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封的文化常识(关于宋都的诗句)
-
关于开封的文化常识
网上有关“关于开封的文化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宋都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开封的文化是什么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时间。
2、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
3、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开封民俗文化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民俗活动的重要节日,每年举办一次。节庆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2.开封民俗文化有哪些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开封民俗文化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民俗活动的重要节日,每年举办一次。节庆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
开封市,古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封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原地区而且对全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12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 *** ,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 *** 。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钟嗣成、王延相等。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号称"北方水城",名胜古迹众多,以铁塔、龙亭、相国寺、繁塔、延庆观、禹王台、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等为最著名。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C-14.50°C之间,无霜期213-215天,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游玩开封的最佳时节莫过于9、10月间,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还能观赏盛开的菊花。
3.有人介绍下开封晚上有什么好玩的嘛
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这里有着丰富的豫菜饮食文化,口味居中,南方和北方口味兼而顾之,在宫廷菜和官府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口味非常的讨好。
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历经千年,闻名遐迩,长盛不衰。记忆中的灌汤包、胡辣汤、桶子鸡、鲤鱼焙面,四味菜,涮牛肚等等。
为方便广大游客来汴观光旅游,市内各客运站(长途汽车中心站、宋城路轻轨站、长途汽车西站、高铁北站)均开通了龙亭湖、包公湖风景区的1—10号旅游专线。专线运营覆盖龙亭景区、铁塔景区、清明上河园景区、大相国寺景区、开封府等。
减少了旅客候车和换乘时间。同时,特别推出了更具人性化的“一卡通”服务。
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您的出行旅游更加温馨惬意。
4.开封民俗文化有哪些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开封民俗文化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民俗活动的重要节日,每年举办一次。节庆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
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 开封市,古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封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原地区而且对全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12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
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
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
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
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
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
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
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
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 *** ,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 *** 。
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开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钟嗣成、王延相等。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号称"北方水城",名胜古迹众多,以铁塔、龙亭、相国寺、繁塔、延庆观、禹王台、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等为最著名。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C-14.50°C之间,无霜期213-215天,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游玩开封的最佳时节莫过于9、10月间,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还能观赏盛开的菊花。
5.开封的文化是什么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 犹太人定居地 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
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 *** 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
