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运城、临汾原名太原(《塞上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
读书偶得:运城、临汾原名太原
网上有关“读书偶得:运城、临汾原名太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塞上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这个汉字在汉语的习惯运用上,就是平原、高原,也就是平坦的土地。太原,依据古汉语的意思,就是大原。可是从山西地理上我们可以知道,太原并不算得上是大平原,山西真正较大的平原,首先是运城盆地,其次是临汾盆地,也就是分别由涑水和汾水形成的冲积平原。而且这两处盆地事实上整体相接,并没有截然隔离。也就是说,它们也可以合起来看成一个“大原”。
理论上,中国应该可以有许许多多“太原(大原)”,而且它们不是指城池,而是指广阔的平地。但在古籍上,由于这个名字的重要性,它并没有被滥用。
《诗经·小雅·六月》描写了周王朝与玁狁族的斗争,其中有两节描写了双方的侵略和反侵略: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这里有一系列周朝的地名:焦获,焦获泽,古代有名的沼泽,主要由泾水汇聚;镐,周朝天子首都;方,应该是周围的护卫方国,当时镐京附近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姬姓方国(城);泾阳,泾水北部。
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大原,也就是太原。在古代,太、大在某种宏大表述中,总是可以互换的。“薄伐玁狁,至于大原”的意思,就是追击玁狁,到了太原。玁狁(xiǎn yǔn),又称“?狁”、“猃狁”、“荤允”、“荤粥”、“獯(熏)鬻”、“薰育”、“严允”等,都是当时对一个游牧部落的音译名称。
那么周朝的军队究竟追打玁狁到哪儿呢?我们先来看《春秋》记载的另一场更早的战争。
《春秋·昭公元年》经书记载:“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对此经语,春秋三传分别作了诠释。
《春秋左氏传》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
《春秋谷梁传》说:“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春秋公羊传》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此大卤也,曷为谓之大原?地物从中国,邑人名从主人。‘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
在三个诠释中,都明确地指出,“大卤”就是“大原”,大卤是夷狄的称呼,大原(太原)是我们自己的称呼。那么游牧部落为什么要称它为“大卤”呢?因为这里有他们非常想要的一样东西:盐。《广韵》:“卤,盐泽也。”我们知道,运城的盐湖,是中国从炎黄时代一直到唐朝,最主要的产盐基地。而对中原人来说,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还是当时仅次于关中盆地的最重要农耕之地。
但这里仅仅是运城盆地,无关临汾盆地啊。《尚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这里记载的是大禹整治洪水后土地的情况:修治太原一直到岳阳。古籍中的岳,就是山西中部的太岳山,也称霍太山、霍山。岳阳,就是太岳山的南面。事实上,大禹族当时主要的居住地,就是在运城、临汾这个“大原”。
“太原”这个词语,还和一个从井田制过渡到人头税的历史事件有关。《国语·周语》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意思是说,周宣王在攻打江汉一带时,几乎全军覆没,就“料民于太原”。这里的“料民”和“太原”,历史上解释不一,比如有人说这个太原就是一个大平地,让老百姓们聚在一起挑选士兵。这显然是对两个词语的完全误读。这里的料民,应该是对包括奴隶在内的人口进行税收。而太原,就是指周宣王权力范围内的运城、临汾一带(参考甸服这一古代政治概念)。
而本文开头的《诗经·小雅·六月》里“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的那位天子,也就是想“ 料民于太原 ”的周宣王本人。同一个帝王所涉的两次太原,不应该有所不同吧。
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把太原叫太原呢?原因就是古代人喜欢在搬家的时候,把地名也一并带走。太原也罢,唐也罢,晋也罢,都是从运城、临汾一带,由晋人带到今日的太原去的。
参考《晋水考》
《塞上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商朝的显族
夏朝末年,政治腐败,商国兴起,展开了与夏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斗争。嬴秦族奠基人伯益的后裔(见《秦人传说时代的探讨》),为了摆脱夏朝的政治压迫,纷纷背离夏而归顺商汤。伯益的次子若木的玄孙费昌,给商汤御车,在呜条(今河南封丘东)打败夏,成为商朝的开国功臣。费昌的子孙有的在中原,有的在夷狄,他们和后来的秦国无关,姑且不提。伯益的长子大廉的后代中衍,为第十代商王太戊驾车,商王给他娶了妻子。中衍之后,其子孙扶佐商王,世代有功,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伯益的封地秦(今河南范县东南),商朝很可能被册封为诸侯国。
嬴秦族的人物确有在商都商王左右做大官的。他们的活动在殷墟卜辞中有记录:
戊戌卜,宾贞,乎取(祭,何汉文注)秦。(《后下》三七?八)
砚秦宗于匕(妣)庚。(《甲》五七一)
砚秦宗于匕(妣)庚古(故)(《甲》七九七)
砚秦宗。(《夫》九五五)
砚秦……于小乙。(《戬》四四八)
……未卜……有典于匕(妣)庚其奠秦宗。(《南坊》五五八)
……其吃挥谇遥ㄗ妫┒∏赜易凇薄#ā赌 范 哦 ?
