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茅焦的史籍记载(毛焦谏秦是什么典故)

茅焦的史籍记载(毛焦谏秦是什么典故)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8    点击:  250 次

茅焦的史籍记载

网上有关“茅焦的史籍记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毛焦谏秦是什么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2、《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 《战国策·秦策四》载: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面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山东之建国可兼与?”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

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

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毕从,顿子说也。

毛焦谏秦是什么典故

茅焦,见《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

相继而谏者不止,秦王辄戮之,陈尸阙下,前后凡诛杀二十七人,尸积成堆。时齐王建来朝于秦,赵悼襄王亦至,相与置酒咸阳宫甚欢,及见阙下死尸,问其故,莫不叹息私议秦王之不孝也。时有沧州人茅焦,适游咸阳,寓旅店,同舍偶言及此事,焦愤然曰:“子而囚母,天地反覆矣。”使主人具汤水:“吾将沐浴,明早叩阍入谏秦王。”同舍笑曰:“彼二十七人者,皆王平日亲信之臣,尚且言而不听,死不旋踵,岂少汝一布衣耶?”茅焦曰:“谏者自二十七人而止,则秦王遂不听矣;若二十七人而不止,王之听不听,未可知也。”同舍皆笑其愚。次早五鼓,向主人索饭饱食。主人牵衣止之,茅焦绝衣而去。同寓者度其必死,相与剖分其衣囊。

茅焦来至阙下,伏尸大呼曰:“臣齐客茅焦,愿上谏大王!”秦王使内侍出问曰:“客所谏者何事?得无涉王太后语耶?”茅焦曰:“臣正为此而来。”内侍还报曰:“客果为太后事来谏也。”秦王曰:“汝可指阙下积尸告之。”内侍谓茅焦曰:“客不见阙下死人累累耶?何不畏死若是!”茅焦曰:“臣闻天有二十八宿,降生于地,则为正人。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尚缺其一,臣所以来者,欲满其数耳。古圣贤谁人不死,臣又何畏哉?”内侍复还报。秦王大怒曰:“狂夫故犯吾禁!”顾左右:“炊镬汤于庭,当生煮之。彼安得全尸阙下,为二十七人满数乎?”于是秦王按剑而坐,龙眉倒竖,口中沫出,怒气勃勃不可遏,连呼:“召狂夫来就烹!”内侍往召茅焦,茅焦故意踽踽作细步,不肯急趋。内侍促之速行,茅焦曰:“我见王即死矣!缓吾须臾何害?”内侍怜之,乃扶掖而前。

茅焦至阶下,再拜叩头奏曰:“臣闻之:‘有生者不讳其死,有国者不讳其亡;讳亡者不可以得存,讳死者不可以得生。’夫死生存亡之计,明主之所究心也。不审大王欲闻之否?”秦王色稍降,问曰:“汝有何计,可试言之?”茅焦对曰:“夫忠臣不进阿顺之言,明主不蹈狂悖之行。主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负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听,是君负其臣也。大王有逆天之悖行,而大王不自知,微臣有逆耳之忠言,而大王又不欲闻,臣恐秦国从此危矣。”秦王悚然良久,色愈降,乃曰:“子所言何事?寡人愿闻之。”茅焦曰:“大王今日不以天下为事乎?”秦王曰:“然。”茅焦曰:“今天下之所以尊秦者,非独威力使然;亦以大王为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毕集秦庭故也。”今大王车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扑两弟,有不友之名;迁母于椷阳宫,有不孝之行;诛戮谏士,陈尸阙下,有桀纣之治。夫以天下为事,而所行如此,何以服天下乎?昔舜事嚚母尽道,升庸为帝;桀杀龙逢,纣戮比干,天下叛之。臣自知必死,第恐臣死之后,更无有继二十八人之后,而复以言进者。怨谤日腾,忠谋结舌,中外离心,诸侯将叛,惜哉,秦之帝业垂成,而败之自大王也。臣言已毕,请就烹!”乃起立解衣趋镬,秦王急走下殿,左手扶住茅焦,右手麾左右曰:“去汤镬!”茅焦曰:“大王已悬榜拒谏,不烹臣,无以立信。”秦王复命左右收起榜文。又命内侍与茅焦穿衣,延之坐,谢曰:“前谏者,但数寡人之罪,未尝明悉存亡之计。天使先生开寡人之茅塞,寡人敢不敬听!”茅焦再拜进曰:“大王既俯听臣言,请速备驾,往迎太后;阙下死尸,皆忠臣骨血,乞赐收葬!”秦王即命司里,收取二十七人之尸,各具棺椁,同葬于龙首山,表曰会忠墓。是日秦王亲自发驾,往迎太后,即令茅焦御车,望雍州进发。南屏先生读史诗云:

