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的意象(鸿雁和大雁有什么区别?)
-
鸿雁的意象
网上有关“鸿雁的意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鸿雁和大雁有什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鸿雁的意象如下:
鸿雁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鸿雁作为一种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之情,这与鸿雁候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鸿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俗名大雁、雁鹅。体形和体态与家鹅相似。围绕嘴基的额部有1条棕白色狭纹;头顶至后颈棕褐色;上体余部大多褐色,各羽羽缘或多或少沾棕白色。
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前颈和颈侧白色;胸棕白色,向后转为白色;两胁暗褐,羽缘棕白;嘴黑色;脚橙黄或肉红色。两性相似。
鸿雁分布于东亚、中亚,夏季在中国东北、蒙古和西伯利亚繁殖,冬季在中国中部和东南沿海区域的湖泊越冬。栖息于开阔的大型湖泊、水库,滩涂草洲和农田等湿地生境中。
一般集大群活动,数量多时可达数万只。主食滩涂草洲的各种草本植物和水生藻类。繁殖期在4到6月,窝卵数5到6枚,孵化期28—30天。
鸿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易危(VU)。鸿雁不仅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以传书使者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作中,寄托人们的离愁别绪及渴望音讯畅通的无限遐想。
形态特征:
鸿雁雌雄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两翅较短,嘴基疣状突亦不明显。成鸟从额基、头顶到后颈正中央暗棕褐色,额基与嘴之间有一条棕白色细纹,将嘴和额截然分开。
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颚纹。背、肩、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暗灰褐色,羽缘较淡或较白,形成明显的白色斑纹或横纹。
鸿雁和大雁有什么区别?
鸿雁在古代指书信。
鸿雁,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鸿雁本是大型候鸟,因其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语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唯一区别就是包含范围不同。
大雁是所有雁类的总称,鸿雁属于大雁。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统称。中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群的聚合体。
大雁是雁属鸟类的通称,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喙的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颌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上颌硬角质鞘强大,占了上颌的全部。额部无肉瘤,呈流线型。
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
鸿雁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雁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鸿雁鸿雁在古典诗词中的含义
1、鸿雁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鸿雁作为一种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
2、鸿雁可表达孤寂幽独的情怀。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成“一”字或“人”字形列队飞翔。
3、鸿雁是书信的象征,古代有雁足传书的典故。
扩展资料
鸿雁在古典诗词中的含义
1、鸿雁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鸿雁作为一种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这与鸿雁候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人认为,雁候鸟,春北飞,秋南飞,因在北方产卵,故北飞雁称归雁。
2、鸿雁可表达孤寂幽独的情怀。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成“一”字或“人”字形列队飞翔。
3、鸿雁是书信的象征,古代有雁足传书的典故。
古典诗词中,往往能见到许多咏雁的作品。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就开始了“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的歌唱,随着雁去雁归来,咏雁的诗歌也层出不穷。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洪升的“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咏雁,寄托无限情思,抒写人生感悟。
征鸿嘹唳,回荡在迁客骚人易感的心灵;雁字一行,书写在唐诗宋词灿烂的云霄。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雁是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也叫大雁,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而在诗词中,鸿雁已不是一般的禽鸟,它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意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内涵。
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鱼龙”意象的生物学解析
在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既有赏析中,多把“鸿雁”与“鱼龙”意象自然的联系到“鸿雁传书”与“鱼传尺素”的典故,用以表达游子思妇盼归而不能实现的愁苦;或解为“鸿雁长飞飞不出月光,鱼龙潜跃空自成文”之意,借以传达两地分隔空自嗟叹的离情。笔者以为,既然诗面上的“鸿雁”与“鱼龙”意象未被界定为一定或必须是“鸿雁传书”与“鱼传尺素”之意,则此两种意象也可以引发另一种联想,即象征着忠贞爱情的“双雁”与“双鱼”或“比目鱼”之意。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鸿雁为“一雄配一雌的单配偶制,而且终生配对”。鸿雁的这些生活特征反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成了配德的象征。在清朝黄钧宰在《金壶七墨·浪墨》卷六曰:“雁生有定偶,丧其一,终不复匹”;《本草纲目》亦载:“雁有四德,……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亦云(雁)“失偶不再配,其节也”。这些说法既点出了雁从一而终的单配习性,更比附于儒家伦理要求。在古典诗词中,“双飞雁”意象便是用以喻指夫妻美好和谐的情感。如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十八首之一:“秋爱两两雁,春感双双燕。雄鹰接野鸡,雉落谁当见”。抒情主人公感于成双成对的雁燕,引发自己失偶的落寞与感伤;又如《乐府诗集》的《独漉篇》有诗句云“雍雍双雁,游戏田畔。我欲射雁,念子孤散”;以及《玉台新咏》中载王长元的《古意诗》:“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等无不以雁之成双对衬托人之孤散。这种寓意在唐代诗歌中也可见,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何时似春雁,双入上林中”;李隆基《春台望》:“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双双去绿洲”;雪涛《江边》:“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等均表达着盼聚乐聚之情。金代元好问的《雁丘词》当是写雁忠贞不二的佳篇,这首词前有个小序,其序云: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作者由雁之情事生发无限思量,故而词作开篇便直捣人之肺腑:“问世间,情为何物,真教生死相许”。虽为咏雁,却是歌颂诚挚忠贞的爱情,此词也由此在历史的辗转中历久弥新,为世人反复咏叹。