……禾于烊秦既。(《京》三九三七)
从以上八条甲骨卜辞可见:
殷商卜辞中的秦,只能是禹封伯益的秦,即今河南范县秦亭,绝不指西周中期周孝王封非子的秦。卜辞中的祖丁是商汤后第十七代商王,小乙是第二十二代商王,证明嬴秦族人确有祖丁、小乙时在商都作官的。
卜辞出土于殷墟,应是在商朝都城任职的嬴秦族人,对家乡和祖宗遥祭的遗物。宾贞是说由名叫宾的王室卜史主持占卜,这样规格的祭祀只有贯族、大臣才能享用。
秦宗,据《甲骨文简明辞典》第127页的解释:秦地之宗庙。有秦右宗必有秦左宗。可知秦人在东方因宗族繁衍,人丁兴旺,已有右宗、左宗的宗族分枝,且已分别建立了宗庙。
嬴秦族中上升为商朝显贵的,当然可能会离开今河南范县的秦本土,迁往商都或其他封地。他们既臣服于商王。
二、中、蜚廉为商朝保西垂《秦本纪》云:中衍的玄孙中,在西戎,保西垂。时间大约在帝乙和帝辛(即纣王)时。
西垂,一般泛指西方边地,这里专指商王国的西方边地,商王国的领土大约也像夏,介於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之间,而朝鲜及辽宁、陕西诸省,则为其宗 *** 所及的地方。(《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481页)大约晚殷时代,商王朝的势力已逾太行山而西。商朝晚期所直接统治的西界到今山西太行山之西、黄河东岸。中的儿子蜚廉活动于今山西河岸、霍县一带。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载:龙门县有蜚廉故城,在县南七里。其地当今山西河津县境。应是《秦本纪》赞提到的蜚廉氏的封地。所谓保西垂,指中率领一部分族人替商王朝保西方边垂,即天邑商(河南安阳)之西今太行山至黄河东岸一带。
西戎,本为古代西北方戎族的总称,各个时期实指的对象不同。晚殷时代中居西戎,指居於商都西面晋南一带的戎翟聚居区。陈梦家说:在武丁卜辞中所见的多方与诸国,尤其是与商王国敌对的方国,多在晋南即汉代的河东郡,一部分在上党郡。此两区,和商王国的王都及田猎区以太行山为分界。自武丁至文丁,殷的主要敌人在此。这些部族有些一直保持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即殷以后称为北戎、北蛮、赤狄的;有的则混和了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或其社会已进步到高一级的形式。如姜氏之戎、蛮方、鬼方、猃狁等。中之居西戎,就是杂居在这些对商王国时叛时服的部族之间,对他们进行监视和控制,其居地就是商王国的西垂。
中的儿子蜚廉和孙子恶来,都是殷纣王的宠臣。中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由于蜚廉、恶来保纣最力,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他们助纣为虐的事。《史记?殷本纪》:纣又用来恶,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苟子?成相》:世之灾,嫉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吕氏春秋?当染》:殷纣染于崇侯、恶来。武王伐纣时,恶来率兵守卫商都,兵败被杀。《尸子》云:武王亲射恶来之口。这大概是由于恶来的颃强抵抗而遭到的报复。当时,蜚廉奉命率兵守御北方,以对付土方(居今山西、河北北部)、鬼方(居今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等族的进犯、他从北方归来,闻商朝已亡,不能当面向纣王汇报,便在霍太山(今山西霍县东南)筑起祭坛,向纣王的在天之灵举行报祭。祭后为商朝殉死,就葬在霍太山。这是《秦本纪》所记,与《孟子》云驰蜚廉于海隅而戳之不同。或许蜚廉葬霍太山是制造假象以麻醉周人,实际他跑回东方老家,潜伏起来待机反抗。
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仍留在霍太山一带,投降了周朝。季胜的儿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垂青,成王把他安置在皋狼(今山西离石县西北有皋狼故址),人们唤他宅皋狼。孟增的孙子造父是著名驾车能手,曾给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视,又回头去东南平息徐偃王叛乱,每天赶车驰驱一千里。穆王按功行赏,把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封给他,造父遂以赵为氏,他的后裔后来建立了赵国。所以人们说秦赵同祖。
三、戎胥轩一支的西迁《秦本纪》中记载了周孝王想把非子作大骆的继承人,引起大骆的嫡子成的外祖申侯的反对,申侯为了维护外孙成对大骆正宗继承人的地位,向周孝王追叙了一段他先人与戎胥轩联姻的历史。申侯说: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还段话颇费解。如果理解成中为周人保西垂,显然与《秦本纪》前段记载相抵牾,于事理亦不可通。当时已至商朝末年,商周对立已经十分尖锐。商王文丁杀死周族首领季历。商王帝乙二年,姬昌(周文王)为报杀父之仇,率周人伐商(《太平御览》卷83引《竹书纪年》),虽然失败。以后姬周对殷纣王表面顺从,实则积极进行翦商,灭掉了亲商的诸侯崇国(今陕西户县东),把都城由周原迁到丰(今陕西长安县西),拢络殷之叛国,收留殷之叛臣,完全控制了黄河以西的土地。中及其子蜚廉既为商朝大臣,就没有可能为周保西垂。且按申侯言,戎胥轩当是中衍的曾孙,中的生父,但不见《秦本纪》所述的秦世系。不列入世系说明戎胥轩不是正宗继承人,而是庶出或旁枝,那就不可能是中的生父。申侯所云很可能是为了抬高申与大骆通婚的意义而有意编出戎胥轩生中林剑鸣同志在《秦史稿》中指出这段话完全是申侯为了讨好周孝王而故意混淆事实的说法。即便不到完全混淆事实的程度。借题发挥加盐加醋是肯定存在的。
这段话如果仅限于戎胥轩率二支族人到周人西边活动,则可以说通。申侯话中只说戎胥轩生中,并没有说戎胥轩和中一同为周保西垂。戎胥轩的西迁与中无关,即使他们是父子关系,其父迁其子也可能未去。至于戎胥轩的西迁应属事实。商朝从武丁以来,多次派遣一些可以信赖的宗族去陕、甘一带裒田,即开拓疆土。申侯的祖先申戎,亦称姜氏之戎,起于羌族。商代羌氏之戎有一支曾活动于晋南(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方国地理》),武丁之后西移至郦山,又西至羌水流域的羌氏城(史念海:《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1期),与周人结成联。戎胥轩既属亲商的嬴秦族人,又与申侯的祖先有婚姻关系,奉商王命率领一支嬴秦族人去周人的西边活动是完全可能的。这大概就是晚商时西迁到陕、甘一带的一支嬴秦族人。
