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黄侃(黄侃对母亲的孝心吐血题词写母亲死后的坟墓图)

黄侃(黄侃对母亲的孝心吐血题词写母亲死后的坟墓图)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1    点击:  304 次

黄侃

网上有关“黄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侃对母亲的孝心吐血题词写母亲死后的坟墓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欲知故事烹酒,敬请关注崔黎黎

文/崔黎黎

黄侃

都说天才和疯子师出同门,此话不假。天慧者才学过人,若自恃高人一等,藐视他人,必将言行异于常人,有悖俗世,普通者观之,必将言其疯子。

民国有一狂人,打娘胎起就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而与此同时,他又恃才傲物,狂悖不驯,嬉笑怒骂任其心情,实实在在的一个任性之人。

这个人就是章太炎门生,狂妄和才学都与其师傅如出一辙的黄侃。对于这对师徒,世人常以“章疯”“黄疯”说之。

黄侃生于1886年,家学渊源,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的第十八代世孙。他的父亲黄云鹄是清廷高官大臣,官居二品,曾任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等显要职位。

黄云鹄是重臣,也是博学多才的“清”臣,不仅为官清廉,有黄青天的美称,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学术上成就颇高,集书法家、散文家、经学家等身份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不菲的知识财富。

黄侃家族照

成为这样一位才学丰厚之人的儿子,可想而知,黄侃启蒙的门槛是有多高。

而且黄侃是他父亲的老来子,是黄云鹄67岁高龄时,他宠爱的妾室所生。百姓疼幺儿,黄侃自小便由黄云鹄亲自栽培,悉心教导他的学业,极其用心。

再加上黄侃天资聪颖,3岁可以尝试背诵唐诗宋词,5岁就能将《史记》、《汉书》从头背到尾,7岁学会作诗,9岁便能读《经》等高深学说,神童的称号家喻户晓,让黄云鹄对这个小儿子更加宠爱。

黄侃《隶书页》

黄侃自小便生活在周围人仰慕的目光中,虽然在13岁那年父亲去世后,他和身为妾室的母亲周氏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但高傲和不屈早已经长在了他的骨子里,一时的落魄反而让他立志考学在族中立足。

不负他神童的称号,黄侃15岁便考取了秀才。后因清廷灭亡,废除了科考制度,黄侃科举之路被断,又考入了湖北文普通中学堂为第一期学员。

黄侃同阶段的同学大都是后来响当当的历史名人,有宋教仁、董必武、郑江灏等人,他们都献身革命,为中华民族奉献了毕生力量。

黄侃后在父亲生前好友张之洞的帮助下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师从刘师培、章太炎,成就了师徒三人“国学大师”的美名。

章太炎

黄侃虽有天生的慧根,但在治学上也从未懈怠,他涉猎极广,在文学、哲学、书法、经学等方面都造诣极高,颇有其先父的博学之风。

他虽是一个不积口德,行为狂妄之人,但是在学问这一块儿却是相当严谨。在别人都称他为大师的时候,黄侃却从不轻易受其名,著书立说以扬名立万。

他曾扬言“年五十,当著书。”在他看来,人不到半百,自己都没活明白,怎能胜任著书立说的重任?

如此看来,黄侃是把学问看得极为神圣的,轻易不敢留下自己的学识被后人评说。

黄侃书法篆书

不过造化最是弄人,可能黄侃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年50之际,吐血而亡,不知在临终那一刻,有没有曾后悔自己此生未完成著书立说之愿?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毕竟在黄侃这不短不长的50年里,要“塑造”他民国狂人的形象,实在需要一些骇人听闻的事迹。

黄侃狂人形象之一的表现,便在于他好色本性、玩弄女性。他的师母汤国梨曾说,黄侃一生结婚9次。

黄侃对女性不尊,好色成性世人皆知,曾有刊物明言: “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

黄侃正儿八经的妻子是父亲生前为他定下的旧式女子王氏,据说一次,黄云鹄的好友王鼎丞偶然读到了黄侃的诗,大为赞叹,认为此子大有可为,当下就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黄侃。

但是,黄侃对发妻并无太多感情,一个是一心只想相夫教子的旧社会女子,一个是喜欢舞文弄墨、见识了花花世界的新潮公子,两人聚少离多,还在王氏活着的时候,黄侃就偷偷和他的学生黄绍兰同居。

