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推销员之死历史背景(一个《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历史背景(一个《推销员之死》)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3    点击:  394 次

推销员之死历史背景

网上有关“推销员之死历史背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个《推销员之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请讨论推销员之死作者、作品时代文化背景,越详细越好,谢谢

作者:阿瑟·米勒

1949年,米勒花了一个半月写出的《推销员之死》,揭露了“美国梦的疵点”,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其主角“威利·罗曼”强烈迷信美国的资本主义,想要出人头地,但最后却因利欲熏心走向灭亡。作品在百老汇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震惊了美国剧坛,为33岁的米勒在美国戏剧界奠定了大师的地位,并一举赢得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 》称《推销员之死》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1999年,《推销员之死》再获托尼奖中的“最佳戏剧重演奖”,而当时83岁的米勒则捧下了“终身成就奖”。

许多评论家把这部剧作看作是美国的第一部杰出的悲剧,剧本揭示出美国的社会生活法则是“失败者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威利没有取得成功,因此只能走向毁灭。威利一向认为他应当有所成就,但他对社会和自身都不了解,他渴望得到已被文明社会剥夺了的人生欢乐,因此只能眼看着希望破灭。他还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转交给下一代,却徒然给他们增加精神负担,因为他不但不能指出成功的途径,而且给他们一系列误导和坏影响,结果儿子们成了无用的 *** ,下一代也没救了。作品通过这两代人的失败,否定了人人都能成功的“美国神话”,在结构安排、时空处理、人物形象刻画和内心复杂情感的描写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旅行推销员之死》主题分析

我只看过 推销员之死 啊。

主题?

我先告诉你它的时代意义吧。这部剧创作于美国。所以,它是对美国时代生活的一种深层折射。

这要说吧 它是美国梦的终结者。它终结了美国宣扬的美国梦。开头父亲就讲 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度,在这伟大的国度里,年富力强的青年必须有所为。

然而不作为不代表他的错。不作为代表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注定在世人眼中碌碌无为,而且是大多是。而剧中的父亲没有认清不作为这个主题,只认识到,并深信自己和孩子必然有大作为。就像二儿子的梦 罗曼兄弟!我们是罗曼兄弟,我们所向无敌!

但是我们都知道 美国大兵用尽手段,还是败在了朝鲜和越南战场。这种战争的不作为也深深的伤害美国人。伤害了他们的美国梦。

最后希望你能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梦 哈哈。龙的传人。

3.有谁看过《推销员之死》吗

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他极度疲倦,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有老伴儿琳达了解他、体贴他,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他的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

壮年时代的威利,一付精明强干的神气,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是他的骄傲。尽管比夫的学习成绩不及格,也没有引起做父亲的重视,因为,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

在沉重的压力下,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为了拯救威利,琳达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甚至把威利要自杀的企图告诉了他们。这时,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办法,让比夫向朋友借钱,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以期干出一番事业来。

这个令人振奋的设想,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进入了梦乡,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

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

扩展资料

《推销员之死》角色介绍:

1,琳达

琳达是表面上对丈夫的心意一定要随声附和的妻子。无论是在年轻时还是现在,琳达一直有自己作为女人和母亲的想法,这是不曾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而她从来不山自主地先将威利的心意当成权威的心意。威利和琳达之间的爱是不用存疑的,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却被社会法则异化了。

2,比夫

长子比夫在威利的心目中是明天的希望和太阳,现在的骄傲,是生活中的支柱和核心所在。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坚信儿子比夫的事业必定会成功的信念。但是他过分的纵容和错爱使得比夫养成了偷窃等恶习,最终在学业和工作中一事无成。

3,哈皮

次子哈皮作为一个小职员,不是认真勤劳地工作,而是通过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剧尾处,通过父子间的深度交谈,自我欺骗和相互欺骗的现象才展示在威利而前。

4,威利

《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威利是一个小人物。他是个十分普通的美国推销员,把自己的一生都执著于他所认知的“美国梦”,并不懈地为之付出。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梦想之上,把幻想当作现实。而他在生活陷入困境时,虽然也尝试认清问题,却由于对心中梦想的强烈渴望,而使自己被美梦蒙蔽。他天真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考虑梦想在这个商业社会里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搜狗百科-推销员之死

4.推销员之死怎么翻译和故事介绍

Death of a Sale *** an

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他极度疲倦,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有老伴儿林达了解他、体贴他,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他的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壮年时代的威利,一付精明强干的神气,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是他的骄傲。尽管比夫的学习成绩不及格,也没有引起做父亲的重视,因为,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在沉重的压力下,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为了拯救威利,林达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甚至把威利要自杀的企图告诉了他们。这时,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办法!让比夫向朋友借钱,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以期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个令人振奋的没想,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进入了梦乡……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

