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三昧是什么(佛教的禅定有哪些?)
-
禅定三昧是什么
网上有关“禅定三昧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佛教的禅定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是一种身静、心静、意静的状态,一种连自己的身体都感觉不到,没有任何想法和念头,感觉自己一切都停住了的状态。禅定,又称三昧,含义是止于一境。有人认为,止于本尊境界的,叫做本尊三昧,止于念佛境界中的,叫做念佛三昧,止于法华境界的,叫做法华三昧,不同的三昧有不同的层次,修行的越高深,三昧的境界就越高端,各种三昧,没有高低,只不过是人的修行有高低。
佛教的禅定有哪些?
六祖慧能大师解释禅定根据金刚经:外不着相,名禅;内不动心,名定。
所以,禅定不一定盘腿打坐。真正禅定就在生活中,我们见色闻声,都不执著,就是禅。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合起来叫禅定。
比如,有人骂你一顿。你生气不?如果你一生气,你就取了他骂你的相了,禅没有了。心里再一生气,就是动了,定也没有了。可见,凡夫没有一分一秒在禅定中,即使盘腿打坐也未见其可也。
在古人传记里,寒山、拾得,这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在门外嘲笑哪些在禅房里打坐的人。为什么?搞假的吗?
什么是开悟不要讲的太深了!能发现你的过失就是开悟,把过失改正就是修行。就像我给你举的例子,有人骂你了,你能第一时间明白生气是不对的,你就开悟。止住不发,就是修行。
菩提是梵语,译为觉悟。实际上跟开悟是一个意思。菩提心能发出来,是人就到涅槃彼岸了。《观经》讲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很难懂!学净土的人容易!蕅益大师说“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真正相信极乐世界,发迫切往生的愿,就是菩提心,而且是无上菩提。
禅定的原理以及与神通的关系
《楞严经》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
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於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
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
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
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
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请善知识指教:禅定和睡觉有何区别
禅定就是修心,去掉心的杂质,神通自然显现出来。
科学家将一个人的能力低于常态时称为“低能”,高于常态时称为“超能”,无法解释时称为“潜能”,其实在佛教眼里却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但是都被自身的贪欲、执妄所遮蔽掉了,只有在偶尔的生死关头能够发挥出一部分来(或是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源于上一世的福报所致,称之为“报得”),其余的不通过修行是没法唤醒的(通过后天的修行获得的,通称为“修得”)。这些能力佛教称之为“神通”,根据类别将其分为六大类,于是又称为“六神通”,简称“六通”。
六神通,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会激发出来身体本来的六种超能力,分别是天眼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天耳通(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神足通(类似于“瞬间移动””、宿命通(回溯时光,看到我们的过去如上一世或未来)、他心通(知道你在想什么)和漏尽通(断除一切烦恼),其中,漏尽通只有成佛才能练就,凡人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就把另外五种神通称为“五通”。人若去世,灵魂离开了身体的拘束,就会恢复五通,所以在屋子里遇到鬼是很正常的,它穿墙透壁的能力就属于“神足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除了母胎和佛菩萨的金刚座以后,都能穿透。
我们熟知的观音菩萨,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这个“观”,就是以天眼通、天耳通来观察众生的状况而去救度他们,“观其音声而救之,是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遇到急难危险,一定要叫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都是可以的。
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基本上都能够修出神通来,包括我们现今的师父(跟随师父修行或护法的弟子,你会发现师父至少有天眼通、他心通和宿命通三种,原因我不说,让大家慢慢去体会)。不过一旦觉醒了神通,他反而更加隐晦,不轻易使用。因为佛陀在世时就不让弟子们使用神通弘法,谁使用了,就会被佛陀叫去批评。佛陀指出,神通没什么稀奇的,对于修行而言,神通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学佛的最终目标。假设学佛犹如登山,那么神通就是登山路上遇见的小苹果,不能因为发现了小苹果而狂摘乱嚼、贪恋小苹果的美味而忘记了原来最初的愿望是登上山顶啊!“莫忘初衷,方得始终”这句话就出自《华严经》。
禅定和睡眠在以下六个方面存在区别:
1. 意识状态:禅定是心念集中不散乱,收摄六根,缘于一境,不杂乱攀缘,是高度专注和清醒的状态。睡眠则是六个识都暂时断灭而不出现,意识处于休息或潜意识活动状态,是不知的状态。
2. 运行机制:禅定中的第七识已经得到有效的降伏,攀缘减少,意识入定就越深。而睡眠中的第七识仍在攀缘身根和法尘,但不让六识出来分别。
3. 目标:虽然打坐的终极目标也是达到无思维活动,但禅定的目标是了知心的运作,追求的是心的清明和定力,而非仅仅是无思维。
4. 身心反应:禅定能提高专注力和清晰度,适合艺术创作等活动。而睡眠则是为了消除身心的疲劳,维持生命的正常运作。
5. 对策:禅定的修行方法主要是通过收摄六根、减少攀缘、降伏意根等方法。睡眠则是保证合适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以获得充分的休息。
6. 相互关系:虽然禅定和睡眠有本质区别,但它们并非完全分离的状态。在睡眠中,有梦和无梦两种情况都可能有第七识和第八识的运行。在禅定中,身心得到休息的层面也有助于提高禅定的效果。
总之,禅定和睡眠在意识状态、运行机制、目标、身心反应、对策、相互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佛教中的禅定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着,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即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定”从“戒”至“慧”的桥梁。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着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
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归纳为四类,即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静虑
