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群书治要360》教化(群书治要和资治通鉴先读哪个)

《群书治要360》教化(群书治要和资治通鉴先读哪个)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3    点击:  332 次

《群书治要360》教化

网上有关“《群书治要360》教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群书治要和资治通鉴先读哪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卷四十二?盐铁论)

白话治理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化。

?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卷四十五?崔寔政论)

白话在上者怎么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这样就称为教化。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卷四十九?傅子)

白话古付有德行的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行自己崇尚的美德来教导天下,而民众没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恶的丑行来告诫天下,而民众没有不知道羞耻的。

群书治要和资治通鉴先读哪个

《群书治要》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涉及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适合有理想的人士阅读,文中重要语句如下:

1、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语出(唐)《群书治要·贾子》。

释义:付出爱的人就能得到爱的回报;为别人谋福,别人同样也会为你谋福。

2、弗务细行,终累大德。

语出(唐)《群书治要·尚书》。

释义:不注意小节,就要损害大德了。

3、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语出(唐)《群书治要·申鉴》

释义:该奖励的不奖励,就叫做压制好人好事;该惩罚的不惩罚,就叫做纵容坏人坏事。

4、荣辱之责,在科己而不在乎人。

语出(唐)《群书治要·韩子大体》

释义:得到荣誉或者招来耻辱,其主要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5、名不可以虚伪取也,不可以比周争也。

语出(唐)《群书治要·体论》。

释义:名声这个东西既不可用欺骗的手段去取,也不能用结党营私的办法去争。

6、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

语出(唐)《群书治要·体论》。

释义:不当面奉承以求得别人的亲近,不故意夸赞迎合以求得别人的合作。

7、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

语出(唐)《群书治要·体论》

释义:敬重一个贤人,所有的贤人都会高兴;惩处一个恶人,所有的恶人都会畏惧。

8、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

语出(唐)《群书治要·体论》

释义:夫妇本来是有恩情的,但如果不彼此忠诚,就要分手了;交朋友也是这样,要是感情不真挚,很快就要绝交了。

9、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

语出(唐)《群书治要·体论》

释义:天不自以为高,而人们认为它最高;地不自以为厚,而人们认为它最厚。比喻实至名归,有才德而又谦逊的人更受别人尊重。

10、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语出(唐)《群书治要·昌言》。

释义:无论处境是安全还是危险,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无论事业险阻还是顺利,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愿。

女人看群书治要可以吗

群书治要和资治通鉴先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侧重史学家以史为鉴,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知未来,同时为官者可以参考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先读能提前了解到先前历史,而《群书治要》侧重为为帝为官的警戒事项,可以放到最后再读。

可以。《群书治要》这一部书用在当时的社会,可以鉴览前古。就是可以以古人的经验智慧来经营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对于办政治的领导者而言,他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还可以有很多的榜样效法,可以吸取从五帝到晋朝这些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学习其方法和智慧。所以女人也可以看《群书治要》。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出自哪里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出自唐代魏徵《群书治要·昌言》。

《群书治要》是2011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出自唐代魏徵《群书治要·昌言》,意思是安危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

释义:

贰其志:背叛自己的初衷。革:改变。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徵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后世影响:

古镜今鉴,治国方略,复兴中华之宝典。

《群书治要》虽然诞生于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是,书中的治国思想实为中国古圣先王治国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几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

作为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卷,唐太宗以《群书治要》为鉴,以“圣贤”为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为君、择人、施政、教化,其脉络是显而易见的。故《群书治要》理所当然地成为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

当今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也认为,该书可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当今领导干部的从政参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读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然而,中国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却历久弥新。我们相信中国先哲的智慧,依然是解决当代许多问题的良方。

百度百科-群书治要

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认为廉应先从君主开始,认为君主必须有大公之心,还有什么

仲长统 {180~220)东汉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自幼读书。及长,外出游学,博览群籍,善于文辞。任尚书郎,参与曹操军务。他一边主张张“教化以礼仪为宗.礼仪以典籍为本”。另一方面又提倡道家学说.把超脱、豪迈、自足作为理想境界.主张“思老氏之玄虚”.“求至人之仿佛”.“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进而主张“出宇宙之外”(《后汉括·仲长统传》),、他还表现了任自然而毁名教的强烈倾向他写道:“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柁敖翔太清纵意容冶”(同上)。追求玄虚、纵情逍遥,叛散五经.这是仲长统思想的一个显着特点。这个特点足与魏晋玄风息息相通的。《后汉书》有传、着作有《昌言》(见《群书治要》。

仲长统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皇亲国戚,宦官豪门大族和以商业、高利贷起家的大地主,形成了庞大的豪强地主集团,他们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搜刮民财,造成地主阶级同广大劳动人民的严重对立。于是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灭在旦夕。仲长统着《昌言》,凡34四篇,10余万言,以泄义愤。仲长统认为“天”即自然,它没意志和目的。“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要顺“天时”,如适时播种,辛勤管理,及时收获,就有好收成。收多少不在于“天命”,而是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权得失上,仲长统批判了“神的旨意”。他认为创业者夺天下,建立霸业是由“人事”所致。同样,王朝由盛而衰,毁业亡国,也是由“人事”所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天命”决定社会兴衰的说教,从而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这在两汉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卓见”。

关于“《群书治要360》教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725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