黄绍兰是学识渊博的才女,受过高等教育,眼界才情都远胜王氏,深得黄侃的喜爱。

虽然黄绍兰对才学深厚、风度翩翩的老师黄侃也有好感,但是碍于他已经有妻有子,不想插入他们的婚姻,便以害怕重婚罪的借口拒绝了黄侃。

黄侃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子,在得知黄绍兰毕业到上海开办女校后,又千里迢迢跑到上海专门追求黄绍兰,用花言巧语哄得黄绍兰和他的假名办理了结婚证。

黄绍兰

两人如交颈鸳鸯一般,幸福的生活了一段时间,终于等到黄侃的原配去世,两人可以正大光明在一起了。

可令黄绍兰没想到的是,黄侃此时也厌倦她了,回到北京任教后便再也没有消息。

黄绍兰独自一人大着肚子苦苦等候她自以为的丈夫归来,可是最后得到的消息却是黄侃和学生彭欣草在北京结婚的噩耗。

黄绍兰独自一人大着肚子上京苦苦丈夫哀求未果,又因为假名结婚无法通过法律状告黄侃重婚罪为自己争取权益,绝望之下,只得回到上海,后在医院生下女儿。

因为黄侃,黄绍兰不仅遭受了噬心之痛,还让家人失望,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后来章太炎的妻子汤国梨帮助黄绍兰向黄侃讨要生活费,可黄侃面对曾经的爱人,自己的亲生女儿竟铁面铁心,只漠然道,一分钱也没有,余生也不曾给过黄绍兰一分钱。

黄绍兰

本是花一般美好的女子,却因为黄侃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后黄绍兰终究过不了自己心中那一关,摆脱不了黄侃带给她的阴影,疯癫后上吊自杀。

黄侃这样的男人抛妻弃子已经上瘾,没过多久彭欣草也走上了黄绍兰的老路,黄侃再次遇上了新的真爱黄菊英。

黄菊英是黄侃大女儿黄念容的同学,常到家中串门。1919年,黄侃回武汉任教后,便与黄菊英时常见面,不知怎的,此时已经33岁的黄侃就是铁了心的看上了可以做他女儿的16岁小姑娘,还下决心追求她。

年幼的黄菊英涉世不深,哪能经受住一位情场老手的撩拨,不久便入了黄侃的怀抱,还同意和他结婚。

当时这件事情给黄侃带来了极大的名誉损伤,报纸上每天都有骂他不知廉耻的头版头条,可是黄侃竟丝毫不在意,还调笑着让学生们为他剪辑起来,以后度蜜月的时候为小妻子读一读。

黄侃不仅自己私生活不检点,还怂恿儿子和他一起做那“性情中人”。某次闲谈,黄侃问儿子黄念田:“你知道你哥哥怎么死的吗?”黄念田回答说:“不是肺结核吗?”

黄侃否认说不对,黄念田很疑惑,猜了很久,最后黄侃才解疑答惑:“是捋死的(即手*而死)。”之后黄侃又跟黄念田说:“你不要学你哥哥,你要有这欲望,你告诉我,我带你去。”之后恐觉不妥,又自言自语道:“吾父子怎好同去?”

这同去的自然是黄侃日常的风流消遣之地花街柳巷秦楼楚馆,黄侃如此好色的人物常去妓院不奇怪,怪的是他竟然意欲同自家儿子前往,这言传身教的本事实在是胜过他的老子黄云鹄。

对于黄侃的风流韵事和离经叛道之行,他的师母汤国梨是深痛恶绝,曾在《太炎先生轶事简述》中直言 黄侃是“有文无行,为人所不耻”,是“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但黄侃此人对于世人评价毫不在意,可能听闻师母对他的骂语后,还要赞叹一句点评精髓到位,堪称精辟呢。

黄侃此人恨者说其浪荡,爱者则言其真性情。他一生不畏人言,嬉笑怒骂全凭心情,而在他的真性情之下,胡适可能是他最大的消遣。

他曾在不同场合“骂”胡适,择取几段供君赏之:

除了胡适,黄侃一生还没少骂过陈独秀、章太炎,不过他骂这些人更多的是带着调侃之意,是棋逢对手的下战书式“会盟”。

黄侃此人真性情得让人头痛,常常是叫人哭笑不得。黄侃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后,与校方约法三章: 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 ,学生们戏称为“三不来教授”。

黄侃此人不慕财富权贵,也不趋炎附势,但是对于自己那点薪水却看得极为重要。有次,上课时间到了他还没去上课,学生报告教务处,教务处见是黄侃这尊大佛,知道准是哪儿又惹到他了,于是只得好言相劝,上课时间到了,该上课了。”可黄侃不为所动,冷眼道:“时间到了哦,钱还没有到呢。”

