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网上有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苏格拉底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2.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3.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截止2022年3月29日,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身贫寒,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警示名言
1、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2、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3、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4、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5、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的论。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转到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原则,整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这样,苏格拉底就把目的论当成了他的世界观。 用目的论来说明世界,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希腊哲学正是从苏格拉底开始,自然哲学中决定论的宇宙观为目的论的宇宙观所代替。目的论的提出,在于对世界的统一性,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及自然中谐调的现象等作出哲学上的解释。这种解释力图克服自然哲学中的机械决定论,宇宙运动的循环论,和把精神、意识现象统统归结为物质的组成方式不同的片面性观点,同时也力图克服智者们不重视研究原因,把一切都看成相对的、主观的、可怀疑的错误观点,这在认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苏格拉底对世界统一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解是错误的,具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 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宇宙都服从一种目的、一个“好”的原则。这是由于神的存在和神的力量才把世界万物设计得如此之好,如此完满无缺,并且追求着最好的目的,从而使世界成为一个有秩序、有意志,且发展得愈加完好的统一整体。从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到主张目的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再到承认作为最高目的的神的存在的有神论,这是苏格拉底世界观的基本面貌。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思想,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并对中世纪的哲学和神学,乃至近代哲学和科学都发生过不少的影响,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重要理论。 美德论。苏格拉底既然把世界归为一种善的目的,且认为这是由神决定的,那么研究自然对人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而且,干涉自然的事,就是对神的不敬。这样,苏格拉底就主张从新方向和用新方法来研究哲学。于是,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出了这样的哲学口号:“知道你自己。”这构成了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主张,同时也标志了古希腊哲学史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在苏格拉底的思想里,所谓“知道你自己”就是要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自己的心灵,认识人事中的善和心灵的善,改善人的心灵,从此出发,苏格拉底建立了他的美德论和方法论。 在苏格拉底时代,智者运动使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全面的崩溃。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普遍的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如什么是勇敢、美、正义等等。对话者都以这种和那种特殊的事例来回答,均被苏格拉底所否定。他说,我不是要你回答这一种美或者那一种美,而是要你说明美之所以为美,即美自身。所以,苏格拉底所追求的不是关于“美的事物”、“正义的事物”这类具体知识,而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所寻求的“美自身”、“正义自身”,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无穷无尽,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有关苏格拉底的经典故事(4个)
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还有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古希腊中的三位贤者,可见苏格拉底在教育方面有何等伟大的贡献,他们师徒三人还被人们称之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可是这样的伟人,在当时腐朽封建的社会中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最终他被判以死刑,因为被当时的法庭认为侮辱雅典的神明,而且他引进的新神理论会腐蚀当时青年们的思想。
这样的判决在现在看来相当可笑,让青年更加进步居然变成了荼毒青年的思想,虽然他到最后有逃跑的机会,可是他仍然选择放弃,即使他的国家这样对他,他仍然爱着这个国家,他认为如果自己逃跑了,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正因为这样的家国情怀,他选择饮下毒汁而死。
学习者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民众的家中,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则是助产妇,他母亲的职业为他后来的“助产术”教育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五官堪堪算是端正,嘴唇十分肥厚,眼睛也很突出,整体的身材非常矮小,可是在这样毫不出色、甚至说有些丑陋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神圣的心。
