水准,有些疑难之处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大柴胡汤,提出并非治“少阳阳明合病”,而是“少阳腑实证”。之后可以看胡老、刘老讲伤寒的书,会容易理解!二老都是富有临床经验的大家,且遣方用药都以经方为本。刘老在讲解的时候总能结合自己的临床体验,很是生动,如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就曾亲见并用此方治愈过。胡老提出伤寒六经非《内经》六经,不应以《内经》的理论去阐释《伤寒》中的用药,《伤寒》中许多条文都是王叔和据个人理解加入的,有违仲景意。有康平本《伤寒论》,可为证,读《伤寒》推荐以此为底本!总体说各有千秋,几位都是伤寒大家,可取甚多!

黑话”中医自学 --伤寒经方实战干货篇(六)

我推荐胡希恕和刘渡舟的,应该是讲的最好的。

胡老是中医临证大师,一辈子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好像只有一篇文章),为人谦虚严谨。现在的书,都是他的弟子所写。现在书店有他老人家在世时讲伤寒论的录音,与书配套,可作参考。

刘老也是大师,是郝万山的老师,才思敏捷,对中医理论研究相当深入,书比较多,但有些早年的书,现在是买不到了。万方、维普可以找一找他老人家的发表的文章,学术思想浓厚,文化底蕴相当深。网上有刘老在世时的伤寒论视频,百度上就能找到。

至于你说哪位的更容易懂,呵呵,这个问题太难,懂也要分到什么程度,看得懂,有些古文知识,就可以了;至于用经方看病……那可不是谁都行的,得需下苦功夫,而且要有悟性才行。

祝你成功!

从《伤寒论》浅议小儿发热

目前一甲子内,我们经历的太多,中医江湖变成了大家眼中的江湖中医,文化的缺失,市场的效应,学院派的束缚,让中医江湖变得纷纷扰扰。如果民国时候还有奋发图强变革和探索中医者。那么近代几十年变成了伤寒派的呻吟,你看看学院派郝万山退休之后不得不迎合电视的养生节目,就知道伤寒派有多势微。面对这样的局面民间派和市场派起来了,可是同时里面掺杂了多少魑魅魍魉,可惜懂伤寒的人知道却没有去发声。

? 以实战而言,学院派中胡希恕和李克绍是难得经方实践者,胡希恕转变是从《皇汉医学》来的,但是用药却宗伤寒,相比日本的古方派,中医伤寒是日本剂量的三到五倍,而如果以陈伯坛和谭述渠来看,可能再加量五倍到十倍。《胡希恕医案》和《李克绍医案》都是值得研习的。李克绍在很多疑难杂症重症上有突破。看到李克绍,总是为伤寒论为传承可惜,几乎近代的伤寒家都是自学成才,并且民国伤寒派的资料却没有大量的到他们手上可以传承,他们都是在时方派和伤寒论两者之间摸索,也就造成了我我们百年以来伤寒派总是在原地踏步。

民间派,四川的火神派卢家,怪才李阳波,王正龙,李可,台湾市场派的倪海厦,徐杰中,时方派黄成义,半个经方家张步桃。隐于寺院的皮沙士,还有朱木通和马广亚,一些讲坛或者市场的推广让中医走入了大众视野。关于他们的书籍都需要自己去找来看看,还有闫云科的《经方躬行录》。江尔逊的《经方大师传习录》。

注:关于时下各个人物,我想还手留在最后完结篇里做个阐述吧,到时候论述一些心悟,还有各种歧义性话题。同时做做差缺补漏。

另外储备的一些偏向时方的书,汪汝麟《证因方集要》,林佩琴《类证治裁》,魏玉璜《名医类案》,,陆以湉的《冷庐医话》,江涵暾著《笔花医镜》,清·鲍相璈《验方新编》,清代医家汪昂《医方集解》,收集这些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知道当下市场派的资源传承来自哪儿,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发热,历来是最寻常不过的症状,但又潜藏着最大的隐患和最复杂的病机,也是让很多医生不能掉以轻心的疾病。然而,小儿在目前社会属于发热最大占比的人群,本文主要议论小儿发热的理法方药。

