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女人(武当山道教建筑是怎样的?)
-
竹林女人
网上有关“竹林女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武当山道教建筑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临近傍晚,车子驶入竹林关。不负其名,道路两旁竹子密布,碧绿苍翠,形成列队且行注目礼。如此气场相比渭北院前屋后的竹子,更显粗壮挺拔,节气十足。
进入桃花谷山口,车窗上方闪过几簇桃花,色艳型佳,绚烂夺目,夺口而出“这儿的桃花真红”。即刻有人回应,是假的。回头再望,桃花是镶嵌在褐色的“千年古木”上的,古木有半搂粗,自下而上,蜿蜒悬空成“桃树王”景致,如此门楹直击视觉,特具鲜明的标志感、厚重感与年代感。
时间原因,桃花谷的全貌观赏不到了。顺着山梁穿过竹林与绿植,踏着整齐的石阶,走过诗意满满的亭台楼阁,拾级而上。不时,眼前呈现一层层、一片片、一棵棵似彩霞,如锦绣,像少女娇容的桃花。同伴们狂呼乱喊,毫无保留地彰显出文人们的狂热与多情。桃花的美人人皆知,若描绘不出新意,还是不要浪费笔墨。
置身于桃花林中,最想拍下醉心的一刻。拿着手机左顾右盼寻找不到最佳位置。一人玩起自拍。一个声音传过来,“我来帮你拍吧”,不是本地口音,带着京味儿;也不是同伴的声音。寻声回头,一个红衣女子扑闪着两只会说话的大眼盯着我。桃红色德绒上衣恰好填补坡道上的色彩空白,与身后桃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副精致却充满野性的桃花佳丽图。对方感觉到了什么,目光转移到远处的山峦。连忙回应“谢谢,谢谢!”。
女子迈越地埂时,瞬间发现其腿很长,身材高挑。似乎又看到了那秀美的竹子,高挑却不瘦弱,既不骨感,也不臃肿,浑身透出成熟女人的端庄大气。借着黄昏的余光,看清其白皙的面容带着微笑,如半开桃花,清朗干净。尤其是那双长睫毛、黑眼仁会说话的眼睛,放出山里人特有的善良。摒弃矜持,放弃戒备,生出与其靠近的愿望,回应对方的爽快。此时此地,有此缘缘,不由暗暗庆幸。或许是岁月的打磨,或许是光线有些昏暗,女子与自己有许多相仿:发型简单,满头长发用一个皮筋解决;眼角和额头纵横几道浅纹;休闲衣宽松舒适,运动鞋安全方便。其清新脱俗的外形,应称其竹林女人更为贴切。同时也又一次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
把手机递给竹林女人,照着她的指点站好、看镜头、微笑。挨着头一块回看照片时,不觉生疏。连连夸道:拍的真好。你懂摄影?“不懂,可我知道面朝花背靠山好看”。你是本地人?是呀。聊天在拍照中继续。“你看这张,左右花枝,背后两座山峰,山高人为峰的效果一下表现出来”。此话一出,马上“挺有一套的”的夸赞跟着出去。
注意力不再是拍照,转移到聊天。“本地人都说普通话吗?”“不全是”。恰是春分时节,夜幕放缓了脚步。两个陌生女人沟通起来似乎没有顾虑,而且畅快。桃花前、山坡上、石碑旁,竹林女人回答着我的疑问,聊着竹林关、桃花谷,也聊了自己。
从小长在竹林关,喝丹江水,爬四周山,听商洛花鼓,看江河汇聚,畅想着桃花娘娘。在与竹林女人的聊天中,对竹林关有了初步了解。竹林关地处丹凤县东南,在古代竹子满地,碧绿成林,节节向上。东通汉口,南连郧阳,西去山阳,北达龙驹寨、商州、长安的水路关口,并有“一鸡鸣三县,两河注一关”之说。
桃花谷地处竹林关镇的北山上,山顶有座桃花娘娘庙,山沟普通平凡。2010年7月23日深夜,天降暴雨,山洪暴发,将山沟冲毁殆尽。经过十年的治理规划和一草一木的栽培种植,又重新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景。下到山腰间,看见两块醒目巨石矗立路旁。青石面红色字体是“祈福台”,浅红石面上是“陕西水土保持工程纪念碑”。立碑记事、纪念警示,其中意蕴深刻,也使人们在享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时,认可和不忘当地政府与百姓付出的辛劳与汗水。桃花谷倾注了竹林关人的智慧与心血,被逐步打造成集科技、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快步赶往停车位置。跟在竹林女人后面,走到了山边亭廊上。往山下一望,尽收眼底的感觉真好。竹林关镇区已是灯光璀璨。“那两座山口就是丹江和银花河交汇处”顺着竹林女人手指的方向,看到镇区东南方那两座隐现在夜幕下的山形。想象着一江一河汇聚一起的壮观。“山下这一片空地,是竹林关中小学。我在竹林关上了小学,中学在丹凤上。我的孩子从这里考上大学的。现在我们一家在北京。春节过后,回来看望父母。看见你们戴的胸牌,好羡慕。”听到女人羡慕之语,赶紧转移话题,边转身移步,边问“竹林关热闹吗?”“热闹”。女子紧跟起步。“竹林关是个古镇。曾经水陆交通便利,货栈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繁忙繁华。可惜的是,古朴街道,被1954年的一场大水完全冲毁。不过,现在的街道建设的也很好。水在街中央,门面与住宅很有江南特色,五湖四海,商贸繁荣,人气很旺。”你不打算回来?”冒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很没有格局,没有眼光。“暂时回不来,或许再过几年还是要回来。年龄越大,越忘不了竹林关,忘不了这儿竹林翻腾出的浪花,忘不了儿时的梦想,其实心里很想把这里的一切写出来,如果有机会,欢迎你再到竹林关”。