当时的雅典,可以称之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苏格拉底所生活的时期正是伯利克利所领导的盛世,当时全世界有名望、有思想的人们都在向雅典聚集,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智者,才让雅典有更为自由的辩论舞台,可以说,如果你想和人有所交流,探讨自己的观点的话,那么去雅典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年轻时候的苏格拉底就十分热爱学习,他对于知识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苏格拉底曾经向当时有名的学者普罗泰格拉求学,后来又在女智者狄俄蒂玛手下学习,在这之后他说自己有了“灵迹”的跟随。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求十分严格,他坚信,不断磨练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只穿着一件非常寻常的单衣,而且也不怎么穿鞋子,在饮食方面没有丝毫的讲究,只要能让自己填饱肚子就可以。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物质诱惑,会让自己无法安心下来研究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他只潜心做自己的研究,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在他的关心范围之内,甚至自己的生平乃至思想都是由自己的弟子所记录下来的。
他的这种思想,也引导了后世的无数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假如你是一个同时代的雅典人,你会发现,无论在什么时候你见到这位伟人,都能够感受到他是真正活到幸福之中,这样的思想境界,着实让人感到敬佩。
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是真正通过自己学习,获取许多知识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深刻研究了荷马史诗,并且学习了父亲的雕刻手艺,在30岁的时候,他成为一个不收任何报酬的教师。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种种作为感到十分满意,他自封为神赐予整个雅典的礼物,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人生存在的意义就是与人讨论问题,他一辈子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外生活的,在街上遇到人就探讨各种问题,他的涉猎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在政治哲学上要学习,甚至是寻常人的生活技能上,他都不乏学习的兴趣。
慢慢地,在不断的谈话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所有人都是无知的人,如果想要让一个人学习,那么就要让他自己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是多么的无能,然后以这样极端的刺激方式刺激他们,想要不断地发愤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助产术教育模式,为后世的整个教育学奠定了一个夯实的基础。
苏格拉底说: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人在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时候是十分痛苦的,如果一位孕妇在生孩子的时候,没有人帮助的话,那么极有可能遇到危险,这和人们获得新知识是一样的,如果他们在产生新思想的时候没有被人正确的进行引导,那么他非常容易在某个时间段导致自己的精神死亡,而精神死亡的外在表现就是走上了一条邪路,他把自己比喻成助产士,这也就是说他要引导所有的青少年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即使这一个过程会让青少年们十分痛苦。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苏格拉底就非常虔诚地定义了教师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牛氓是一个害虫,它们吸食家畜的血液,危害家畜的生命健康,可是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牛虻,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那么就有必要也有义务让雅典变得更好,雅典是一匹骏马,但是现在吃的多了消化不良,整体变得肥胖,它跑不起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个牛虻来刺激他,苏格拉底不断地批判着雅典,他把批判雅典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知道身为一个牛虻,有无数的正常人想让自己死去,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仍然万死不辞,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所以你看,即使苏格拉底是一个流氓,他也是一个神圣的流氓。
爱智慧
正因为苏格拉底有种种神圣的所作所为,他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智者,面对这样的生活,苏格拉底感到十分幸福也十分满意,因为他每天都能够与其他有智慧的人共同探讨问题,苏格拉底最为主要的贡献是在于伦理道德、教育学还有政治方向上的种种思想和作为。
苏格拉底时刻提醒着自己身边的人们,让他们明白,万事万物都有道理,我们在生活的时候,一定要过有道理的生活,他把哲学这一个十分难以理解的学科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爱智慧”。
他一生都在推广这个观点——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也点明一个人最大的智慧是什么: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他是一个十分诚实的人,也是一个极其谦逊的人,他无时无刻都为自己感到骄傲,而感到骄傲的原因竟然是自己无知,他无时无刻的都在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人们应该承认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少,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事物还有许多。
苏格拉底并不是单纯的文人墨客,他不仅在政治哲学这一系列文字上有巨大的成就,他这一生中参军过三次,在每一次的战斗中都表现得十分顽强,这也是人们敬佩他的原因,身为一个文人,在战场上还能如此英勇开挂,怎么不让人产生敬佩之情?
创新神
雅典一味发展文化不发展军事,带来的后果就是被斯巴达人踏平,雅典虽然也尝试着进行反抗,可是无奈之下,还是接受了来自斯巴达的征服者,从此之后的雅典,再也不可能恢复曾经的繁荣。
苏格拉底看到了接下来的混乱,于是,他下定了决心要改变现在的社会情况,他认为雅典之所以陷落,是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他要查出雅典这一个城市真正的病因是什么。苏格拉底看穿了当时的人们信仰的神明,其实无法提供给人们有益的帮助,他明白人们信仰神明是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心灵寄托,那么,如果有一个良性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岂不是更好?