原来是黄侃不满学校拖欠薪水,故意为之,在教务处答应带领薪水后,黄侃才施施然往教室走去。

黄侃一生学问不菲,但人情世故不佳,常常因为真性情,坏脾气得罪许多人,临终才意识到,不免懊悔,只得告诫后代:“ 冤枉过一世,脾气太坏,汝曹万勿学我 。”

黄侃此人此生大节不亏,治学严谨,除了他喜欢玩弄女人这一点,看他的狂放不羁,也算一个可爱之人。

黄侃对母亲的孝心吐血题词写母亲死后的坟墓图

黄侃黄侃曾在北京师范大学、金陵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任教,在经学、文学、哲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他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被称为黄门侍郎。  黄侃的作品 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黄侃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书。这句话半个世纪后还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他治学严谨的证明。黄侃生前,章太炎曾多次劝他著书立说,但黄终不为所动。  怎么评价黄侃 狂狷,孤傲,疯子,名士,好游历,好读书,好骂人,桀骜不驯,不拘小节,性情乖张,特立独行黄侃留给后人一串关键词和趣闻轶事。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黄侃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黄侃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回忆黄侃骗婚黄绍兰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 *** 之尤的衣冠禽兽, 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

黄侃,湖北蕲春人,民国时期著名国学大师。苏因为疯疯癫癫被称为“黄疯子”。然而,他是一个伟大的孝子。1898年,黄侃的父亲黄云谷在青川搞盐茶道,因病在家中去世。黄侃当时13岁。黄侃的生母是周茹,住在黄云家的侧房,但在蕲春,这种习俗是看不起嫔妃的。十几岁的时候,每天晚饭后,黄侃都会弄一头毛驴,让妈妈坐在上面。他领着他,走在他的大花园里,很孝顺。这也是表示他对母亲的尊重,也是对家乡人的尊重。

1908年,黄侃的母亲周茹病重,家人黄侃当时正在日本留学,准备回国养病。黄侃回国半年后,亲生母亲去世,葬在蕲春黄的祖坟里。黄侃暴跳如雷,甚至吐血。黄侃在家乡守陵时,清政府严厉逮捕革命党人。因为汉奸密报,政府派捕快抓捕黄侃,黄侃闻讯后不得不逃往日本。

黄侃回国后,还是天天惦记着母亲的坟。1912年,同时期在国外的诗人、画家苏轼应邀为孟母墓作画,并亲笔为孟母墓题词,详细描述了她的家族历史。本文约500字。一是先民从江西迁到七水上游的包茂城,描绘当地的山川;第二,描述慈母陵园的周边环境;在叙事墓志铭的结尾,休被要求在流放中作画。这篇文章解释了绘画的目的:“逃往东夷,未必能回故乡,不能回祖坟。一旦你死了,你将无法追随你母亲的春天。入夜,魂梦,山不断来,虽悲,但为丹。因请萨满人画成图,粗存轻微,认为是送。”这段描写汽车的题词,文字饱满,感情真挚,情感丰富,令人动容。公元《中国文学史》年在邻近的钱基博,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苏虽未亲临陵园,但他是按照黄侃口述的陵园地形来建造的,用的是写意手法。在这幅画中,一座拱桥横跨在一条小溪上。桥南的小溪边有三棵小树。枝叶枯萎了。其他建筑物把田野和山丘分开。桥北有一座小山,山上有石阶,顶上有孤坟,后面有墓碑,坟后有孤树,山东侧有椽子,山后有展览区。一笔带过,墓园变得冷清悲凉,梦境无尽。图的上方是“梦母墓图”的横幅,分三行。然后“曼舒曼之子五月在济钢”用赵体楷书和漂亮的字迹重绘。

黄侃请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为他的母亲画了一幅孝经,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弟子和其他人。他们题词作诗,肯定黄侃的大孝,抒发情怀。

此时,黄侃的老师章太炎也生活在日本。看到这幅画后,他为自己写了一本书,《梦里的母亲墓图》:“周琦的黄侃,少跟父亲学,多读书,多经历。他特别喜欢声音,他的书法很漂亮。他去了法国,金和宋。虽然为师礼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但是也有很多人受到了相变的启发。这对大乘佛教有好处,但对性不太好,所以你很乐意去庄周。阮籍昨天没有遵守道德准则,丧了命,流了几升血。阚的母亲,如果她像阮公。这张唱片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人们行为不端,但那些接近真相的人确实如此。如果是清秀脱俗,年轻优雅的性格,世人很难与之相比,唯恐世人忘了它的美,用一根绳子来形容,那么斯里兰卡人民自己也未必能解决。老子说:“我向来善救人,所以不弃人。“我每次跟风说话,也想做一个世界的君子。张。”章太炎把没落的晋朝阮籍比作自己的情人。其实这是对黄侃行为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一些批评的有力回应。