5.推销员之死英文介绍

The sale *** an is a typical die of modern tragedy.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of some social ills, *** ashing success ", "everyone can the myth. Willy lothrop is the tragic character. The tragedy of his dead wrong values around, cannot face reality. His life is in the wrong in the dream, and dreams of a mistake to die. Willy represents his class, so he's tragedy is a group of holding the tragedy of dream of success. As the name suggests, he Lowman, he belongs to lower the society. Willy: nothing at all, the sale *** an wages, only bring missions. They sell is something, he believes, if has the charm, pleasing the gate is open towards him. He put his life in such dreams above the building. He to David singh mann admiring, because David sell very successful. He needn't leave the hotel, a telephone can clinch a deal, 84 when he died, there are so many buyers with his funeral behavior. Because he always living in their own imagination, in a world of fantasy as the reality, so often boast. He ignored his marketing unwele facts, boast about themselves in New England, said his how important how high he sales that sank into their lies. At an early age, his brother this advised him to go to Alaska is rich, but his wife, Linda said, "do you not at warner work well? Hope to bee shareholders." He missed the opportunity, even first ask the boss to persuade him Linda in his city, he also can refuse to hire, because "he is very important in New England," but the reality is, the boss gave him the chop. Treat eldest biff he desperately instill "likable, attractive can succeed" thought, to make biff long-term cannot correctly understand oneself, he still palliative biff theft, caused the tragedy of another generation. Willy blindness made him jealous of success, neighbor Charley refused to offer him Charlie's career. He forced biff believes his charm will make old boss gave him borrow money. Finally, when biff ShengLeiJuXia to help his face reality, he finally biff for accepting his point of view, he decided to mit suicide, need to have some money to him. However, Willie's tragedy is not entirely due to its character, the weakness of American society is part of itself. Willy finally found himself as he installment buying things, you pay the money, then used or bad things. He paid the last house, while he had to go to the tomb. In American society, people are old elephant was ate meat, orange, skin is thrown away. However, his two sons of sacrifice, is not worthy of his doing it. The second important biff is character, he is the victim of philosophy, Willie because willy long thin and thick always young pared with Cardiff love the father, and biff as idols. Willy: biff for coach like that, even to steal something is no problem, then to display gallantry brother, urged biff brothers to steal wood. Biff so to behave in accordance with his father's values, until flunked math, to find his father for help, found in Boston, the father's privacy pletely changed to his father. Because his father told him how important he constantly, so that he can't listens to the people, and have steal habit for many years, I not only, still have nothing in prison. He tried to help her father losing face and fantasy, both is mediocrity, can start, but will not succeed. But when the play, he finally came. If, mueller on dramatis personae still hope, then hope is in biff. His father is a son of neglect. In the home, biff always pinned him down. Hubby grew up a drifter, also very selfish, but the insane father threw in restaurants, and prostitutes. But the first victims of philosophy is Willie, sadly, until he still believes his play will be successful. Linda is a wife, but she did not image help willy back to reality, on the contrary make Willie in their imagination and blindness in deeper. The death of her willy is responsible, but he seems to be mueller spokesperson, shouted out of many people, must pay attention ", "the old man is not to like orange peel is like. Ben and Charlie is to prove willy philosophy and the fallacy of the characters. This represents full of adventure and cruel petition. 17 years old, he entered the jungles of Africa 21 walked out became millionaires. He succeeded. His philosophy is "and" not fight strangers. Charley a realist, he does not believe in a personal charm. He's saying: "J P Man clothes off like a butcher, but he bring his pouch, he very likable." Because of his practical spirit, he also received in American society has limited success. He and his father and son Bernard Willie pletely opposite. This also USES the symboli *** , such as the symbol of human society; the jungle The wife of filar dark demonstration of guilt, Forest fires symbol 。

6.哪里可以找到旅行推销员之死的简介啊

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

他极度疲倦,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有老伴儿林达了解他、体贴他,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他的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壮年时代的威利,一付精明强干的神气,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是他的骄傲。尽管比夫的学习成绩不及格,也没有引起做父亲的重视,因为,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

在沉重的压力下,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为了拯救威利,林达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甚至把威利要自杀的企图告诉了他们。

这时,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办法!让比夫向朋友借钱,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以期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个令人振奋的没想,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进入了梦乡……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

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

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 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

7.** 的男主角是谁

毕业生》介绍 原 片 名:The Graduate 中 文 名:毕业生 出品公司:米高梅 mgmua 出品年代:1967年 MPAA级别:PG 级 国 家:美国 类 别:剧情 / 爱情 / 喜剧 导 演:迈克·尼科尔斯 Mike Nichols 主 演:达斯汀·霍夫曼 安妮·班克罗夫特 凯瑟琳·罗斯 影 片 获 奖 情 况: 奥斯卡 第40届(1968年) 最佳导演 金球奖 第25届(1968年) 最佳导演 金球奖 第25届(1968年) 最佳影片 金球奖 第25届(1968年) 最佳女主角 英国**学院大奖 第22届(1969年) 最佳影片 英国**学院大奖 第22届(1969年) 最佳导演 文件格式:RMVB 文件大小:382MB 视频尺寸:672 x 272 影片长度:105 Mins 对白语言:英语 字幕语言:中文 内容简介 本恩的父母忙着筹备庆祝他毕业的家庭晚会,但本恩却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

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却对这个小伙子很感兴趣,并让本恩开车送她回家。风流的夫人不断挑逗本恩,但被拒绝。

可是日子如此无聊,不久后他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的约会,同时他也爱上了太太的女儿伊莱恩,遭到鲁宾逊太太坚决反对。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并讲述了自己的坠落,只是没说出那个夫人的名字。

伊莱恩原谅了他,但鲁宾逊太太的震怒使伊莱恩猜到了一切。她伤心地与一个叫卡尔的人伧促结婚。

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 解读达斯汀·霍夫曼 身高1.63米,小眼睛,大鼻子,不过笑起来很好看——这就是达斯汀·霍夫曼的外貌特征。 因《毕业生》一举成名的老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因从小梦想成为钢琴家而在圣莫尼卡市立学院学习钢琴,后来因对戏剧产生兴趣而中途退学,进入帕萨迪剧院学习表演,19岁开始从艺生涯。

1966年他便在舞台上引起人们注意,1967年因演出**《毕业生》而轰动影坛。曾以《克莱默夫妇》和《雨人》二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父亲哈维·霍夫曼是位家具设计师,母亲莉莉安·霍夫曼是业余演员。达斯汀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条件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中。

19岁起便游走在学校与剧场的世界。在剧场期间,金哈克曼是他的同学,而劳勃杜瓦和他同在一家演艺经纪人公司,同时在等待演出的机会。

这个时期的达斯汀霍夫曼作过医院杂役、 *** 做打字员、警卫、百货公司卖玩具等工作,偶尔在电视片和戏剧中扮演小角。1965年,演出《五号马的旅程》获当年百老汇最佳男演员奖。

1967年主演影片《毕业生》一举成名,此后主演了一系列影片,多饰演中下层人物。其外貌平常,但一反60—70年代好莱坞超级影星的堂皇气派,以“反明星”的形象和真实感人的演技,表现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引起巨大反响,被视为好莱坞的“反英雄”明星。

多次获奥斯卡奖提名。1979年,在《克莱默夫妇》中显现出颇具现亲和力的表演,使他第一次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项。

接着以《推销员之死》获得了艾美奖最佳男主角。1988年的“雨人”再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96年,英国影视学院颁给他一项终身成就奖。 三十年的**生涯,七次的奥斯卡提名(含二次得奖),全是这位目前己过耳顺之年的演员在30岁以后的事了。