二十七人尸累累,解衣趋镬有茅焦。

命中不死终须活,落得忠名万古标。

茅焦冒死相谏讲的什么?

嫪毐之乱平定后,秦始皇车裂嫪毐,扑杀两弟,并把母亲赵姬迁出咸阳,囚禁在雍棫阳宫。许多臣工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既有悖孝道,又有损秦国形象,先后进谏,秦始皇大怒。

谏臣前仆后继,被处死者达二十七人之多。茅焦不顾生死,执意进谏。直至秦始皇幡然醒悟纠正错误。返回都城咸阳的太后极为高兴,设酒宴款待茅焦,席间对茅焦赞赏有加,她一迭声地称赞说:“先生是天下最正直的大臣。在危急时刻,先生转败为胜,安定秦国的江山社稷,使我们母子重新相会,这都是茅君的功劳啊!”

这则记于《说苑-正谏》的君臣之间纳谏、进谏的政治佳话使得茅焦名留千古。

扩展资料

茅焦,战国末期齐国人。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因为嫪毐与太后*乱而车裂嫪毐,并将太后迁居于雍棫阳宫,茅焦力谏秦王应迎太后以尽孝道,因此被秦王封为上卿。

他最大的贡献是为秦始皇挣的一个好名声。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会效益也是极大的。他是秦始皇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一位“亢直之士”、敢谏之臣。

百度百科-茅焦

秦王嬴政的父亲庄襄王,初名异人,后改称子楚。庄襄王既非嫡长子,又曾到赵国当人质,而幸遇在此地经商的吕不韦的大力协助,才被秦孝文王宠爱的华阳夫人收为义子,又立为太子。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时,娶“赵豪家女”为妻。此女与吕不韦关系暧昧,亦私爱同乡人士缪毒(làoǎi涝矮)。庄襄王即位后(前250),拜吕不韦为相、号文信侯,尊养母为华阳太后,生母为夏太后,妻子赵氏为后。

秦王政年十三即位(前246),仍拜吕不韦为相,号仲父,尊母后为太后。朝政掌握在吕不韦与太后手里。缪毒以宦者身份侍候太后,实际“诈腐”,仍有生育能力,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秦王政即位八年(前237),缪毒受封为长信侯,有家僮数千人,食客千余人。他依仗太后支持,骤然跻身权贵,号称“假父”,其势足与吕不韦抗衡。翌年,秦王政年22,按秦国制度,将要到旧都雍(今陕西凤翔)蕲年宫举行加冕礼,正式亲政。缪毒担忧秦王政亲政会制裁他,于是盗窃秦王御玺和太后玺,征调军队,发动叛乱。秦王政已有准备,迅速组织力量平定叛乱,车裂缪毒并灭其亲族,杀了他与太后私通所生的两个儿子,并将太后迁到雍幽禁起来。吕不韦也曾与太后私通,缪毒事件的第二年,他害怕隐私暴露处死,便饮毒酒自杀。

