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幼儿益智成语故事:前倨后恭)
-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
网上有关“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益智成语故事:前倨后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有:前倨后恭、前因后果、前赴后继、前仰后合、前思后想、前呼后拥等。
一:前倨后恭[ qián jù hòu gōng ]
1. 解释: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2.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译文: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二:前因后果[ qián yīn hòu guǒ ]
1. 解释: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2. 示例: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振德说完前因后果,深叹一声。”
4.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线索
三:前赴后继[ qián fù hòu jì ]
1. 解释: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2. 出自: 艾青 《光的赞歌》四:“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光荣属于前赴后继的人。”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四:前仰后合[ qián yǎng hòu hé ]
1. 解释: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2. 出自: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把李瓶儿笑的前仰后合。”
3.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形容站立不稳的样子
五:前思后想[ qián sī hòu xiǎng ]
1. 解释: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2.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后想。”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一再考虑
六:前呼后拥[ qián hū hòu yōng ]
1. 解释: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2. 出自: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想为官的前呼后拥,有多少荣耀!”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前倨后恭
拼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释义]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前倨后恭意思
前倨后恭
原文1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攻战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獘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见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译文1
苏秦一开始用连横的方法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物产,北方有胡人地区与代郡马邑等地的物产,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民众多而富足;战车万辆,精兵百万;沃野千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天然的府库,确实是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足,战士的训练有素,完全有把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能稍加留意,允许臣陈述秦国地利兵强的功效。”
秦惠王说:“寡人曾听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礼乐法度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邢罚,道德修养不淳厚的君主不可役使百姓,政策教化不顺通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亲临指教,我希望改日再谈!”
苏秦说:“我本来就猜想大王可能不用我的策略。从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并擒获蚩尤,虞尧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王,齐桓公用战争而雄霸天下。由这些事例来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行的呢?古代使者往来频繁而急切,宣称互相缔结盟约,谋求天下统一;合纵连横兴起,兵革不息;文士巧言善饰,诸侯混乱迷惑;事端纷起,无法梳理;法令条规都很完备,但百姓虚伪*恶;文书政令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苦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有漂亮的言辞,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战事却不能停息;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实行道义讲究信用,天下人却不亲善。于是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铠,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如果无所事事却想获取利益,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五代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也常想坐着不动而获得这些,但形势却不允许,所以只有继续用战争达到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那么国内民众的仁义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在下的百姓就会服从统治。现在假如要想吞并天下,凌驾于大国,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可。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忽视了这至上的道理,都不懂得教化人民,政治混乱,迷惑于花言巧语,热衷于辩论,沉溺于辩辞中。以此说来,大王本来就不会实行我的策略。”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十多次,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已破了,百斤金币也用完了,没有了生活之资,不得已只有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书籍,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脸色又黄又黑,面有惭愧之色。他回到家里以后,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他伏案发奋钻研,选择重点加以熟读,并反复揣摩演练。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言道:“哪有游说人主却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这样的尊位呢?”过了一年,终于揣摩透了,说道:“这次我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主了。”
于是苏秦来到赵国的燕乌集阕宫门,在高大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说话投机以致排起掌来。赵王非常高兴,立刻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又给兵车白辆,锦缎千匹,白玉白双,金币二十万两跟随其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抑制强大的秦国.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函谷关的交通都被断绝了。在当世,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多,诸侯如此威风,谋臣有如此权术,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耗费一斗军粮,没耗用一件兵器,没用一名士兵出战,没折断一根弓弦,没损失一支羽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只要有一人得以重用,天下就会顺从。所以说:“要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要在朝廷上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当苏秦得势当红的时候,黄金二十万两供他使用,车轮飞驰,马匹成群,威风十足,炫煌于道,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而臣服。赵国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其实那苏秦,当初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挖墙做门,坎桑做窗,用弯曲的树条做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但现在的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马车,骑着高头大马,横行天下,在各诸侯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的。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了,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张社乐队,备办酒席,到距城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首请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这样卑下呢?”他嫂子答:“因为你现在地位尊显,钱财富裕。”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哎!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名位,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原文2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臱,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篃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觽,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慐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觽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节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译文2
苏秦是东周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
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过一百钱做路费,现在富贵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正当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原文3
唐裴佶①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②。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③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④,阍者⑤报寿州崔使君候谒⑥。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⑦;须臾,命茶⑧甚急,又命酒馔⑨,又命秣马饭仆⑩。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出自李肇《崔昭行贿事》
注释
①裴佶(péijí):字弘正。
②雅望:美好的声望。
③崔昭:时任寿州刺史。
④言未竟:竟,泛指终了,完结。这里指话还没有说完。
⑤阍(hūn)者:看门的仆奴。
⑥寿州崔使君候谒:寿州崔刺史等待拜见。下级见上级叫“谒”。
⑦束带强出:强,勉强。束好衣带,勉强拜见。
⑧命茶:命人倒茶进献。
⑨酒馔:此处解释为准备酒菜。
⑩秣马饭仆:给马吃草,给仆人吃饭。
?学院:指书房。
?官絁:原指粗官绸,当时可作货币流通。
译文3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的姑父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
一次,裴佶到姑姑家,正赶上姑父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说:“崔昭是什么人?大家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父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
裴佶的姑父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守门人一顿,要用鞭子打守门人。过了很久,裴佶的姑夫整束衣冠勉强迎见崔刺史。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喂饱(崔刺史的)马,给他的仆人饭吃。
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得意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暂且到书房里去休息一下。”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就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基本信息
汉语文字前倨后恭
汉语拼音qián jù hòu gōng
词语解释倨,傲慢,怠慢;恭,恭敬。先傲慢而后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
成语用法联合式;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词语辨析可活用为“前恭后倨”。“倨”不可写作“居”,不可读作“jū”。
近义词前倨后卑前慢后恭
反义词先礼后兵,前恭后倨,欲扬先抑;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或曰出自《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例句1.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菲亚听说,心里疑惑不解他前倨后恭的缘故,估量着他又来发作,只是不语。”
2.明·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这则成语意思是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其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前倨后恭,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秦策一》。
成语出处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秦策一》)?
