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太保太师的区别(太师、太傅、太保具体是什么官职-)
-
太傅太保太师的区别
网上有关“太傅太保太师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太师、太傅、太保具体是什么官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者区别于官职不同、职位高低不同、作用不同。
1、官职不同:太傅、太保、太师是不同时期设置的官职,太傅、太保在商周时期就已设置,太师在汉代以后设置。
2、职位高低不同:太傅在职位等级上高于太保,太保高于太师。
3、作用不同:太傅在朝中具有辅佐皇帝的作用,而太保主要是用来辅导太子。
太师、太傅、太保具体是什么官职?
1、太师历朝都是最大的官(或最高的加官),一般不掌实权。但也有个别掌权的。比如《封神演义》中的闻仲闻太师,纣王也要敬畏他三分。还有三国时期的董卓,也自封为太师,总揽朝政。到唐朝时,这三个职务都没落得差不多了,只是地位和品级很高。这种虚衔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2、太傅不是太子的老师,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傅一般给在文上面有建功立业的老臣。像《寻秦记》种的项少龙,他就是秦始皇的师傅,被封为太傅。
3、太保主要是给在武方面有建树的人。例如鳌拜便被封为少保(少师、少傅、少保地位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4、历朝历代这三个职位都是至高无上的,自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下来后,这三个职位一直是正一品(唐朝宰相为正二到正三品,清朝宰相是从一品)。这些官职虽然至高无上,但是没有什么实权,相当于现在的县里面,县长老了,就退到人大主席(中国是一党委二人大三政府)。
太师太傅太保的区别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皇帝的老师
太师兼文武,太傅主文,太傅主武
太师历朝都是最大的官(或最高的加官),一般不掌实权。但也有个别掌权的。比如《封神演义》中的闻仲闻太师,纣王也要敬畏他三分。还有三国时期的董卓,也自封为太师,总揽朝政。到唐朝时,这三个职务都没落得差不多了,只是地位和品级很高。这种虚衔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太傅不是太子的老师,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傅一般给在文上面有建功立业的老臣。像《寻秦记》种的项少龙,他就是秦始皇的师傅,被封为太傅。
太保主要是给在武方面有建树的人。例如鳌拜便被封为少保(少师、少傅、少保地位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历朝历代这三个职位都是至高无上的,自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下来后,这三个职位一直是正一品(唐朝宰相为正二到正三品,清朝宰相是从一品)。这些官职虽然至高无上,但是没有什么实权,相当于现在的县里面,县长老了,就退到人大主席(中国是一党委二人大三政府)。
太师 太傅 太保 都是 正一品,但是他们具体从事什么 工作
太师、太傅、太保的区别为:来源不同、地位不同、职责不同。
1、来源不同:太师起始于殷纣之时,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太保西周始置。
2、地位不同:太师为六卿之首,到明清是一种“加官”,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品级是正一品,一般极少授予大臣。太傅位次太师,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太保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3、职责不同:在明清之前,太师多为辅佐皇帝行政的官员,也是皇帝的老师。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太保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古时三公介绍
商朝: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周朝: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朝: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也是副丞相,品秩为两千石,银印青绶。
汉朝: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太师、太傅、太保的官职是什么?
