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胶柱鼓瑟详细资料大全(胶柱鼓瑟的意思及故事)

胶柱鼓瑟详细资料大全(胶柱鼓瑟的意思及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5    点击:  421 次

胶柱鼓瑟详细资料大全

网上有关“胶柱鼓瑟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胶柱鼓瑟的意思及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胶柱鼓瑟,成语。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胶柱鼓瑟 发 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释 义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近义词 :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成语概述,词 目,发 音,释 义,出 处,近义词,反义词,语 法,示 例,原文及翻译,原文,翻译,英文翻译,成语释源,典源,释义,套用实例, 成语概述 词条信息 词 目 胶柱鼓瑟 发 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释 义 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近义词 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反义词 随机应变、通达权变 语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示 例 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来源于故事“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译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英文翻译 1 to stubbornly stick to old ways in the face of changed circumstances 2 obstinate; inflexible; very conservative 成语释源 词条属性贬义成语 成语解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成语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这宝姐姐也忒~,矫揉造作了。” 近义成语刻舟求剑 反义成语随机应变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汉英翻译stick to old ways stubbornly in the face of changed 典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释义 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 套用实例 1 .我父亲曾在茶余饭后褒贬过:“你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作派,但未免 胶柱鼓瑟 ,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 2 .上下比较,《释词》所解更为文通字顺,而《文通》则有点 胶柱鼓瑟 。 3 .那点乡村里的人和事写得颇为生动,总难免透出一种文学的‘小家子气’”。这是中肯的甘苦之谈。如何摆脱“就事论事”的局囿,打破 胶柱鼓瑟 的窘境,由“近视”转为“俯视”,升高立足点,不断提高对生活的涵盖力,确是古华多年来一直艰苦摸索著的难题。 4 《易》者,皆以卦爻为主,粘著固执, 胶柱鼓瑟 ,特多阴阳玄妙之谈。胡朴安先生的这部《周易古史观》却大胆地撇开卦爻,以卦爻为古人未有文字之先记载一切思想事物的符号 5 撇开它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上造成的禁锢不谈,就是它的考试内容,也导致了中国文人举子们轻视自然科学而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 胶柱鼓瑟式 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更不必说它的考试结果往往决定了文人一生的荣辱贵贱、幸与不幸,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6 理解之路不是直来直去的窄桥。在伽达默尔看来,这是一个“事物本身和我们的前判断之间无穷的‘游戏’过程”。在“游戏”中既不宜 胶柱鼓瑟 ,又并非只能落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沉潜往复”和“从容含玩”毕竟不能止于“神秘经验的整体”,而是期待着理解框架与文本视界的 7 另一种解释,是自伤身世。持此说者为何焯。这种想法与“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句意切合,又因为由 胶柱鼓瑟 变为大致如此,错的可能性小了。不过究竟对不对,也是只有作者才能知道。

胶柱鼓瑟的意思及故事

胶柱鼓瑟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事物上表现得极其笨拙、不得要领或不得其门而入的状态或行为。

1、出处:

成语胶柱鼓瑟出自中国古代故事《鉴赏录》,讲述了一位人想学瑟琴,却因使用胶制柱子无法发声,表演时笨拙尴尬的情景。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事物上行动迟缓、笨拙,无法得心应手的状态。

2、释义:

成语胶柱鼓瑟比喻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工作中表现得非常笨拙、不得要领或不得其门而入的状态。就像故事中的人使用了胶制柱子无法发声一样,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的努力与结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表达了困境和无效努力的含义。

胶柱鼓瑟的典故

1、学琴之人

在古代故事《鉴赏录》中,有一个人渴望学习瑟琴,对音乐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决定开始学习,但遇到了一个困难:所使用的瑟琴底座上的柱子是用胶水固定的,无法取下来。尽管如此,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练习并且不断摆弄那个胶柱。

2、愚笨尴尬的表演

当这个人以胶柱为伴开始表演时,结果却变得非常尴尬和愚笨。因为胶柱无法发出声音,琴声显得毫无节奏和和谐感,完全无法奏出美妙的音乐。表演笨拙尴尬,在旁观者面前显得有些可笑,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嘲笑和嗤笑。

3、有效学习与技能匹配

强调了学习的有效性与技能的匹配。无论是学习音乐、艺术还是其他领域的技能,都需要有适合的工具和器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避免成为胶柱鼓瑟。提醒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并且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技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地取得成功和进步。

胶柱鼓瑟的意思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面是我整理的胶柱鼓瑟的意思及故事,欢迎阅览!

