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网上有关““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
“名不正,言不顺”,是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子路》第3章。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扩展资料
《子路篇》共有30篇,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百度百科--论语·子路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名不正而言不顺”是儒家学说的代表观点
名不正,则言不顺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处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⑦。”(《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释
此处孔子集中论述了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正谓正定,名谓名分,实即礼乐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当时卫国父子争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认为即原于名不正。所以治理卫国,必须从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子争位的现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来注家异说纷纭,有谓“正百事之名”,有谓“正书字”;此处则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执,不切实际。⑤野哉由也:指责子路言词粗野。⑥阙: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苟:苟且;草率。
该句翻译为: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儒家的思想。“名不正,言不顺”出自《论语·子路》,原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的话,道理就没法讲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
名实论的介绍
名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之一,自先秦开始,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名实之辩。名实论之“名”指的是名称、形式,“实”指的是则是内容。因此名实之辩也可以看作中国的形式与内容之争。在这场大讨论中,儒家代表人孔子则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若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
所谓正名,就是正名称、名分。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孔子以周礼为尺度,以理想的"名"去匡正现实,要求人们正其名,言其顺,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认为为君的应该象个"君"的样子,为臣的应该象个"臣"的样子,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孔子的正名思想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意义,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和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儒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出自《论语·子路》。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由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创建,最初是指司仪,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
1、“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2、“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做法是最彻底、最根本和最积极的,不可能有任何法律制裁。
3、“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能成,是金玉良言吗?
是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来自《论语子路》孔子对子路的教化,以身作则影响子路在追求学问上,要知行合一,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在言语上的教化别人不起作用,就会造成虚伪浮夸的外表,身行不正,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
有关孔子诸多思想,是孔子诸游列国,亲身经历感悟,由他的弟子所记录下的传记。可见孔子师名很正,并不只是用语言上教化他的弟子,直接体现在行动上。后人称孔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点都不夸张,他是身体力行,说到做到。为什么追随他的弟子很多,一方面是他的思想,一方面是他的行为,用切身影响力,赢得弟子的加入。
教育的意义,本质是教化世人学到做到,领悟多少就去做多少,而不是一门用来研究的学术。学以致用,学得才有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曾以振聋发聩的语言向世人发出一句忠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知道怎么学习的人。
怎么学习?第一层次是学懂,第二层次是学透,第三层次是应用,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
回看当下家庭教育思想,国家在思考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有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喊叫呵斥,不好好看书,不好好学习等等,可是作为父母自己都没有看书,学习成长历练,孩子怎么跟着学?孩子在小的时候还没有形成分辨能力,只看父母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学。现在的教育问题,不能由学校老师全包,作为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社会上的工作岗位人员,从小的启蒙老师先是自己的父母,然后才是学校里的老师,工作上的领导。
《论语》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恰恰说明教育本质的问题。这里的名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领导等等,我们先学懂,才能学透最后学会应用在工作生活中。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儒家,孔子提出的正名的思想。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翻译: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孔子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领导权力)。而这两个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他们必然会不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要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才会有所成就!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确定了,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793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