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客家话与粤语的区别(广州话“蛋散”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客家话与粤语的区别(广州话“蛋散”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2    点击:  287 次

客家话与粤语的区别

网上有关“客家话与粤语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广州话“蛋散”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差别大。

外地人可能听起来很像, 事实上发音上有很大的区别,客家话和粤语说的“字”是一样的,例如都是说“屋企人” 不过字的发音差别蛮大的。

众所周知的客家文化主要遍布福建,广东和江西三个省份,而客家文化属于迁徙而来的,难免会于当地的文化有所冲突,当然也有相互促进的地方。

客家话和粤语在词汇上交集相当大,两者很多东西的说法几乎都是一致的,如粤语的“巴闭(baabai)”,客家话中是“巴贝(babui)”,意思完全一致,只是发音稍稍不同而已;部分词汇说法不一致,但跟两者共同词汇比较起来,算少数。

在发音上客家话跟粤语相对接近,粤语圆唇音在客家话里是相近的介音韵,如粤语的“香”字读hoeng,客家话读hiong,圆唇换成介音,还是比较接近。

客家话跟粤语的系词也完全一致,都是“系”,读音稍微不同:“hai、hei、he”。其他汉语分支的系词一律是“是”。从这里可以看出粤语、客家话之间的亲密关系。语法上,客家话有一些自己特有的语法,跟粤语不同,也跟其他汉语分支都不同。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分支。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而广东客家民系是保持中原古风和古音的一个伟大民系,在近代,诞生了像孙中山、叶剑英、黄镇球、谢晋元、邓仲元、张民达、黄伯韬、刘志陆、黄琪翔等一系列党政军人氏。在出外闯荡的客家人中,李光耀、他信、伍冰枝、李显龙等也创造了华人执政的榜样。

其实客家话和粤语的关系就像东北话和北京话,闽南话和闽北话的关系一样。客家话和粤语无论是语法,结构,语音,声调,词汇,80—90%一样。有的能客家话和粤语能互相听懂,客家话能用粤语方言字。

客家话很多词汇和粤语音一样,很多只是声调不同,很多词汇甚至完全一样,词汇一变客家腔一变调就成粤语了,例如:客家话的唐山同国家一变声调就变成粤语的唐山同国家了。

粤语与客家话,是广东境内最重要的两种方言,因为这两种方言的中心与主要分布地域都在广东,而且关系最为密切。据着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对基本词汇的统计_在全国七大方言中_粤语跟客家话的基本词汇最相似。

粤语与客家话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和扩展方式。粤语沿江分布,其扩展呈现推进式;客家话沿山分布,其扩展呈现散发式。因此,随着使用人口的增长与流动,两种方言在分布上便出现相互交错的情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客家语

百度百科-粤语

广州话“蛋散”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顺口溜是:噉我个癞痢和尚岂非座座都系银房。

出处是清末民初《相人歌》。

原歌词似木鱼南音词:“有话十个光头九个富,噉我个癞痢和尚岂非座座都系银房?”

意思是:正面即光头的人都有富相,反面解释即如果刚好是第十个光头的人,是穷人。反讽光头与贫富拉不上关系。

十个光头九个富是粤语俗语,同时也是一首歌曲名称,曲长总共6分06秒。这种歌曲在1999年被陶晶莹翻译为中文版,歌名改为《姐姐妹妹站起来》。

《十个光头九个富》这首歌原唱是由歌手Akinyele Adams演唱的。

十个光头九个富

英文名:Sister, Sister

歌手:Akinyele Adams

歌曲歌词

Sister of night

when the hunger descends

and your body's a fire

an inferno that never ends

an eternal flame

that burns in desire's name

Sister of night

when the longing returns

giving voice to the flame

calling you through flesh that burns

breaking down your will

to move in for the kill

Oh sister

come for me

embrace me

assure me

hey sister

I feel it too

sweet sister

just feel me

I'm trembling

you heal me

hey sister

I feel it too

Sister of night

in your saddest dress

as you walk through the light

you're desperate to impress

so you slide to the floor

feeling insecure

Sister of night

with the loneliest eyes

tell yourself it's alright

he'll make such a perfect prize

but the cold light of day

will give the game away

Oh sister

come for me

embrace me

assure me

hey sister

I feel it too

sweet sister

just feel me

I'm trembling

you heal me

hey sister

I feel it too.

求一些好看的TVB剧。要现代的,不要古装的;要搞笑的,赌剧也可以;要台词多点的,因为我想学粤语~谢谢!

