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变色龙比喻什么人(用什么动物来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变色龙比喻什么人(用什么动物来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9    点击:  430 次

变色龙比喻什么人

网上有关“变色龙比喻什么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用什么动物来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变色龙”通常用来比喻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很快融入的到新环境;也比喻比喻见风使舵或在生活中善于伪装的人。“变色龙”比喻义出自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变色龙》。

 变色龙是世界上最善于变色的蜥蜴,避役科爬虫类,产于东半球,主要树栖,特征为体色能变化。

用什么动物来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变色龙是指那些善随机应变、见风使舵、毫无原则、不讲诚信,爱阿谀奉承的人。

变色龙是一种爬行动物的俗称,因能根据环境和形式的变化,通过调整自己的肤色来适应而得名,现在被人们用来讽刺没有立场、原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欺软怕硬的人。

变色龙常用来比喻见风使舵,或在生活中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比喻出自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变色龙》。

契诃夫是19世纪末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俄国短篇小说家,80年代中叶,他写下许多诙谐幽默的小说,《变色龙》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

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是哆嗦。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变色龙比喻什么的人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变色龙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笑面虎

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 地头蛇

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替罪羊

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 井底蛙 

变色龙比喻那些办事没有原则,喜欢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或者比喻那些立场不坚定,容易被外界环境改变的人。

另外,变色龙是一种爬行动物的俗称,因能根据环境和形式的变化,通过调整自己的肤色来适应而得名。而现在被人们用来讽刺没有立场、没有原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欺软怕硬的人。

变色龙是爬行动物,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避役的体长约15-25厘米,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长,指和趾合并分为相对的两组,前肢前三指形成内组,四、五指形成外组;后肢一、二趾形成内组,奇特三趾形成外组,这样的特征非常适于握住树枝。



变色龙比喻什么的人

变色龙比喻那些办事没有原则,喜欢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或者比喻那些立场不坚定,容易被外界环境改变的人。

另外,变色龙是一种爬行动物的俗称,因能根据环境和形式的变化,通过调整自己的肤色来适应而得名。而现在被人们用来讽刺没有立场、没有原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欺软怕硬的人。

变色龙是爬行动物,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避役的体长约15-25厘米,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长,指和趾合并分为相对的两组,前肢前三指形成内组,四、五指形成外组;后肢一、二趾形成内组,奇特三趾形成外组,这样的特征非常适于握住树枝。

变色龙比喻什么样的人

变色龙比喻那些办事没有原则,喜欢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或者比喻那些立场不坚定,容易被外界环境改变的人。

变色龙能根据环境和形式的变化,通过调整自己的肤色来适应而得名。而现在被人们用来讽刺没有立场、没有原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欺软怕硬的人。

例句:真正的奢侈品是变色龙,是栅栏,是兴奋剂,是煽动者,它让人安心,给人爱抚,让人平衡;它自我证明,自我解释;或者相反,没什么可说,只存在而已,只因其美丽而恰当。

同义词介绍:墙头草

读音:qiáng tóu cǎo

表达意思:比喻没有主见的、容易动摇的人。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名词,作为主语或宾语。

例句:真是墙头草随风倒,不到他们看到林鹰胜券在握,他们是不肯压下筹码的。

用什么动物来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变色龙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笑面虎

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 地头蛇

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替罪羊

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 井底蛙 

关于“变色龙比喻什么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620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