邹衡先生在《论先周文化》一文中认为:卜辞中的砜氏族和金文中的砝氏族,很可能就是秦的祖先费、蜚之类。他发现有出自陕、甘一带的广折肩罐上亚字框中有鸟下加手的捕鸟形族微,其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善于捕鸟的氏族。古者以官职为氏,那未,此氏族必定会有一个善于捕鸟的祖先,曾经充任过商朝或其以前的鸟(或鸟兽)官,而他的子孙又住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先周文化地域内。说至此,人们不难把这个氏族和秦的祖先联系起来。(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328页)这一支秦的祖先很可能是戎胥轩所率的嬴秦族人。戎胥轩一支大约在周季历时移居周的西面,但他们没有得到发展,似乎不久就从历史上消声匿迹了。文献中不见戎胥轩西迁后的子孙活动的记载。这样的遭遇不难理解,他的同族在商纣摩下那样得宠,他不免要受到西伯昌的猜疑或嫉恨,很可能在文王翦商时把他们的首领翦除了。其氏族成员免不了入境隋俗,年代经久,自然也就是逐渐被当地同化,成为当地的居民了,因而在商末,陕西的砝族使用先周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秦的祖先本来起源于东方,后来为什么又到了西方,在这里似乎已得到了说明。(同书上329页)
蒙文通先生力主秦人来自西戎说,重要根据就是申侯这段话。他认为胥轩曰戎,自非华族,此秦之父系为戎也。首先,这是对《秦本纪》的断章取义。《秦本纪》对秦世系从女修、大业、伯益、大廉、孟戏中衍、中、蜚廉等的记述比较清楚而蒙先生不采用,却从里面挖出申侯之言从而把戎胥轩定为秦人父系始祖,这样的取舍是不严肃的。按《秦本纪》戎胥轩绝不是秦人的始祖,而且他的名字没有列入秦祖世系,他是秦人的中那一门的人不得而知,也无法证明后来建立秦国的秦襄公是他的后裔,他居西戎绝不能说明嬴秦族是西戎。其次,戎胥轩有人解作是由其担负的职务取得的名号,本义盖指以兵戈卫护国君所乘车辆。(严宾:《秦人发祥地刍论》,《河北学刊》1987年6期)即使胥轩曰戎,胥轩是名,戎为周人所加,也不能肯定他必然是西戎。戎不一定表族属,也常用来示鄙薄、敌视之义。如周人骂商人为蠢戎、戎殷(马非百:《秦始皇帝传》第9页),绝不能证明商人就是西戎或起于西戎。如果真是胥轩曰戎,也是周人对戎胥轩敌视的表现。
四、周公东征对战俘的安置武王灭商后二年而死,成王即位时年幼,其叔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代成王当国不满,遂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及东方诸侯,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周叛乱。在东方的秦人显然也是积极参加。在周公东征过程中,坚决反周的秦人受到沉重的打击。《孟子?滕文公下》云: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戳之,灭国五十。如前所推测的,秦人祖先蜚廉在霍太山殉死可能是有意迷惑周人的假象,实则潜逃回东方老家——秦,在那里组组织反周活动,参加的可能有恶来的后代及原居秦地的秦人。蜚廉兵败而被赶到山东半岛海滨,终于被杀。
《方鼎》铭云:
隹(唯)周公征伐东夷,丰白(伯)、专古(薄姑)咸。公归,荐于周庙。戊辰,(饮)秦。……
这是说,周公征东夷,东夷的丰伯、薄姑等国君都被死。周公凯旋归来,在周都的宗庙里向祖宗献俘。于戊辰这天,用秦地出产的清酒举行饮酒之礼。这里所谓秦无疑指河南范县之秦,秦酒亦东征中的掠获之物。这说明周公东征的兵锋确曾到过秦地。
周对东方经过多年的大事挞伐,终于平息了叛乱。战后周朝统治集团对战俘的处理,主要采取迁出原地的办法。其中一部分强迫迁到成周洛邑,见《尚书?周书?多士篇》所述;一部分则被迁到宗周京畿地区,大抵相当今陕西关中,直接受王室的监视和役使,成为周王室的宗族奴隶。《逸周书作雒解》载: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三年,又作师旅,殷大震溃。……凡所征熊、盈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西周时在今陕西关中带毕字的地名很多。最著者有毕国,原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封国,其地包括今西安市西北和咸阳原的大部分毕陌、毕程、毕郢等是它的异名;有毕原,司马迁在《周本纪》赞语中说:毕在镐东南杜中。据卢连成调查:毕原在今西安市西南,镐京东南长安县祝村、郭杜镇一带,是西周天子陵寝区;(卢连成:《西周丰镐两京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有毕道,毛诗传云:毕终南之道名。九毕可能是在毕原、毕道、毕国及其附近设九个或许多新邑,以安置俘虏,派官监督管理,使其为王室服役。九毕的分布已无法一一考知,在今蓝田县地的弭邑应属九毕之一。先后在蓝田县发现弭氏铜器十多件,其中两器的铭文最为重要。
《师酉簋》铭文:玉呼(乎)史(墙)册命师酉:癣(嗣)乃且(祖)啻官邑人、虎臣:西门夷、砣夷、秦夷、京夷、身夷、新。……
《询簋》铭文:今余令女(汝)啻官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秦夷、京夷、秦夷、砣夷、师侧新、□华夷、由□夷,砥人,成周走亚、戍秦人、降人、服夷。……
西犬丘是西汉陇郡西县的治所,应有故城遗址。《水经?漾水注》云: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大骆犬丘之地即此。《读史方舆纪要·秦州·西县城》云:即所谓西犬丘也,非子始都此。西县城在西汉水南,今甘肃礼县境内。有人考证;西犬丘城邑,在今礼县盐关堡东南2.5公里的西汉水南岸。(徐日辉:《新版〈辞海〉中西垂、西犬丘释文疏证》,《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这与《水经注》的记载相合,故城遗址还在寻览中。