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 人类活动较早地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夏朝(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
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
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
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
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
938年称开封为东京。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
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
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
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 *** ,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 *** 。
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6.关于开封的地理知识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开封境内河流众多,分属两大水系。黄河大堤以北滩区为黄河水系,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黄河大堤以南属淮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惠济河、马家河、黄汴河、贾鲁河、涡河等,流域面积5985平方公里。
开封地势平坦,土壤多为粘土、壤土和沙土,适宜农作物种植,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种植区,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及落叶乔木等,是全国著名的小麦、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产和出口基地。
开封植物资源丰富,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约有800余种。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猪、牛、羊、驴、鸡、鸭、鹅、兔及鱼类、鸟类等饲养动物和60余种野生动物,开封是全省重要的猪、牛、羊繁育基地,“开封黄河鲤鱼”被誉为“鱼之上乘”而闻名中外。
关于宋都的诗句
一、屈原(及宋玉)
前者继承了诗经,开辟并扩展了植物意象,从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植物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花草树木都拥有了第二身份,比如兰若,梅花,红豆等等都意味深长。而后者宋玉则为整个诗歌氛围定下了一个基调——悲伤。从此之后,“诗可以怨”的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可以说是宋玉的“杰作”。
二、“隐逸诗之宗”——陶渊明东晋末刘宋初(365-427)诗人,兼散文辞赋大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酒、菊花是他的logo,他本身则是“隐士”的标志。诗歌代表作《饮酒》组诗和《归园田居》组诗。
三、“诗仙”——李白屈原之后又一个主打“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中国的诗歌,唐朝是高峰,唐朝的诗歌,李白(701年-762年)是高峰。李白的诗歌成就臻于极境,现存世1000多首,水平实在过于“鬼斧神工”。
酒和月光蒸腾着李白和他的诗歌,李白的诗歌则蒸腾着中国的诗歌。
四、“诗圣”——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诗圣”杜甫(712-770),他的诗被称“诗史”,有“四书”和“六经”之喻。现存世约一千五百首,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秋兴八首》、《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夜喜雨》、《登高》、《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等等。
五、王维和李白同岁的高富帅王维,开创了诗歌的水墨山水画派。王维本人诗、画双绝,苏轼评论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存世诗歌作品大约400首。
网球世约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1.关于宋都东京汴梁的诗句
1、《朝中措 以上二首见元草堂诗余卷上》年代: 元 作者: 杜仁杰汴梁三月正繁华。
行路见双娃。遍体一身明锦,遮尘满面乌纱。
车鞍似水,留伊无故,去落谁家。争奈无人说兴,新来憔悴因他。
2、《皇甫巨川父年八十八母年八十四歌》年代: 宋 作者: 方回屈二指兮郎罢九秩,虽则九秩兮髯犹如漆。梁之郊兮黍稷栉栉,父曰儿归兮吾督汝銍。
加六算兮圣善九旬,虽则九旬分发犹未银。汴之水兮鲂鲤鳞鳞,母曰儿归兮我甘汝珍。
夫妇偕老兮古无此比,父母俱存兮今谁其拟。禄养于南兮云胡不善,汴梁言还兮昼锦乐只。
二老有子兮又有孙,寿且康兮施及后昆。逮老及彭兮永贞厥根,泽诗薰书兮益大宁斋翁之门。
“宋都汴梁”指北宋东京汴梁,汴梁现在指开封市,汴梁多次遭到水灾,现在的开封是在地面6-9米以下北宋东京城遗址上建立的。历史文化:相传在2000多年前,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曾经在此筑城。
而"开封"之名始于春秋,是郑庄公取"开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
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
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元明时代,开封又曾称为"汴梁"和"北京"。
因此,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汴梁开封城,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12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
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
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
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
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
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
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北京于汴梁。洪武二年(1369年),罢北京,复称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