太师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宋史百官志载“太宰,一人。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秦、汉、魏不常置。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盖古之太师也。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
明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太师和太子太师的区别
太师属“三公”之列 隋唐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太师 太傅 太保为“三师”。根据旧唐书 新唐书记载唐初只设有东宫“三师三少”未设“三孤”,“三师”为贞观11年复置。宋朝复称“三公”但并未设“三孤”。明时复置“三孤”。
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元 明 清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正第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
从第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
正第二品
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上柱国。(勋官。《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
从第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扬、幽、潞、陕、灵。)大都护、(单于、安西,已上职事官。)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官。)
正第三品
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旧班在左相上,《开元令》移在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班正四品上,大历二年升。)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自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事官。)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武德令》,礼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贞观年改以民部次礼部,兵部次之。则天初又改以户部次吏部,礼部次之,兵部次之。)太子宾客、(旧兼职无品,《开元前令》定入官品也。)太常卿、宗正卿、(天宝初升入正三品也。)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旧班从三品,广德年升。)内侍监、(唐初旧制,内侍省无三品官,内侍四员,秩四品。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艺承恩遇,特置内侍监两员,秩三品,以授之。)中都督、上都护、(已上除八大将军,并为文职事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散官。)冠军大将军、(武散官。)怀化大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上护军。(勋官。)
7
回复1楼2009-04-05 09:54举报 |我也说一句
121.204.59.* 从第三品
御史大夫、(旧班在秘书监九卿下,《开元令》移在上。)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入正三品。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旧雍、洛长史从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也。)五大都督府长史、(旧从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大都护府副都护、(旧正四品上,《开元令》加入从三品。)亲王傅、(巳上并职事官。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为武,余并为文。)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开国侯、(爵。)云麾将军、(武散官。)归德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护军。(勋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长史、司马,九年省也。)
正第四品上阶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正四品下阶,《开元令》加入上阶也。)尚书左丞、(永昌元年进为正三品,如意元年复旧。)吏部侍郎、(武德七年省诸司侍郎,吏部郎中为正四品上。贞观三年复置侍郎,其吏部郎中复旧为五品下。)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府率、中州刺史、军器监、(武德初为正三品,七年省,八年复置,九年又省,十年复置北都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武德令》统军正四品下,后改为折冲都尉。《垂拱令》始分为上中下府,改定官品。自此已上职事官。率及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正议大夫、(文散官也。)开国伯、(爵。)忠武将军、(武散官。)上轻车都尉。(勋官。)
正第四品下阶
尚书右丞、(永昌元年进为从三品,如意元年复旧。)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上。《贞观令》,一切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职事官。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也。)通议大夫、(文散官。)壮武将军。(武散官。)
从第四品上阶
秘书少监、八寺少卿、殿中少监、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内率、监门副率、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内侍、大都护亲王府长史、(已上职事官。府率、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太中大夫、(文散官。)宜威将军、(武散官。)轻车都尉。(勋官。)