60、70年代正是他影艺事业的起飞期,到了80年代,他的生产量明显地锐减到只有五部影片,不知是否因此质地特好,《窈窕淑男》、《雨人》两者皆入围奥斯卡,后者且夺下当年的最佳男主角。他一会儿是男扮女装婀娜多姿、一会儿又行为自闭装疯卖傻,因此有人誉他为好莱坞影圈中最不易被归类的类型演员中的领导者。

影片意义 《毕业生》有它的历史背景,根本不是你所说的片子不怎么样。那可是一部绝好的片子,达斯汀精彩的演绎加上保罗西蒙和加芬克的无与伦比的演唱,也正因此,该片获得了七项(记得不太清楚拉)奥斯卡奖。

而片子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它反映了美国越战争时美国大学生那迷茫的精神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如何生活才沦于那种内心的萎靡不振,就像歌里唱的一样,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仅此一句足以说明男主角内心和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一切了。同时代的大学生男女可以混住,向往 *** 冒险的生活,因为没有生活的希望,没有目标,所以才会造成那一幕。

一个《推销员之死》

 摘 要: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著名的代表作,被称为是?美国戏剧的良心?。本文从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分析了这部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悲剧特点,对剧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戏剧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和强烈震撼。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现实主义;表现;元素

 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在194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之后,就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受到了美国以及世界戏剧界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这部被称为是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的现代戏剧,不仅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悲剧的特色,还带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特色。主人公威利?罗曼坚信资本主义发家致富的梦想,却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让我们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了美国社会,似乎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从梦想的坚守到利欲熏心、直到最后梦想破灭的过程。

 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除了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情节、心理描写的主线,以及梦幻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的运用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有很多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作品从人物塑造、语言和舞台设计上都融入了许多现实元素,给观众一种真实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真实的美国人,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而那些梦幻的心理表现,反而衬托出了这部悲剧的现实幻灭感,使得现实主义元素更加突显出来,给人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

 一、人物塑造上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元素

 主人公威利这个形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国推销员,从事着现实而普通的工作。他没有传统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高尚和高大,也没有机会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因为他本身的地位就不高,他更不会有那些英雄人物和伟人的远大理想和情怀,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赚到些钱,并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另眼相看,也希望自己的两个二子能够得到殷实、富裕的生活。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人物,让这部西方式的悲剧与观众以及每一个社会的普通成员无限地接近,也让观众们能够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现实感,并对威利的经历和心理变化感同身受。作者赋予主人公人物的这些现实主义元素,正是这部作品能够以小见大,并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戏剧的开头,威利提着沉重的箱子走上舞台,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工作者的疲惫。生活的重负、经济的压力,是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主题,人人都在为金钱而努力和奔波,只有聚集了财富,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威利正是在这样的负担和压力之下,一步步走向了梦想的破碎和绝望的边缘。而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威利,他们在挣扎着、幻想着,也许正在努力,也许正在压力中面临崩溃。

 二、人物的语言表现上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

 《推销员之死》这部戏剧没有太复杂和曲折的情节,情节的展开主要是以威利的语言和一系列的动作来展现的。威利的语言简单、朴实,是一个普通小人物最为普通的生活独白和写照,?别担心,我回来了?,这样一个平凡人物的开场,既熟悉又带着一丝生活的磨砺和辛酸,?我累得要死,我干不了了,琳达,我干不下去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疲惫已经把威利的?美国梦?摧残得伤痕累累了,而这样朴实的语言却恰恰充满了张力,也充分展现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力量。

 体现威利美国梦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希望受到他人的喜爱和认可。威利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大家喜欢你,你就不会倒霉。?这是他的人生信条,简单、现实而质朴,他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威利甚至还会把自己的一切不顺利和厄运都归结到这一点上,那就是自己的坏运气和挫折都是因为自己没有让别人喜欢自己。这种对人际关系的过分依赖,也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利益和人缘无疑是一个商人重要的砝码,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经济关系的制约下,人际关系的一种无奈。

 三、在舞台设计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元素与意识流表现手法的融合

 纯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手法,当然不能完全展现出这部现代西方戏剧的特色,因此,作者巧妙地将意识流和表现主义的现代艺术手法运用到了舞台设计中,运用?闪回?的方式向我们真实再现了威利的往事与过去,并让观众一起与威利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幻想中穿梭和转换,给观众带来一种超越舞台本身的立体体验,同时,也更加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弥补了舞台表现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不足。这样一种表现方式,不但没有削弱这部戏剧的现实感,反而更加突出了其现实主义特色,也使主题更为深刻。

 总之,在超现实主义与意识流等理念充斥着当代戏剧界的时候,《推销员之死》却运用了超强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给我展现了一个既平凡又深刻的社会主题。现实主义强烈的震撼效果,给我们带来了不寻常的心灵体验,也给这部作品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任生名著.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 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M]. 人民出版社, 1984

 [3] 朱新福. 现实、幻想、回忆――谈《推销员之死》的表现手法[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4] 江永霞. 现实的梦境――《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感悟[J]. 巢湖学院学报. 2004(02)

 [5] 史立英,张润. 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推销员之死》[J]. 邢台学院学报. 2006(04)

阿瑟米勒创作两幕剧是什么?