夜幕完全拉了下来,脚下加快了速度。竹林女人没有跟上来。她说想再看一下竹林关的夜景。
对一车人表示歉意时,似乎觉得竹林女人跟上了车。车子经过竹林关镇时,四周山峦完全隐藏到夜幕之中,高大的树影和密植的竹子在灯光里婆娑。视线搜寻不到竹林女人说到的小桥流水、霓虹灯闪、熙攘夜市,闪现在眼前的是高速上丹凤县城方向的指示牌。
别了,竹林关;别了,竹林女人。
武当山道教建筑是怎样的?
三清观 ,位于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城子坦镇政府对面,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世纪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观内塑有三清老祖,故得名三清观。1998年该观被列为普兰店市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程度为大连地区之首。 观内塑有三清老祖,故得名三清观。
建筑格局
三清观 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形成三路建筑格局。中路是道观的主体建筑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第一路左侧是文昌殿,供有文昌帝君、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等、、、右侧是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李时珍,华佗,以及龙王、、、正门是观音殿。三清殿左侧是财神殿,武财神关羽、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及招财纳宝天尊、最后面左侧是玉皇殿殿供奉玉皇大帝,及雷部诸神,右侧是娘娘殿供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泰山娘娘、海神娘娘、三霄娘娘桃花娘娘及六合娘娘。该观共有神像120多尊,包括有佛、儒、道三教诸神位,保持原有风格,古香古色,塑工精细,造型奇特,活灵活现及壁画雕刻等十分精湛。三清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祈福朝拜圣地。
神秘殿堂
三清观 还有一道神圣的风景,最后一层大殿,娘娘殿与玉皇殿只有一墙之隔,娘娘殿地面四季湿润,而玉皇殿却地面干爽,中层殿,财神殿地面湿润,第一层大殿,文昌殿地面湿润,根据当地一些老者回忆,说当年破四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三清观这几个大殿的神像被扔进不远处的河里,结果第二天早上所有的神像都自己回来了,从此以后无论天气多么干旱,这几个大殿的地面都常年湿润,抱着神秘的心理,我找到三清观的监院,郭高燚道长,向他询问这一神秘状况,郭高燚道长说:中国古人认为女人属水,娘娘殿都是女神,所以常年湿润,按道教的阴阳风水理论来说,以水为财,所以财神殿常年湿润,水又为智慧的象征,而文昌帝君是管人学习,考试,求职,功名俸禄的神仙,所以文昌殿一样常年湿润。
归服堡古碑文
城子坦三清观占地11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庙宇为20间 观内还有千年古石匾,题有“归复堡”(城子坦原名)字样,归服堡名称源于唐朝。唐朝之前,大连地区为高丽占领。唐朝时期,曾发兵征战到这里,从而使高丽得以归附,因而取名归服堡。有人考证,这才是归服堡名称的真实由来。唐朝征战高丽,曾发动三次战争。第一次战争644年-645年,第二次战争660年-662年,第三次战争666年-668年。根据战争结局分析,归服堡名称如果源于唐朝,应在第三次战争时期,即666年-668年间得名。千年古石匾是唐代该地区归服中国的历史见证。
神奇古树
庙内有一株与三清观同时代的,距今已有400年历史的古椿树,该树已枯萎多年。但1994年该庙重修,恢复宗教活动场所以来,可谓枯木逢春,树叶又奇迹般的茂盛起来,令人称奇。该庙香火始终较旺盛。在农历四月二十八庙会期间,可谓商贾云集,香客川流不息,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流源
广东省信宜市三清观,位于大仁山,信奉正一教派,受传者要学会各种斋醮、念经、书写咒符和喃鬼(驱鬼)收妖等基本功,是目前粤西的最大道教观院。
[2]大仁山又名云岫山,位于广东省信宜市东镇镇与池洞镇接壤处,海拔720米,山势险峻雄伟,山上林木阴森,芳草碧绿,山顶云遮雾罩,有泉水百道,从烟霭中飞泻而出,下流成涧,泉水清冽,四季不竭,半山腰上建有仲大仁庙、三清观、八仙馆、关帝庙、云涧庵,幽静绝寰。故称“高源云涧”。幽静绝寰。
历史
清顺治年间,信宜知县徐鸣佩赞美信宜道教圣地大仁山诗句:“涧水遥从
天上来,溪云簇簇覆荒台。中峰石静蟠龙吼,百道泉流过雁回。旱魃无愁逢
泽国,丰年有象到春台。恹恹每抱忧民病,憩此轩渠笑口开”。
相传古时有个叫仲大仁官员在信宜任职,他爱民如子,治世有方,庶民安居乐业,百姓敬恭仲大人威名。后来当地瑶民土匪暴乱,仲大仁领兵难以抵抗,退上云岫山坚守,最后为救民而在此山英勇牺牲。后来群众在山上建仲大仁庙以祀之。并把云岫山改称大仁山。始后,围绕大仁庙建有三清观、八仙馆、关帝庙等道教建筑,是粤西道教的一个建筑群。
景观
大仁山在信宜八景中独占两景,山中有云洞庵,古时被列为“信宜八景”之“高源云涧”。长期以来,它吸引着骚人墨客盘桓,吟咏其间。