“蛋散”在广州有两种含义:

1、蛋散,广东省著名的传统小吃,是以面粉、筋粉、鸡蛋和猪油搓成落油镬炸,炸到浅**时便捞起,蘸麦芽糖便可吃。

2、在粤语中即是胆小怕事或不成气候没出息的小人物,取其"不够刚硬"之特征。

广州人有春节前开油锅的习俗,炸煎堆、蛋散、油角等等,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串门做煎堆是一代老街坊的欢乐记忆

“开油镬啦!”每年年廿四,不少遵循传统的广州人仍喜欢做“油器”,即用油炸出油角、煎堆、蛋散、笑口枣、糖环、咸水角、豆沙角等食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本地家庭已不在家揉面、搓皮、包馅,而是选择到饼店购买半成品或成品,以新的方式祈求来年“油油润润,饱满富足”。

各种油炸糕点不仅香脆可口、寓意美好,而且几乎每种油炸糕点都有着独特的顺口溜。例如“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吃过笑口枣,来年哈哈笑”等。

“小时候对过年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左邻右舍互相串门,合力做煎堆。”20世纪70年代前后,街坊叶叔还是小孩子,住在荔湾区西华路,每年的年廿四、廿五,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其中,制作煎堆最让人感到“头疼”又期待。

叶叔说,制作煎堆相当“麻烦”,不仅工序多,做法也繁琐,因此邻居会轮流串门,互相帮忙制作。首先要把糯米谷爆炒,对那些无法通过高温分离的‘米花’和谷壳,全都由小孩人工分拣;大人再将分离出的米花倒入用白砂糖加水煮成的糖胶里,不断搅拌。

“最有趣的是,大人还要趁热把米花糖揉成一团做馅料。为了降温,他们先将手放进冰冷的井水中,然后赶紧揉团,但还是经常热到哇哇叫,非常搞笑。”叶叔笑着说。

做好馅料后,再用面粉和水制作面皮,将面皮包裹好馅料后,再在表面滚上芝麻,放进滚油里炸。

在叶叔看来,小时候的年味,就是左邻右舍互相串门,一边帮忙炸油角、煎堆,一边拉家常,小孩子们一起“捣乱”,还斗智斗勇偷吃。

此外,到副食品店买“冬果”也是叶叔小时候辨认新年快到的“信号”。每到新年,副食品店里会摆出几个大玻璃罐,里面装满笑口枣、牛耳朵等小吃什锦。

“老板,来半斤冬果!”的买卖声不绝于耳,只见老板一一称好,装入用油纸折成的包装袋,再用水草捆起来,小朋友就蹦蹦跳跳地甩着“冬果”回家,过年的气氛就在热热闹闹中蔓延开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蛋散

参考资料:

人民网-广州人过年必备年货有三样:煎堆、蛋散、油角

如果是想想学粤语,建议看一点生活话的剧,因为这样学习起来比较快上手。

个人推荐《同事三分亲》,很多台词都是很生活中常常用的句子,很容易学,不过 这个片有2、3百集,看你有没有那个耐性去看。

如果选择剧情好看的,最新的《学警阻击》还不错,另外,推荐一些旧片,

黄子华的《男亲女爱》 《栋笃神探》(很经典,很好看)

郭晋安《古灵精探》

《九五至尊》《女人唔易做》

《溏心风暴》《家好月圆》(剧情里有很多粤语俗语)

TVB的长剧《创世纪》 《流金岁月》 《天地男儿》

不知道推荐的这些有没有你喜欢的



客家话与白家话的区别是什么?

先说 广东有三大方言 客家话 潮州话(闽南话的一种) 白话(即粤语)

广东是没有人会说有广东话 的 广东话就包括这三种

但是很多人不了解 就把白话(粤语)说成是广东话了

客家话和粤语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客家人的历史 一下子也说不清

上面有人已经详细介绍了

客家人 是古代中原因为战乱 迁徙到南方的汉族人、

所以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客家人的方言是 客家话

客家话 很多保留了唐朝和汉朝的汉语

所以专家说 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一般以广东梅州市梅县的为标准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 福建 江西 广西 四川 湖南 台湾 香港

已经海外有很多客家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和国际广播电台有客家话对外广播、

主要为祖国统一服务的

客家人的民居 围龙屋很出名

外国人研究 的 把客家人说的很好

特别说到客家女性时夸的很好

为什么客家话很像粤语

其实客家话和粤语的关系就像东北话和北京话,北京官话和晋语(有入声的官话),闽南话和闽北话的关系一样。

客家话和粤语无论是语法,结构,语音,声调,词汇,80-90%一样。有的能客家话和粤语能互相听懂,客家话能用粤语方言字。

客家话词汇大部分和粤语一样:嫲嫲 系 谂 唔 无 冇 俾 睇 揾 着衫 企紧 系 咩 嘢 食 饮 瞓觉 乜 谂住 颈渴 唔使 喇 激气 着数 得闲唔单止 同 好攰 吹水 扮嘢 巴闭 嗮 对唔住 唔好意思 做乜盖 有冇食饭 人工 出粮等等,太多了,写不完。