附庸是西周封土的一个等级,封地不超过五十里。《孟子?万章下》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非子所封的秦,在今甘肃秦安县郑川。据《水经?渭水注》载:(清水)又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西历秦川,川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辞海》秦川条云:今甘肃清水县境内,后川河谷地,因川内有故秦亭为秦国祖先非子封地而得名。何双全根据《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木板地图》推定:在今甘肃秦安县郑川,图中有亭形建筑标记,很可能就是秦亭。秦安县金析成纪县及清水县一部所置,秦安县之秦亭与《水经注》中秦谷、故亭是一致的。但秦邑、秦亭之名不始于非子,而是恢复伯益原在东方的封地名,即移用今河南范县的秦邑、秦亭之名。可见到非子手里秦人才真翻身了,有了不足五十里的封邑,恢复了嬴姓以及对嬴姓的祭祀。至此秦人才摆脱了受压抑的地位,而被周王室当作保卫西垂的力量加以利用。据考:西周王畿分为相互连接的西都王畿和东都王畿两部分,西都王畿以宗周为中心,南抵汉水之阳,东与成周王畿相接,西达甘肃天水一带。(吕文郁《两周王畿考》)所谓周的西垂当指今甘肃天水一带,为周王室直接控制范围的西部边垂。
穆王西征犬戎之后,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周本纪》),西戎与周王室的对立就公开了。在斗争中得到好处的秦人,自然就受到西戎的敌视,其中以犬戎、猃狁对秦人占据的西犬丘攻击最烈。秦人在保卫西垂的战斗中,真是不惜牺牲,浴血奋战,周王室对秦人也愈加信赖和支持。非子三传至秦仲,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即消灭了居住在犬丘的大骆和成的后代,周宣王封秦仲为大夫,授命讨伐西戎,结果秦仲被杀。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庄公。宣王利用他们的复仇情绪,给庄公兄弟五人七千兵,命他们讨伐西戎。经过激战,宣公终于把西戎打败,收复了犬丘。宣王重赏了庄公,把大骆之族的地盘犬丘划归他们所有,并册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周代贵族职官公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第二级,按大夫食邑(《国语?晋语四?文公》),大夫世袭地享有自己封地的收入,除向王室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定的军役、劳役外,其余全部归他们享用。西垂大夫应是以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为食邑,治所在西犬丘,所以西犬丘又名西垂。
惟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驭(朔)方严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擒,余命妆御追于砩,汝以我车宕伐严允于高陶,汝多斩首执讯。……
李学勤先生认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秦庄公名其。先秦时不字常用为无义助词,所以簋铭的不其很可能便是文献里的秦庄公。铭文大意云:严狁侵扰周朝西部,周王命伯氏和不其抗击,进追于西。西即西垂,也就是秦汉陇西郡的西县。不其随伯氏对严允作战得胜,伯氏回朝献俘,命不其率领兵车继续追击,搏战之中多有斩获。(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第9期)。
从庄公起秦邑移居西犬丘。庄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死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于是带兵攻打西戎,把继承权让给其弟襄公。襄公二年,西戎围攻犬丘,世父进击西戎,被西戎俘虏。过了一年多,西戎才送回世父。襄公七年春天,即公元前七七○年,周幽王因宠褒姒戏诸侯招来大乱,西戎中的犬戎与申侯攻打周朝,杀幽王于骊山下。襄公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平王感激他,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并说:只要你能把西戎赶跑,岐山以东直至丰水就统统赐给你。到这时,秦才成为一个受封的诸侯国。
五、余论关于秦人的族源问题,历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分为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东来说,一种主张西来说。我在本文中申述了秦人自东向西迁徙的过程,当然对东来说笃信不疑,而对西来说持否定态度。但我希望这个讨论能够继续下去,以期最终取得符合历史真象的结论。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我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有两点不可忽视:
首先,研究秦的族源不可忽视《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这是司马迁根据秦人官方的史书《秦记》参之以《左传》、《国语》、《世本》等写成的,其所排秦人建国以前的世系及史迹,在甲骨文、金文中已能找出一部分佐证,有学者认为秦在非子以前的祖宗世系是伪造的,到非子居犬丘以后才是信史,秦人可靠的活动都在西方,由此得出结论秦人本来是西方戎族的一支。这说法是不正确的。周孝王封非子时就提到非子的远祖伯益,以上八条卜辞说明秦人在商代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蜚廉、恶来保商反周有大量文献记载,难道这都是伪造吗?我认为还是用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好,用考古资料印证和补充文献记载,用文献记载鉴定和解释考古资料,在没有充足证据时,不要轻率地把《秦本纪》中的记载定为伪造或伪托。