说干就干,于是他就引入了一个新神,这一个神是道德的生命,是智慧的生命,是所有理性的象征,他把这一个神明称之为宇宙理性的神,这一个神也是苏格拉底一辈子的追求,他明白自己身为有限生命的人类,永远无法引领世人达到“理性”这一步,于是,他便把这样美好的愿望,寄托到了这一个由本人亲手创造出来的神明身上。
这一个神明,这一个理想,正是对于善的最终追求,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到最终的善良。在他的新神明思想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有爱心有理性,那是因为人类得到了这一个神明的偏爱,人类的理性与善良其实都是神性的一部分,而灵魂的最终本质就是理性与善良。
同时在这个新神的思想中,他仍然不忘记时刻警醒人们的论点,那就是,人类一定要明白自己多么无知,所以在新神思想中他时刻强调人们注意,虽然你有理性,你有智慧,但是你这一点小小的智慧是无法与神灵相媲美的。
所以,这样的新思想,也就从侧面变成了对于人类认知自己无知的教导。苏格拉底的这样种种作为,也让他被当时重新归为奴隶主民主制度的雅典统治者判为蔑视传统神明、引进新兴神明、腐化当时青年等一系列十分可笑又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他被判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十分热爱自己的故乡,对于神明也有着万分的崇敬,他是一个坚定的信仰者,他认为,自己不能够让雅典的法律失去公正性,失去权威性,自己落到这个下场,那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某件事,同时,如果自己马上要面临死亡,那么自己就不能够抗拒,因为这是神灵对于自己的召唤,既然神明在召唤自己,那么为什么要抗拒死亡的呢?
有许多人笑话他,笑他执迷不悟,笑他太过顽固,笑他不懂人心,笑他像一个傻子一样,可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伟人,伟人和寻常人是不同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在判决苏格拉底的整个过程中,整个事件都显得十分悲剧,一方是追求真理的伟人,他的一生都未不断地追寻知识,不断试图让整个国家变得更为美好,但是另一方是所谓的民主自由的雅典统治者。他们这两方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对于雅典统治者来说,有这样一个宣扬自己思想主张的人是不能被留下来的,因为他极有可能为整个城邦带来可怖的变动。
没有统治者甘于接受变动,安定与稳定才是当时的雅典所需要的,而对于这样一个伟人来说,他并没有做错任何的事情,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善这个世界,正因为是这样没有对错的斗争,才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悲剧。
结语: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亡之后,都有许多人追寻着苏格拉底的步伐,同时也有一大批人在反对他的思想,这也能说明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
他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的本质在于辩论,在他死亡之后的那么多年,还有人为他的思想进行着辩论与探讨,可以说他为后世的哲学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种种行为、种种语言都不是由自己所记录的,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载下来并流传于世的,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苏格拉底的行动和思想是在学术界最具有讨论价值的一个研究课题。
苏格拉底是一个勇者,也是一个智者,他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神明赐予雅典的礼物,他无惧无畏,为整个国家献出了生命,他有逃跑的机会,可是仍然选择死亡,而原因竟然是为了维护要杀死他的这个国家法律的权威。
面对死亡,他没有丝毫的恐惧,安静又缓慢地躺到床前,面带微笑地前往了死亡之地。
苏格拉底是一个至死都要追求真理的神圣之人,在历史的地位上,西方的苏格拉底几乎可以与东方的孔子平行,同时,哲学家以及历史学家们,把苏格拉底生活的这个时代称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可见苏格拉底之伟大。苏格拉底真正做到了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柏拉图选集》,《克堤拉斯篇》,《智士篇》参考资料:
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是什么?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 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
“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
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
“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幺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
“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苏格拉底说:
“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国!”
选 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
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分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幺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它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愁 人
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幺老是不快活,有什幺不顺心的事吗?”
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幺时候能得到它们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幺不高兴的事呢?怎幺还是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
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
“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幺能够享受欢乐呢?”
头 发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
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
“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苏格拉底说:
“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幺用?”
远 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
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
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幺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 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
“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认为万物的存在是因为有人在感受它。如果没了人的感受,什么都不存在了。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广义的唯心主义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请问苏格拉底的三个思想主张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苏格拉底的三个思想包括智德合一、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上同样主张有教无类,要求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
一德性是一个人宝贵的生活经验,它是知识的一种;二德性是一个人积累的处世哲学,它是知识的一种;三德性确保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正确性,它是知识的安全门。
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673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
-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