领四州、三十县。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
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
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
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钟嗣成、王延相等。
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号称"北方水城",名胜古迹众多,以铁塔、龙亭、相国寺、繁塔、延庆观、禹王台、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等为最著名。
2.含有 宋 的诗句1、宋玉当时情不浅
宋 欧阳修 《渔家傲·八月秋高风历乱》
2、全胜宋玉
宋 苏轼 《满庭芳·香叆雕盘》
3、宋玉台头
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襄王梦里》
4、宋玉短墙东畔
宋 黄庭坚 《西江月·宋玉短墙东畔》
5、料得有心怜宋玉
宋 秦观 《浣溪沙》
6、宋玉墙高才一觇
宋 周邦彦 《蝶恋花·美盼低迷情宛转》
7、若教宋玉尊前见
宋 朱敦儒 《鹧鸪天·通处灵犀一点真》
8、都无晋宋之间事
宋 辛弃疾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9、才称屈宋
宋 无名氏 《沁园春·阊阖初开》
10、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
魏晋 曹植 《洛神赋》
3.包含宋字的诗句千载楚襄恨,遗文宋玉言
历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
浓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入宋星初陨,过湘燕早归
故宋诚难定,从梁事未工
春水经梁宋,晴山入海沂
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
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
连浦一程兼汴宋,夹堤千柳杂唐隋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谁步宋墙明月下,好香和影上衣襟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宋玉当时情不浅——宋 欧阳修 《渔家傲·八月秋高风历乱》
全胜宋玉——宋 苏轼 《满庭芳·香叆雕盘》
宋玉台头——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襄王梦里》
宋玉短墙东畔——宋 黄庭坚 《西江月·宋玉短墙东畔》
料得有心怜宋玉——宋 秦观 《浣溪沙》
宋玉墙高才一觇——宋 周邦彦 《蝶恋花·美盼低迷情宛转》
若教宋玉尊前见——宋 朱敦儒 《鹧鸪天·通处灵犀一点真》
都无晋宋之间事——宋 辛弃疾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才称屈宋——宋 无名氏 《沁园春·阊阖初开》
4.唐、宋朝的古诗我要8首古诗,分别为描写四季的风景的古诗各一自己随便挑吧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1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 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7.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8.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1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贺知章:《咏柳》) 2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 1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5.唐代,宋代诗词大全《唐诗宋词三百首》。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6.关于“宋”这个姓氏的唯美句子有哪些“宋”这个姓氏的唯美句子:宋 我姓宋却送不走爱你的真心。
曹我姓曹却不能面朝你说爱你 。
何我姓何却如何都走不进你的心。
易我姓易却发现爱你不易。
梁我姓梁却能温暖你所有不安。
陈 我姓陈却沉不下爱你的心。
熊我姓熊而爱你的心波涛汹涌。
汤我姓汤却不会让你尝到苦的滋味。
张我姓张却长不出你爱的模样。
钟我姓钟却不能把爱你的时光调慢。
黄我姓黄却恍惚认为今天依旧你的模样。
7.带洪字阳字都在的古诗词《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孙迈
浔阳风景接洪都,传说胡君四世居。
诗句满朝皆育咏,君王旌孝表门闾。
数闻过客谈多惠,秘欲凭僧去借书。
若把公卿名刻石,共瞻驷马慕相如。
《寿王苏州》
年代: 宋 作者: 张嵲
维昔高堂讲射蓬,瑞雪吹不散薰风。
十分正满冰轮桂,一叶将飞露井桐。
元老三朝尊相阀,余休几世积阴功。
光芒孕秀星沦昴,神物储祥岳降嵩。
淮水筮灵方裔远,蜀江波与庆源通。
传家自有调元手,许国常输露胆忠。
节劲不凋霜后柏,气豪长吐雨余吐。
金堤护扫河遁道,兰省分曹宿在穹。
铜虎屡扬飞盖皂,木牛多足太仓红。
朝班入簉鵷鸿列,京尹频令狴犴空。
暂缀汉庭安世橐,来临吴国馆娃宫。
民安泰伯封疆外,日在韦侯啸咏中。
赞寿一炉金篆籀,捧觞千髻玉玲珑。
桃开坐阅三千岁,松梦当占十八公。
日望锋车歌九罭,时韬组甲咏车攻。
如君江左今王导,有客河阳旧石洪。
甄冶从来收朽钝,涓埃殊未报深崇。
省台衮衮心何羡,旌旆摇摇思莫穷。
宾缀阻陪称寿斚,书缄聊复寄诗筒。
西湖十里荷花水,净洗觥船远祝翁。
吴国25位君主,4位是部落首领、15位是国君,只有6位才能称王
网球世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姓名:星野奈
年龄:13
生日:11月29日
身份:星野第一集团的唯一继承人
网球界的天后而后推出网坛
步入偶像歌手的大门
医学界的巅峰
音乐天才
相貌:银色的头发到腰际
淡紫色的双眸
樱桃般的小嘴
常常弯弯的睫毛
吹弹可破奶白的
模特都比不上的身材
爱好:看天
弹钢琴
唱歌
技能:医学
音乐
剑道
插花
茶道
网球
调酒
舞蹈
跆拳道
空手道
暗器
都是顶级!!!!!
家人:姥爷
奶奶
表哥
哥哥
爸妈
格:不爱说话
{薰死后}淡漠
越前龙马(RyomaEchizen)眼神邪恶
态度嚣张[主角]
年龄:14
血型:O
出生日:10月19日
身份:青春学园中等部1年2组
惯用手腕:左手
击球方式:全能应变型
得意技:外旋发球、小碎步、二刀流、脚边截击、TWISTSERVE(强烈旋转球)
DRIVEA(抽击球A)DREVEB(抽击球B)
喜欢的牌子:帽子FILA
上衣FILA
鞋子FILA(MarksPhilippoussisMid)
球拍BRIDGESTONE(DYNABEAMGRANDEA)
喜欢的食物:烧鱼、蒸水蛋、虾烧饼(梅、泡菜味)
喜欢的颜色:银色
趣味:在加进了……
很多生活在江南吴文化范围内的人,其实对吴国的 历史 文化都是一知半解的。入乡随俗,多了解一些吴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快速地去了解吴国和吴文化的 历史 呢?
我觉得最快的方法就是先来了解一下吴国的历代国君(国王) 历史 ,吴国的文化,说到底是由这些国君(王)们为主进行传承的,所谓知人论事,就是这个道理。
吴国总共有多少代多少位国君(王)?
