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大韩帝国的历史(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呢-)

大韩帝国的历史(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呢-)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8    点击:  343 次

大韩帝国的历史

网上有关“大韩帝国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朝鲜王朝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前是大清帝国的属国。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控制朝鲜政权,强迫其废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朝鲜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4月,战败的清朝政府在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

但事实上,朝鲜当时被亲日的金弘集内阁统治,因而日本不断插手朝鲜政局。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10月8日,日本人在“乙未事变”中杀害了亲俄的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又嗾使金弘集内阁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太阳历、颁布断发令等。这些都严重伤害了朝鲜人民的民族感情。人们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剪”,第一次义兵运动(乙未义兵)迅即展开并蔓延全国。而俄罗斯帝国则深恐日本干预朝鲜内政限制了其在远东的扩张,因而派军舰停泊朝鲜仁川港,“支援”朝鲜反抗日本。建阳元年(1896年)2月,在当时的亲俄派大臣李完用、李范晋等人的劝诱下,朝鲜高宗李熙率王族前往俄国公使馆避难,史称“俄馆播迁”。俄馆播迁事件改变了朝鲜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使亲俄派的实力膨胀,随后亲日的金弘集内阁迅速倒台,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得到遏制。俄馆播迁事件平衡了日、俄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这种外部局势为后来的大韩帝国建立创造了条件。 第一轮称帝 另一方面,自近代以来,朝鲜国王称“皇帝”之议就产生了。朝鲜国王称帝有两轮过程。第一轮是亲日开化派策划的。早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就提出过“国王称帝”的法案。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控制朝鲜后,朝鲜实行“甲午更张”,称帝之议再次浮上水面,据说当时的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曾提议国王高宗称皇帝,不过未被朝鲜采纳,只是将国王升格为“大君主陛下”的称呼。 其他称呼也提升了,比如称“朕”、“诏”等,唯独没有称帝。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始策划国王称帝,特别是闵妃被害的“乙未事变”以后,更是加紧了称帝步伐。在闵妃被害7天后,即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10月15日,朝鲜内阁举行会议,讨论称帝事宜。据时任外部大臣金允植的记录,“今日阁议,以我国处东洋两帝国之间,素称自主独立,而尊号尚迟,有碍时局,奏上皇帝号、建元。上谦让数回,可之。” 另外外部协办尹致昊对此事有更详细的记载,当时会议上禹范善、赵羲渊、权滢镇等军部官员力主称帝,他们指出称帝对于脱离中国独立的意义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而尹致昊则表示反对,认为日本和中国不可能因为称帝而对朝鲜增加一丁点尊敬,所以称帝将会引发理所应当的嘲笑。外部大臣金允植和总理大臣金弘集虽然赞同尹致昊的主张,但是还是顺从了军部官员们的意见,最后决定称帝。 同时,还下诏拣择新皇后。 计划于10月26日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大朝鲜帝国”。 然而,朝鲜的这次称帝计划由于俄、美、英三国公使的坚决反对而流产。 这次称帝风波与其说是朝鲜的独立自主,毋宁说是日本及亲日派为了掩盖“乙未事变”的一个步骤(力主称帝的禹范善、赵羲渊是乙未事变的参与者)。这次风波的关键不在于称帝,而在于与之同时进行的“皇后拣择令”。日本人想通过扶植国王称帝的方式,一来对外展示日本的善意,二来以此为契机另立新皇后来掩盖闵妃之死。其后“俄馆播迁”,亲日派政权倒台,称帝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轮称帝 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则是国王高宗及几乎所有派系势力一致推动的,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自主建国运动。建阳元年(1896年)俄馆播迁以后,政局基本稳定,不过朝鲜高宗仍然滞留俄国公使馆,因而刺激了普通民众的独立自主意识。建阳元年(1896年)4月,参与过甲申政变、留美归来的著名开化派人士徐载弼创办朝鲜半岛历史上首个民间报刊—《独立新闻》,强烈呼吁朝鲜独立,实行近代化改革,大力宣传独立自主精神和西方的民权法治思想,在当时朝鲜各阶层影响很大。比如其中一次社论中写道:“朝鲜人从不知独立为何物,而且对外国人蔑视朝鲜人无动于衷。朝鲜君主曾经每年派使到清国朝拜,取用清国历法,在公文中亦使用清国年号,朝鲜人虽自知属于清国,但数百年间从未考虑洗雪此耻,而一直甘于其属国地位。倘考虑此种懦弱之心理,岂非可悲之人生乎?如提高庶民之地位,首先要提高国家之地位,如提高国家与庶民之地位,其国君主必须与他国君主比肩而立。” 明确提出了“与他国君主比肩而立”的称帝要求。同年7月,徐载弼又创办“独立协会”。为了表示其与历史决裂、追求独立的决心,独立协会还拆毁了朝鲜迎接中国使臣的“迎恩门”,改建为独立门。又把奉迎中国“天使”的驿馆“慕华馆”改称“独立馆”,用作独立协会办公室。