再者,应该把秦族的渊源与秦文化的渊源区分开来,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秦族的渊源是指以秦国君主为代表的秦国统治民族的族源,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嬴秦族的初祖、族体的形成、繁衍、荣枯、世系、迁徙,与其他族的关系、文化特征等。秦文化则指春秋战国的秦国及秦王朝时期境内的文化,包括其统治民族和许许多多被征服民族的文化,还包括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应研究各种文化因素的异同及接触过程中的互相吸收、融合、同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秦人在非子时有人估计有二、三万之众(林剑鸣《秦史稿》第34页),庄公时宣王给了七千周兵,秦襄公立国后依靠周余民及周俘后裔的支持发展起来,以秦国君主为代表的秦族在秦国始终只占少数,而秦国统治的区域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直到秦孝公时还有戎狄九十二国(《后汉书?西羌传》),举其大者至少有八族,即砧诸、绲戎、翟、、大荔、义渠、衍、乌氏,这八族盛时都比秦族人多,秦国把这些民族征服后,一直采取从其俗而长之(《汉书?西南夷传》),即不改变他们的风俗,文化以至社会组织。所以秦杂戎狄之俗(《史记?六国年表序》),商鞅变法时致力于改变戎狄之教(《史记?商君列传》)是毫不奇怪的,这些都是研究秦文化内涵的宝贵资料,然而,这些材料与秦族起源无关。考古学家叶小燕撰《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是对数百座秦墓进行综合研究的好论文,但概括全文的观点是秦之先起于西北,文中的论据就是死者头向西为主,可能寓意他们来自我国西部。但作者没有确定这些头向西的墓主的族属,墓主尚不是秦族而是西戎某族,其头向西与秦的族源有什么关系?此文若是论秦文化则可,尚旨在论证秦之先起于西北,则有结论与论证脱节之嫌。对于有争论的学术问题,判断其价值的主要根据是看论者阐明观点的论据是否确凿,是否能用不可动摇的论据去证实其观点。光有观点而无论证,或观点与论证脱节,或证明观点的论据不足为据,那种观点也就成了空话。
1、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出土物,为秦鸟图腾崇拜提供许多实物证据。在青铜器的纹饰上表现出不少秦人自己的特征,突出鸟形象即为其显例。大堡子山秦先公西陵的发现,不仅用实物肯定了秦人鸟图腾崇拜,并进而有力地支持了秦人东来说。
2、根据对秦国墓葬的考古发掘,人们发现,秦人葬俗与中原地区的传统葬俗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墓的朝向。先秦时代,中原地区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而秦人葬俗是西首而葬,即墓形往往呈东西方向,死者头向西(多数偏西北)。考古学界对于无墓道的竖穴墓习惯上以头向作为墓向,但是,秦公陵园经钻探和发掘已经证明32座大墓的主墓道都在墓坑东端、全部朝向东方。著名的秦始皇陵根据道墓和兵马桶的位置判断,也是朝向东方的。据有人统计,关中地区已发掘的秦墓,墓向东方的占80%以上。
3、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考证,认为秦人与东方的殷人、夷人都起源于玄鸟陨卵的神话传说,即有着共同的鸟图腾崇拜。还有,秦人祀少敖之神,传说少敖赢姓祖,居于东方。因此认为,正因为秦人起源 于东方,东方是他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所以他们才会对东方具有这种特殊的感情。
4、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之中的第三神就是兵主,祠蚩尤。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五次率领千乘万骑巡行东方,到海滨琅琊祭祀日神,并为徐福由此东渡求仙药而祈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第五次东巡的路上,时年50岁。
西戎,本为古代西北方戎族的总称,各个时期实指的对象不同。晚殷时代中居西戎,指居於商都西面晋南一带的戎翟聚居区。陈梦家说:在武丁卜辞中所见的多方与诸国,尤其是与商王国敌对的方国,多在晋南即汉代的河东郡,一部分在上党郡。此两区,和商王国的王都及田猎区以太行山为分界。自武丁至文丁,殷的主要敌人在此。这些部族有些一直保持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即殷以后称为北戎、北蛮、赤狄的;有的则混和了不同程度的中原文化,或其社会已进步到高一级的形式。如姜氏之戎、蛮方、鬼方、猃狁等。中之居西戎,就是杂居在这些对商王国时叛时服的部族之间,对他们进行监视和控制,其居地就是商王国的西垂。
中的儿子蜚廉和孙子恶来,都是殷纣王的宠臣。中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由于蜚廉、恶来保纣最力,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他们助纣为虐的事。《史记?殷本纪》:纣又用来恶,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苟子?成相》:世之灾,嫉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吕氏春秋?当染》:殷纣染于崇侯、恶来。武王伐纣时,恶来率兵守卫商都,兵败被杀。《尸子》云:武王亲射恶来之口。这大概是由于恶来的颃强抵抗而遭到的报复。当时,蜚廉奉命率兵守御北方,以对付土方(居今山西、河北北部)、鬼方(居今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等族的进犯、他从北方归来,闻商朝已亡,不能当面向纣王汇报,便在霍太山(今山西霍县东南)筑起祭坛,向纣王的在天之灵举行报祭。祭后为商朝殉死,就葬在霍太山。这是《秦本纪》所记,与《孟子》云驰蜚廉于海隅而戳之不同。或许蜚廉葬霍太山是制造假象以麻醉周人,实际他跑回东方老家,潜伏起来待机反抗。
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仍留在霍太山一带,投降了周朝。季胜的儿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垂青,成王把他安置在皋狼(今山西离石县西北有皋狼故址),人们唤他宅皋狼。孟增的孙子造父是著名驾车能手,曾给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视,又回头去东南平息徐偃王叛乱,每天赶车驰驱一千里。穆王按功行赏,把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封给他,造父遂以赵为氏,他的后裔后来建立了赵国。所以人们说秦赵同祖。