“鱼龙”意象相对较复杂,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中,鱼龙大致有三种解释:其一指古代的一种爬行动物,生于海洋,并于侏罗纪时达到繁盛。但本文所指并非此物。其二泛指鳞介水族,如杜甫秋兴八首中有句“鱼龙寂寞秋江冷”即是此意。笔者认为“鱼龙潜跃水成文”中的鱼龙也宜取这个意思,即指鱼类更合适。“鱼龙”的第三种解释是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此类鱼龙曼衍之角抵戏在唐代盛行一时,如《旧唐书》卷十三载唐太宗为在四夷面前尽显国势之威盛,“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十九》载唐旧制“承平无事,三二岁必于盛春殿内锡宴宰相及百辟,……设鱼龙曼延之戏,连三日,抵暮方罢”。另外,陈子昂诗《洛城观酺应制圣人》有句“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李商隐《宫妓》诗亦有“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堰师”等句。这种鱼龙曼衍变化中的鱼类早在汉代就定型了,《汉书西域传赞》中记载汉武帝:“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激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联系第二种与第三种解释,即“鱼龙”当泛指鱼类,颜师古在注解“鱼龙”的条目中,指出了当舍利之兽化为鱼时所变之鱼即为比目鱼。根据《尔雅释地》中对“比目鱼”的注释:“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吴都赋》中又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东方有比目鱼焉’者,言东方水中有鱼,其形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两目相比乃得行。故曰‘比目鱼’”。在生物学分类中,比目鱼是鲽、鳎、鲆等鱼的统称。这几种鱼身体扁平,成长中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古人们认为只有两条鱼并行时才能正常的游动,即“两片相合、两目相比乃得行”。由此,比目鱼成双游动的现象被古人衍化成了不离不弃的爱情与夫妻恩爱的象征。如《异闻总录》卷三载有中唐晓州刺史齐推女的故事,齐推女为狂鬼冤杀,求其夫相救,其夫以"夫妻之情,义均一体,鹣鹣比翼,鲽鲽比目”的深情,义不容辞,赴难冥域拒理力争,终得夫妻团聚。在古乐府诗中有如“双鱼比目,鸳鸯交颈”(《秋胡行》);“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三洲歌》);“齐彼同心鸟,譬彼比目鱼”(《合欢诗五首》)等诗句,表达了世人羡慕鱼鸟相依相偎的幸福快乐,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圆满如彼。唐诗中也不乏此类比拟,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权德舆《杂诗五首》:“寂寞远怀春,何时来比目”;王建《望行人》“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邻》一诗:“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等。这些诗句中都用比目鱼来表达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期许,其中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一联堪称名句,是一种以收获爱情为终极关怀的愿望,尤显深挚感人。此外,古代诗歌当中还出现有“双鱼”意象,此意象除了用来指代书信,亦有表成双成对之意。如:《乐府诗集》中载有傅玄《秋兰篇》,诗中有“双鱼自涌濯,两鸟时回翔”一联,又有韩愈《青青中水蒲》诗:“青青中水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明代范景文《荷花赋》:“已见双鱼能比目,应笑鸳鸯会白头”等,亦多为触景生情,生发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遐思。
综上可知,“鸿雁”与“鱼龙”意象虽让人油然生发传书寄简的深情祈盼之情外,也可以受物象所体现出来的生物学特性生发出成双结对的浪漫想象。结合《春江花月夜》中所体现的主题之一,即思妇于月圆之夜徘徊思念,从对触目皆是的月光引发痛苦相思,乃至于拒绝月光的照拂而不得,再到对月光生发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思绪,进而幻想着能与丈夫相聚并双飞携游的快乐,哪怕是虚梦一场,也可暂解久离之愁烦。相较于仅盼望离人之书信,则显得情思更深切,也愈显彼时境遇之难堪。
分析‘雁’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的原因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鸿雁象征着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鸿雁意象就常常和思乡,来信相联系,这种文化因素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
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
你知道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是什么吗?说以鸿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鸿雁的字面意思是指一种候鸟,但在古文诗词中,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象征。下面我为大家具体分享一下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1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
1、寓意是: 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理想与追求。
2、象征是: 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丰富、深厚的。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3、意义是: 又因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故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4、象征寓意: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等。拓展知识:在古代诗歌中,鸿雁一般比喻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最早是在《诗经》里出现的这个寓意,然后,后人多采取这个寓意。尽管是在诗歌最盛的唐朝,诗人们还是以《诗经》中的多数意象做比。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即使这个寓意。其它的寓意鸿雁还有自喻,也就是以物喻人,喻意鸿雁孤高的形象。俗世词《卜算子》里一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句是此意。
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2鸿雁的寓意象征
一、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关于“鸿雁的意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