如果从吴太伯(泰伯)算起,一直到吴末王夫差,吴国总共经历了22代25位国君(王),他们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1位至第4位吴国的国君,其实只能算是吴部落首领。
吴太伯兄弟3人,他是老大,二弟仲雍,三弟季历;父亲是商朝姬姓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
太伯和仲雍为了达成父亲的心愿(让三弟季历称王)而避让王位,于公元前1123年开始带领族人一路向东南奔吴,他们最后在吴地建立了勾吴国(部落)。
这个部落有多大?成立的时候,大约为千人左右,除去他自己从周原带来的人外,吴地归附者应该在700~800人。
1. 吴太伯(泰伯),公元前1165年~公元前1066年,活了99岁,被尊为吴国第一代君主,是吴文化的始祖。
泰伯1123年到达吴的时候,基本上应该是现在的梅村、鸿声、荡口、江溪这一带,地方相当的狭小。这一年,泰伯已经42岁了。
太伯配姜姐,无子,传位于二弟仲雍。
2. 吴仲雍,公元前1153年~公元前1062年,活了91岁。
仲雍与大哥太伯从周原(今陕西岐山之渭水平原)来到今无锡创业,他小泰伯12岁。到达吴锡一段时期后,他这一支族人开始向常熟一带发展。
在吴地期间,仲雍断发文身,与民并耕,传播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动了吴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仲雍配万妹,死后葬于虞山,今虞山东麓有仲雍墓。
3. 吴季简,吴国第三位君主,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在位10年,享年76岁。他是周文王昌的堂兄,从年龄与辈份上来看,季简与姬昌是一个时代的人。
4. 吴叔达, 生于殷庚丁十三年甲寅,在位18年,享年54岁。叔达与周武王为堂兄弟。叔达生了二个儿子,分别是周章、虞仲,这两个人在吴国的 历史 上很重要。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在这4位国君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发现。与此同时期,位于黄河流域的周自己也还只是一个部落而已。
二、从第5位吴国国君周章开始,到第19任的去齐,吴君开始由周天子正式册封。
周章继承了吴部落首领之位时,周武王已经于公元前1046年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开始分封天下。
周武王派人来到无锡找到了周章,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另外封周章的弟弟仲为“虞侯”,建 虞国 (今山西平陆县境内)。仲的后人于是以虞为姓,仲因此又称为虞仲。
也就是说,吴国文化从第五代周章和仲兄弟俩开始,分成了一南一北的两脉两支。
5. 吴周章, 第五位吴国君主,生于殷商帝乙二十二年辛卯,在位22年,享年51岁。从辈分上看,他应该叫周武王为叔叔。
周章是吴国的第一位正式的国君。
有人问,周章为什么只称为国君而不是称为国王?这很好理解,因为周天子才是一个国王,称为周王,他分封的诸侯国只能称为国君而不能称为王。
6. 吴熊遂, 第六位吴国君主,生于商纣王二十年戊辰,在位48年,享年75岁。
7. 吴柯相, 第七位吴国君主,生于 周成王 二十年乙已,在位30年,享年68岁。
8. 吴彊鸠夷, 第八位吴国君主,生于周康王壬子年,在位51年,享年69岁。
9. 吴余桥吾疑,第九位吴国君主, 生于周昭王乙未年,在位38年,享年72岁。
10吴柯卢, 第十位吴国君主,生于周穆王丙申年,在位59年( 前920~-861), 享年73岁。
11.吴周繇,吴国第十一任君主,在位时间为前861~前829,共32年。
12.吴屈羽,吴国第十二任君主,在位时间前829~前795,34年。
13.吴夷吾,吴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时间前794~前762,33年。
14.吴禽处,吴国第十四任君主,在位时间前761~前723,39年。
15. 吴转( 《 史记索隐 》作柯转),吴国第十五任君主,在位41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682年在位)。
16. 吴颇高,吴国第十任君主,在位时间前681~前672,共10年。
吴国 历史 上,从第三位国君到第16位国君,记录都相对地非常地简单。小国寡民,确实也没有什么好记录的。
吴国的前16位君主,都非常地低调。除了太伯兄传弟仲雍外,其余的国君传承都是父传嫡传长,传承和平,没有发生过争位的事件。
这期间,吴国也没有与外部发生战争的记录。
不过到了第17位吴句卑,吴国的 历史 开始有意思起来。
这期间,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顺手灭掉了虞国,这虞国就是与吴国同宗的周章弟弟仲的封国,存在了12世约450年左右。据说,除了北虞国外还有一个南虞国,它是周康王分封的虞国一脉——位于丹阳、丹徒一带的诸侯国宜国。
17. 吴句卑,吴国第十七任君主,在位50年,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2年。
吴句卑时期,吴国合并了位于今天的丹阳、丹徒一带的诸侯国宜国(就是它的兄弟之国),然后又灭了邗国(镇江、扬州一带)。
邗国虽然很小,但是青铜器制造技术先进。吴国灭了邗国后,其技术人员、制造技术与设备尽为吴国所有。
18. 吴去齐,吴国第十八任君主,在位36年,公元前621年―公元前586年在位。
这一年,著名的道家鼻祖老子出生。也是这一年(前586年),东周在位国王为周简王。
这时候的周简王基本上在诸侯中已经没有了什么威信,大家都已经不太把周王当成了一回事了。有很多的诸侯国开始自己称王,他们事实上已经与周王平起平坐了。
三、吴国国君寿梦开始称王,国家实力大增、快速强大起来,参与了诸侯国战争,最终崛起为春秋末期的五霸之一。
19.吴王寿梦(吴兴王),吴国第十九任国王,生于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在位时间前585~前561,共25年。
这期间是东周春秋的周定王时代。
寿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执行强军政策,多次发兵攻打楚国;在外交上,朝礼天子,会盟诸侯,勇当带头大哥。
从寿梦开始自称吴王,奠定了吴国的强盛基础。