不仅老师为黄侃题词,黄侃的三位大师后来也为这幅画题诗:

第一首是高明体的《江申子》,有序:

齐春大师去世后,看了舒曼和尚画的孟父母亲墓,觉得很幸福。

河上的风吹落了片片帆,还有淡淡的烟笼和白云。远远望去,山外有个地方叫桂宏。千里之外,多少梦想被错过,被独自埋葬,被描绘。白琴急了,徐追着,想失声。用钳子夹住酒,还记得像彩虹一样呼吸。掉玉像,骑鹤,何处寻,问天。

在俱乐部的最后,“弟子高问了一个问题”。

宫木兰还用高明《江申子》的原曲作为标题:

墓口松柏环绕,梦不尽。对着东风摆姿势,清眼泪,做衣服。你如何限制你的仇恨?你可以画一幅画,发给你的私人朋友。姜维还记得,当年楚和石城西煞费苦心传经,一度放弃了我的诗。今天,当你放上照片,你会感受到一切。梁断,泰山腐。

在书的最后,“我尊重纪刚老师的梦想和我母亲坟墓的画面,用的是高二的原声。宫木兰”。

这两个字是作者在老师去世后加上的。后来,刘泰熙又加了一首七绝诗,说:

我也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母亲,谁在汉泉开封哀悼。

中原是孤儿很久了,没有答案。

书末“敬纪纲老师梦,母坟图。弟子刘太喜”。

这位著名的现代书法家对黄侃并不熟悉,但他读了苏的《母亲墓图》和三篇碑文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在高、龚的原调中创作了《江城子》,送给黄侃的第四子黄念香作为锦旗。

江城子

提舒曼大师为纪纲画了一幅母亲的梦墓。

浅浅的山丘和草地覆盖着天鹅绒。触动我的心,道路是沉重的。感情上,笔底说楸树。在这一天遇见你爱的人,等待你的梦想。图中有一个声音。这篇文章献给世界。没有办法朝圣。春水同样悲伤,它在漂浮。孟思的坟墓在哪里?雾蒙蒙的。

这四个人写的诗,既赞美黄侃,也赞美黄侃的孝道。他们真诚感人。

黄侃的孝心在日记里也能看出来。1922年9月12日的日记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愿望:“慈母放弃这种侵略已经一百天了。”七年追魏三十,有举弓之德,肝腑崩毁。菅直人十三岁的时候很孤独。他的母亲周太太在他二十三岁时出生。今天他妈妈也考完了,菅直人永远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人。吴虎很痛苦!同年十月五日,有人记载:“中秋。”当地的习俗是一年有三个节日,分别是隋朝、初五和中秋节。入乡随俗,吃了送了。但是,端阳晒太阳的时候,老亲坐下来,看见菅直人磕头;中秋节,老人躺着,看不到阚磕头。年龄序列如驰骋,世界在变。'



民国狂人黄侃:结婚9次,抛妻弃子上瘾,扬言50着书,却吐血而亡

欲知故事烹酒,敬请关注崔黎黎

文/崔黎黎

黄侃

都说天才和疯子师出同门,此话不假。天慧者才学过人,若自恃高人一等,藐视他人,必将言行异于常人,有悖俗世,普通者观之,必将言其疯子。

民国有一狂人,打娘胎起就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而与此同时,他又恃才傲物,狂悖不驯,嬉笑怒骂任其心情,实实在在的一个任性之人。

这个人就是章太炎门生,狂妄和才学都与其师傅如出一辙的黄侃。对于这对师徒,世人常以“章疯”“黄疯”说之。

黄侃生于1886年,家学渊源,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的第十八代世孙。他的父亲黄云鹄是清廷高官大臣,官居二品,曾任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等显要职位。

黄云鹄是重臣,也是博学多才的“清”臣,不仅为官清廉,有黄青天的美称,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学术上成就颇高,集书法家、散文家、经学家等身份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不菲的知识财富。

