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何理解?(金钢经经典语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何理解?(金钢经经典语句)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1    点击:  393 次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何理解?

网上有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何理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金钢经经典语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出自《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参考资料:

金刚经(佛典)_百度百科

金钢经经典语句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出自《金刚经》第十四品,原文如下: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世间事,发生多有因缘。

金钢经经典语句如下:

相信对佛教有些了解的人,对《金刚经》并不陌生。《金刚经》全文五千多字,是大乘般若体系的核心经典,与《心经》一同是开启众生智慧的法宝。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讲“无相”而不讲“空”。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开悟后,我们拥有全部世界。

《金刚经》为在愚痴颠倒中的众生指明了一条彻底的道路:不执着。只要对一切的现象不再执着,一切外界的对象就不会再对你构成不确定,甚至威胁,你也不会再有不安、担心、害怕、恐惧和焦虑。

如同《心经》中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本篇文章,小编就该经中的6大名句,为大家阐释,若有解析不到位,大家多多指正。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之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这句“无住生心”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这句话可以说是整部金刚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偈语,突显了《金刚经》所要表达的“无相”思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和合而生所产生的现象;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有情世界皆为无常,人生百年,弹指即过,荣华富贵,更是过眼云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只要众生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许多人认为我们肉眼看到的就是实相,其实是执着了。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火水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五所不在。

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见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着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金刚经全文解释

世间事,其发生多有因缘。

第一次礼读《金刚经》已是十来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一同门师妹,能流利背诵《金刚经》, 可她诵读《金刚经》似乎读偏了,读得灰心寂灭,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为解此困惑,我第一次认真全头到尾地读了这一经典,当然其间参照大德高僧的释义来读,否则我根本理解不了这一经典。

我没读得灰心寂灭,相反通读后有种“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喜悦和舒朗。

《金刚经》被誉为群经之首,诸佛之母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但如六祖说法:“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其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念念不忘于经书同样是着相

《金刚经》要众生破相除执,就是不要“有病”,如果读经把得觉得灰心寂灭,一切都没意义,那也是种病,是“空病”。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作如是观。

有很多人看到别人在读佛经就会投以异样的眼光,都会想着这人是不是受到打击从而灰心寂灭想出家。

这种想法错了 ,用正确的打开方式读经,不管是对个人身心调御或对人思维的澄澈来讲都大有益处。

之前听过个《金刚经》讲座,师兄说,不同的人,有三种不同的观照角度:

大多数人,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世界

少部分人,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源头

极少的人,是站在源头看世界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世界 ,你看到的只能是人云亦云的现象;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源头,你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站在源头看世界,则世界无需观照就向你朗现,此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以,如能坚持诵读《金刚经》, 则无功性心的受持最终可能收到功利性的回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文及解释(28-32)

2008-03-05 18:02:57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社会·杂谈分类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解释须菩提,如果菩萨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七宝世界用来布施。又如果有人,知道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话,就得以安忍於无上正等正觉心,这位菩萨胜过前位菩萨所得的功德,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菩萨不受福德,这话怎麽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的福德,不以为真实有,不贪恋执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麽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解释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的意思怎麽样?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为什麽呢?如果只单纯的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以为它是实有的,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例。为什麽呢?佛举说微尘众多,是要我们透过最小单位的物质--微尘,知道它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微尘,便可直观它的实相,微尘众便是如来。世尊,如来举说三千大千世界,是要我们透过最大单位的物质--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世界,而直观它的实相,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来。为什麽呢?须菩提,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就是执著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须菩提,众缘和合的现象,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不可说的一种现象。但是凡夫只贪恋执著在现象上。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利益一切众生之我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众生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这种人了解我所说的义趣吗?世尊,这种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义趣。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直观它的实相--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於一切法,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照见,这样的信解,不执著任何什麽相。须菩提,所说任何什麽相,如来说就是虚幻的任何什麽相,只是名叫做任何什麽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任何什麽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麽,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如而不动。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意思?

大意: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都是像梦等(六个比喻)一样非实有的,学者应该常作这样的观察。

法:可以简单理解成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法”是无所不包的,没有什么不是“法”。

法有两种:有为法,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有所作的,从因缘而有的,有生灭或生异灭的,它是息息流变的,无常的。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都叫有为法。

对于“有为法”,佛作了六个比喻:梦,幻,泡,影,露,电  

梦:指睡觉时,由于各种意识和感受,而编织成似是而非的梦境,不是真实的。

幻:指幻师利用术法变化出的各种幻相,虽然可见可闻,却不是真实的。

泡:指下雨时,水上刹那即灭的浮沤 。

影:光线被物体障碍引起的黑影。

露:就是水汽因遇冷而凝成的小水滴。露到天明后,温度稍高就立刻消灭。

电:指阴电阳电相磨触时,引起的光闪,也是刹那过去而不暂住的。

这六个比喻,解释一切法的无常无实

“如泡、如露、如电”这三个比喻一切法的无常。

“如梦、如幻、如影”这三个比喻一切法的虚妄不实。

虽然一切法是无常无实的,是空无自性的,但确实是可见可闻的,

从因果施设来说,即空的假名有,不能说无;

从自性不可得说,即假的自性空,不能说有。

所以要观假名的如幻而理解空性,离一切相,才是般若的正观。

所以佛才教导说“应做如是观”。

求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含义?

对于《金刚经》这四句经文的理解,答案有很多。但不外乎此说:“一切都是虚无的。转瞬既失,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漫消逝最终空空如也”。

而我的看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是指万事万物都有他(她、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但在时间的流逝中,所有有形的物体带给我们的感觉,有些像很美的梦幻,有些如泡沫,脆弱易碎;有些似朝阳的露水,又如天空的闪电,存在只不过刹那间,失去却什么都不能留下。所以我们无论面对什么都要留存做这样的观想,我们的所见所闻,是由我们的感官感觉赋予的,这些美丽美好的,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正在经历的时候,要珍惜;悲伤悲痛的,总有一天会变成过去,何必沉迷于失去的痛苦中?

就《金刚经》的这四句经文而言,能想到的真的太多了,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事什么环境,我说的仅仅是一个面。

总而言之,在我眼里,这四句经文就说着一件事:珍惜该珍惜的,执着该执着的,看破该看破的,放下该放下的。遇事要变,向着生存向着意义与快乐的人生去变,活好现世,过有意义的人生,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相遇的人们,自然能得快乐自在的生活。

关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何理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64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