成语:

胶柱鼓瑟

拼音:

[jiāo zhù gǔ sè]

解释:

形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出处:

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举例造句:

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

成语典故:

典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释义

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胶柱鼓瑟什么意思

胶柱鼓瑟的意思是把柱用胶粘住,柱不能动,就不能调音调。比喻拘泥死板而不知变通。

柱:琴瑟上调音的短木。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胶柱鼓瑟,拼音:jiāo zhù gǔ s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成语运用示例: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拘执不通,日胶柱鼓瑟。”

元·王祯《农书·授时篇》:“然按月授时,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气作标准,以示中道,非胶柱鼓瑟之谓。”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其心虽忠于辅国,而胸中无机变之才,是古非今,胶柱鼓瑟,而强人君以难行之事,然观其本情忠鲠,亦可谓端人正士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

清·曹雪芹《红楼梦》51回:“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胶柱鼓瑟

文言文柱鼓瑟的注释

问题一: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成语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这宝姐姐也忒~,矫揉造作了。”

近义成语刻舟求剑

反义成语随机应变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汉英翻译stick to old ways stubbornly in the face of changed

问题二:胶柱鼓瑟什么意思 胶柱鼓瑟 [jiāo zhù gǔ sè]

释义: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例 句:时代前进了,措施也得跟上去,~是不行的。

问题三:胶柱鼓瑟(这篇文言文是啥?意思勒? 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胶柱鼓瑟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问题四:胶柱鼓瑟是什么生肖? 20分 不清楚

问题五:海与河是通的,为什么河水不咸 河水源自雨雪,所以含盐量低,故河水通常是淡水河。(据记载,内陆有咸水河,是从内陆湖泊流出的。但没见过。)海水抚于千百万年来的蒸腾,盐分逐渐陈积,故海水是咸的。内陆有许多的湖泊因没有出口,也成为了咸水湖,原因也是如此。

问题六: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释意: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示例: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译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两篇古文

1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一说诸葛瞻)的。

语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2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3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译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4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译文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流传到今天,一个字就值得上上两的黄金(一字兼金的意思不明,猜的);章敦、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字当成粪土一样,一钱不值。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的字都是写得很好的,但只有那些廉洁贤能的人的字才能够流传久远,就算颜鲁公(颜真卿)的字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字当成宝贝一样,并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字的本身的好坏。诗与文章之类都是这个道理。

5杨布打狗

[古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缁(zī):黑色。

评注: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翻译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换了衣服,汪汪叫着扑过来。杨布怒气冲冲地就要打这条狗,杨朱对他说:“你别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这种错误。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你会不觉得奇怪吗?”

6善呼者

[原文]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译文]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门客说:“没什么能力的人不能跟我们一块出门”。

一天,有个穿褐衣的人找上了门,对他说:“我嗓门大!”于是公孙龙问他的门客:“你们中间有大嗓门麽?”下面回答说没有。于是公孙龙就把这个大嗓门的人收做门客。

过了几天,公孙龙要去游说燕王,不料走到河边这边的岸上没有船,于是他让大嗓门往对岸喊话要船,就喊了一下,那边就有船家听到开船过来了

7歧 路 亡 羊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8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9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有一个担忧自己田里的禾苗总不长,就把每棵禾苗都拔高了。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对佳人说:“今天我可累坏了,是为了帮禾苗长高。”他的赶紧走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都干枯了。

10何待来年

[原文]今有人。曰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提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天天都偷邻居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道人的行为。” 他说:“好吧,我以后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既然知道不对,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11自相矛盾

[原文]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12薛谭学讴《列子》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学会,就认为全部学到手了,于是辞别了秦青回家。秦青不阻止,在城外大路旁为他饯行,并且边弹琴边高声歌唱。歌声振动树林,响彻云霄,使天空中飘动的云也止住了。薛谭这才赔礼道歉请求返回,终生都不敢说要回去的话了。