人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以前我不信命,总觉得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完这本推销员之死对我自身的感触颇深,倒不是说我自己的性格跟书中的人物一样,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相似之处。

全篇都以人物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呈现,对于场景和人物的特征描写并没有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而选择轻轻带过,阅读者只能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揣摩人物的性格,所处的环境以及发生了什么事,这种形式倒是给予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仿佛真的是在静谧的剧院观看一幕精彩的演出。

书名叫《推销员之死》,从开篇并没有描述死亡的原因或者形式,看到一半左右就大概明白了他的死并非偶然。推销员名叫威利,跟他相关的还有妻子林达,大儿子比夫,小儿子哈皮,以及兄长本,邻居伯纳德和儿子斯坦利。一辈子从事推销员的威利年轻的时候赚了一点钱,家庭生活也相对宽裕,他教育孩子就是天才式教育,一味的告诉孩子你是最牛的,却没有告诉孩子失败也很重要。他自身也有很多的性格缺陷,空有大梦想却一辈子也没有实现,脾气也十分不好,总认为自己很厉害,盲目自大,不清楚自己的分量。家庭主妇的妻子林达不得不忍受他的这一切,但她爱他并且十分崇拜他,在儿子与威利发生冲突时,也是完全站在威利那一边。大儿子比夫因为学习不好,老师在他的数学成绩给了不及格,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上大学,于是着急的比夫跑去找外地出差的威利商量却看见父亲出轨其他女人,威利胡乱解释一通,比夫完全没有听进去,对于威利去找老师谈判的想法也阻止了,于是没能读上大学,工作也十分的不顺利,甚至有一些小偷小摸的习惯,后来跟威利吵完架之后去了其他地方混日子。小儿子哈比是个撩妹高手,却没办法不能走进一段真正的感情。一家人的日子随着威利的工作遇到瓶颈,也变得紧张起来,生活十分窘迫,每个月靠着问伯纳德的50元借款过日子。

威利看不上伯纳德以及他的儿子斯坦利,认为其人呆头呆脑,以后肯定没有生命出息。但是两家人的发展确实完全的相反,伯纳德工作顺利,甚至在威利出现问题的时候愿意提供工作给他,斯坦利当上了检察官。

经常性的出差让年迈的威利有些吃不消,于是想去找上司谈判要求把工作调到华盛顿却被上司直接开除,这对自满的他打击无疑相当大,同时比夫去找时隔10多年的上司想继续在他手下干活且人家根本不记得他是谁,戏剧冲突达到了高潮。

前一天两兄弟约好第二天比夫跟前上司聊完请威利在餐馆吃饭,事情的发展完全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甚至有点失控,为了不影响威利的心情本打算瞒着父亲的两兄弟在威利的不断追问下,本就心情不佳的比夫终于忍受不住说出了实情,甚至把这些年所有的转折点出现的问题都怪罪在父亲头上,两人的关系进入到决裂的地步。

到最后威利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早在很早之前就想要结束生命的他终于下定决心,趁着家人的松懈一个人开车出门了。

威利的自杀并没有引来我的同情,更多的还是在自省自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盲目自大,有梦想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它,而不是把它变成空想。最后一辈子的后悔当中度过。还有人生的关键节点就那么几个,好好把握,抓住机会,最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随时自省自身。

《推销员之死》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阿瑟米勒创作两幕剧是《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作品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

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处于吹嘘、夸耀、谎言连篇的心态,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自身毁灭的原因却浑然不知。

作品影响: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并为他赢得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推销员之死》连演742场。

被誉为“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仍然在美国民众意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198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了由英若诚翻译和主演、米勒导演的《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什么内容,作品想要影射什么社会现状?

《推销员之死》的故事梗概如下:

威利·洛曼是位60多岁的老推销员,总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事业成功,拥有成功的一切,但是多年勤勤恳恳的工作并没有使他如愿以偿,相反却由于身体日益衰弱,工作任务完成得日益逊色,被供职多年的公司开除。这个打击对他来说太突然了,尽管他有一个还算美满的家庭,也无法唤起对生活的信心,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以至失常,最后在深夜里开车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其代表作,描写推销员威利·洛曼勤恳工作,希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却因年老体衰被辞退,重击之下,深夜开车自杀。作品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死,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和扼杀,是对“美国梦”的有力批判。该剧获普利策奖,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米勒认为戏剧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他的剧作一般都关注现代人的生存,有严肃的社会意义。



名人失败的故事有哪些

1、塞万提斯

西班牙16世纪着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

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

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 、《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2、儒勒凡尔纳

19世纪法国着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

3、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4、爱迪生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 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

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 "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5、司马迁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司马迁他祖上几辈都是国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司马迁年轻时立志继承家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这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决心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给后代的人们。

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接着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开始写作,没想到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接受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万不得已,接受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残忍的刑罚。

《萨勒姆的女巫·[美国]密勒》作品提要|作品选录|赏析

《萨勒姆的女巫·[美国]密勒》作品提要|作品选录|赏析

作品提要

1692年春,美国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教区牧师巴里斯7岁的女儿贝蒂出现痴呆昏迷状。她是在前晚和一群女孩在林中裸舞并饮血画符时,被突然路过的巴里斯发现了。林中跳舞的领头人是巴里斯的侄女阿碧格。这个不寻常的女孩虽然年仅17岁,却在镇上农户约翰·普洛克托家帮佣时,引诱他和她发生了肉体关系,后被普洛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辞退。为此她怀恨在心,唆使黑人女仆跳舞时用原始部落风俗诅咒伊丽莎白。巴里斯在教区名声不佳、地位不稳,贝蒂的症状让乡里谣传牧师家出了女巫,为此他惊慌不已,请来贝弗利乡镇的赫尔牧师帮助自己。相信撒旦确实存在的自负的赫尔牧师以“魔鬼附身”引导女孩,狡诈的阿碧格看出其中的可乘之机,立即装出“魔鬼附身”样子,指控村民,指控伊丽莎白,其他女孩见状亦学样控告无辜村民。一时恐怖笼罩萨勒姆,波士顿的法官和总督丹佛斯也一起前来驱巫,72人被绞死,400多人身陷囹圄。普洛克托为救妻子不惜暴露自己和阿碧格的关系以揭示阿碧格的诬陷,不料反被关押。眼看“逐巫案”越闹越大,民众起来反抗,当局控制不了局面,欲招降被关押者平息事态。为求生普洛克托一度欲“认罪”,但最终醒悟,拒绝在“认罪书”上签字。黎明时分,他迎着晨曦走上了绞刑架。

作品选录

第三幕

……

哈里克约翰!

丹佛斯你这个家伙!你在说什么——

普洛克托(喘咻咻地,而且痛苦地)她是个 !

丹佛斯(惊呆)你指控——

阿碧格丹佛斯先生,他在血口喷人!

普洛克托瞧她那副德性样儿!现在她又想拿嚎叫来中伤我,可是——

丹佛斯你得拿出证据来!这事可不容轻易就放过去!

