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四年级上册《古诗》课文(四年级上《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古诗》课文(四年级上《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6    点击:  337 次

四年级上册《古诗》课文

网上有关“四年级上册《古诗》课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四年级上《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

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谁能试着读一读?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

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做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四、领悟诗情

四年级上《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出示岭和峰的)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粤教版的七年级地理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粤教版七年级地理的课件,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教学时间: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院看**,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经典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内容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简介

第1课《观潮》

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3课《鸟的天堂》

第4课《火烧云》

第5课《古诗两首》

第6课《爬山虎的脚》

第7课《蟋蟀的住宅》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第9课《巨人的花园》

第10课《幸福是什么》

第11课《去年的树》

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第13课《白鹅》

第14课《白公鹅》

第15课《猫》

第16课《母鸡》

第17课《长城》

第18课《颐和园》

第19课《秦兵马俑》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1课《搭石》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第23课《卡罗纳》

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27课《乌塔》

第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30课《电脑住宅》

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32课《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1《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201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2019_2019四年级语文下册 23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 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 例:sài sāi sè 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 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 le liǎo 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 jiě xiè 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 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 烟( ) 闭( ( ) 观( 咽( ) 闲( ( ) 规( 塞( 赛( ) ) 须( 烦() )) ) ) ) ) )耕( 耘() )膀( 傍() )衷 蓑若(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五、写出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 白满 川: 诗句的意思 是: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2019-2020 学年傍:诗句的意思 是: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诗句的意思 是: 六、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 乡 (季节)特有的景色。后两句 写 。写的。诗的前两句勾勒出水2《四时四园杂兴》的作者是 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后两句中,儿童 “ ”,表现了他们 的 。

3唐朝诗人 两句写景,三、四句刻画了一个 中的。诗的前两写了《渔歌子》。词的一、二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湖光山色之 乐趣。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宋代诗人所写。

( 2《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 3“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在现在的浙江省。

( 5“箬笠”和“蓑衣”指的是同一种东西。

() ) ) ) )八、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一个 填入括号里。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 ) 2孤舟蓑笠翁,独犯钓寒江雪。

( )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九、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2019-2020 学年舍后荒畦犹绿秀, 领家鞭笋过墙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膏( ) 频( ) 晌( ) 畦 ( ) 笋( ) 2诗中描写的景物 有 、 、 和 等。

3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本诗描 写的是 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 可以看 出,诗中的 反映景色变化得特别快。两首诗的共同特点 是 。

4用自己的话写出本诗的意思。十、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

1泥融飞( ),沙暖睡( )。

2( )( )( ),曲项向天歌。

3( )江上往来人,但爱( )美。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5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7留连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

8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参考答案 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 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 例:sài sāi sè 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 绿化( lǜ ) 碧绿(lǜ ) 绿林( lù ) 鸭绿江( lù ) le liǎo 好了( le ) 行了( le ) 对了( le ) 了不起( liǎo ) jiě xiè 未解 ( jiě ) 浑身解数 ( xiè ) 解释 ( jiě ) 解甲归田 ( xiè) ɡònɡ ɡōnɡ2019-2020 学年供给 (ɡōnɡ)供耕织 ( ɡōnɡ )提供 (ɡōnɡ)供词 (ɡònɡ)三、比一比,再组词, 烟(烟雾) 闭(闭塞) 咽(咽喉) 闲(悠闲) 塞(堵塞) 赛(比赛) 须(必须) 烦(烦恼)耕(耕织) 膀(膀胱) 耘(耕耘) 傍(傍晚 ) 若(倘若) 箬(箬笠)衷(衷心) 观(观察) 蓑(蓑衣) 规(规律)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略 五、写出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 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 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诗句的意思是: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 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 从事 傍: 诗句的意思是:靠近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 回 家诗句的意思是: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斜风拂面,春雨如丝, 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六、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 节)特有的景色。后两句 写 人 。翁卷写的。诗的前两句勾勒出水乡初夏 (季2《四时四园杂兴》的作者是 范成大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 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后两句中,儿童“ 学种瓜 ”,表现了他们的 天 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2019-2020 学年了一个 生活3唐朝诗人 张志和 写了《渔歌子》。词的一、二两句写景,三、四句刻画 渔翁冒雨垂钓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 悠闲自在的 乐趣。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宋代诗人所写。

( × ) 2《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 × ) 3“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4《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在现在的浙江省。

( √ ) 5“箬笠”和“蓑衣”指的是同一种东西。

( × ) 八、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一个 填入括号里。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 夏 ) 2孤舟蓑笠翁,独犯钓寒江雪。