13养猕猴的人

[原文]宋有狙公(养猕猴的人。狙:猕猴)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理解)狙之意,狙亦得(懂得)公之心。损(减少)其家口(家中口粮),充(满足)狙之欲(要求)。俄而匮(缺乏)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顺服)于己(狙公自己)也,先诳(欺骗)之曰:“与(给)若(你们)芧(xù,橡实),朝三而暮四,足(够)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宁国—有个狙公,喜爱猕猴,养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猕猴的心意,猕猴也懂得狙公的话语。(狙公)减少家中的口粮,用来满足猕猴的要求。不久,(家里的口粮)不够了,(狙公)想限制猕猴的食量,却又担心这些猕猴不顺服,于是先欺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橡实吃,早上三粒,晚上四粒,够了吧”这些猴猴都直立起来,发着怒。(狙公)马上改口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够了吧”(这时,)所有的猕猴都趴在地上,显得十分高兴。

14齐大饥

[原文]齐大饥(饥荒很严重)。黔敖为食(设食摊)于路,以待饿者而食(给……吃)之。有饿者,蒙袂(用袖子遮住脸;)辑屦(拖着鞋子)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着)食,右执饮(端着汤),曰:“嗟(喂)!来食(来吃)!”扬其目(指饿者瞪着眼)而视之,曰:“予唯(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这个地步)也。”从(指黔敖赶上去)而谢(道歉)焉。终(到底)不食而死。

[译文]齐国发生了大灾荒。富人黔敖在路边熬了粥,等待饥饿的人来了,就施舍给他们吃。有个饿得发慌的人,用衣袖蒙着头,用绳子绑着鞋,昏昏沉沉地走过来,黔敖见了,左手捧起食物,右手端着汤,叱喝道:“喂!来吃吧!”那人听了,翻起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食物,才饿到这种地步啊!”(黔敖)随即向他表示歉意。那人始终不肯吃,便饿死了。

15叶公好龙

[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衣服上的带钩)以写(画)龙,凿(同“爵”,酒器)以写龙,屋室雕文(雕刻的花纹)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下降到叶公住地),窥(探望)头于牗(yǒu,窗户),施(延伸)尾于堂。叶公见之(龙),弃而还走(掉头就跑。还,通“旋”。),失其(他的)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那个)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器上刻着龙,房屋卧室凡是雕画花纹的地方全都刻画着龙。于是天上的真龙听到这件事,就降落到叶公的住所,把头伸到窗户里来探看,尾巴拖到厅堂里。叶公看见了掉头就跑,吓得魂飞魄散,脸部变色,惊恐万状。可见,这个叶公并不是喜爱龙,而是喜爱那种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啊。

16庶人章第六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平民的孝道,除了利用天时和地利之外,还要保护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约用钱,以孝养父母从天子到平民,都不能始终尽孝,但是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17寒花葬志

[原文]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译文]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环。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18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19家书四种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以淡泊、宁静、力学,提示其子修身为学之要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人若是怠惰了,就不能奋勉精进;若是凶险急躁,就不能化恶向善,有好的品德。年华随时光消逝,上进的意志也随着时光远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比强者更强之二:朱熹家书。

成语造句

胶柱鼓瑟:他虽然是个胶柱鼓瑟的人,但是也有其独到之处。

左右逢源:这位同学平日人缘不错,遇到困难总会左右逢源。

我行我素:做事情不要我行我素,要顾全大局。

舍我其谁:在国难当头之时,要有勇担重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振聋发聩:地震到来之时,房倒屋塌,振聋发聩。

清规戒律:我们要打破清规戒律,勇于开拓创新。

首鼠两端: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不要首鼠两端,犹豫不决。

捉襟见肘: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遇上天灾人祸,更加捉襟见肘。

莫衷一是:做好某一件事情要有主见,众说纷纭,当事人就会莫衷一是。

危言危行:此人危言危行,深受人们拥戴。

泾渭分明:我们要和坏人坏事划清界限,做到泾渭分明。

炉火纯青:许多艺人并不是天资聪颖,而是经过刻苦磨练,才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分庭抗礼:唐代由于实行藩镇割据,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的事情屡见不鲜。

叹为观止:到过黄果树瀑布的人,不由得对气势恢宏的瀑布,叹为观止。

未雨绸缪:做事情要未雨绸缪,方可万无一失。

特立独行:此人脾气古怪,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噤若寒蝉:有些人背后对领导意见纷纷,到正式场合,却噤若寒蝉。

与人为善:只有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销声匿迹:有些过去流行的歌曲,早已经销声匿迹。

曲终人散:闭关锁国的理论早经曲终人散,无人问津了。

史记故事大全(不要古文)

着名的有: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着,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 “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着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着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着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着《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关于“胶柱鼓瑟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434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