秦王政迁母之举,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秦王政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支,积于阙下!”有冒死谏言的果真被处死,在宫阙之下堆了27人的尸体。这时齐人(今山东北部)茅焦闻知这一情况,请求以太后事谒见秦王。秦王派使者告道:你没看见阙下劝谏而死的人吗?茅焦回答说:“臣闻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27人,臣之来固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者也!”让使者转告秦王,我就是抱死谏言的。随茅焦而来的同乡知此情形,皆抱着行装逃跑了。秦王听了使者回报,大怒道:“是人也,故来犯吾,趣召镬(huò获)烹之,是安得积阙下哉!”秦王政愤怒地按剑而坐,口吐白沫,让使者快召他进来。茅焦慢步入宫,在秦王政面前谏道:“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陛下欲闻之乎?”秦王政让他说下去。茅焦说:“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说完,“乃解衣伏质”,光着身子听候处置。秦王政没料到自己的所为会引起诸侯的唾弃,影响到秦的威望的统一大业。茅焦尖锐的批评打动了他,于是立即下殿,拿着茅焦的衣服说:先生起就衣,今愿受事!并宣布对他破格授爵为上卿,又亲自驾车迎接太后回咸阳,“复为母子如初”。

太后回咸阳置酒款待茅焦时说道:“抗枉令直,使败更成,安秦之社稷,使妾母子复得相会者,尽茅君之力也。”茅焦是通过“劘(mó摩)虎牙”切谏,才使秦王母子相见的。

有道明君及沽名钓誉之德一般能够接受直谏,如果不分对象,虽死谏不能进。



秦王嬴政真的原谅了偷汉的母亲吗

叶之秋

秦王嬴政在亲政之初,也曾经困难重重。而最大的困难来自两个人,一个是相国大人吕不韦,此人据说是秦王嬴政的生父;一个是长信侯嫪毐,此人是秦王嬴政母亲赵姬的情人。

  吕不韦虽然专权,但是对于秦王嬴政,还算是比较爱护,在秦王亲政前后,做事情也比较低调。可是长信侯则不同了,在都城中修建豪华府邸,出入宫廷毫无限制,并且掌管都城兵马。随着年龄和权力的增长,秦王嬴政越来越无法容忍嫪毐的霸道,而吕不韦也在刻意拉开自己和长信侯嫪毐的距离,希望借助秦王之手,铲除自己的一个大敌。

  太后确实荒唐,竟然在先王死后,公开偷汉,并且还有了野种,嫪毐和太后竟然还密谋杀掉嬴政,用自己的儿子担任秦王,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太后毕竟是一国之母,当秦王下达流放命令之后,许多大臣纷纷进言,希望取消这道诏令。

  史书记载,秦王面对大臣进谏,更加生气,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从蒺藜其脊肉,干四肢而积之阙下谏而死者二十七人。凡是谈论有关太后事情的,全部都杀掉,并且还要砍断四肢,把蒺藜刺到脊椎中去,让那些人生不如死,前前后后处罚了二十七个人。秦王的手段实在残忍,也可见秦王对母亲有多大的仇恨。

  可是,秦王的命令,让一些胆小的人望而却步,可是却无法阻挡贤者的步伐。这位贤人叫做茅焦。茅焦拜见秦王,秦王一听,竟然还有不怕死的人,倒是有些好奇,就按着剑,召见茅焦进来,只要是茅焦说得不合自己心意,当场就把茅焦杀死。

  茅焦说:现在大王您做下了不仁不义不慈不孝的罪行,天下人都在耻笑大王啊。大王您杀死自己的假父,是不仁;杀死进谏的大臣,是不义;害死自己的两个弟弟,是不慈;将母亲软禁在外,是不孝。这样的君主统治秦国,我担心整个天下的人才都会背叛大王,不再来到秦国了,这样秦国可就危险了啊。

  说完之后,茅焦解开衣服,走下大殿,来到油锅旁边下跪,等待秦王的处罚。

  秦王开始是生气,后来是沉思,在后来是释然。秦王亲自走下大殿,拉起茅焦,当场拜茅焦为上卿,然后命令使臣去迎接太后回宫。

  秦王是真的原谅了自己的母亲吗?不是的。

  只是,茅焦让秦王明白了,作为一个国君,一个统治者,很多时候不能把个人的好恶凌驾于国家的利益之上。确实,对于秦王嬴政来说,长信侯该杀,太后赵姬该流放,因为他知道两人不能共存,如果是长信侯嫪毐得手,对嬴政也丝毫不会手软。可是,嬴政又是一个目光长远,志在天下的伟大君王。流放太后,自己是解气了,可是天下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会怎么看呢?会不会认为秦王不仁不孝?会不会认为秦王是个迫害自己母亲的大恶人呢?许多时候,老百姓并不知道,也不在意所谓的真相,他们更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评判事务,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于是,一方面可能远离真相,一方面却义愤填膺。