静虑,为梵语“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通常所说的四禅。
(一)初禅,离生喜乐。即离欲界诸恶不善法(身恶、语恶),有寻有伺,于寻伺未见过患,及有对治欲界诸恶之善寻伺。喜乐者,已获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禅定境,内心喜悦,于喜乐未见过失,一切粗重(身心不自在性)皆得远离,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性。此初禅具足五支:寻、伺(为取所缘)、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为禅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说,由断除五法、修满五法而证此定。所断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见或闻,或曾领受,忆念欢喜。(2)欲所引忧,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忧恼。(3)不善所引忧,即由忧苦的心情而行杀业,乃至起邪见。(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乐的心情而行杀业,或生邪见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属造杀业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恶方便,或于诸恶放任不断;又不善现前,随顺而行。所修五法者:(1)欢,因清净持戒,生起无悔,心意适悦。(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悦。(3)安,谓离粗重,身心调适。(4)乐,由离身心粗重故,于诸(欲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能正远离,于较为稳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内心一味寂静,乃至极寂静。这种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就是内等净。定者,超过初禅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喜乐者,由超越寻伺,离初禅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有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于彼喜相未见过患。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为取所缘)、乐、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见过患,于喜离欲,由离寻、伺、喜故,名之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现行,立即以慧觉知,方便弃舍。乐者,由离令心踊跃之喜,内心寂静,便唯有乐受及轻安乐。
(四)四禅,舍念清净。有四支:舍清净、念清净(二者为取所缘)、舍受、定。入此第四禅者,进一步舍断第三禅中之乐。至此,一切寻、伺、喜、乐、入息、出息都断尽无余;心住无动,一切动乱皆悉远离,故说舍念清净。
解脱
“解脱”类定,包括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三种,略说如次:
(一)八解脱:(1)有色观诸色解脱——已离欲界得色界定者,为于欲界色(如死尸等相)得观想自在,而于欲界诸色以光明相专注思惟,而成就观想。(2)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在前,又不思维彼想光明相(属于色界),于外色(属欲界)而作观想。(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于第四静虑解脱诸障,令得根本圆满。净,即第四禅中离诸障而舍念圆满清净;解脱者,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身即意身(体);作证,由于智断而证;具足住,第四静虑根本圆满,为圣所住。(4)空无边处解脱——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维观想。(空无边处定者,即心除遣诸色、想之后,起无边虚空观想而安住之。)(5)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此识思维观想。(识无边处定,这是先舍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能观之识起无边行相。)(6)无所有处解脱——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而于识无边思维观想。(无所有处定者,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由此令心安住。)(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于非想非非想处已得离欲,即遍于想可生处,应作观想。(非想非非想处定,它是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超过无所有处之想,及识处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得自在故。)(8)想受灭(即灭尽定)解脱——修习暂背弃受想,令离定障。
(二)八胜处:(1)内有色相观外色少——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及少分资具之好、恶、胜、劣,于彼诸相能随意隐蔽、自在回转(改变),得如实相。(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以色界定观欲界广大之外色(如宫殿、房舍等),令得清净。(3)内无色相观外色多——无色相,即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定。(4)内无色相观外色少。(5至8)内无色相观外色青、黄、赤、白。此八胜处,体即是前三解脱。初二胜处,由初解脱出;次二胜处,由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由第三解脱所出。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即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要之,前解脱中得观想自在,今于胜处得制伏自在。
(三)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十种遍处。于所观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广大之境,故名遍处。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流出,后二遍处,即是空无边、识无边二种解脱。对前八色遍处修习纯熟,能引贤圣观想神通,乃于诸事转变神通,其所变事,堪有所用。由识遍处修习纯熟,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由空遍处修习熟练,于一切物随其所欲,皆能转空。
修观行者,由解脱—→胜处—→遍处,次第而进。因先于所缘得思维观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则能如其所欲而作观想。遍处、胜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等持
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
(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解有二种:
1行境别相。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无学圣人所行。无愿三摩地——于五取蕴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无相三摩地——于五蕴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初禅。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四无量心,解释分二:
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饶益)即舍。
无量之义:指慈相应等心,即欲利益、安乐之饶益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所缘广大,利益安乐思维最殊胜,极为纯熟,且能得无量果。要之,以强盛之心力,于所观慈等相令圆满、普遍、清白,而且专注,即四无量心。又圣者修四无量心达至极境相应之定:修慈者,极于遍净(第三禅);忆念空无边处,修习悲心最为第一;修喜定者,以识无边处为最胜;修舍定者,以无所有处为最胜(因无所有处是无漏心地最为后边故)。
(五)喜、乐、舍俱三摩地:喜俱者,它是初、二禅;乐俱者,是第三禅;舍俱者,是第四禅以上诸定。
(六)四种修定:(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圆满之所修习。(2)为得智见(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故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天等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3)生分别慧修定。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即为得见道修诸加行道或为得无碍解修四禅,皆属于此。(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金刚喻定及加行道。
(七)五圣智三摩地
1自体智:即法智,在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这是圣(善、无漏)、无染、无执。
2补特伽罗智:即类智,是见道入无相位所得圣定。
3清净智:即尽智是一来、不还圣者所得之定,能损减贪等烦恼,断尽欲界诸惑。此非世间道(欣上厌下)、寂静(烦恼寂静)、微妙(于自地烦恼不生爱味)。
4果智:即是无生智,通不还及阿罗汉所得之定。此得安隐道(所得之道无退转),证心一趣(已得无寻无伺地),现安乐(能得现法乐住),后乐异熟(能引无余涅盘)。
5入出定相智:即道智,唯在无学位,常处无相心。这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无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出定相无忘失)。 此五种定,其体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说五行相智。又唯善、无漏,名五圣智。
(八)圣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禅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安立审谛观察,名圣三摩地。四根本定立为四支,依审谛观察法并为断除余结缚,立第五支。
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中所立圣五支三摩地又与上不同:初、二禅之喜乐合为一,第三禅离喜之乐别为一,第四禅中清净心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明相、观相为二。后观相、明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名为观相。能证涅盘,说名为圣。
(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指八正道中,前七道支能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定因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与正三摩地为前导次第。次第义者,这是说先了知世间实有阿罗汉圣者,便于出离深生希求,获得正见;次当思维如何出离居家迫迮等;从出家后,受学尸罗(正语、正业),修治净命(正命)。
定具者,正见、正精进、正念能为正三摩地作资具。依正见等五,配合闻、思、修,如实了知正见、邪见,乃至正命、邪命。为欲断除邪见等,及为圆满正见等,发勤精进。若由精进,能断所治,集能治法(正见等)令其圆满,即是正念。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
此三摩地因为是善、无漏,故名圣。舍邪见等令得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因此名正。
(十)金刚喻定:断除有顶(非想非非想处)惑,最后加行道生,最细惑之观行、种子已灭。最后无间道生,最细随眠(烦恼种子)已灭,总此二名金刚喻定。此定是定中之尊,因为能断惑集善,成办无学之果,于有学圣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胜;又极坚牢,上无烦恼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坏一切,而不为其所摧坏,由此得金刚之名。
等至
梵语三摩钵底,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此三已如前说)、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不净观,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内身种种不净,即内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内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对治,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即十二缘起),这是第三现见等至。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即是第四现见等至。
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第三禅)欲,未离上欲(第四禅),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意行(受、想)。于初禅时,有寻有伺,至第二禅,无寻伺,名灭语行;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境界,名由有境;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无所有触。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灭境;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故习禅者应先以四禅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佛教中“三昧”指什么
三昧(梵文: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因此又可被译为“止”、“定”。
最早出自《奥义书》、《瑜伽经》中,为传统印度教修行方式之一,八支瑜伽的第八支。后为佛教所吸收,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合称为三无漏学。汉传佛教经常将它译为禅定。
关于“禅定三昧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452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 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