从第四品下阶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上州别驾、(已上职事文官。《武德令》,上州别驾正五品上。二十三年为长史,前上元年,复置别驾,定入从四品也。)中府折冲都尉、(武职事官。)中大夫、(文散官。)明威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从事中郎,九年省。)
回复收起回复2楼2009-04-05 09:55举报 |我也说一句
121.204.59.* 正第五品上阶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武德令》,从五品上。《贞观令》,加入正五品上,五年又加入四品。如意元年复旧也。)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会昌县令、(武德元年,敕万年、长安令为正五上。七年定令,改为从五品。贞观初复旧也。)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府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事、(《武德令》,正五品下也。)军器少监、太史少监、亲王府典军、(已上职事官。郎将、典军为武,余并为文。《永徽令》,亲王典军从四品下。《垂拱令》改入五品也。)中散大夫、(文散官。)开国子、(爵。)定远将军、(武散官。)上骑都尉。(勋官。)
正第五品下阶
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药奉御、太子亲勋翊卫郎将、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已上职事官。郎将、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朝议大夫、(文散官。)宁远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军谘祭酒,九年省。)
从第五品上阶
尚书左右诸司郎中、(《武德令》,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诸司郎中正五品上。贞观二年,并改为从五品上也。)秘书丞、(《武德令》,正五品上。《永徽令》改也。)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献陵昭陵恭陵桥陵八陵令、(《武德》,诸陵令从七品下,永徽二年加献、昭二陵令,为从五品。已后诸陵并相承依献、昭二陵也。)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已上职事官。典军为武,余并为文也。)朝请大夫、(文散官。)开国男、(爵。)游击将军、(武散官。)骑都尉。(勋官。旧有太公庙令,武德年七品下,永徽二年加从五品上,开元二十四年省也。)
从第五品下阶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太子典内、(旧正六品上,《开元令》改。)下都督府上州司马、(《武德令》,上治中正五品下。贞观初改。)亲王友、(《武德令》,正五品下也。)宫苑总监、上牧监、上府果毅都尉、(已上职事官。果毅为武散,余并为文。)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并武散官。驸马自近代已来,唯尚公主者授之。奉车,有唐已来无其人。)朝散大夫、(文散官。)游击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主簿、记室、参军,九年省。《神龙令》有库谷、斜谷监也。)
正第六品上阶
太学博士、(《武德令》,从六品上,贞观年改。)太子詹事府丞、太子司议郎、太子舍人、中郡长史、(《武德令》,中州别驾从五品上,贞观年改也。)太子典膳药藏郎、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德元年敕,雍州诸县令阶从五品上,七年定令改。)亲王府掾属、(《武德令》,从五品下也。)武库中尚署令、(《武德令》依上署令,从七品下,太极年改武库令阶,开元年改中尚令阶。)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镇军兵满二万人已上司马、(已上职事官。司阶、果毅为武,余并为文也。)亲勋翊卫校卫、卫官。朝议郎、(文散官。)昭武校尉、(武散官。)骁骑尉。(勋官。)
正第六品下阶
千牛备身左右、(卫官已上、王公已下高品子孙起家为之。)太子文学、下州长史、(武德中,下州别驾,正六品,贞观二十三年,改为长史丞。永淳元年,诸州置别驾官。天宝八载停别驾,下郡置长史。后上元二年,诸州置别驾,不废下府长史也。)中州司马、(《武德令》,中州治中,从五品下,《贞观令》改。)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已上文职事官。)上镇将、(武职事官。《武德令》,从四品下也。)承议郎、(文散官。)昭武副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诸曹参军事,九年省也。)
从第六品上阶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武德令》,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贞观二年改。)八寺丞、大理司直、国子助教、(《武德令》,从七品上。)城门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武德令》,正七品上。)著作佐郎、(《武德令》,正七品下。)侍御医、(《武德》、《乾封令》,正七品上。《神龙令》,从六品下。开元改。)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署令、(武德四年进为从五品上,七年定令,复旧也。)下州司马、(《武德令》,中下州治中,正六品下。)亲王文学、主簿、记室、录事参军、(《武德令》,亲王府文学已上,并正六品下也。)诸州上县令、(已上文职事官。)诸率府左右司阶、(武职事官。)镇军兵不满二万人司马、(文职事官。)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卫官。)奉议郎、(文散官。)振威校尉、(武散官。)飞骑尉。(勋官。)
从第六品下阶
侍御史、(旧从七品上,《垂拱令改》。)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太子内直典设宫门郎、太公庙令、司农寺诸园苑监、沙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互市监、中牧副监、(已上文职事官。)下府果毅都尉、(武职事官。)亲王府校尉、(卫官。)通直郎、(文散官。)振威副尉。(武散官。)
回复收起回复3楼2009-04-05 09:55举报 |我也说一句