普洛克托(浑身战栗,精神崩溃)我了解这个小娘们儿,先生,我太了解她啦。

丹佛斯你——你莫非是个犯了奸*罪的好色之徒

法兰西斯(惊恐)约翰,这你可不能随便瞎说——

普洛克托唉,法兰西斯,我真巴不得你多存点坏心眼才能了解我!(对丹佛斯)一个人是不会轻易给自己脸上抹黑的。这一点您想必理解。

丹佛斯(惊呆)在——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普洛克托(声调近乎嘶哑,满面羞愧)就在合适的地点——我那牲口棚里。自从我那天夜里最后一次找乐子,至今已经过去八个月了。她当初一直在我家里伺候我,先生。(他抿紧嘴唇,免得哭出来。)一个人想象主睡着了,可是主明察秋毫,我现在可明白了。我请求您,先生,请求您——看清她是个什么货色。我的老婆,我那亲爱而善良的妻子,后来很快就把她辞掉,轰出大门去了。她啊,一直就是个喜好虚荣的小娘们儿,先生——(他情不自禁。)阁下,宽恕我,宽恕我吧。(他自艾自怨,转身不敢正视总督。过了片刻,他喊叫起来,好像这是他把话和盘托出的唯一办法。)她想在我老婆的坟前同我跳舞欢乐!她真会那样干,因为我体贴过她。求主帮助我,我动了邪念,那种勾当有一种默契。可是这纯粹是 的报复,您应当看清这一点;我完全由您来处置我。我相信您现在一定看清事实真相啦。

丹佛斯(惊吓得面色苍白,转向阿碧格)孩子,这件事情的情节你有什么否认的地方吗

阿碧格非要我回答不可,那我就走,再也不回来!

丹佛斯好像举棋不定。

普洛克托我给我的名誉制作了一口丧钟!我给自己的好名声敲响了丧钟——您会相信我的,丹佛斯先生!我的老婆是清白无辜的,只不过她瞧见个 就能一眼把她认出来!

阿碧格(朝丹佛斯走去)您在给我什么眼色看(丹佛斯答不上话来。)我不要看这种眼色!

她转身就朝门口走去。

丹佛斯站住!(哈里克向前拦住她。她蓦地站住,两眼爆出怒火。)巴里斯先生,到法庭里去把普洛克托大嫂带进来。

巴里斯(反对)阁下,这全是——

丹佛斯(严声对巴里斯)带她进来!这里说过的话,一句也不要跟她讲。进来的时候,先敲下门。(巴里斯下。)现在咱们就要弄个水落石出了。(对普洛克托)你说你的老婆是个诚实的女人。

普洛克托对,先生。她平生从来也没撒过一句谎。有人不会唱歌,有人不会哭,我的老婆不会撒谎。这是我花了很大代价才知道的,先生。

丹佛斯她把这个姑娘轰出你的家门,是把她看成一个娼妓吗

普洛克托是,先生。

丹佛斯知道她是个 吗

普洛克托没错儿,先生。她知道她是个 。

丹佛斯那好。(对阿碧格)孩子,她要是真对我说因为你不守本分而把你轰走的,那就愿主怜悯你!(敲门声。他冲门口说。)等一等!(对阿碧格)转过身去。转过身去。(对普洛克托)你也转过身去。(两人都扭身——阿碧格气得故意慢吞吞地转。)现在你们俩都不许回身面对普洛克托大嫂。这屋子里的人谁也不许插一句嘴,谁也不许表态对还是不对。(他冲门口喊道。)进来!(门启。伊丽莎白随同巴里斯进来。巴里斯从她身旁走开。她独自站在那里,目光寻找普洛克托。)契佛先生,把证词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准备好了吗

契佛准备好了,先生。

丹佛斯过来,太太。(伊丽莎白向他走去,同时朝普洛克托后背瞥一眼。)不许看你的丈夫,只准瞧着我的眼睛。

伊丽莎白(轻声地)遵命,先生。

丹佛斯我们了解到你前一阵子辞去了你的女佣人阿碧格·威廉斯。

伊丽莎白是有这么回事,先生。

丹佛斯为了什么原因辞掉她的(稍停。伊丽莎白想瞧一眼普洛克托。)只许看着我的眼睛,不许瞧你的爷们儿。凭你的记忆回答我,无须乎别人帮忙。你干吗要辞掉阿碧格·威廉斯

伊丽莎白(不知说什么好,觉出情况不妙,润湿嘴唇以拖延时间)她——她叫我不满意。(停顿)也叫我丈夫不称心。

丹佛斯哪方面叫你不满意

伊丽莎白她嘛——

她瞥视普洛克托寻求暗示。

丹佛斯太太,瞧着我!(伊丽莎白照办。)她邋里邋遢吗偷懒吗她惹了什么麻烦

伊丽莎白阁下,我——我那会儿病了。而且我——我丈夫是个憨厚的正派人。他从来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喝得醉醺醺的,也没有在游戏台上转铜子儿浪费时间,他总是在干活。可是在我病中——您知道,先生,我自从生了上一个孩子以后就一直病病歪歪,我觉得我发现他对我有点冷淡。而这个丫头——

她转向阿碧格。

丹佛斯瞧着我。

伊丽莎白是,先生,阿碧格·威廉斯——

她顿住了。

丹佛斯阿碧格·威廉斯怎么了

伊丽莎白我居然以为他喜欢阿碧格。所以有一天晚上我想必是晕了头,就把她轰出大门去了。

丹佛斯你丈夫——真的对你冷淡了吗

伊丽莎白(痛苦地)我丈夫——是个好人,先生。

丹佛斯那他没有对你冷淡。

伊丽莎白(又开始瞥视普洛克托)他——

丹佛斯(伸手去扶正她的脸,接着说)瞧着我!据你所知,约翰·普洛克托有没有犯过奸*罪(她进退两难,说不出话来。)回答我的问题!你丈夫是不是一个好色之徒!

伊丽莎白(轻声说)不是,先生。

丹佛斯警长,把她带出去。

普洛克托伊丽莎白,说实话吧!

丹佛斯她已经说了,把她带出去!