? 民间有言:能治了感冒的医生才是一个好医生。足见感冒发热的复杂性和危害性,故而医圣张仲景专著《伤寒论》而论外感,可《伤寒论》又不仅只谈外感,其博大庞杂不可估量,对于小儿发热更是具有很重要的辩证指导意义。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问曰:病人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179)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从以上《伤寒论》的条文中可以看出,日常发热无非伤寒和温病两端,伤寒无非表证、半表半里证、阳明里证,也就是太阳证,少阳证以及阳明证。而温病的概念,仲景先师同样在第6条中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对于小儿的发热,《伤寒论》已经具有足够的辩证指导意义,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 对于小儿发热,体温高是共性,如果需要治疗,我们首先辨属于伤寒抑或是温病,我这里说的伤寒是一个大概念,这个伤寒包括表证,半表半里以及阳明里证,但是温病其实和伤寒的阳明里证是有交通的,也就是说温病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伤寒论》的阳明里证,如果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的话,温病的气分证就是伤寒的阳明里证,从自我临床实践证明亦是这样的,而温病的卫分证其实亦是气分证的外在瞬时反应,主要依然是气分证为主,卫分证为辅。对于伤寒方面,我们从《伤寒论》提纲第1条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论太阳表证,属于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均有恶寒发热,为什么我说太阳表证呢?其实表证分为太阳表证和少阴表证,《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其实就是太阳表证,发于阴其实就是少阴表证。且恶寒是一个很重要的辩证法眼,这个是区分小儿发热属于表枢里的重要指标,对于能够表达的小儿来说,小儿可以告诉大夫,自己是否觉得冷,而对于不能表达自己是否恶寒的孩子,这成为辩证的难点。其实,少阴表证在小儿身上几乎不存在,太阳表证也是很短暂的,当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疾病已经传变,一个原因是小儿的生理特性造成的,小儿本身易于传变,易于化热入里,容易从太阳表证传变为少阳证或者阳明里证,或者在家长和个别医生的误治下加快传变,从太阳表证加快进入阳明里证,或者少阳进入阳明里证,甚至造成并病。有一个问题,是人类的恶习,认为发热了,让出汗就会好,这个是错误的,导致很多人见发热就是捂汗、重发汗、不停的频繁的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根本是治病求本,不是看到发热就解热、镇痛、发汗,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就是相当于麻黄汤,麻黄汤就是对于太阳伤寒表证也只能使用一次,病不好就只能再使用桂枝汤了,温病需要顾护津液,伤寒同样需要顾护津液,胡希恕老先生就说了顾护阳气,阳气就是津液,所以,伤寒论反复说,衄家、汗家、亡血家、疮家、淋家等禁止发汗,就是禁止用麻黄汤,就是不能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然上了津液(阳气)之后,扁桃体就红了,甚至化脓了,甚至没有小便了,再加重就是抽筋了,眼珠子不能转动了,孩子眼睛直了。还有一个发热就是本身就是温病或者阳明病,不恶寒而恶热,不属于伤寒,就是阳明病或温病的气分证,或者卫气同病,很少达到营血分证,基本是在耽误以及误治的情况下达到营血分证。我治过一个小孩子,五岁,发烧一周,喝了西药中药不见好,很快就是39度多了,家长快要奔溃了,是广州的,在同仁堂找到我看的,我一看孩子的舌头,就和草莓一模一样,我就用了清营汤,水牛角、生地、玄参、黄连、竹叶、金银花、连翘、丹皮、麦冬,喝下去半个小时就浑身出汗了,下达体温都成了35度了,没有再发烧了,这个方子不是发汗的,可是它或许会见到出汗,临床中不一定,邪有出路了。小儿温病在卫气分的多,所以小孩子发烧的治疗说简单也难,难就难在辩证,但是小儿发烧就是这几个范围:太阳表证、少阳证、阳明证,温病的卫分证、卫气合病、气分病,其中太阳病表证的伤寒和中风证时间很短暂,一般都传变了,当我们开了麻黄汤或者桂枝汤,回去还没有喝上,病就已经到了少阳或者阳明了,所以小儿的麻黄剂和桂枝剂用的特别少,药赶不上趟,没有办法的。我们再看《伤寒论》179条:病人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传变的太快,所以柴胡剂和白虎剂用的多,柴胡和石膏,石膏不需要先煎,先煎的溶出率也不大,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时间再长也一样,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是阳明证,用了白虎汤,效果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放粳米,粳米可以加大石膏的溶出率,石膏不溶所以没效果,伤寒阳明病要用石膏,温病气分证要用石膏,必须加粳米才有效,起码效果很好,如果是温病的卫分证可以银翘散加石膏而不加粳米,这个可以,取其气就行了,不需要味,少阳阳明并病柴胡剂加石膏,也可以不加粳米,和解为主;所以我们在小儿身上基本看不到少阴表证,很少看到太阳表证(伤寒证和中风证),因为要传变,也很少看到营分证和血分证,看到就是耽误的太厉害了,时间太长了,或者误治的太厉害,我们更多看到就是少阳证、阳明证、少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温病的卫气分证、气分证。所以小儿发热说难,辩证准确了也简单。具体的少阳证是怎么回事就不用说了,阳明证有两种,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但是阳明病胃不一定实,还有“但热不实”的,所以下不厌迟,尽量不要早下,不要早通大便,如果要通 ,剂量一定要小,轻一点,不要泄下,还要注意就是用下药必须加强滋阴的力度,津液就是阳气,就是正气,伤寒和温病同样都需要顾护阴液。阳明病实证用大量的麦冬、生地加白虎汤再加大黄,效果非常好,陈修园和胡希恕老先生都这么用。清代的温病家杨璇温病卫分证就是气分证的外在反应,不存在到气才可清气,银翘散加石膏直接用,甚至可以稍微加大黄,用之临床,同样效如桴鼓,但是清气、清营、凉血可以酌加透表,火郁则发之。