犭严狁怎么打出来
《塞上曲》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
山西有哪座城市将来可以超越太原?
一般来说省会城市就是这个省发展最好的城市了,除非就是其他城市真的就是太过于优越才会超越,就像是山东省的青岛和烟台,济南虽然发展也是非常好的,但是终归比不上青岛和烟台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 旅游 资源丰富,而且经济也是非常的厉害,所以济南超不过这两个地方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目前看山西来说还是没有这样的城市的。最起码光是经济现在太原还是山西的第一。
要说是很有可能的那就一是大同二就是运城,这其中大同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比运城好,但是运城的位置真的是很好了,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盐运之城,地位非凡,到了现在也是中原地区很是不错的一个地方,离得其他两个省会城市也不是很远,所以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当然大同也是非常不错的,煤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还有现在越来越优越的 旅游 条件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收入除此之外山西就没有别的城市能够和太原有这样的一比了。
当然就目前来看还是太原的发展要好,比竟是山西的中心城市,而且这几年发展也是非常的不错,地铁的修建让城市更加的便利,要想富,先修路,更是有西南环线还有太原南站的建立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太原的发展更加的活络,所以太原也真的是不容小觑啊!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今天我们来看看山西2018上半年各市GDP排名情况。
Top1太原,17298亿元,山西省会,既有被岁月重新雕琢的古老石窟,也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各种寺院,还有繁华的“迎泽大街”和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范例奖”的汾河公园等。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Top2长治,7263亿元,古称上党,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 历史 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市区内留存有古上党郡署大门上党门和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中轴线长408米的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2017年,长治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Top3吕梁,6901亿元,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申全境而得名。吕梁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环绕。面积21140平方千米,人口38789万,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山西排名靠后的城市:
Top10忻州,4224亿元,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险关要塞,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 旅游 资源独具特色,面积2515万平方千米,人口31553万,下辖1区、1县级市、12县,拥有“摔跤之乡”、"中国八音之乡"、“中国杂粮之都”等称号。着名景点有五台山、禹王洞、南禅寺等。
Top11阳泉,3179亿元,城市依河而建且城区附近有很多重工厂,是个典型的滨河工业城市。不过 阳泉 虽说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但是市中心附近的环境很佳,河滨的广场、充满绿意的小山、惬意的公园。阳泉市郊则工业城市味十足,不少工矿企业,一片片的生活区,有些地方还有种老苏联城市的味道。
对于山西的城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评论。
全国除过西藏没去过,其他省我都去过(包括港澳台)。外省人对山西的城市印象,除过太原,就是大同,其次吕梁(《吕梁英雄》的推广),其他城市别人听也没听过。大同虽然经济现在不行,但大同 历史 悠久,当过都城(北魏)。加上,耿市长对大同的改造翻修,让大同名气高涨,知名度很高。这几年大同布局就是融入京津冀,大张 大西高铁就可以说明。大同现在城市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布局就说明大同要大发展,把城市做大做强。大同去过N多次,不论是五星级酒店数量还是城市建设规格,还是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全省绝对排第二。其他市与其无法比肩。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目前就是省内老二,长远看大同地位会更加坚实,绝对的山西副中心城市。
答案:大同
未来只有怀仁市可能超越省城太原市 原因: ①怀仁市现在是县级市,属朔州市,山西省各大越市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其它原因不可避免,必将发展迟缓,甚至倒退。
②怀仁市有优越的区位优势,紧邻的大同市经济发展速度全国倒数第一,不久以后,必将划归怀仁市。
③新的怀仁市成立后,会成为朔州市的中心,由于怀仁市有深厚的 历史 底蕴,朔州市会撤销,怀仁市取而代之。