吴王寿梦生有4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四子季札。与古亶公一样,梦寿也想立小儿子季札为王,但季扎坚辞不受。
于是寿梦只好传位于长子诸樊,名曰代理国政,目的还是想让季扎以后接班。
20.吴王诸樊(吴顺王),吴王寿梦长子,吴国第20位国王,出生年月不祥―公元前548年,在位13年。
诸樊于560年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公子宜谷。
公元前548年,楚军攻打舒鸠,吴王诸樊派兵援救舒鸠,吴军兵败,舒鸠灭亡。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时年48岁。
他也是吴国第一个战场身亡的国王,也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战死沙场的王国元首。
诸樊死前,遗命将王位传给二弟余祭,他想依次相传,最后就可以将吴国传给季札,以满足父亲吴王寿梦的遗愿。
诸樊生子, 阖闾 , 夫概 。
21.吴王余祭(吴安王),吴王诸樊之弟,公元前587年—公元前544年,在位时间前547~前544,4年。
公元前544年,余祭被越俘刺死,遗命其弟余眛继位。
22.吴王夷昧(吴度王),前580 前527年,在位时间前543~前527,共17年。
夷昧想传位季札,但扎仍然不受。于是只好传位于儿子僚。
23.吴王僚,吴国第23任君主,在位时间为前526年 - 前514年。
公元前514年,吴王僚被其堂兄弟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
24.吴王阖闾(吴道王),吴王诸樊之子,在位19年。
吴王僚继位后,公子光(阖闾)非常不满,认为应该是自己继承吴国国王的位置才对。
前515年,阖闾派专诸使用鱼肠剑刺杀了堂兄吴王僚。
吴王阖闾是吴国 历史 上最厉害的国王,他于公元前514年开始在苏州建吴国都城。
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相,以孙武为将军,于阖闾九年前506年出兵攻伐楚国,从淮水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
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戈斩落脚趾,重伤而死。
死前嘱命儿子夫差为自己报仇。
25.夫差(吴末王),春秋时期吴国25任君主,前495年-公元前473年。
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会稽(今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
又于艾陵之战大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
前482年,夫差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
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国力大幅下降。
勾践国力逐渐恢复后不忘会稽之耻,趁夫差赴黄池之会时,挥军乘虚而入,杀死吴太子。夫差虽然在与晋国争霸中胜利成功,但后院失火,他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吴国。
前473年,越国再次兴兵北伐吴国,吴国被灭。夫差兵败自刎时,时年55岁。
结束语: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如果从泰伯1123年奔吴开始计算,吴国在 历史 上共存在了650年;如果从吴王寿梦正式称王的公元前585年来计算,吴国只存在了112年。但就是这短短的112年,却成就了中国 历史 上吴国吴文化灿烂辉煌的一幕大戏。
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教案
1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着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着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2 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化常识1 鲁人徙越 文化常识说“其”: “其”作为代词,相当于“他”、“他的”或“那”、“那个”,这里容易理解的。
上文“其可得乎”中的“其”,作副词用,相当于“难道”。它又指“大概”。
如“水淹千里,民其无望焉”,意为大水淹没千里土地,百姓大概没希望了。又指“一定”。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为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期望。 2 农夫殴宦 文化常识话说“宦者”: “宦者”俗称“太监”,又称“寺人”或“宦寺”,就是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
他们依仗皇帝的权势,常在外横行不法,欺压百姓。 3 教学相长 文化常识说“至”:上文有“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中“至”解释为“极”,“至道”指极好的道理。成语有“至高无上”。
它又指“周到”。如“虽非亲戚,然助之至”,意为虽然不是亲属亲戚,然而帮助的周到。
它还指“到达”。 4 樊重树木 文化常识《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xié)所着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着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它系统的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储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5 颜回好学 文化常识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èr)过”以德行着称,孔子赞赏他“贤栽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为仁”(《论语·雍也》)。