  并且,茅焦告诉秦王,流放太后不但会让秦国人有想法,更会影响千千万万不远万里离开自己的母国来到秦国求官的各国贤才们。秦国之所以能够傲立与七雄之巅,主要就是因为人才的优势。一旦各国贤才摒弃秦王,离开秦国,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秦王放下了自己的私人恩怨,把太后迎接回都城。其实,对于赵姬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个比较舒适的地方圈禁罢了。可对于秦王来说,却给天下人上演了一部母子合好的情感大戏。

嬴政软禁赵姬,连斩27位大臣,为何赦免了第28位劝谏者?

文|飞鱼说史

如今,热播了很长一点时间的《大秦赋》已经完结了。

不过对于最终的结局,不少人觉得并不完美,连带着给这部剧评出了低分,这部剧刚开始在豆瓣评分为89分,却以58分的低分画上了句号。

不得不说,如此高开低走也是没谁了。

这部剧的评分为何会一路走低呢,有观众认为其中很大的因素在于这部剧由最初定位的历史大剧,却演成了“四不像”。

历史不像历史,宫斗不像宫斗,言情不像言情,剧情不像剧情。

这评价虽然有些狠,但也说明了观众内心的失落感。

对这部剧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细说,毕竟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给1分也好,给5分也罢,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历史的热爱。

在这部剧的第47集,嫪毐终于被嬴政给车裂了,着实让不少人长呼了一口气,毕竟嫪毐再不死,这就成了一部活脱脱的《嫪毐传》了。

嫪毐死后,赵姬作为后宫乱政的另外一个主角,自然也没能幸免,盛怒的嬴政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赵姬给赶出了咸阳,软禁在了雍城。

按理来说吧,这只是一件家事,但搁在嬴政身上就不一样了,就变成国事。

看着嬴政软禁生母,一些大臣就坐不住了,他们觉得这件事情是有违孝道的,就去劝谏嬴政,但是嬴政根本不听,一连斩了27位大臣。

不过这并没有吓唬住继续劝谏的大臣,当第28位劝谏者去了王宫之后,嬴政却赦免了此人,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劝谏的第二十八个人又是谁呢?

我们一起来看。

赵姬:都怪我,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在秦国的历史上,赵姬是个无法被忽视的女人,毕竟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帝太后,谁又能忽视她的存在呢,单单凭她生出了秦始皇,这点就让天底下无数的女人难以望其项背。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赵姬有本事吗?

当然有,至少她曾经让三个男人为她疯狂,第一个是吕不韦,第二个是嬴异人,第三个是嫪毐,吕不韦给了赵姬机会,嬴异人给了赵姬地位,而嫪毐则真正地给了赵姬爱情。

嫪毐被吕不韦乔装打扮送进了赵姬的后宫之后,赵姬真正地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快乐,当一个人身心愉悦的时候,是最容易被说服的。

而在嫪毐枕边风的吹拂下,赵姬把能给嫪毐的几乎都给了,甚至还想着让他成为第二个吕不韦。

权力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尤其对于暴发户的嫪毐来说,他早就不知道什么叫理智了,甚至还在酒后对旁人说,自己是嬴政的假父。

嬴政很是生气,他决定教训一下嫪毐,于是就爆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蕲年宫之变,这件事情的结果很有意思。

嫪毐被杀、吕不韦被罢相,赵姬被软禁。

也就是说经过这件事,嬴政一石三鸟,不仅搞掉了嫪毐,连带着把赵姬和吕不韦的势力都给肃清了,用一个数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绝对值。