普洛克托(喊道)伊丽莎白,我已经坦白了!

伊丽莎白噢,上帝!

门在她身后关上了。

普洛克托她只想维护我的名誉呵!

赫尔阁下,这不过是句合乎情理的谎话;我请您就到此为止吧,免得又要判一个人的罪!我不能对这再昧着良心不管了——私人报复正通过这种作证在加紧活动呐!这人从一开始就让我觉得他是诚实可信的。我对天发誓,我现在相信他,我请您把他的老婆叫回来,然后我们——

丹佛斯她一句奸*罪也没提,证明这人撒了谎!

赫尔我相信他!(指着阿碧格)这个女孩却一直叫我觉得假模假式的!她曾经——

阿碧格突然冲着天花板尖声嚎叫,令人毛骨悚然。

阿碧格别下来!滚开!滚开!

丹佛斯怎么回事,孩子(阿碧格惊慌失措,恐惧地指着房梁,慢慢抬起她那双惊呆的眼睛——其他几个姑娘的神情跟她一样——接着哈桑、赫尔、普特南、契佛、哈里克和丹佛斯也都朝上瞧。)那儿有什么(他把视线从天花板那儿移下来,这时显得惊吓不已,声调也透着紧张。)孩子!(阿碧格呆若木鸡——她跟其他姑娘一齐张着大嘴哭泣,呆视着房梁。)姑娘们!你们干吗——

梅喜·刘易斯(指着上方)它在梁上呐!橼木后头!

丹佛斯(朝上瞧)哪儿

阿碧格你干吗——(她喘不过气来。)你干吗来,黄鹰鸟

普洛克托哪儿有鸟我没看见什么鸟!

阿碧格(冲着房梁)我的脸蛋儿我的脸蛋儿

普洛克托赫尔先生——

丹佛斯安静!

普洛克托(对赫尔)您看见鸟了吗

丹佛斯安静!!

阿碧格(冲着大梁,真的跟那只“鹰鸟”谈起话来,仿佛想说服它别袭击她似的)可我的脸蛋儿是主造的啊,你不能撕我的脸蛋儿。忌妒可是项大罪,玛丽。

玛丽·沃伦(一跃而跪,怵怵怛怛地央求)阿碧!

阿碧格(没受干扰,继续对“鹰鸟”说)噢,玛丽,魔鬼的妖术叫你换了模样。不,我不能,我不能不说;我是在给上帝行道啊。

玛丽·沃伦阿碧,我在这儿呐!

普洛克托(狂怒地)她们又在弄虚作假,丹佛斯先生!

阿碧格(这当儿朝后退一步,好像害怕那只鹰鸟顷刻之间就会猛扑下来似的)噢,玛丽!请你别扑下来!

苏珊娜·瓦尔考特她的爪子,她伸开爪子啦!

普洛克托撒谎,撒谎。

阿碧格(更朝后退,两眼盯住房梁)玛丽,别伤害我啊!

玛丽·沃伦(对丹佛斯)我没有伤害她!

丹佛斯(对玛丽·沃伦)那她为什么有这种幻觉呢

玛丽·沃伦她啥也没看见啊!

阿碧格(这当儿盯视着前方,好像受了催眠,惟妙惟肖地模仿玛丽·沃伦的喊声)她啥也没看见啊!

玛丽·沃伦(央求道)阿碧,别这样啦!

阿碧格和所有的姑娘(个个变得痴呆)阿碧,别这样啦!

玛丽·沃伦(对众姑娘)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呐!

姑娘们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呐!

丹佛斯(惊吓地)玛丽·沃伦!快从她们身上收回你放出去的精灵鬼怪!

玛丽·沃伦丹佛斯先生!

姑娘们(打断她的话)丹佛斯先生!

丹佛斯你有没有勾结魔鬼,勾结了没有

玛丽·沃伦压根儿也没有,压根儿也没有!

姑娘们压根儿也没有,压根儿也没有!

丹佛斯(越来越歇斯底里)那她们干吗光重复你的话

普洛克托给我一条鞭子——我来结束这场鬼把戏!

玛丽·沃伦她们在闹着玩儿呐,她们——!

姑娘们她们在闹着玩儿呐!

玛丽·沃伦(歇斯底里地转向她们,跺脚)阿碧,别来这一套啦!

姑娘们(一齐跺脚)阿碧,别来这一套啦!

玛丽·沃伦别装啦!

姑娘们别装啦!

玛丽·沃伦(举起拳头,尽量大声喊)我说别再耍这种鬼把戏啦!!

姑娘们(一齐举起拳头)我说别再耍这种鬼把戏啦!!

玛丽·沃伦彻底六神无主了,渐渐让阿碧格——和其他姑娘们——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整垮了,抽抽噎噎地哭起来,软弱无力地低举着手,别的姑娘们也都仿效她哭起来。

丹佛斯前不久你自己受到折磨。现在倒好像你在折磨别人啦;你是从哪儿得到这种魔力的

玛丽·沃伦(盯着阿碧格)我——我没有什么魔力。

姑娘们我没有什么魔力。

普洛克托她们在欺骗您,先生!

丹佛斯你为什么过了两个礼拜又翻案呢你见过魔鬼没有

赫尔(指着阿碧格和其他姑娘们)您不能相信她们!

玛丽·沃伦我——

普洛克托(发觉她泄气了)玛丽,上帝惩罚所有说谎的人!

丹佛斯(紧逼地)你见过魔鬼没有,你跟撒旦魔王勾结过没有

普洛克托上帝惩罚所有说谎的人,玛丽!

玛丽嘟囔了几句,两眼盯着阿碧格,后者一直在仰着脖子瞧梁上那只“鹰鸟”。

丹佛斯我没听清你的话,你说什么(玛丽又嘟囔了几句。)你是坦白呢,还是打算受绞刑!(他粗鲁地拨转她的身子,让她面对着他。)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告诉你说,你要是不向我坦白交代,就得受绞刑!

普洛克托玛丽,记住拉斐尔天使的话——多行善事,于你——

阿碧格(指着上空)翅膀!她张开翅膀啦!玛丽,请你,别,别——!

赫尔我什么也没看见,阁下!