黄侃家族照

成为这样一位才学丰厚之人的儿子,可想而知,黄侃启蒙的门槛是有多高。

而且黄侃是他父亲的老来子,是黄云鹄67岁高龄时,他宠爱的妾室所生。百姓疼幺儿,黄侃自小便由黄云鹄亲自栽培,悉心教导他的学业,极其用心。

再加上黄侃天资聪颖,3岁可以尝试背诵唐诗宋词,5岁就能将《史记》、《汉书》从头背到尾,7岁学会作诗,9岁便能读《经》等高深学说,神童的称号家喻户晓,让黄云鹄对这个小儿子更加宠爱。

黄侃《隶书页》

黄侃自小便生活在周围人仰慕的目光中,虽然在13岁那年父亲去世后,他和身为妾室的母亲周氏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但高傲和不屈早已经长在了他的骨子里,一时的落魄反而让他立志考学在族中立足。

不负他神童的称号,黄侃15岁便考取了秀才。后因清廷灭亡,废除了科考制度,黄侃科举之路被断,又考入了湖北文普通中学堂为第一期学员。

黄侃同阶段的同学大都是后来响当当的历史名人,有宋教仁、董必武、郑江灏等人,他们都献身革命,为中华民族奉献了毕生力量。

黄侃后在父亲生前好友张之洞的帮助下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师从刘师培、章太炎,成就了师徒三人“国学大师”的美名。

章太炎

黄侃虽有天生的慧根,但在治学上也从未懈怠,他涉猎极广,在文学、哲学、书法、经学等方面都造诣极高,颇有其先父的博学之风。

他虽是一个不积口德,行为狂妄之人,但是在学问这一块儿却是相当严谨。在别人都称他为大师的时候,黄侃却从不轻易受其名,着书立说以扬名立万。

他曾扬言“年五十,当着书。”在他看来,人不到半百,自己都没活明白,怎能胜任着书立说的重任?

如此看来,黄侃是把学问看得极为神圣的,轻易不敢留下自己的学识被后人评说。

黄侃书法篆书

不过造化最是弄人,可能黄侃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年50之际,吐血而亡,不知在临终那一刻,有没有曾后悔自己此生未完成着书立说之愿?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毕竟在黄侃这不短不长的50年里,要“塑造”他民国狂人的形象,实在需要一些骇人听闻的事迹。

黄侃狂人形象之一的表现,便在于他好色本性、玩弄女性。他的师母汤国梨曾说,黄侃一生结婚9次。

黄侃对女性不尊,好色成性世人皆知,曾有刊物明言: “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

黄侃正儿八经的妻子是父亲生前为他定下的旧式女子王氏,据说一次,黄云鹄的好友王鼎丞偶然读到了黄侃的诗,大为赞叹,认为此子大有可为,当下就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黄侃。

但是,黄侃对发妻并无太多感情,一个是一心只想相夫教子的旧社会女子,一个是喜欢舞文弄墨、见识了花花世界的新潮公子,两人聚少离多,还在王氏活着的时候,黄侃就偷偷和他的学生黄绍兰同居。

黄绍兰是学识渊博的才女,受过高等教育,眼界才情都远胜王氏,深得黄侃的喜爱。

虽然黄绍兰对才学深厚、风度翩翩的老师黄侃也有好感,但是碍于他已经有妻有子,不想插入他们的婚姻,便以害怕重婚罪的借口拒绝了黄侃。

黄侃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子,在得知黄绍兰毕业到上海开办女校后,又千里迢迢跑到上海专门追求黄绍兰,用花言巧语哄得黄绍兰和他的假名办理了结婚证。

黄绍兰

两人如交颈鸳鸯一般,幸福的生活了一段时间,终于等到黄侃的原配去世,两人可以正大光明在一起了。

可令黄绍兰没想到的是,黄侃此时也厌倦她了,回到北京任教后便再也没有消息。

黄绍兰独自一人大着肚子苦苦等候她自以为的丈夫归来,可是最后得到的消息却是黄侃和学生彭欣草在北京结婚的噩耗。

黄绍兰独自一人大着肚子上京苦苦丈夫哀求未果,又因为假名结婚无法通过法律状告黄侃重婚罪为自己争取权益,绝望之下,只得回到上海,后在医院生下女儿。

因为黄侃,黄绍兰不仅遭受了噬心之痛,还让家人失望,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后来章太炎的妻子汤国梨帮助黄绍兰向黄侃讨要生活费,可黄侃面对曾经的爱人,自己的亲生女儿竟铁面铁心,只漠然道,一分钱也没有,余生也不曾给过黄绍兰一分钱。