嬴政:劝谏寡人者,杀无赦

诛杀嫪毐没人说话,因为嫪毐确实有罪,罢免吕不韦也没人说话,因为吕不韦专权了那么多年早有人看不惯了。

但是把赵姬逐出咸阳软禁在雍城,这就让不少大臣接受不了了,虽然当时秦国在严格执行法家的思想,但是儒家提倡的孝道,这点并没有被秦国的士大夫们所摒弃。

当亲儿子把母亲给赶出了国都,还被软禁了起来,这点明显就让士大夫们觉得不能接受,尤其是从山东六国入秦谋发展的士子,更是觉得母亲犯了错,做儿子的也不能惩罚。

本着这点,准备劝谏和声讨嬴政的口水大军,已经饥渴难耐。

当朝臣的这种动态被嬴政知晓之后,为了不让这些士大夫们嚼耳根子,嬴政便下了一道命令:

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

嬴政的意思就是说,我软禁母亲赵姬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这就是我的家事,你们这些大臣们都别唧唧歪歪了,以后谁要是因为太后的事情来劝我,那么就洗干净脖子来吧。

命令被传达了下去,却激起了士大夫们劝谏嬴政的心。

本来吧,大家未必就想着劝谏,但是嬴政的命令已下,这些人却觉得不能沉默了,兴许是嬴政故意找台阶来下的,这样自己不就能名留青史了?

于是乎,劝嬴政迎赵姬回咸阳的人,那是络绎不绝,差点没把嬴政的宫殿给踏平,但是嬴政也没客气,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就这样,嬴政接连杀了27位前去劝谏的大臣,只可惜这些人的名字都没能留下。

茅焦:我就是第28位劝谏者,秀不秀

按理来说,已经杀了27位大臣了,即便是在没有眼色的大臣也能看出来,嬴政并不是想找台阶下,而是压根就不想接赵姬回咸阳。

可是,中国自古就不缺少死谏之人。

茅焦也是这样的人,他就决定以一死来让嬴政醒悟,所以当所有士子都望而却步的时候,茅焦站了出来,决定当第28位劝谏者。

嬴政听闻还有人敢劝谏自己,心中不免有些好奇,就让人把茅焦给带上来看一看,茅焦倒也不客气,上来就给嬴政讲了一些根本听不懂的大道理。

嬴政觉得这人说话说一半真是烦,就让茅焦把话给讲明白了,茅焦便说:

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 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

这句话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说嬴政做了一连串的错事,如果再继续软禁生母,将对秦国不利,甚至还可能会导致亡国。

当真是一套绝好的说辞,而嬴政却信以为真了,不仅没有杀了茅焦,还把他拜为了上卿,后来更是把赵姬给迎回了咸阳,当真是其乐融融。

这件事情被记录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中,在《战国策》中,去劝说秦始皇的人并不是茅焦,而是顿弱。

更让人不解的是在《史记》中并没有对此事的记载,这也让不少人怀疑这件事是否是真实的。

求古代行刑者的各类叫法和刑法各类资料越全越好

中国古代的挺全了,我找点国外的吧

一、动物行刑

这是罗马的暴君Nero Claudius Caesar时代的一种残酷的刑罚。这些女人都是给斗兽场的狮子、豹子等野兽作为食物的。

二、割喉刑

割喉始终是古罗马所特有的刑罚,因此有"罗马刑"之称。它的要旨就是割断喉咙。与砍头刑不同的是:在此刑中,头和躯干并不分离,但这两种刑的行刑原则是一样的,因为犯人主要是由于窒息、失血过多以至脑部失血而死,其直接原因在于颈动脉和主动脉被切断。割喉刑用的是匕首。但罗马的刑罚中却从未将“割喉刑”列为主要的死刑手段。

三、剖腹刑

该刑是用利刃刺入犯人的肚腹并拉开口子,导致内脏受损而死。希腊和罗马仅是整死人便罢手了,但在古波斯,割开肚腹之后,还要从中揪出六到八米的肠子,缠在绞车上,而日本的割腹刑则是由自己来执行,用于证明自己的忠诚、找回失去的荣誉。在剖腹的同时,一顶有英雄特征的桂冠便戴到了死者的头上。所以,并非一般的市井之民也有资格剖腹。他们一般是被砍头的。在日本,砍头不仅意味着剥夺生命,还有污辱灵运魂魄的意向。