不幸早死。 6 王充博览 文化常识话说“太学”:周朝设在王宫里的最高学府叫“辟雍”,诸侯各国的最高学府叫“太学”,平民也可入学,王充即是。
魏晋北朝时改为“国子学”、“国字寺”。隋朝改为“国字监”,这个名称一直用到清末。
7 不记人过 说“穷”:“穷”指“尽”。如《登鹳(guàn)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帝欲使其言穷”,意为皇帝想让他把话说尽。由“尽”,引申为“彻底”。
上文“悔不穷问”中的“穷”,指“彻底”,意为懊悔没彻底追问。又指“走到尽头”。
如《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它还解释为“困窘”、“贫困”等。
8 欲食半饼喻 文化常识说“是”:“是”在文言中多作“这”解释。上文“而作是言”,意为却发出这样的话。
又,“是日天晴”,意为这天天气晴好。又,“是人也无礼”,意为这个人没礼貌。
又,“是人也无礼”,意为这个人没礼貌。又,“是犬为他人所弃”,意为这狗被别人抛弃了。
9 反裘负当 文化常识说“臣”:“臣”本指男 隶。《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意为天下百姓都是周王的奴隶。
后用作君主时代官吏和庶人的统称。“大臣”指官员,“小臣”指百姓。
“群臣拜见皇帝”,这“臣”便指官员。又用作对话时谦卑的自称。
上文“臣爱其毛”中的“臣”,相当于“我”,是“负刍(chú)”者的自称,句意为我怜惜它的毛。 10 管庄子刺虎 文化常识说“举”:“举”是个多义项的动词。
其常用义有(1)抬起。(2)推举,推荐。
(3)发动。(4)推行。
(5)举动,行动。 11 齐人有好猎者 文化常识话说“得无”:“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如“天晦,得无雨乎”,意为天色昏暗,莫非要下雨了。又,“久无音信,得无有恙乎”,意为产就没音信,该不会有病害吧! 12 何梅谷之妻 文化常识话说“儒学”:儒学,儒家学说。
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 13 邴原泣学 文言知识说“孤”:现代汉语中的“孤”,多指失去父母的孩子,成为“孤儿”。
但文言中的“孤”,往往指失去父亲的孩子。上文“邴原少孤”,意为邴原小时候失去了父亲。
又,“欧阳修少孤,其母教其识字”,这“孤”显然指失去父亲,因为他的母亲还在。 14 晋人好利 文言知识说“何……之有”:“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句式,一般用于反问。
如《公输》“宋有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又如上文中“何哂(shěn)之有”,即“有何哂”,可译为“有什么好笑的”。
15 范仲淹罢宴 文化常识话说“谥(shì)号”上文说的“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或贵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
范仲淹因为生前文学成就较高,行为正直,故谥为“文正”,后世称“范文正”。他生前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唐朝的韩愈谥“文”,后世称韩文公。这都是褒称。
隋炀(yàng)帝杨广因生前阴险残酷、穷兵黩武,故死后得恶谥“炀”。 16 一知半解 文言知识说“者”:“者”有多种用法,其基本用法是作助词和语气词。
上文“宋人有学者”、“吾所贤者”等中的“者”,用在动词或所字结构后面,是助词,可译为“……的人(事、物)”。“者”还有另外两种助词的用法:一是嵌在数词后组成“。
3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2 甲子是60年 !3水之南、山之北称之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河阳就是黄河 北岸!汉阴就是在汉水南岸!江阴就是长江南岸!4 苏,豫,晋,皖,鲁,浙,沪,中国别称应该是华夏,九州也行!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5,布衣只百姓,肉食者是指吃肉的人,,只有权有钱的人!白丁就是平民了!鸿儒就是有学问的读书人!南冠就是俘虏!鸿雁传书。
就是书信的意思!星汉应该就是银河了!“瀚海”在汉魏六朝时,指的就是“浩瀚的大海”!家乡别称是桑梓!月亮应该可以叫玉兔!古语有玉兔东升!闾左指主要由雇农、佃农等构成的贫苦人民!6 宋、齐、梁、陈 都城是建康!现在算是南京了!北宋都城是汴京,就是开封了!7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8 ,前中后三军,前锋,中军,后合!主将处于中军,击鼓代表前进,鸣金代表后退9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哭万喜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前面几问楼上就回答了!!10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5 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课改五年来,许多问题层出不穷地浮出水面,逼迫人们去反思、去探索、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遗憾地看到批评者多建设者少、被动观望等待者多主动探究实践者少我国从单独设立语文科以来,尤其是解放后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受到前苏联教育家的影响,课堂教学建立了一些模式(如“五个环节”“三个步骤”等)由于这些模式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影响甚广;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的改革,传统模式的不科学之处愈来愈明显,成了教育发展的桎梏正如某些行业的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中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课改前,广大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语文课不能这样上”,都怀着强烈的改革愿望;但是,旧的不行,新的语文课应当怎么上?