相似到 香港粤语方言字词,客家话 也可以用,冚 揸 等 语序,结构,语法 都基本差不多,都是汉族方言所以差不大。拖长音的那些客家话好像是梅县一带的。能看懂能通。

客家话很多词汇和粤语音一样,很多只是声调不同,很多词汇甚至完全一样,词汇一变客家腔一变调就成粤语了,例如:客家话的唐山同国家一变声调就变成粤语的唐山同国家了。

有点像山东话和北京话,俺士扇董滴,我是山东的。

以下这段是客家话,不是粤语,你可能会误以为是粤语,听不懂客家话的,看也能看得懂:

以下可以看出语法结构的相似度。

客家话:崖(我)谂住下昼去行街,呢D几多钱啊,崖(我)想买?喺乜良豪纸啊呢只中意冇?畀多几只好冇,崖畀晒你啦,嗨佬,咸家铲,唔冇多过头,多过头冇鬼用啊,吊你,食屎啊你,食多啲几只畀埋你,休下息啦黐线,明仔系咩写紧作业啊,支笔畀埋你,部车,本书几好睇窝,睇下先,稳乜嗨啊稳,你系唔系饮烧酒啊,晕酡酡,唞气都唔顺。唔冇喐,有乌蝇头上锡霓(你)。

潮汕话是闽南话的次方言,闽是福建的简称,福佬话,所以和粤语差比较大。

客家话。潮汕话。粤语。这三种话,差别都很大吗?

让一个没学过外语的中国人听法语和德语,大概会觉得两种语言听起来都是叽里咕噜的鬼话。同样道理,多数北方人对“广东话”的印象就是“一种我听不懂的话”。其实,广东的汉语主要分为三类: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分别为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三种方言在历史上进入广东的时间和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广东方言分布,其中橙色为粤语,绿色为客家话,红色为潮州话。来源:《中国语言地图集》。

从广东方言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粤东临海是潮州话的天下,粤东北山区则以客家为主,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大部则是粤语的大本营。

那到底哪种方言才是最最正宗,历史最悠久的“广东话”呢?

从百越到汉地

无论是粤语、客家话还是潮汕话对广东这片土地来说都是“外来户”,早期广东的居民其实是百越人。

百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至今尚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过以“百”字来推断很可能是南方多种多样人群的总称——正如今天的北方人会把广东那几种相差很大的方言都归为“鸟语”一样,先秦的华夏人约莫也是没有太大的兴趣专门研究当时南方的人群到底如何分类,而是用“百越”大而化之地概括了。彼时不单广东,整个南方都是百越的天下。

古百越人的语言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录,《越人歌》是少数记载古百越语的珍贵材料之一,据说是越人船夫对楚国令尹鄂君子皙的吟唱,原文是:“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虽然这越人唱的到底是什么语言尚存在争议,目前就有古越南语、古侗台语(现代泰语、壮语的祖先)乃至古苗语等等说法,不过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看得出来绝对不可能是汉语。长江流域尚且如此,本是中原人眼中化外之地的岭南就更不用提了。

秦灭六国以后,继续将扩张的目光投向了岭南。随着秦王朝三次攻打百越,岭南终于被纳入中原政权治下,秦在今天的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参与平定岭南的将士在岭南定居,将汉语带入了广东。随着中原王朝对岭南控制力的不断增强,加上南迁移民,广东地区逐渐转变为汉语占优势的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广州为中心的汉语慢慢发展成一支别具特色的方言,即为粤语。

“潮州人福建祖”

而潮汕人和潮汕话的来源则有很大不同,潮州人有句俗话叫“潮州人福建祖”,正说明了自己祖先的来源。

福建山多地少,能容纳的人口有限,历史上福建人不断外迁,中国沿海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都有福建移民的后裔。作为福建大姓的林姓恐怕是最能说明福建移民在中国广泛分布情况的例子了,当今沿海大多数的林姓都能将祖先追溯到福建,甚至山东荣成、文登,辽宁大连等北方的林氏都能找到福建莆田的祖宗。