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不好说,但是国内是有案例的,地市级城市超过省会城市的也有很多,只是目前山西很难做到,不过也存在这么几匹黑马。
第一个是运城,运城是山地唯一的三线城市,当然也可以看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运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地势相比于其他地方非常的平坦,运城是连接北京、河北、山西和陕西的主要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地理优势。而且,运城紧靠西安,可以享受到西安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
第二是大同,大同是山西的塞北明珠,是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起到了连接北京和北部内蒙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这样的交通优势尚未体现出来,而且大同附近缺乏大的城市群带动发展。
第三应该是晋中了,晋中是晋商发源地, 旅游 业非常的发达,来山西看大院寻晋商去晋中就可以了。
如果给予运城和大同新的大的政策支持,超越太原也不是不可能。山西其他地市,应该没有很强大的实力挑战太原的位置,就不去说明了。
最有可能的是长治。主要依据有四方面:
1 房价 。经过2019年的快速上涨,长治的房价实际上已经基本太原持平。尽管有许多专家认为高房价可能会透支掉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机会,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北上广深离谱的高房价始终没有阻挡住资源和人才飞蛾扑火般的投入热情。而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几百元一平米的房价不要说吸引外来资源进入,就连本地的年轻人流出也拦不住。在如今的中国,房价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城市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2 经济实力 。长治的GDP总量占据山西第二已经好多年,尽管其他地市曾经多次缩少差距,但始终难以超越。从数据看,长治的经济总量尽管与太原有不少的差距,但并不能完全排除赶上太原的可能。长治的民营企业在山西也处于领先地位,振东制药等上市企业在山西处于优等生行列。
3 自然环境 。长治无疑是全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洪涝灾害几乎没有。周边的河南、河北,省内的临汾、运城、晋城、太原,夏天都没有长治凉爽;大同、忻州、朔州冬天又冷的出奇。山西普遍缺水,可长治是山西唯一的富水区,没有充足的水量,城市的发展前景肯定受限。
4区位优势。太原周边的晋中、吕梁、忻州、阳泉,大量资源和人口流向太原,超太原根本不可能。最近省里确定大同、长治和临汾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同离北京近,目前尚处于资源被北京虹吸阶段,享受北京的资源外溢估计要到牛年马月了。临汾和长治差不多,离大城市都比较远,既享受不到大城市的资源辐射,也不至于被大城市虹吸。但临汾的体量不如长治,国企和民营企业总体实力也不如长治。
由此可见,将来如果有城市超过了太原,那只可能是长治。
有留意山西省城市GDP排名的小伙伴们会发现,在2017上半年生产总值上看,吕梁同比增长95%,增长速度明显比长治和太原要快很多。由此看来,如果吕梁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在不久将来必定有很好的发展,到时超越长治,成为山西省的第二大经济强市,从而紧逼太原,与其争夺山西省的经济龙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吕梁这座城市不仅经济强大,好玩的景点自然也不少,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
北武当山风景不错,锻炼身体的好地方。视野很开阔,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这里道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峰顶建有真武庙,据古碑记载,创建于唐时,重修于明季。
碛口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以“西湾民居”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
庞泉沟位于方山县城以北30公里处,是以保护国家一类野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现有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两千多只。
酒都杏花村始建于南北朝,是融“酒、诗、书、画、景”的现代酒城。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良好。这里的建筑多为仿古样式,最值得一提的是酒史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酒为主题的博物馆。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4平方公里。境内自然风光俊奇秀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是一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 旅游 胜地。
“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最佳观景点为马家畔。晋西高原,峰峦如涛,绵延不绝。黄河巨浪,呼啸而过,逝者如斯,亘古不息。
吕梁这座城市地大物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煤炭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应有尽有!最后,弱弱的问你们一句:你们认为未来,在山西省最有可能“爆发”成为“黑马”的城市会是哪座城市呢?会是吕梁吗?
哪座城市也超不过太原!