黄绍兰

本是花一般美好的女子,却因为黄侃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后黄绍兰终究过不了自己心中那一关,摆脱不了黄侃带给她的阴影,疯癫后上吊自杀。

黄侃这样的男人抛妻弃子已经上瘾,没过多久彭欣草也走上了黄绍兰的老路,黄侃再次遇上了新的真爱黄菊英。

黄菊英是黄侃大女儿黄念容的同学,常到家中串门。1919年,黄侃回武汉任教后,便与黄菊英时常见面,不知怎的,此时已经33岁的黄侃就是铁了心的看上了可以做他女儿的16岁小姑娘,还下决心追求她。

年幼的黄菊英涉世不深,哪能经受住一位情场老手的撩拨,不久便入了黄侃的怀抱,还同意和他结婚。

当时这件事情给黄侃带来了极大的名誉损伤,报纸上每天都有骂他不知廉耻的头版头条,可是黄侃竟丝毫不在意,还调笑着让学生们为他剪辑起来,以后度蜜月的时候为小妻子读一读。

黄侃不仅自己私生活不检点,还怂恿儿子和他一起做那“性情中人”。某次闲谈,黄侃问儿子黄念田:“你知道你哥哥怎么死的吗?”黄念田回答说:“不是肺结核吗?”

黄侃否认说不对,黄念田很疑惑,猜了很久,最后黄侃才解疑答惑:“是捋死的(即手*而死)。”之后黄侃又跟黄念田说:“你不要学你哥哥,你要有这欲望,你告诉我,我带你去。”之后恐觉不妥,又自言自语道:“吾父子怎好同去?”

这同去的自然是黄侃日常的风流消遣之地花街柳巷秦楼楚馆,黄侃如此好色的人物常去妓院不奇怪,怪的是他竟然意欲同自家儿子前往,这言传身教的本事实在是胜过他的老子黄云鹄。

对于黄侃的风流韵事和离经叛道之行,他的师母汤国梨是深痛恶绝,曾在《太炎先生轶事简述》中直言 黄侃是“有文无行,为人所不耻”,是“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但黄侃此人对于世人评价毫不在意,可能听闻师母对他的骂语后,还要赞叹一句点评精髓到位,堪称精辟呢。

黄侃此人恨者说其浪荡,爱者则言其真性情。他一生不畏人言,嬉笑怒骂全凭心情,而在他的真性情之下,胡适可能是他最大的消遣。

他曾在不同场合“骂”胡适,择取几段供君赏之:

除了胡适,黄侃一生还没少骂过陈独秀、章太炎,不过他骂这些人更多的是带着调侃之意,是棋逢对手的下战书式“会盟”。

黄侃此人真性情得让人头痛,常常是叫人哭笑不得。黄侃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后,与校方约法三章: 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 ,学生们戏称为“三不来教授”。

黄侃此人不慕财富权贵,也不趋炎附势,但是对于自己那点薪水却看得极为重要。有次,上课时间到了他还没去上课,学生报告教务处,教务处见是黄侃这尊大佛,知道准是哪儿又惹到他了,于是只得好言相劝,上课时间到了,该上课了。”可黄侃不为所动,冷眼道:“时间到了哦,钱还没有到呢。”

原来是黄侃不满学校拖欠薪水,故意为之,在教务处答应带领薪水后,黄侃才施施然往教室走去。

黄侃一生学问不菲,但人情世故不佳,常常因为真性情,坏脾气得罪许多人,临终才意识到,不免懊悔,只得告诫后代:“ 冤枉过一世,脾气太坏,汝曹万勿学我 。”

黄侃此人此生大节不亏,治学严谨,除了他喜欢玩弄女人这一点,看他的狂放不羁,也算一个可爱之人。

黄侃的作品 怎么评价黄侃

黄侃  黄侃曾在北京师范大学、金陵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任教,在经学、文学、哲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他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被称为黄门侍郎。  黄侃的作品 黄侃着作甚丰,其重要着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着》等数十种。  黄侃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着书。这句话半个世纪后还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他治学严谨的证明。黄侃生前,章太炎曾多次劝他着书立说,但黄终不为所动。  怎么评价黄侃 狂狷,孤傲,疯子,名士,好游历,好读书,好骂人,桀骜不驯,不拘小节,性情乖张,特立独行黄侃留给后人一串关键词和趣闻轶事。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  黄侃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  黄侃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回忆黄侃骗婚黄绍兰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 之尤的衣冠禽兽, 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

关于“黄侃”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650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