四、投掷刑

该刑的关键在于让犯人从高处跌落。当然,在没有高处的地方,便不能够执行,例如沙漠里……

五、饿刑

如果单纯让犯人饥渴致死,便体现不出施刑者的创意与匠心了。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常使用的是"饥饿面具",当面具扣到人脸上后,犯人的口腔里会被塞进一条铁舌头,用于强迫他进行呼吸,如此,即便满地食物,犯人也无法进食,直至饿死。说明:立枷,犯人多有被活活饿死的。

六、十字架刑

该刑在古埃及时便有,在地中海沿岸及中东国家运用得十分普遍。一般说来是用于惩罚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如奴隶、乞丐。为了羞辱罪大恶极的犯人,有时也用十字架刑。

七、活埋

活埋一般用于大规模屠杀。在中国的战国时期,秦将白起一次便活埋了赵国降卒四十万,秦始皇的坑儒行动只是小巫见大巫。说明:日本的水刑——刚开始人还可以勉强将头探出水面,到后来……

八、木桩刑

对于此刑,19世纪的《大百科全书》下了这样的定义:"将人类的残忍性发挥到极致的创造之一"。行刑方法在于将木桩插入犯人身体,最常见的是插入肛门,任其死去。1958年,伊拉克国王的舅舅因同性恋被处木桩。

九、活剥

活剥即揭人皮,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部。 在古印度,活剥又称"小火去细毛",即用火把灼烧皮肤,把身体烤熟到三分。这时,活肉彻底附着在身体上的皮肤分离。然后“置犯人的叫喊于不顾,将他的皮整个地揭下来……他的肌肉完全呈现,血管清晰外露,可以看见内脏在搏动,光线照在他的胸前,肌肉纤维熠熠生辉”。

十、肢解

该刑意味着干脆地剁下四肢。但发展到一定时期后,

施刑者认为“干脆”太便宜犯人,于是,有了许多种花样

波斯人别出心裁的做法是先从手指下刀,然后切脚趾,再砍手、臂、踝、腿、耳朵、鼻子……

中国人的玩法是截去四肢后用金创药止血,用布包住伤口、再塞入一只大瓮中,置放在厕所里,犯人要痛苦很久才会死去。到了汉以后,凌迟刑代替了肢解刑,也许在行刑者看来,凌迟刑更痛苦也更精妙……

如今,某些国家依然规定,对小偷可以采用截肢刑,巴基斯坦的法典规定:"第一次犯偷窃罪者将被从手腕关节处砍去右手;第二次犯者将被砍去左脚。"但藉此刑剥夺犯人性命的事几乎没有了。

亚洲和中东的民族尤为偏好此刑。该刑的关键在于将人体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十一、碎身刑

这是典型的西方死刑,与西方人酷爱摆弄机械密切相关。犯人赤裸着身体被固定在一只带铁钉的大轮盘上,通过摇动手柄,轮盘可以绕轴旋转,轮盘每转一圈,固定在地面上的铁刺就会剐下一条肉来,转个十来圈,犯人基本上就被扯碎了。说明:解剖刑——从声带至乳房,一块块地切割,与中国的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二、碾刑

碾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用一种固定的重物压死;二是将犯人放在中间,两边同时用力并逐渐加码;三是用带有利物的东西轧碎或扯烂。在罗马和埃及,常会把犯人铺在尖刺上,然后用巨石碾过,如此犯人决无活机。图为夹棍刑。

十三、压杠子

日耳曼人的碾刑用的是沉甸甸的木头大盘,由马拖着来回地碾压,直到犯人变成血肉模糊的 一片酱沫。在波斯,犯人则被塞入那种用来榨葡萄和橄榄的压榨机中,被这般处理过的犯人,形状全无