丹佛斯你招不招认这种魔力!(他和玛丽的脸只相隔一英寸。)说!

阿碧格她要下来啦!她在梁上走呐!

丹佛斯你说不说!

玛丽·沃伦(恐惧地呆视)我没法儿说!

姑娘们我没法儿说!

巴里斯把魔鬼轰走!盯着他的脸!用脚狠狠踩他!我们会搭救你,玛丽,只要站稳脚跟,决不向他屈服——

阿碧格(朝上看)当心啊!她下来啦!

她和别的女孩都捂住眼睛,朝一面墙那边奔去。这当儿,她们好像给硬挤在一个角落里似的,放声尖叫;玛丽似乎受了感染,也张嘴跟她们一块儿呼叫起来。阿碧格和别的女孩渐渐散开,只剩下玛丽一人还站在那儿,抬头仰望那只“鹰鸟”,疯狂地尖叫。大家观望着她,让她这种明显的神经发作吓呆了。普洛克托朝她走去。

普洛克托玛丽,告诉总督她们在搞什么——

他话还没说完,可她一看到他走过来,便飞快地躲开,恐怖地尖叫。

玛丽·沃伦别碰我——别碰我!

那些姑娘一听到这话,都在门口站住。

普洛克托(吃惊地)玛丽!

玛丽·沃伦(指着普洛克托)你是魔鬼差来的人!

这话叫他蓦地站住了。

巴里斯赞美主!

姑娘们赞美主!

普洛克托(愣住了)玛丽,怎么你——

玛丽·沃伦我不跟你一块儿让人绞死!我敬爱主,我热爱主!

丹佛斯(对玛丽)他支使你给魔鬼干活吗

玛丽·沃伦(歇斯底里地指着普洛克托)他天天夜里来找我,叫我签,签——

丹佛斯签什么

巴里斯在魔鬼簿子上签字吗他来的时候带着一本册子吗

玛丽·沃伦(歇斯底里地指着普洛克托,非常惧怕他)签上我的名字,他要我签名。“如果我的老婆给绞死,”他说,“我就把你宰了!咱们得一块儿去推翻那个法庭。”他就是这样说的!

丹佛斯的脑袋猛地扭向普洛克托,神色十分惊惶。

普洛克托(转身求助于赫尔)赫尔先生!

玛丽·沃伦(开始啜泣)他每天夜里都把我叫醒,两只眼睛像烧红了的炭火,用手掐住我的脖子,我只好签字,签字……

赫尔阁下,这孩子疯了!

普洛克托(这当儿,丹佛斯张着大眼紧盯着他)玛丽,玛丽!

玛丽·沃伦(冲他尖叫)不,我敬爱主;我不再跟你走那条歪道啦。我热爱主,我感谢主。(她一边哭,一边朝阿碧格奔去。)阿碧,阿碧,我再也不伤害你啦!

大家都观望着,阿碧格显得无比仁慈,凑过去把哭哭啼啼的玛丽搂在怀里,然后抬头瞧着丹佛斯。

丹佛斯(对普洛克托)你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普洛克托怒不可遏,说不上话来。)你勾结反基督的恶势力,对不对你那套魔法我都领教过了,赖也赖不掉啦!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先生

赫尔阁下——

丹佛斯我不想再听你说什么,赫尔先生!(对普洛克托)你现在愿意交代自己和魔鬼同流合污呢,还是死心塌地地继续效忠魔鬼你打算怎么样

普洛克托(简直气疯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说——我说——上帝可真的死喽!

巴里斯听他说的,听他说的什么话!

普洛克托(神经质地狂笑一阵,接着说)烈火呵,烈火燃烧起来啰!我听见撒旦魔鬼咔咔的脚步声,我看到他那张肮脏不堪的脸,那可是一张长得跟你我一模一样的丑恶嘴脸,丹佛斯!这熊熊烈火是给那些在一项摆脱人们愚昧无知的庄严事业前畏缩退却的人准备的,他们就像我曾经畏缩过那样,就像你们的黑心眼里现在明明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却畏缩退却那样——上帝特别要惩罚我们这样的败类,我们要受到烈火的焚烧,我们要一块儿受到烈火的焚烧呵!

丹佛斯警长!把他和考莱都给我抓起来!

赫尔(穿过人群,朝门口走去)我不同意这种审判程序!

普洛克托你们在把上帝揪下来,而把一个 捧上天呵!

赫尔我不同意这种审判程序,我退出这个法庭!

他走出去,把门在他身后砰的一声关上。

丹佛斯(气急败坏地喊他)赫尔先生!赫尔先生!

(梅绍武译)

赏析

《萨勒姆的女巫》(又译《炼狱》)取材于1692年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写成。但正如作者在剧本开头的注解中所说的:“如果按照史学家使用历史这个词汇的意义来说,这部剧本不能算是历史。”不过作者在对历史事件进行改造时,也是“尽力依照他们已经为人所知的行为加以描绘而创造出来的”。该剧于1953年1月在美国首演,连演197场,荣获安东纳特·佩瑞奖。

曾经创作过《都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对现实问题特别关注的阿瑟·密勒突然对发生在美国历史上的这一段着名的“驱巫案”感兴趣是有原因的。它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麦卡锡主义有密切关系。1950年2月9日,代表着美国国内极右势力的国会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林市,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 ”的演说,并声称他有“一份205人的名单”(在另一次演说中又改称为57人),这些人都是“ 和间谍网的成员”。在麦卡锡的鼓吹下,美国众议院成立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在联邦 、学校、作家、文艺界中大肆搜捕所谓的 人和有 嫌疑的进步人士,一时搞得人心惶惶,一大批进步人士受到迫害,阿瑟·密勒本人也因早期曾参与左翼文艺活动而一再受到这个委员会的传讯,强烈感受到外界的恐怖和极大的政治压力。美国着名剧作家丽莲·海尔曼称这个时代为美国“邪恶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密勒联想起发生在二百五十多年以前的着名的“萨勒姆驱巫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作了此剧。