( 冬 )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秋 )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春 ) 九、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领家鞭笋过墙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膏( ɡāo ) 频( pín ) 晌(xiǎnɡ ) 畦( wā ) 笋 ( sǔn )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春雨 、 鲜花 、 绿草 和 竹 笋 等。

3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 春 季的景色。本诗描写的 是 春 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 绿秀 可以看出,诗中 的 频 反映景色变化得特别快。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 两首诗就像两幅色彩鲜明 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 赞美之情。

4用自己的话写出本诗的意思。

频频的春雨滋润了泥土,使鲜花开放,碧草萌芽,屋后的荒地又变得碧绿秀美, 邻居家的竹鞭也趁着春意从院墙下穿过来了,长出了嫩嫩的竹笋。

十、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

1泥融飞( 燕子 ),沙暖睡( 鸳鸯 )。

2( 鹅 )( 鹅 )( 鹅 ),曲项向天歌。

3江上往来人,但爱( 鲈鱼 )美。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牛羊 )。

5两个( 黄鹂 )鸣翠柳,一行( 白鹭 )上青天。2019-2020 学年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 )立上头。

7留连戏( 蝶 )时时舞,自在娇( 莺)恰恰啼。

8两岸( 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019-2020 学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2019_2019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创新教案 《山行》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 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 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 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 布置选择性作业,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 读美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 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 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 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 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 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 ,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

)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 ,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 《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 甫为“老杜” ,称杜牧为“小杜” 。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2018-2019 学年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 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 “远上” “斜” “寒山” 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 “远上” : 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 :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 :用学生“介 绍”法。

)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由下 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 3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 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 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 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 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2018-2019 学年了上句中的“石径” ,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 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 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 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 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 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 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 “红于” 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 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 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 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 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 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 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 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 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 出节奏感。2018-2019 学年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 (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 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2018-2019 学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2019_2019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第二单元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 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 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 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

本单元 《古诗三首》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秋 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 《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 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 ,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 提示” “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 内容简说 《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 古诗三首 “荷尽” “菊残” “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 好友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 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 课文写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 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 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 美之情。秋天的雨听听,秋的 声音2018-2019 学年1认识 37 个生字;会写 39 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 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 《秋天的雨》第 2 自然段。默写《山行》 。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 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4《古诗三首》…………………………………………………………………… 2~3 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 课时 6《秋天的雨》…………………………………………………………………… 2~3 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 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 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 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古诗三首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2018-2019 学年本课包括《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借设 计 说 明景抒情。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

(师生)学前准备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收集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背一背。

(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1认识 11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理解《山行》的诗意。

1查阅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师生)学前准备2自读古诗,收集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古诗。

(学生) 3《山行》教学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 1 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达标检测一、直奔主 题, 简介作者 (用时: 5分 钟)1教师板书课题,简 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自读古诗。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自读古诗, 了解三首古 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3背一背, 积累写秋天的 古诗。

1搜集并背诵描写秋天的 古诗。二、自读古1引导学生读古诗,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 “径、 赠、 残、 橙” 等字的音。

2理解字义: 山行: 在山上行走, 这首2一字组三词。

寒( 盖( 残( ) ( ) ( ) ( ) ( ) ( ) ( ) ) )诗, 识记生字 把生字圈起来。

( 用 时 : 12 分钟)2018-2019 学年2交流识字。

3再读古诗。诗写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的 秋景。

斜:xié,当倾斜解释, 在诗句中指曲折不直。

红于:比……更红。

石径:山里居民的通道。

1结合注释,理解诗 意。

2教师点拨:前两句 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 晚之景。

第一句的“远”写出 三、 理解 《山 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 1再读古诗, 读通顺, 按 3画出朗读的节奏。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行》 ,感受意 了“远” 。第二句的“生” 照 223 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 境 (用时: 15 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 分钟) 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 山高。

“有人家”让人联想 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 山林充满生机。第三句的 “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 景。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 句, 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1 了 解 整 首 诗 的 意 四、品味想 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 象, 欣赏意境 好? (用时: 8分 钟) 叶。

3再读古诗,背诵古2018-2019 学年味。

2理解诗意。1说说哪句话写得好。

2欣赏秋天的霜叶, 谈感 受。

3读、背古诗。

4画一幅秋色图。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 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教 学 反 思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 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这首古 诗。由于目的明确,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每天免费更 新,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1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多媒体课件。

(教师) 导案 1故事导入: 古时候, 学案 1学生自读诗句。

找出诗 5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 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