121.204.59.* 正第七品上阶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尚食尚药直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长史、军器监丞、诸州中县令、京兆河南太原府司录参军事、大都督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已上文职事官。《武德令》,亲王府功曹、仓曹、户曹、兵曹参军事,从五品下;骑曹、铠曹、田曹、士曹、水曹参军事等,七品下也。)中镇将、(武职事官。《武德令》,从五品下。)太子千牛、亲勋翊卫队正副队正、(已上卫官。)朝请郎、(文散官。)致果校尉、(武散官。)云骑尉。(勋官。)
正第七品下阶
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直长、太子通事舍人、内寺伯、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诸曹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录事参军事、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武德令》,别将正五品上,后改为果毅。圣历三年复置别将。)上府长史、(《武德令》,统军长史正八品下也。)上镇副、(《武德令》,从五品下。)下镇将、(《武德令》,正六品下。)下牧副监、(已上职事官。中候、别将、镇副、镇将为武,余并为文也。)宣德郎、(文散官。)致果副尉。(武散官。《武德令》又有天策上将府参军事,九年省。又有盐池盐井盐、诸王百司问事谒者。)
从第七品上阶
殿中侍御史、(《武德》至《乾封令》,并正八品上,垂拱年改。)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武德令》,从八品下也。)门下录事、中书主书、尚书都事、九寺主簿、太子詹事主簿、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长史、太子侍医、太子三寺丞、都水监丞、诸州中下县令、亲王府东西阁祭酒、(《武德令》,正六品下。)京县丞、(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奉先、会昌、太原、晋阳。)下都督府上州录事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诸曹参军事、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武德令》,正六品下。已上职事官。别将、镇副为武,余并为文。)左右监门直长、勋卫、太子亲卫、(已上卫官。)朝散郎、(文散官。)翊麾校尉、(武散官。)武骑尉。(勋官。)
从第七品下阶
太史丞、(监局同。)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御史台、国子监主簿、旧正八品,《垂拱令》改。)掖庭令、宫闱令、上署令、(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官、左藏令、乘黄、典客、上林、太仓、平准、常平、左尚、右尚、典牧。《武德令》有太庙、诸陵、典农、中尚、都水、常平。其左尚、典牧本中署,右尚本下署,开元初改之也。)诸州下县令、(天宝五载,一切为中下县。)诸陵署丞、(永徽二年加秩。旧有太庙署丞,武德为九品,永徽二年加秩,从七品上,开元年省也。)司农寺诸园、(苑副监,《神龙令》有诸副监)宫苑总监丞,下都督府诸曹参军,太子内坊丞、(旧正八品上开元初改)亲王国令、(旧规,流内正九品,太极年改。)公主家令、(旧规,流内正八品,太极年改。)上州诸参军事、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武德令》,从六品下。)诸屯监、(《武德令》有芳酝监,《神龙令》有漆园监。)诸率府左右中候、镇军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已上职事官。别将、镇副、中候为武,余并为文也。)太子左右监门直长、亲王府旅帅、诸折冲府校尉、(已上卫官。《武德令》,诸府校尉,正六品下也。)宣议郎、(文散官。)翊麾副尉。(武散官。)
正第八品上阶
监察御史、(旧从八品上,《垂拱令》改。)协律郎、诸卫羽林龙武军录事参军事、中署令、(钩盾、右藏、职染、掌治,《武德令》有衣冠署令。)中州录事参军事、太医博士、太子典膳药藏丞、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旧从八品下,开元初改。)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武德令》,从八品下,《神龙令》有库谷、斜谷、太阴伊阳监丞。)镇军不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已上文职事官。)翊卫、太子勋卫、亲王府执仗执乘亲事、(已上卫官。)给事郎、(文散官。)宣节校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典签,九年省。)
正第八品下阶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下署令、(太卜、廪牺、珍羞、良酝、掌醢、守宫、武器、车府、司仪、崇玄、导官、中右校、左校、甄官、河渠、弩坊、甲坊。《神龙令》又有干、楫二署令也。)诸卫羽林龙武诸曹参军事、中州诸司参军事、亲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参军事、(《武德令》,亲王府参军,从七品下,《雍州》行参军,正八品上。)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丞、太子内直宫门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已上文职事官。)诸卫左右司戈、上戍主、(已上武职事官。《武德令》有中镇长史。)备身、(卫官。)征事郎、(文散官。)宣节副尉。(武散官。)
“太师”、“太傅”、“太保”具体是什么官职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皇帝的老师 \太师兼文武,太傅主文,太傅主武 \太师历朝都是最大的官(或最高的加官),一般不掌实权。但也有个别掌权的。比如《封神演义》中的闻仲闻太师,纣王也要敬畏他三分。还有三国时期的董卓,也自封为太师,总揽朝政。到唐朝时,这三个职务都没落得差不多了,只是地位和品级很高。这种虚衔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x0d\太傅不是太子的老师,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傅一般给在文上面有建功立业的老臣。像《寻秦记》种的项少龙,他就是秦始皇的师傅,被封为太傅。 \x0d\太保主要是给在武方面有建树的人。例如鳌拜便被封为少保(少师、少傅、少保地位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x0d\历朝历代这三个职位都是至高无上的,自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下来后,这三个职位一直是正一品(唐朝宰相为正二到正三品,清朝宰相是从一品)。这些官职虽然至高无上,但是没有什么实权,相当于现在的县里面,县长老了,就退到人大主席(中国是一党委二人大三政府)。
国师、太师有差别吗?那太傅、太保呢?
