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短小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
-
孔融让梨短小故事
网上有关“孔融让梨短小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孔融让梨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段宏刚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87年)在公元前134年认真采纳了大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后,立即向全国推行,很快让“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思想,在之后的2000多年里,儒学的影响力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现在,影响力依然很大。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言行规范的指导上,做人做事的原则上,伦理道德的构建上,每个人都没有脱离这五个字的制约,可以说,我们的价值体系的搭建,离不开这五个字。
孔融让梨
董仲舒之后300余年,另一名大学问家孔融(153年——208年)横空出世,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不俗成就。在文学上,他有“建安七子”的美誉,诗文歌赋都很擅长。在政治上,他多次给汉献帝献策,主张仁政,废除不够人道的酷刑,对以后的刑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晚年,他曾到北海国为相,把这个小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发挥了卓越的管理才能。
孔融是儒学鼻祖孔子的20世孙,对儒学的钻研,自小就养成习惯,并且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先祖致敬,证明自己对儒学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孔融让梨”的故事,恰恰就是孔融用实际行动传播儒学精神的典型事件。这个故事一直躺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教育了一代代人。
孔融让梨
相传孔融4岁那年秋季,他父亲孔宙的朋友登门造访,并带来自家产的酥梨让孔家人尝鲜。父亲吩咐孔融把酥梨分给兄弟姐妹们品尝,孔融先是拿了一个个头最小的梨留给自己,然后按照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顺序,把其余梨分完。
父亲觉得诧异,询问孔融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融说:我年龄小,吃小梨是应当的,大梨分给哥哥姐姐吃才对。
父亲又问到:弟弟妹妹却比你小,他们分到的梨为什么却比你的大?
孔融答道:弟弟妹妹比我小,我让着他们才对。
孔融的回答和做法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称赞,人们都夸赞孔融虽然年纪很小却非常懂事,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建安七子
事实证明,20多年后,孔融真的干出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从这件事后,“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被代代相传下来,成为谦恭礼让,尊长爱幼,彰显传统美德,体现儒家精神的典型事例。这个故事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公俗良序之一,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自小,老师给我们灌输一种理念,一个人要想被周围人喜爱,被社会容纳,必须要像孔融那样,懂得谦恭礼让和尊长爱幼的道理,并且嘴要甜,会说话,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让别人心里美滋滋的,到这时,别人不想关心和疼爱你都过意不去。
如果把“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进一步挖掘,可以得出,这是一种折中处事态度之下,凡事做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体现无处不在的智慧是其核心所在。
建安七子雕像
孔融这样做,不论他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但结果是,他这种做法会让兄弟姐妹对他产生无限好感,在以后的相处中,他得到的好处会更多,被处处拥护,这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证明,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就看他能不能玩转“中庸之道”。
顺其自然;棒打出头鸟;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满招损,谦受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对“中庸思想”的精准阐释,时刻提醒人们要懂得谦恭礼让,做什么事要明白留一手的好处,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孔融
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智慧,是在“农耕文明”下孕育出来的符合“中庸思想”的文化形态,谦卑、含蓄、内敛、自知、自省是其本质。
西方人跟我们的文化背景、文化观念完全不同,他们的文化形态由“海洋文明”孕育而出,崇尚进取精神和自由精神,发扬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他们的文化核心。
在西方人眼里,对“孔融让梨”的故事存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孔融让梨"通常被他们当作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
哈佛商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举证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孔子拜见老子
不少学生认为,“孔融让梨”虽然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其做法看似头头是道,实则没有一点原则,抹杀了自己真实的个性,掩藏了自己的真实心理诉求,孔融的做法更像是一种作秀,讨父亲欢心,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方式。
学生们进一步认为,不论是孔融那样的4岁小孩,还是成年人,“利己主义”思想都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就有私心,小孩的价值观远远没有形成,孔融却能那样圆滑世故,通达人情,完全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
一个故事可以得出两种相差甚远的观点,这完全是文化差异所造成,西方人的观点,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孔子
勇于展现自我,标榜个性,把自己的能力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用实力赢得他人尊重,获得社会规则的认可,是西方人一贯的处世标准。
而我们自小被灌输谦恭礼让,深藏不露的为人处世理念,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规则里,或多或少会埋没自己,因此,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表现时就要表现,这不是张扬,而是一种自信。
说到底,谦恭礼让作为一种美德,影响力仅仅停留在儒家文化圈,要想让它成为全球的普世价值,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壮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假以时日,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引领世界潮流。
孔融让梨的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下面是我整理的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通用8篇),欢迎阅览。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1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2《孔融让梨》,将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聪明,也很懂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就是分享。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3《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黄浩洋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浩洋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已成 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4今天,我读了一 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而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
以后,我一定要像孔融那样,尊老爱幼,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5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6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7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 篇8夏日炎炎的午后,一个个黄澄澄的梨挂在枝头,胖得不能再胖,在树上你挤我碰。闪闪发光的梨,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格外耀眼。如果吃上一口,那甜脆可口的滋味和那甜津津的汁,肯定让人回味无穷。
一些刚被采摘下来的梨,被放到了一个院子的桌子上——孔融家。不一会儿,一群人围到桌子旁,坐了下来。孔融只看了一眼,便把下面的梨翻了上来。他的妈妈以为他要拿大的,结果,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父母和兄弟都觉得很奇怪,便问孔融。孔融却答道:“我还小,才四岁,应该拿最小的。大的都应该给父母和兄长们。”
这一说,可把几个兄长惊呆了。其中一个想:天哪,孔融才四岁,竟然懂礼让!看来孔融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孔融的妈妈听了后,喜笑颜开,问孔融:“你的弟弟比你还小,为什么不把最小的让给他呢?”
孔融眨巴着圆圆的大眼睛说:“我是他的哥哥,是要把大的让给他。”
就这样,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
从前,有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纪最小,所以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有一天,孔爸爸带回来一篮子新鲜的梨,梨子又大又好吃。于是,孔爸爸让孔融先选,孔融看了篮子里的梨,最后,他选了一个最小的梨。
开心的说到:我要吃这个,孔爸爸在一旁笑着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谦让,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
从前,有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纪最小,所以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有一天,孔爸爸带回来一篮子新鲜的梨,梨子又大又好吃。于是,孔爸爸让孔融先选,孔融看了篮子里的梨,最后,他选了一个最小的梨。
开心的说到:我要吃这个,孔爸爸在一旁笑着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谦让,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简短小故事 孔融让梨黄香温席
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关于“孔融让梨短小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5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
-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