正如密勒所说,“这是一出有针对性的戏”。作者创作的本意就在于借古讽今,用历史上的“驱巫案”来影射现实中的“麦卡锡主义”,以达到抨击现实、揭露阴谋、伸张正义的目的。密勒没有概念化地直奔主题,而是通过塑造一系列推波助澜式的人物,将“驱巫案”发生的来龙去脉一层又一层地揭示出来,由此让人领悟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个体的和社会的、私人的和政治的、自私的和反动的各种各样缘由。

本篇所选取的是剧本第三幕中发生在法院的“法庭对证”场面。这一场面堪称是整个“萨勒姆驱巫案”的浓缩表现。有良知的和丧失良知的,诬陷者和被诬陷者,偏执狂和有所醒悟者,从普通的村民到当局的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所谓的被恶魔掌控者如何诬陷一个人和如何使一个原本还有些良知的意志薄弱者转向反面的过程,都在这一场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个能够使众多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充分展示的场面,必然是包含着深刻的矛盾冲突的。剧本中矛盾冲突的主线是村民们与当局、牧师和法官之间的争斗,而副线则是普洛克托、伊丽莎白和阿碧格之间的矛盾。这两条矛盾冲突线索互相交织、相辅相成,使得戏剧情节的展开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阿碧格因她与普洛克托的关系而在林中跳舞时“诅咒”伊丽莎白,由此引发事端,直至她指控伊丽莎白为“魔鬼”,让戏剧矛盾越演越烈。阿碧格的行为动机是单向的,邪恶的报复之心没有任何的犹豫,但在她造成的这一“情境”下,普洛克托和伊丽莎白的内心就没有那么简单。普洛克托为救妻子要揭开阿碧格诬陷妻子的动机,但这样一来也就势必要将他和阿碧格的不正当关系暴露于众,承认自己犯了“奸*罪”,这在宗教戒律严格的当时也是十恶不赦的。说还是不说救妻子还是不救妻子普洛克托的两难处境,大大强化了戏剧的张力。

三角关系演化成的戏剧性在“法庭对证”那个场面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冲击。先是愤怒而内心挣扎的普洛克托浑身战栗,几乎精神崩溃地坦白了他和阿碧格的不正当关系;连丹佛斯也惊呆了,他向阿碧格求证,但强硬的阿碧格拒绝回答;于是丹佛斯想出让伊丽莎白出庭对证的主意,他让普洛克托和阿碧格面壁而立,背向法庭,不许回头不许说话,然后传伊丽莎白出场;上场的伊丽莎白见丈夫和阿碧格在现场,面对丹佛斯询问她辞退阿碧格的缘由时,她一时无法猜测他的用意。这时剧中有一个长长的停顿。这是个令人窒息的停顿!也是伊丽莎白内心挣扎的一个停顿!她尽力地拖延着,这时她是多么希望普洛克托或任何人能给她一个暗示,但什么也没有。期待的观众是希望她讲真话的,但善良的伊丽莎白怕讲了真话后危及普洛克托,正如普洛克托说的,“她只想维护我的名誉呵”!她违心地说了谎。

作者的这一笔设计是极富戏剧性的。剧情因此急转直下,普洛克托非但没有解救出自己的妻子,反而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但如果仔细分析,又觉得这一情节是符合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作者正是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心理出发设置出这一独特的戏剧性情境的: 两个人都为着对方着想,说了自己不愿意说和违心的话,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戏剧情境下,却又都误了对方!真相和真情,在那一刻交战,最后是真情战胜了真相!剧情的发展使得向往正义能够得到伸张的观众们感到深深的遗憾。不过也让观众们感动无限,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普洛克托和伊丽莎白夫妻间的真挚的情感,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它与驱巫案的制造者和推波助澜者的灵魂恰恰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着作者就让我们看到了极其可怕的一幕——得逞了的阿碧格带领着那一伙姑娘们当庭施展诬陷术。她们尖叫;她们装模作样;她们假装被恶魔掌控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她们无中生有;她们一句又一句重复别人的话。为了达到诬陷别人的目的,她们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段在视像上将诬陷的过程直观体现出来的戏,极具震撼力!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是极其巨大的,它让人不寒而栗、从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怖感!本来已经对这套诬陷术有所觉悟的玛丽·沃伦终于还是抵挡不住了对方对她的攻击,她转而加入了阿碧格之流的队伍中。

在情节的设计中,密勒继续强化着诬陷的可怕。刚刚倒戈过去的玛丽·沃伦似乎要证实自己的“清白”,或许也是为了让阿碧格她们更能接受她,居然即刻指控普洛克托为“魔鬼”。这一情节的设计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在谈及创作本剧的目的时说的:“我的目的和兴趣要宽阔得多,我所思虑的要深远得多。”一个冤案之所以会越滚越大,除了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会和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某些东西有着联系,这是作者对驱巫案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一小段场面始终戏剧冲突尖锐,一个又一个人物的灵魂在其中受到拷问,堪称剧作的精华片断。其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普洛克托,伴随着灵魂考验的是人物的成长,终于普洛克托喊出了“我说——我说——上帝可真的死喽”的话。而当局阵营中也产生了分化,曾经为“驱巫案”推波助澜的赫尔牧师醒悟了,他对着总督丹佛斯喊出了“我退出这个法庭”的话。这些为剧情的最后转化作了预示。

《萨勒姆的女巫》的创作风格是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全剧采用开放式结构,按照“驱巫案”的发生、发展、 、结尾,用规整的四幕剧写成,结构非常严谨。与《推销员之死》的创作切入点不同的是,本剧采用的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舞台化、戏剧化的过程中,阿瑟·密勒显示了他高超的构筑“戏剧情境”和“戏剧情节”的能力。在原来的审讯记录中,有阿碧格这么一个真实的人,在“驱巫案”中,她告发了不少人,其中也有伊丽莎白,但当别人唆使她告发普洛克托时,她却千方百计庇护着他。这让密勒感到困惑不解但也启发了他,于是他把阿碧格的年龄从11岁提到17岁,设计了她和普洛克托之间的暧昧关系,使他们俩和伊丽莎白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毫无疑问,这一关系的设置大大强化了剧作的戏剧性和情节性。

1981年9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将这出戏搬上中国舞台,由着名导演黄佐临亲自执导,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周豹娣)

关于“推销员之死历史背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46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