建阳二年(1897年)2月,高宗搬出俄国公使馆,回到汉城庆运宫(今德寿宫)。此后不仅有民间开化派的《独立新闻》和独立协会呼吁称帝建国,代表传统势力的儒生和大臣们也纷纷上疏,引经据典,请求高宗即皇帝位。建阳二年(1897年)5月1日,前承旨李最荣上疏请高宗称帝,5月9日,以权达燮为首的地方儒生开始不断上疏请求称帝建国。5月16日中枢院议官任商准上疏,5月26日幼学(未取得功名的儒生)姜懋馨上疏,郡守郑乔也上疏驳斥反对称帝的言论。光武元年(1897年)9月25日和26日,作为高级官员的农商工部协办权在衡和外部协办俞箕焕上疏强烈请求高宗称帝。9月29日奉朝贺(致仕官员的一种荣誉官名)金在显联716名缙绅上疏请求称帝;9月30日议政大臣沈舜泽和特进官赵秉世代表所有朝廷官员上疏劝进。在这些纷至沓来的上疏中,陈述了多种称帝的理由,比如称帝可以巩固国势,确保独立之实,“甲午更张之后,有独立之名而无独立之实,国是靡定,民疑满腹……而目下矫正之方,亶在乎正威仪、尊瞻视,使民心有所趋向也” ;也有很多人提到朝鲜的正统性,比如姜懋馨上疏指出:“我邦虽疆域不大,羲、黄以来,五千余年正统相传之礼乐文物,亶在于是” ,李秀丙上疏指出:“陛下圣德大业,宜承大明之统绪” ,外部协办俞箕焕更是引用欧洲历史,称清朝和朝鲜共同承接中华正统,就如同奥地利和德意志共同承接罗马正统,所以朝鲜也应称帝 ;还有大量上疏运用了《万国公法》,论证称帝建国的可行性,比如权在衡的上疏中引用了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第84~86章的内容及其注释,恳请高宗不要顾及外人的议论,立刻称帝建国 ;此外还有上疏写道:“我邦统合三韩,陆地疆土延亘四千里,人口不下二千万” ,具备了称帝的规模。《独立新闻》曾对此发表评论说:“数百年来,朝鲜人只视清国皇帝为唯一皇帝予以尊奉,然而此时朝鲜的忠臣们开始认为朝鲜大君主陛下实乃与清国皇帝地位同等,这的确是朝鲜已经得到自主独立的表征”。 此时尽管有柳麟锡、崔益铉等腐儒以朝鲜为明朝藩臣为由反对称帝,但已无法扭转历史的车轮,高宗称帝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事实上,请求称帝的上疏运动很大程度上出于高宗李熙本人的授意。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遭到了包括日俄在内的各国的冷眼相对,日本的福泽谕吉甚至还撰文揶揄道:“据近日的消息,原来传闻中的尊号之议已经确定下来,朝鲜国王今后将以皇帝陛下称之。这实在是令人惊讶不已的事。称号为国王或皇帝,其实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说到其皇帝陛下支配的‘帝国’之状况如何,从外面看该‘帝国’简直不成体统。这位国王直到近日还寄居于他国公使馆,连国王自身之居所都难以安定而遽然称帝,对国内外还能施加怎样的威严呢?” 因此高宗需要借助营造“举国一致推戴”的氛围,以获得列强的承认,实现他自己的称帝计划。史料记载高宗的称帝计划“各国力阻之,俄使则曰:‘贵国必欲僭号,我俄当绝交!’上始惧,然垂成而沮,殊不雅观,乃授旨臣僚,相继陈请,有若上之屈意徇众者……” 日本驻韩公使加藤增雄也向日本政府报告道:“国王希图形成上下官民一齐仰望,举国舆论同声拥戴的情形,而引起列国驻朝使臣的关心,以称帝一事无法中止为由取得列国使臣的同意。先是在即位前夕,朝鲜政府派遣宫廷官员到各使馆暗中探听其意向,并且对他们进行游说使其出面斡旋,但是使臣中或是劝止,或是表现出冷淡态度,谁也没有做出认真表示。” 所以,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不仅有来自朝野各派势力的强烈呼吁,高宗本人则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主词条:光武改革