十四、火刑

用火烧人是最原始蛮荒的做法,古代的西方和东方都对火刑津津乐道。

十五、烤刑与炙刑

这两种刑均为常用的处死方法,它们与火刑的区别在于:对犯人一定要用"小火"来处理。将炉火控制在某种范围内,其目的在于让犯人在清醒状态下毙命。

十六、锯刑

这是一种特别的分解具是锯。据说东方人喜好横锯,而西方人酷爱直锯。在基督教传入日本后,日本人也热衷于直锯,他们惯常是从头顶开锯,而西方施刑者则倒行逆施,从两腿之间腹股沟的位置开锯,这样做的后果最可怕,因为在切到肚脐的位置前,犯人的意识都非常清醒。为了延长受难过程,往往会让犯人保持头冲下的姿式,这样脑部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气,可以避免血流失过快而死。锯刑史上最后的"杰作"是由某些患有狂躁症的盖世太保来完成的。他们有各种型号的钢锯,在他们手里,人变成一棵可以恣意妄为的树,想锯那个部位都成。说明:16世纪德国多见的一种酷刑——锯刑,在到达要害之前受刑者绝对意识清醒。

十七、箭刑与贯穿刑

大家看到她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说出她的用途你大概就会倒吸一口冷气了,这就是有名的纽伦堡之“铁处女”。她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容器,内部布满锐利的铁钉,人只要被放到里面,随着她的关闭,那将会是地狱的风光。

铁处女

致命的拥抱:铁处女(Iron Maiden)

翻开拷问史,在众多关于拷问器具的记载当中,以人体形状为模型制作的器具最多。这种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对开的两扇门,门里面装置有尖锐的钉子,一关上门,里面的人就会体会到铁钉刺穿身体的疼痛。在这类刑具中最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的“纽伦堡铁处女”。

让人意外的是,这种怪异的处刑工具竟然拥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一名西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统治斯巴达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经常会说:“如果我无法说服你,或许我美丽的爱琵加(Apega)可以。”然后,这个倒楣的家伙就会被领到一个以暴君美丽妻子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双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会在这致命的拥抱中被杀死。

接着,西班牙人为了拷问那些不愿意改信天主教的异教徒,也研发出了类似的工具来。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侣所雕刻,外面会披上薄纱,手中则拿着象征信仰的旗帜,外型则是代表着圣母玛丽亚。由于大多数的拷问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异教徒必须走过一段长长的阴森、黑暗、潮湿的走廊之后,才会看到这个恐怖的刑具。行刑者会大声的念诵一段句子,其意为即使你是异教徒,圣母依旧愿意拥抱你。然后,装有尖刺的双臂同样会收拢,让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这样的状况下,行刑人会继续审问犯人,要求他认罪,否则就会继续收拢雕像的手臂。

起初这种刑具只用来惩罚叛教或是污辱圣人的犯人,但稍后它也被用来当作处罚叛国和图谋不轨的刑罚。在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国纽伦堡的铁处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铁处女外型都是仿造这台原型机所创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国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战轰炸德国时将它毁掉了,因此目前并没有保留下来。德国人的手艺果然是最精巧,整个刑具可说是当时工艺的结晶!

由于史书中对该种装置的使用情况记载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难判断这种刑具的存在是传说还是事实。因为关于拷问的史料文献都是以19世纪的研究为基础,而当时的研究受浪漫主义思想和民间传闻的影响较深。而有关“铁处女”使用的记载很少,从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该装置起,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当天,法官把受刑者关入“铁处女”中,门只是“稍稍”地关了一下:“钉子尖锐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体,先是手腕,然后是脚等其他几个地方,接着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来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虽然很疼,但还不至于立刻要了犯人的命。这期间那男子不停地发出凄惨的叫声,显然他非常痛苦,就这样连续哀号了两天他才死去。”根据这篇文章的记载,恐怕当时的“铁处女”内侧各个地方都装有铁钉,靠改变钉刺的不同部位进行拷问,而且铁钉还是可以活动的,尤其是会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处的铁钉是可活动的,执行人故意把这些地方的铁钉稍稍向外拔了一点,这样可以延长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纪后,纽伦堡逐渐取消了审讯时实行拷问制度的习惯,在1784年出版的旅游指南中,明确记载有“‘铁处女’这一可憎的、令人战栗的拷问器具,成为了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的古董”的字样。虽然该书把时代弄错了将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比中世纪还要久远),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时的“铁处女”已经成为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了。

铁处女的外表像个人型棺材,内侧各个地方都装有可活动铁钉,靠改变钉刺的不同部位进行拷问。尤其是会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处的铁钉是可活动的。执行人故意把这些地方的铁钉稍稍向外拔了一点,这样可以延长受刑人的痛苦。该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也充分显示了其非人道的特点。