大仁山的马鞍岭,海拔700多米,据1993年版的《信宜县志》记载,该山曾为信宜旧八景之一“马岭超骧”之地,其“峭拔雄奇,形如奔马,前后尖耸,中平如鞍”而得名。清朝李东绍诗云“仙人驻世久,驾驷白云端。天马行空去,下留一马鞍。鞍具奔腾势,似复闻啴啴。胜迹不肯泯,遗与后人看。”
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引进商家投资开发,建有三星级标准宾馆一座,修复三清观、八仙观、门楼,加建情人廊、观星台、风雨亭、金鸡亭、观景亭、素食馆、小茶楼等一批旅游饮食住宿配套设施。
大仁山三清观,是粤西第一供奉三清和六十甲子神像的圣殿,幽景绝寰,有正一教道士进驻,是道家的修炼圣地。
现大仁山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上山的路铺上水泥硬底,盘山而上,蜿蜒曲折,半山腰有块坪地,从坪地登大仁山山顶,有两条路,一条沿山脊梁而上小路。路旁是又陡又险的山涧,那里有岩、有石、有树、有草、有藤,并有清泉飞泻而出,下流成涧。
另一条在右侧山窝,又陡又险,如攀云梯。登上山顶,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胸怀为之广阔,眼界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怡,山势由高到低,西面马鞍山,山高210米,以其挺拔雄奇,形如奔马,前后尖耸,中平如鞍而得名。该山峻险雄伟,怪石奇布,有栩栩如生的马头山、马鞍山,景色秀丽。故称“马岭超骧”。[2] 又称三清殿,位于南山天妃宫旁,朝南。明宣德六年(1431)春,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在长乐驻泊时,率领官校旗军出资建造为祝圣之所。据郑和碑载:“殿妆圣象,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殿颓毁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后,知县夏允彝同乡绅马思裕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圮。
湖北荆门三清观 元至元十七年间(1280年),道人程道隆赴荆复修掇刀三清观。掇刀飞机场西往北从前有一条沟,北起阴山、马鞍山,因中途有雷泉等多处泉眼,沟内四季流水不断,水清澈见底,人畜可直接饮用,故人们称之为清水沟。清水沟到掇刀西则是一片低洼地,也叫清水河,河下有一座桥叫清水桥。桥的西南方有一座庙叫三清观,因庙旁有两棵高大的楸树,人们习惯叫它“楸树庙”。楸树庙与清水河东的掇刀石“关帝庙”相互映衬生辉。相传,很早以前,人们主要居住在清水沟以西,由于森林茂密,豺狼出没,故不断地向今日之掇刀转居,发展为凤凰铺,三国后更名为掇刀石。故有人说“楸树庙”比“关帝庙”建筑时间要早。楸树庙毁于日本人的战乱。
1998年,功德禅师率领弟子公孙清高等来到原楸树庙,由弟子公孙清高捐奉资金114万元,经掇刀开发区批准立项,同意在原楸树庙南200米左右修建老子、孔子、如来古文化纪念馆。1998年7月开始施工建造,12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
(一)、总堂:古色古香,雄伟壮观。总堂供奉儒、释、道三教祖师。
总堂大门上是涂德海先生撰联,张大钧先生书写的对联:“祈愿天地人永葆和谐广谋福祗 ;喜看儒释道同扶百姓共济众生”。总堂门外两边廊柱上的对联分别是:“两爻三易拓展中华文化源头 ;三教壹心润育炎黄优秀子孙”,“圣德遍万方上下尊卑同景仰 ;神光周六合士农工贾尽输诚”。总堂二楼廊檐上有三幅匾牌,左边是:黄信阳(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题写的“三教同源”。中间是:张继禹(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题写的“万法归宗”。右边是:公孙清高(湖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题写的“万派朝宗”。总堂二楼一副由刘正兵先生合家敬奉的对联释宗明义:“弘扬优秀文化 ;开创大同未来”。
(二)、三清殿: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上清(左)、玉清(中)、太清(右)。三清殿门上是戊子年仲夏黄永锋、欧阳雪琴敬奉,何志承书写的对联:“孔圣王儒神龙再现 ;三清门第黄庭流芳”。三清殿内除供奉三清神像外,还有观音堂(左),八仙堂(右)。
(三)、功德禅师之塔:在总堂与三清殿相交路道后面矗立着一座众弟子为怀念功德禅师的功德而立的六棱形塔。塔前修有一个小型石雕香炉专供众弟子和信徒们朝拜焚香。香炉上用一副对联记载了功德禅师的一生功绩和来历;“一生唯系总堂事 ;几人识吾济颠僧”,横额是:“天道无我”。
(四)、感恩堂:在三清殿的后面与功德禅师之塔并齐的是三间房的感恩堂。中间房门上有一副对联:(沐恩信土 ;陈骏平敬奉)“谢禅师率弟子总堂重立 ;感信众培福田面貌更新”。