如何学习中医?(中医入门)

中医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领和过着安逸退休生活的老年人所喜爱。也有许多人喜欢看一些关于中医的书籍,同时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节目也同时应运而生。对于有时间有精力来学习中医的人,这些书籍和节目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裨益呢?因为本人很少关注这些节目,阅读这些书籍,所以也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但对于即将步入之门的中医系学弟学妹还有试图系统了解中医的人们,我还是有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的。有人说读中医就要读经典,这是至理名言。但是未曾入门的人不可能读得懂经典的,就好像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你不可能用训练刘翔的方式去训练他跑步。能够将中医经典中的一部融会贯通的人,必定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所以,初学的人读经典,一本书读二三十遍不知所云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初学中医的人应该怎么去学中医呢?首先任何技术都必须要有理论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阴阳五行、不了解六*七情、不知道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不明白经络走向的人很难明白和理解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当然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权威着作,但不得不说,一般作为教材的书籍,可读性都相对比较低。我向学弟学妹们推荐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这本书的可读性是比较高的,而且秦伯未先生绰号“秦内经”,对于中医经典着作倒背如流,这本书是带领大家步入中医之门不可多得的一部着作。此外,方药中先生的《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同样也十分具有可读性。中医基础明白之后,就要学习一下中医的诊断学。中医诊断是最为复杂最为难学的一个科目。因为中医最吃功夫的就是辩证论治。学习这门学科,最为系统的就是《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了,其中编撰最好的是被称为五版教材的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由邓铁涛先生组织编写的《中医诊断学》,但是同样可读性不高。焦树德先生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和方药中先生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可以弥补可读性的问题,但是这两部书,都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中医学知识。中药的学习是中医学习的一个重点,《本草备要》是一部不错的着作,薄薄的一个本子。可读性远远高于《中药学》的教材。此外《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都是歌诀形式的中药着作。如果是学习中医的学弟学妹们,这两本书背一背,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的裨益。至于闻名天下的《本草纲目》可读性很高,但是见过全本《本草纲目》的人基本上都望而却步,人名卫生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金陵版的《纲目》绝度有防身的效果,足足有十多斤重,绝度不是两三年可以读完的东西更不要说背下来了。我觉得《本草纲目》可以作为字典一类的工具书来应用,不适合当做学习书目来阅读。方剂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渐入佳境的阶段。中药烂熟于心的话,对于中医的处方会有一定的理解。方剂学历代初学者推崇的是《汤头歌诀》,这部书的作者和前面提到的《本草备要》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清代的汪昂。汪昂本身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富人。他组织了当地一大批名医为他编写医书,最后以汪昂的名字署名出版。虽然如此,他组织编写的许多书都是中医入门的很好着作。《汤头歌诀》诗歌的形式编写使读者便于背诵,当代《方剂学》所附的方歌大多数是出自《汤头歌诀》,还有一部分是根据汤头歌诀改写的。晚清名医大多入门时都曾经背诵过汪昂的《汤头歌诀》。读过上述书籍的话,基本上已经可以说一只脚步入中医之门了。对于并非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懂了这些,再找中医看病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分辨出医生的优劣和处方的合理性了。如果是学习中医的人呢?这些远远不够,还没完全入门呢。中医院校的学生,读过这些书就可以认真学习中医的内、外、妇、儿了。学习这些科目时,有一本书是值得阅读的,那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乾隆朝由皇帝御批,由当时太医院使(相当于院长)吴谦带领太医院编写的一部教科书,供清代学医的人学习。这本书基本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医学成就,除了晚晴系统出现的温病学外,基本包括了中医学除祝由科(医学心理学)之外的所有学科,可以说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建国之前,许多医生以《医宗金鉴》为本学习中医,并且成为名医。