从全国的大格局来说,太原地处京昆、青银、呼南三条国家高铁通道的交汇处,及京昆、青银、二广三条国家干线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是省内唯一处在六向国家高铁通道、六向国家干线高速的城市。在全国性交通方面的优势远超省内其他地市。对于无优良深水海港的内陆省份来说,陆路交通的通达性、便利性与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性。
从省内来说,山西乃表里山河,左拥太行右揽黄河,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呈人字形分布的七个盆地里。其中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盆地为“人”的一“撇”,长治、晋城盆地为“人的一“捺””,而太原恰好处在“人”的交点处。除了这七大盆地外,在太行山西麓还分布着盂县、阳泉、平定等数个小盆地或谷地,这些小盆地和谷地支撑起了一个地级市阳泉;而在吕梁山西麓,以三川河谷地为依托,出现了吕梁市。连接阳泉和吕梁的交通干线,正好与山西“人”字形骨架的交点处相交,形成了“大”字形交通格局,而那个交点正好就是太原。
太原处在山西的自然地理中心,地缘板块中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作为天生的山西中心,在省内是不可能出现能与太原相提并论的城市的,除非某个城市像北魏的大同那样成为首都。
所以,在山西省内,不存在出现能与太原展开竞争的城市的可能,更不会出现某个城市超过太原的可能。只会出现太原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事实上,现在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太原在省内的经济占比正在持续提高,太原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也远超其他十个地市。
与周边城市相比,太原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隔壁的石家庄,快于西安济南,与郑州基本相当。在在全国所有城市的经济排名中,2000年太原是第77名,今年预计是第51名或50名,是全国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全国所有城市的规模排名中,上个世纪太原是22个特大城市之一,今天太原仍然是全国前22大城市之一,并无变化。
不同的是,1983年以后其他城市吞并了周边大量的县,而太原一直保持着1971年形成的辖区。这导致今天太原仍然是全国前22大城市,但太原的郊县人口却只比乌鲁木齐和拉萨高,居全国倒数第三,而且郊县人口仅略多于拉萨(拉萨50多万,太原66万),而成都的郊县人口超过1000万,石家庄超过800万,哈尔滨超过600万
至于省内城市,第二大城市大同城区人口120万,长治和阳泉都是70来万,晋中不到60万,临汾、运城、晋城、朔州在40-50万,忻州30来万,离石20来万。差着好多个级别不说,发展速度更是远慢于太原。完全没有可比性。10个地市能保持住太原的差距而不要被落的太远就不错了。要知道太原在省内的占比正在持续提升中。换句话说就是10个地市和太原的差距正在持续拉大。
太原现在缺的仅仅是就和其他省会城市那样把周边的县市划进来。也就是晋中市和吕梁市在太原盆地上的那些县市,包括榆次和榆社。当然晋中市也就该撤销了,东部四县归阳泉就一切OK了。
山西的大同市,临汾市、运城市、阳泉市、晋中市。
山西有哪个城市在将来发展中可以超越太原呢?
山西省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摇篮之地,据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因位于太行山之西,简称“晋”,又称“三晋”。地处中国华北,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接河南,北靠内蒙,处于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为15,6700平方公里。山西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的面积占了全省的80%以上。其中省会城市是倾全省之力发展的太原市,另有10个地级市。
按照常见的城市发展指标GDP来看,在2019年的全省各市GDP排行榜中:
太原402851亿,增速66%
长治16211亿,增速6%
运城1563亿,……63%
吕梁1512亿,………57%
晋中1460亿,……63%
临汾1453亿,……6%
晋城1362亿,……65%
大同1319亿,……67%
朔州1062亿,……65%
忻州1001亿,……54%
阳泉719亿,……5%
从去年的GDP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名的太原市绝对是一家独大,不仅经济总量大,而且增速也是不错的,是排名第二名长治的两倍半,与同样有着悠久的 历史 大同市比起来是其三倍,加上太原又是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 社会 活动的中心,有着省内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山西又属于中西部地区,煤炭能源的价格的持续低迷,而作为全国能源主要供应基地的山西省又不得不顾全大局的情况下奉献着,省内其他城市想要超过太原市的话,至少30年内没戏。
运城是地级市吗
运城市是地级市。
截至2018年,山西省内辖11个地级市: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
扩展资料
运城的历史沿革
唐尧建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的都城均在运城。
商为九州中央冀州之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公元前1525年,祖乙自相迁都于耿(今河津)
春秋时统属晋国,晋献公于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魏国都城在安邑。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
北魏孝昌中置唐州,治所白马城(今临汾尧都区)。
唐为河东道,辖山西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区,治所河中府(今永济)。
北宋时期运城为陕西路永兴军路,治所京兆府(今西安市)。
宋为河东路,辖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区,至金朝未变。
元、明、清与临汾同为平阳府,治所平阳(今临汾尧都区)。
民国三年至十九年,运城、临汾及石楼、灵石、交口同属河东道。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运城,辖安邑、襄陵、汾城、万泉、荣河、临晋、猗氏、曲沃、翼城、解县、虞乡等20县。
1949年,运城、临汾及石楼、交口成立晋南行政公署,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晋南区。
1950年,原陕甘宁边区晋南区的运城、临汾晋南28县正式划归山西省,成立运城专区和临汾专区,运城辖1镇17县。
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
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按原建制划分为运城、临汾两个地区。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地级运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级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城
关于“读书偶得:运城、临汾原名太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