后人据此提炼出“前倨后恭”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苏秦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曾挂六国相印,使六国联合抗秦。
可是,当他还没有成名之前,曾经外出游说了几年,但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他的纵横术。当他穿着褴褛的衣衫,穷苦潦倒落魄地回到家中时,他的父母、兄嫂、妻子都认为他没出息,甚至他的家人没有一个人拿正眼看他。
他的妻子坐在织机旁对他不理不睬,他的父母边哭边骂他丢人现眼,他的嫂子更是冷嘲热讽,恶言相加,骂他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并断言他今生今世永无出头和发达的一天。
诸侯的冷遇,家人的白眼,更坚定了苏秦出人头地的信念。他总结失败教训,发愤苦读。经过几年的苦读,此时苏秦已非昔日的苏秦。
经过一番准备,苏秦开始继续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合纵”学说首先被赵国接受。苏秦成功地使燕国和赵国联合起来。
这时的苏秦声名鹊起,高官厚禄接踵而来。他被燕文公拜为相国,又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挂宰相印,并赐给他兵车一百辆,锦缎一千匹,黄金二十万两。
接着,苏秦又动身赴楚国游说。在去楚国的路上,他经过洛阳老家。他的父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打扫院落,摆酒设宴,并到三十里外的城郊笑脸相迎。回家之后,他妻子对他恭敬有加;他的兄弟更是低头进进出出;
他的嫂子则向他跪拜,忏悔当初自己有眼无珠。苏秦见了,踌躇满志地笑着问嫂子:“嫂子为什么从前那样傲慢自大,而今天却又这样卑微谦恭呢?”他的嫂子被他这么一问,真是又愧又怕,便连连口头求饶,战战兢兢地说:“那是因为小叔现在职位高、金钱多啊。”
苏秦见家人今昔态度的鲜明反差,不禁感慨世态的炎凉:“同是一个苏秦,贫贱之时父不以我为子,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雨而今富贵了,家人争相巴结逢迎。人世间还有多少人是正人君子呢?”
前什么后什么 四字成语
前仆后继,前仰后合,前倨后恭,前赴后继,前因后果,前歌后舞,前挽后推,前仆后起,前慢后恭,前朝后代,前遮后拥,前目后凡,前襟后裾,前危后则,前覆后戒,前呼后拥,前瞻后顾,前前后后,前街后巷,前俯后合,
前什么后什么成语
1、前仆后继、前呼后拥、前仰后合、前歌后舞、前因后果、前俯后仰、前思后想、前街后巷、前挽后推
2、前合后仰、前覆后戒、前目后凡、前赴后继、前朝后代、前慢后恭、前仆后起、前倨后恭、前倨后卑、前瞻后顾、前襟后裾、前跋后疐、前恭后倨、前仆后踣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啊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啊 :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倨后恭、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歌后舞、
前挽后推、
前仆后起、
前慢后恭、
前朝后代、
前遮后拥、
前目后凡、
前襟后裾、
前危后则、
前覆后戒、
前呼后拥、
前瞻后顾、
前前后后、
前街后巷、
前俯后合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前思后想、
前仆后继、
前俯后仰、
前仰后合、
前倨后恭、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恭后倨、
前覆后戒、
前跋后疐、
前襟后裾、
前歌后舞、
前仆后起、
前目后凡、
前合后仰、
前前后后、
前瞻后顾、
前呼后拥、
前仆后踣、
前街后巷、
前遮后拥、
前俯后合、
前倨后卑、
前危后则
关于“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