我们都知道某名大导演被称为”国师”,我们知道有一种椅子叫”太师椅“据说以前是太师坐的,我们或许还偶尔听过天子三师的说法——太师、太傅、太保。
看电视剧多了,也常常看到身居高位的人,被称为“太师”。看到有特异能力的人,被称“国师”。太师、太傅、太保、国师,在历史上到底指的是什么?
(一)三师以及太子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是商周时候就设置的官职,当时称三公,又称古三公,以区分秦汉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古三公是周朝官员序列里,职位最高的官员。三公在周朝时候的权利很大,在天子年幼的时候,可以代天子行使掌管治理天下的权利。
特别是太师一职,商周时很对着名的人物当过“太师”,商朝纣王的时候,箕子就是殷商的太师。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太师。之后,周公旦(就是周公解梦那个周公)当过太傅,同时期辅政的召公担任太保,太公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秦、西汉的时候,太师、太保这两个均不常置。只有太傅在西汉的时候,被作为三公之上的官员被复制过。吕后当政的时候,王陵、审食其等任,之后又被废除。汉哀帝之后,又复置。东汉一朝,太傅是非常重要的官员,特别是天子年幼的时候。一般在皇帝即位的时候,会任命一位太傅——皇帝的老师,同时会录尚书事,和天子一起参与朝政的管理,权力很大。但当这一朝的太傅去世后,就不会再任命新的太傅,直到下一位皇帝即位。在职位序列上,太傅是高于东汉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
之后各朝都有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的官职,但都是虚衔,作为一个荣誉职位赐给有功劳的大臣。
太师、太傅、太保后来又被称为“三师”,名义上天子的三位老师。与之对应的有东宫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被称为“东宫三师”。东宫三师,一开始是专为辅导太子设置的,西晋时候依照周礼而设置。不过到明清以后,太子太傅等也被作为一种荣誉赐给有功劳的大臣。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太保,本来是朝廷三师的职位,在唐末五代十国的时候,被赐的太过于频繁,以至于很多人都当过太保。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个样子都当过太保,因此也被称为十三太保。之后《说唐》等演义小说的流传,随着说书先生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太保慢慢变成了绿林好汉的代名词,真是让当过太保的那些士人高官们哭笑不得。
(二)国师
和太师、太傅、太保不一样,国师完全出自另一个体系。“国师”是皇帝赐给高僧的称号。一般认为,第一个被赐为国师的是北齐的法常。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记载,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北齐文宣帝诏高僧法常入宫讲经,然后尊法常为国师。但据说同时期的北周也有国师,可见国师这个称呼之前可能就有。但最早也早不过,佛教开始盛行的南北朝时期。
不过国师这个称呼,在印度和西域流行的时间要远早于中央朝廷。在关于印度和西域的很多中国文献中,都早有国师一词出现。
南北朝之后的不少朝代,都有高僧被封为国师。隋炀帝以智顗为国师;唐高祖时的智满,被称为国师……
元代时,由于元朝对各种宗教兼容并包,元朝的佛教国师不少兼有政教的权力。对西藏有一定统治权力的喇嘛,被元朝政府多次特赐或追谥为帝师、国师等。明初,虽仍沿用元制,封喇嘛为“帝师”、“国师”等。不过明的时候较元的时候,国师的权势已经小了不少。清朝时,也有不少佛教高僧被赐为国师。
(三)总结
太师、太傅、太保同时为古三公,后又被称为三师。与之对应的有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周时候,有实权。秦汉之后,多为虚职,尊称。
太傅一职,在东汉时,位居三公之上,常录尚书事,有实权。太保在唐末,被用得太滥,应为李克用十三个义子不少被封为太保,又被称为十三太保,后逐渐成了绿林好汉的代名词。
国师一词, 源于印度西域,是皇帝赐给高僧的称号。
关于“太傅太保太师的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