(五)、念佛堂 (佛弟子们诵经念佛场所) :念佛堂门上一副对联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横额是:“佛光普照”。2000年,经掇刀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旅游局、市民族宗教局批准,以“三清观”的名字,作为临时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2008年元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审核批准为甲类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三清观民主管理委员会计划2008年重启修建工程,对总堂、三清殿进行彩绘维修。2009年修建福禄堂、厕所、土地庙、石牌坊和场地等工程,计划在2012年按总体规划修建完工。 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义棠镇汪沟村附近,其地理位置与虹霁寺相望。
为唐朝末年所建,因唐朝衰落未建成。现存遗址。
三清观(7张) 参考资料 1.三清观.360百科[引用日期2014-04-9]. 2.大仁山.百科名片[引用日期2013-02-26]. 百度地图
第一路
左侧是文昌殿,供有文昌帝君、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等。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起伏,方圆312平方公里。武当山是道教第一名山,敬奉“真武帝君”。武当山即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自东汉道教诞生之后,历代帝王曾数次在武当举行封山仪式。唐贞观年间,武当军节度使姚简在武当山祈雨,唐太宗敕建五龙祠。之后随着道教的兴盛,武当山的神仙宫殿日益增多。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崇尚道教,动用军夫30万,历时十余年,在武当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后又经过嘉靖年间的再度扩建,武当山最终形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庙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桥的庞大建筑院落。武当山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疏密相宜,各具特点。今天,武当山上多处建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建筑群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复真观、紫霄宫、南岩宫和金殿等。
复真观也叫太子坡,位于天柱峰东北,背靠狮头山,面临深涧,右有天池,左有下十八盘,环境清幽。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各类建筑随山势布局,起伏错落有致,富有变化,主体建筑包括祖师殿、皇经阁、五云楼、太子殿等。五云楼又称五层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巧之作,以一根立柱支撑着交叉叠搁的十二根梁枋,被称为“一柱十二梁”。此楼结构巧妙奇特,建筑技术精湛,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仍然挺立,令人称奇。太子殿是复真观中地势最高的一处建筑,殿内供奉真武帝君为太子(据道教经籍上说,真武帝君本是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时的塑像。站在殿前的游廊上,可以综观全观的面貌。远眺金顶,金碧辉煌,直插云霄。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面对照壁峰、五老峰、蜡烛峰,左有蓬莱峰,右有雷神洞,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宝椅状,故明代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紫霄宫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1803~1820)大修。现存有建筑29栋,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主要名胜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圣母殿、太子岩等。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大殿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殿内有檐柱、金柱36根。殿中石殿须弥座上的神龛内供奉着手持宝剑的真武帝君,高3米多,两边配侍周公和桃花娘娘,神龛左右两侧分别有金童、岳天君、温天君和玉女、太乙真君、赵天君、关天君的铜铸立像。殿内另有真武帝君像30多座,形态各异,表情丰富细腻。除塑像外,殿中还保存了众多的文物珍品,例如明成祖朱棣御赐的宝瓶、蜡扦儿、鼎和珍珠彩灯,明孝宗朱樘御赐的铁树开花灯。紫霄宫的其他建筑也很有名,龙虎殿的青龙神和白虎神塑像均出自元代;御碑亭中高约10米的永乐敕修太和山道宫碑为朱棣亲自撰写。