一、 学习古诗 《 赠 刘 景 文》 ,品味诗 意 (用时: 15 分钟) 很有才华, 可 50 岁了还没 2欣赏荷叶不同形态, 你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 会想到哪首诗句? 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 (小荷才露尖尖角——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 荷尽已无擎雨盖) 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 3欣赏菊花的美, 对应的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 诗句是:菊残犹有傲霜枝。

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4欣赏橙黄橘绿图 (秋天 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2018-2019 学年3学生自读诗句,诗 节) 。

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 (课件出示) 4反复诵读,体会意 境。

1引导学生思考:作 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2课件出示一、二句 二、 学习古诗 《 夜 书 所 见》 ,领悟诗 情 (用时: 20 分钟) 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 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 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 什么样的心情? 3出示三、四句,引 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 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 些? 4 引 导 学 生 感 悟 写 法。

5读、背古诗。

三、 总结全文 (用时: 5分 钟) 1总结两首古诗的内 容。

2积累古诗。学生积 累古诗。

1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 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后 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 儿童挑 灯捉蟋蟀。

6这首诗中作者听到了__ 5读背古诗。2结合第一、 二句诗谈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理解诗意。

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3齐读第三、 四句诗, 理 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_____ 解诗意。

4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 写作方法。

5读背古诗。

_____________之情。2018-2019 学年板 书 设 计古诗以诵读为主。

我在课堂上会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教 学 反 思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

引导学生朗读古 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 。教师范读指 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古诗三首》教学片段师: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作品,需要我们细细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课件出示 一、二句诗句)从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诗人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板书:看:梧叶) 师:是什么风? 生:凉凉的秋风。

师:这风是怎么吹?发出了什么声音?有什么感觉? 生:呼呼的吹过,好冷啊! 师:用哪个词来概括? 生:寒声。

师:文中说到的风声,用的是哪个词? 生:萧萧。

师:你觉得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叶发生的是什么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更冷了)谁能2018-2019 学年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师:诗人只是感觉身体寒冷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心寒。

师:为什么心寒呢? 生: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师:你从哪看出诗人不在家乡呢? 生: “客”字。

师:(学生找“客”的意思)是啊,作者一人漂流在外地,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 生:孤独寂寞。

(课件出示:诗句表达的意境) 师:在这样的意境中,他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赏析: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从景入手,先让学生感受到景的萧瑟;再仔细体会这些景 是如何“动客情”的,让学生将这样的景与“送寒声”和“动客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2018-2019 学年

四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课文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课文有哪些

第一单元:师生

1、《师恩难忘》刘绍棠

2、《孔子和学生》

第二单元:明月

1、古诗二首:《鸟鸣涧》(唐)王维、《暮江吟》(唐)白居易

2、《走月亮》吴然

3、《飞向月球》

第三单元:民族之花

1、《爱我中华》乔羽

2、《草原》老舍

3、《中国结》

第四单元:收获

1、《落花生》许地山

2、《拾穗》

第五单元:桥

1、《飞夺泸定桥》

2、《桥之思》樊发稼

第六单元:方寸世界

1、《美丽的集邮册》高帆

2、《罗斯福集邮》王庸生

第七单元:地名

第八单元:规则

1、《钓鱼的启示》[美]詹姆斯·勒菲斯特

2、《谁说没有规则》

第九单元:音乐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2、《月光曲》

3、《林中乐队》[苏]维塔利·比安基

第十单元:金钱

1、《一枚金币》

2、《散落的钞票》

3、《毽子里的铜钱》琦君

第十一单元:大与小

1、《“扫一室”与“扫天下”》

2、《井底之蛙》

3、《“三颗钮扣”的房子》

第十二单元:雪

1、《瑞雪图》俊青

2、《下雪的早晨》艾青

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语英三科的下载地址

我只能说名字:

《天马》《房兵曹胡马》《马诗》《巩乃斯的马》《马背小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观潮》《红树林》《海市》《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黄河象》《楼兰之死》《中国一日》《枫叶如丹》《我喜欢》《推敲》《千锤百炼为一“绿”》《草帽计》《包公审驴》《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一个苹果》《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就是生命》《雨港集隆》《“诺曼底”号遇难记》《生死攸关的烛光》《鸡毛信》《英雄赞歌》《他发明了什么》《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看”的学问》《管道》《迟到》《成吉思汗和鹰》《我们的错误》《负荆请罪》《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察报告》《绿色千岛湖》《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注:我只写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包括语文天地。

打的很辛苦,希望不要抄袭,望采纳谢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都有哪些课文

1大地的话

2语言的魅力

3秉笔直书

1春潮

2三月桃花水

1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 《游园不值》

2种一片太阳花

3花之咏

1我们的手

2一双手

3手上的面板

1钓鱼的启示

2谁说没有规则

1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2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3永生的眼睛