一,若从小孔向里面钉入长钉会把受刑者的身体打通。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还特地避开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于该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内完全是被铁钉悬挂起来的。

二,桶棺内的空间极其狭窄,这会不断地带给受刑者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这种刑具虽然四面也有对开的门,但即使把所有的门都打开,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该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开门的话在外面是听不到受刑者的呻吟声和惨叫声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门打开,再关上时,铁针还会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样的伤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够减轻临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这样,德国其实也不配被称作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经过刚刚的一番折腾之后,很显然铁处女内部已经一片狼籍,要把尸体处理掉就成了很恶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国人在铁处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条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启动机关,打开暗门,尸体就会直直落下。在地道的尽头则是一连串转动的刀刃,结合上尸体从高处落下的冲击和锐利的刀刃,这倒楣家伙的尸体就会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纽伦堡中的培革尼兹河,最后流入莱茵河中。行刑者最后只需要把血水冲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乾爽清洁。

十八、毒刑

从很早的年代始,服毒致死就是执刑方法之一。

有记录本案的早期毒杀是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刑执行。苏氏因得罪雅典的权贵而被毒死。当毒药送到后,他问刽子手:"好吧,我的勇士,告诉我该怎么做"后者告诉他,喝下毒药后不要在房间里走动,因为运动会减缓毒药的发作,延长死亡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地少说话,否则就需喝下两倍以上的剂量。据说苏氏都接受了。那时的希腊,多是用欧洲普遍可见的毒芹中提取出来的毒芹碱来做毒药。(芹叶钩吻)

而在古中国,则多用从动物、昆虫、矿物、植物中的提取毒物,似乎比起西方,毒死人的渠道要多得多。

现代社会出于对有效性和人道的考虑,又开始使用先民的方法了。毒气室、安乐死注射似乎都是一种延续。

十九、吊刑

它有别绞刑,方法是将犯人双手反剪,再用绳子捆住手腕吊升到行刑架的顶端,然后,骤然松开绳子使其下落,停顿在高于地面仅数十公分处。在降落停止产生的冲力作用下,犯人的双臂会被拉得脱臼。

经过重量设计的吊刑则更为残酷,有记录表明,如果受刑人腿上捆上超过60公斤的重物受刑,就会连双腿都会拉脱臼。如果超过100公斤,那么在冲力作用下,全身的骨头都会碎裂,就算是肚皮绽开,五脏六腑溢出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19世纪中叶,中国的清政府曾用吊刑处罚过天主教的传教士,并将吊刑作为一种合法形式的刑罚普遍运用

二十、鞭刑与棒刑

鞭刑存在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现代社会文明程度高而鞭刑狠的国家首推新加坡。

二十一、车轮刑

这是一种将人绑在车轮上活活打死的刑罚。

二十二、磔刑

就是中国的“五马分尸”,该刑的特殊之处在于犯人的四肢要同时遭受"力的作用"……

二十三、扼杀

扼杀即勒死,它和绞刑一样是一种使人窒息的刑罚。但它不主要依赖犯人本身的重量,而是通过某种作用在脖子上的外力来致死。扼杀曾被亚洲和欧洲的许多民族所施用,但在欧洲若干地方有规定,不允许处女遭受扼刑,于是刽子手在用绳索或其他刑具套住犯人的脖子之前,要先使处女失身。

二十四、绞杀

绞杀并非绞刑。它与扼杀的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说是一种手工死刑的机械化。

最初的绞杀是让犯人坐在一块平台上,手系在腹前背靠着一根竖着的木桩,刽子手从木桩上的窟窿中放进去一根麻绳,编成环将犯人脖子套住,再将麻绳的两端在桩的另一面打结,从中插入一根棍。当转动棍子时,环收紧使犯人被勒死。这种方式丝毫不伤颈动脉,却造成人慢慢窒息而死。

后来,出现了用金属制造的绞杀机、铁项圈代替了绳套,可以旋转的螺丝让铁环的收缩更加容易。

关于“茅焦的史籍记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574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