头脑里又是茫茫然虽然,教师们参加了课改培训,学习了课改理论,然而,理论到实践还须跨越一座“桥梁”,需要一个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而且,其中还可能产生误解、步入歧途课改后,旧的模式被废弃了,新的模式又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个痛苦摸索的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或者为问而问,为讨论而讨论,课堂场面虚假繁荣,徒有形式而缺乏实质意义、价值;或者几个学生掌握着话语霸权,其他大多数同学充当冷静的看客,面向全体变异为面向个别:或者教师动辄表扬,对学生的发言缺乏恰如其分的判断、评价,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或者滥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画面抑制了学生对汉语言的感受和想象——这种种语文课实在发人深思!批评容易,建设困难然而,时不我待,课改下的课堂阅读教学亟待建立新的模式“模式”这个词,当今不大时兴,因为它仿佛带有贬义色彩某种课堂教学结构或样式一旦成为模式,就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容易被人们固定化、程式化,以致僵化;这不符合新世纪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与时代潮流,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创新的理念所以,笔者以为,不宜在课改中用“模式”来匡正、束缚正在改革、探索的课堂教学;但是,针对上面列举的现象,又确实需要进一步明确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或者说几个基本的、必要的环节一、学生读课文读课文,学生在课堂里有齐读、默读、散读、朗读之分公开课上常见的齐读,书声琅琅,洪亮整齐,悦耳中听;其实这是表演给人看、给人听的读,对学生而言价值极低它不适合于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运用,因为学生照顾了读的整齐,却无法用心去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它可以用在课文学习的结尾阶段,或者检查全班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情况默读,教室里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正处于亢奋状态,是一种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它越来越重要;教师要抓紧培养他们默读的良好习惯、方法,不断提高其默读的速度、效果散读,学生读出声来,但又不大声整齐地读,而是低声地各读各的,表面上七嘴八舌、混乱嘈杂,实际上学生能够口耳心相通,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它一般适用于文学作品,但还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当然,学生也需要一个散读的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并在四个学段一以贯之,要求学生朗读“用普通话”,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中大有学问,大有讲究;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朗读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朗读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比较欠缺课堂阅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保证学生独立感受、体验、理解的时间,要且慢开讲,且慢启发那种学生连课文都还未读完一遍,还来不及“想想”,教师就急于发问的教学,表面上赶了进度,好像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把课堂教学当成“教案剧”的演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急躁,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独立阅读、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是前提,倘若学生个人对课文缺乏感知、体会,那么,就谈不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更谈不上探究以往,不少教师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明确,紧跟着教师既定的问题亦步亦趋,教师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好像顺利达到了,教学进度按时完成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先入为主,造成思维定势,严重干扰了他们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此阅读,学生怎么可能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字词句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近几年来,一些观摩课上,由于字词句教学不够“热闹”,难以“出彩”,因此,执教者常常采取回避或者轻描淡写的做。
关于“关于开封的文化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