1纪念日

1跳水

2沙漠之舟

1太阳的话

2海上日出

3太阳

1乡村大道

2丝绸之路

1挑山工

2和时间赛跑

3欲速则不达

1七子之歌

2朱飞回来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语文 12课生字

慢慢说

漫谈星空作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漫谈星空作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小鸭子

我到乡下外婆家过暑假,看见外婆家养了一群小鸭子,它们真惹人喜爱。

小鸭子浑身上下都长着浅**的羽毛。圆圆的头上长着一对又圆又大的眼睛。它们那桔**的嘴巴扁扁的,嘴上还长着两个小孔,这就是它们的小鼻子。小鸭子背上长春一对翅膀。尾巴向上微微跷起,就像小木船的船尾。它们的脚掌是红色的,上面还有纹路儿,脚趾之间还有一层蹼。

它们走路时,总是挺着胸,拍着翅膀,一摇一摆地走着;嘴里还不停地嘎嘎地叫着,在夸耀自己。虽然自己双脚上满是泥浆,却也满不在乎,你看它还洋洋得意呢。游泳的时候,它们一刻不停地拨动着有蹼的双脚。这双有蹼的脚就好像木船上的浆,使它们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划动。小鸭子还常常撅起尾巴,把头钻入水中,敏捷地用嘴捕捉小鱼和小虾,并迅速地把小鱼和小虾吞进肚里,让自己美餐一顿。小鸭子最喜欢吃蚯蚓了,有几次,我捉了许多蚯蚓丢给小鸭子吃。小鸭子看见了,连忙一摇一摆地走过来,用它们那又扁又大的嘴,狼吞虎咽地吃。不一会儿,就把许多蚯蚓吃得精光。

小鸭常常结伴而行,一起下河戏水,一起觅食,不像公鸡那样好斗。它们从不争吵,友好相处,就像好朋友一样。

暑假快结束了,我要回家去了,望着这群可爱的小鸭子,真有点依依不舍。

八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要背的课文有哪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曹刿论战——左传

小石潭记——柳宗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观刈麦——白居易

赤壁——杜牧

渔家傲——范仲淹

游山西村——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已亥杂诗——龚自珍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要背的课文有哪些?

初三上:《出师表》,课后古诗10首(抱歉那,那10首古诗我已不记得了,书也借人了,就是在最后那几页名着阅读之前的那10首古诗,

初中语文课文 :yuwenchazidian/chuzhong/

初三上下都一样,算起来有20首那)嘛,只要是古诗就要背

初三下:文言文单元,除了《孟子》二章,和《愚公移山》其他的都要背。还有第一单元只有《黑人谈河流》不用背啊,和所有古诗。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 四 年级( 第七 册)

语文 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课或章或单元) 教学活动 时数 备注

1 《绿叶的梦》 写字检测 3

2 2、3、4课 阅读检测检测 7

3 语1、5、6、 7

4 7、8、语2课、

7

5 9、10、11、课 7

6 语3、13、12课 7

7 15、14、语4、 7

8 16、17、18、课

7

9 语5、19、、课 7

10 20、21课、 段考 7

11 22、23、语六课 7

12 24、25、26、、

7

13 27语7、28课、 7

14 29、30课 阅读测试 7

15 31、32课、 7

16 语八 7

17 期考复习 7

18 期考复习 7

19 期考复习 7

20 期考复习 7

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有哪些课文

作为服役十余年的系统,它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归宿。现在,全世界的网友不禁为这一顽强存在于microsoft十余载的系统肃然起敬。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才能使系统执行更人性化。这一点,是XP无法与7和81相媲美的。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有哪些作文训练

春天的雨,润发万物,伟大而善良,夏季的雨消暑清心,舒适而豪爽,冬日的雨冰心似雪,圣洁而美丽,而秋天的雨……孤芳无赏,悲凉而凄惨的雨——只为一种心情。

秋天的心情,不由自主的像天一样平淡,高远,白云在淡淡的书写着“无所谓”一会,化作雾,散了……

雨也一样,淡雅的像一幅没着色的画,秋风卷叶,零零星星的雨滴散漫的点着,不去理会那扬起的秋叶,渐渐的,有凉意袭来,是雨浅笑着在冬天的来临前为生命奏响最后一章蓝调吧,地面渐渐的溼润了,雨斜斜的,稀疏的织着,打在草屋的茅草上,雨滴化作水帘,遮盖了尘世的喧嚣,落地,水花起。

好悲凉的风景呀!

关于“四年级上册《古诗》课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791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