此外,清末民初时河北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就是最可以效法的书籍,同样值得一读。对过这些书之后一个中医学徒就可以勉强出师了,即使不能药到病除也应该不会出现误人性命的问题。如果想药到病除怎么办?系统学习《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祖经”,还要系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几部书在《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都有系统阐析),这些是中医的经典着作。此外便是涉猎历代医家的着作,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和朱丹溪的着作。如此学习的话,就向着名医的道路迈进了。读过这些书,还有一部分书是要读的,那就是医案。中医不同于西医,医案是中医着作的重要组成,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可以说是医案中的一朵奇葩。当今中医学界得泰斗邓铁涛先生曾经说过这部医案教育了数十代的中医。可见《临证指南医案》的价值。学基础→学临床→学经典→学各家→做临床→学医案,这是一条中医应该走的路,而作为一个对于中医有爱好的人,同样需要学习基础,而并非人云亦云,需知有些中医保健书籍是对的,还有一些不过是骗骗稿费罢了。知道中医基础才可以去伪存真。

零基础想学中医你认为应该从哪开始?

培养对中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学中医的第一步是培养兴趣。培养学习中医的兴趣有两个途径:第一,听中医的传说故事,在故事中感受中医的神奇;第二,掌握一些常用中医保健技法,切身体会中医的治病效果。

研究中医经典着作。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接下来就可以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了。建议从经典的中医着作开始,比如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等中医书籍,这些着作可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中医,掌握中医防病治病的思维方式。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注重临床。中医是治病的,因此,明医一定是会治病的。只有经历过临床磨砺,才算是真正的中医。因此说,要把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中医不能光是会写书,更要能治病。每个中医人都应该首先是临床医生,然后才是学者教授。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把书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中医最重临床实效,经验需从临床中获得。所以说,中医是学以致用的,是最接地气的学问。古代大医没有不是临床高手的,也没有不是站在前贤肩膀上的。

选择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对于零基础的中医新手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当然是选择跟师学习。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中医零基础如何自学入门?中医前辈请进

第一:基础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4《中医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妇科学》7《针灸学》

上面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之外,都是中医学教材,要买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绿色封面),如果找不到,就用6版教材(**封面,人民卫生出版社)。照顺序学完上面7本书,基本可以学会解决一些常见病。学习时,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不要死抠,暂时放过,等到7本书看完,某些问题自然可以前后贯通。要尽快粗略看完一遍,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整体的中医观。接着比较详细地再按顺序看第二遍,精读第三遍。

第二:提高阶段。

1、《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讲稿)》,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录音讲稿)》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

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经历,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学完这些,可以去看看四大经典了。四大经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说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关于“中医零基础如何自学入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27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