跟福建相邻的潮汕地区拥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然成为福建移民的首选居住地。潮汕地区林姓贵为第二大姓,占总人口近8%,与之对比,广州市林姓不过是第十大姓,只占人口2%强,正印证了“潮汕人福建祖”的说法。于是,福建移民带来的闽南话发展为广东的另外一支大方言——潮汕话。

福建人到哪里,林姓也就到哪里。

客家人带来客家话

虽然粤语和潮汕话在岭南地区共存,但是由于分布的区域不一样,双方可说大体相安无事。然而宋朝以后,随着一批新移民的进入,粤语和潮汕话都面临着一种新语言挑战,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客家话。

客家话顾名思义,即客家人说的方言。虽说有人认为客家人的南迁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是就地方志书来看,客家人迁入岭南的时间比广府人和潮汕人都要晚。当时广东各地肥沃的平原地区已经基本开发完毕,所以客家人往往聚居在开发不易的山区,如兴宁、梅州等地。宋初《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兴梅地区仍以畲瑶为主,梅州客家不过300余户,潮州更是没有客户。而过了一百年不到,《元丰九域志》中客家人在兴梅地区已经成功“反客为主”。

绿色兴宁摄影大赛银奖作品《兴宁之晨》,谢育祥摄。客家山区风景秀美但却不利农业。

客家人口的逐渐增加使得山区承载人口能力低下的劣势开始凸显。于是客家人向珠江三角洲迁徙,并再次改变了广东的语言分布。例如明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尚且记载“若夫博罗、河源近于(惠州)府,则语音相同”,表明当年两地并不说客家话,但是随着客家人的逐渐进入,博罗和河源现今都是以客家话为主了。随着客家人逐步深入粤语区,粤客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渐渐增加。

正统争夺战

彼时粤客之间的矛盾相当严重,彼此进行全方位的人身攻击,套路多种多样。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两个族群存在竞争关系往往会拿自己是当地土着说事,如美国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着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在各自国家均因在当地居住历史远远比近代迁入的欧洲殖民者久远而认为自己理应为主人。但是当年无论是说粤语的广府人还是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却对自号广东土着没有太大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把自己说成是“中原贵胄”的后代,对方则是当地蛮夷,如顺德人黄节编写的《广东乡土历史》里就说客家人“非粤种,亦非汉种”。

在这种背景下,粤语和客家话也纷纷被当作是正统的象征和证据。广府方面,陈第的《广州音说》声言:“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至广中人声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而密合如此也。”一下把粤语拔高至隋唐时中原音的地位。反过来,客家话则“硬直”、“入耳吵吵”。

当然,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抹黑,客家也不甘示弱。如客家人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之风俗语言,至今犹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彼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以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阅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客家话既然“甚正”,也无怪乎客家人要“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了。

土客械斗造成客家人口锐减

虽然早期南下的汉语是顺利地把当地的百越语言“强而同之”了,但是到了客家南迁的时候,广府人在珠江三角洲已经站稳脚跟,并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强而同之”显然是不太可能了。

随着广东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客之间因生存竞争而产生的对立情绪也不断滋生,加之清廷从中挑拨,甚至引发了大规模械斗。譬如今天的四邑地区(珠江三角洲西岸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合称四邑),土客械斗尤其惨烈。据载“仇杀十四年、屠戮百万众”。

长期的大规模械斗对客家人的损伤远远超过广府人。虽然客勇善战,但是珠江三角洲毕竟是广府的大本营,广府人在械斗失败逃亡的情况下一般多少都有些亲朋好友可以投靠。相较而言,客家人要是被迫离开家园,往往就无处可去,沦为盗匪,变成了官军清剿的对象。

最终清廷为了解决土客械斗问题,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粤东客家原乡乃至外省,今天赣南地区的客家人不少祖先就是土客械斗以后从广东迁入江西的。这一系列变故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客家人口锐减,如四邑土客械斗前客家人可占当地总人口约五分之一,而械斗尘埃落定后只为百分之三。客家在珠江三角洲的势力大大缩减,客家话因此也失去了在珠江三角洲进一步扩张的可能。

现今珠江三角洲的客家地盘不多,纯客家的东莞樟木头镇可算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自从土客械斗尘埃落定后,珠江三角洲的粤语在和客家话的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散居的客家人逐渐被粤语同化。根据近年的研究,在粤客杂居的村落中,只要说粤语的人数比重达到百分之十以上,则整村都会渐渐选择以粤语为交际语言,客家话反倒被粤语“强而同之”了。但在客家大本营梅州、惠阳等地,客家话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粤语对此无计可施。粤东的潮汕话则两耳不闻窗外事,继续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这样,广东三大方言终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各占一方的格局正式形成。

关于“客家话与粤语的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703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