南岩是武当山36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南岩宫位于天柱峰东北、紫霄宫西面约2.5千米处,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明永乐十年(1412)扩建。建筑群因山就势自由灵活地延展,上接碧霄,下临深涧,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以前,面宽、进深均为三间,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结构精巧。石殿内供奉三清和真武帝君等神像,多是铜铸鎏金的,大殿四壁镶嵌五百尊铁铸灵官像,神态各异。左侧殿内有一组太子卧龙床的石雕,非常珍贵,一条金龙盘卧于神龛,一位唇红齿白,面如冠玉的少年枕龙而卧,神色安详。石殿之外,有一条浮雕云龙石梁,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称为龙头香。
金殿坐落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天柱峰高1600米,站在金殿前,凭栏远眺,天地顿时无比开阔,方圆数百里的武当圣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七十七峰朝天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奇观一览无余。金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面积约160平方米,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遍体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史载,该殿由20NE精铜和300公斤黄金在北京铸造而成,然后再送往武当山的。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被称为“避风仙珠”或“镇风珠”,传说能阻止风雨进入殿内,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朗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来,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构件严密精确,密不透风。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据说这座铜像重达10吨,两侧分别为金童玉女,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再两侧是水火二将,执旗捧剑,魁伟勇猛。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一块鎏金匾额,上书“金光妙相”,是康熙皇帝手笔。金殿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导体,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但霹雳却击不到金殿,雨过天晴灿然如新。虽经500多年的严寒酷暑,金殿仍辉煌如初,显示出我国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此外,武当山各宫观中还保存有各类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题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还有大量图书经籍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什么景象?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的景象。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实亦自指。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女人的头像带着竹子好不好
女人的头像带着竹子好不好,这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和审美习惯。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坚韧、高洁、忠诚等象征意义,因此,如果一个女人选择使用带着竹子的头像,可能会传达出她对这种品质的欣赏和追求。
然而,每个人的审美观点都不同,有些人可能认为竹子美丽而高雅,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它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无聊。因此,头像的选取主要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只要它符合个人的审美观点和表达需求即可。
关于“竹林女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77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 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