大韩帝国是日、俄势力在朝鲜半岛处于相互牵制的均衡状态下由高宗李熙自主建立的。在这种状况下,韩国所受的外部压力,使其暂时处于危机状况之后的一种弛缓期。高宗为首的大韩帝国政府也意识到这种状况,因此对外采取势力均衡策略,通过列强间的互相牵制来维系国家独立,并以永久中立化为目标;对内则延续甲午更张以来的近代化改革,着手对韩国进行改造,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由于高宗称帝后年号为“光武”,故历史上将高宗建立大韩帝国后几年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实行的改革称为“光武改革”。

光武改革使韩国的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促进了韩国的近代化和工业化,使韩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大为发展,同时使朝鲜民族得到启蒙,进一步唤醒了民族意识。然而光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旧本新参”(以旧制为根本,参酌新的制度),所以改革措施并不彻底,很多只是流于表面。韩国仍然是一个君主专制政体,外国势力也没有真正驱逐。大韩帝国的政治仍然延续朝鲜王朝时期的黑暗腐朽,再加上连年饥荒,普通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韩国并没有因光武改革而走上富强。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光武改革的进程被打断,韩国不可避免地走向殖民地道路。

由于光武改革的局限性,一直是韩国独立和改革的急先锋的独立协会与政府的矛盾逐渐加剧。独立协会中受过美国教育的激进分子如李承晚等人甚至鼓吹民权,并几度在汉城酿成官民冲突。独立协会于光武二年(1898年)12月被韩国政府取缔,李承晚等人被逮捕并被判刑,其创始人徐载弼也被迫离开韩国去美国。 大韩帝国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却并没有使韩国被外国支配的情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大韩帝国自始至终并未获得真正的独立。大韩帝国成立前后,日本与俄国先后签署了《小村-韦贝协定》、《山县-罗拔诺夫协定》、《西-罗仙协定》,协调两国在韩国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但双方都明确反对以北纬38度线为界直接划分两国在韩势力,因为日俄都欲独吞朝鲜半岛。这一时期,日、俄两国对朝鲜半岛的侵略由直接干涉其内政转为以经济侵略为主。俄国利用“俄馆播迁”获得了朝鲜半岛北部丰富的林业资源,而日本则将韩国的渔业权利尽数攫为己有,还在光武七年(1903年)铺设了京釜铁路。处于劣势的韩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在与日俄的恶性竞争中举步维艰。

光武七年(1903年),日本和俄国的矛盾逐渐激化。日本主张“满韩交换”,日俄分别占有韩国和中国东北地区。俄国则主张独占中国东北,以北纬39度以北的朝鲜半岛为俄国势力范围,39线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但是日本不可将其用于军事目的。俄国利用其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固有优势压制日本,日本也恃英日同盟而毫不退让。特别是这年俄国拒绝履行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中从中国东三省的第二期撤兵及强占韩国龙岩浦事件更是加剧了日俄关系的恶化,两国爆发战争已是在所难免。在这种状况下,以高宗皇帝为首的大韩帝国政府开始加紧中立化进程。早在光武四年(1900年),高宗采纳亲美派的主张,企图依靠美国,以列强“共同保证”韩国中立,来打破日俄分割韩国的阴谋。 不过日俄都反对韩国中立,美国不愿卷入日俄纷争,也拒绝担保,因此高宗的第一次中立化计划泡汤。光武五年(1901年)以后,第二次韩国中立化计划开始酝酿,最早是俄国提出的,高宗听说后派李根泽、朴齐纯等大臣访问日本,探听日本对韩政策,结果了解到日本并不愿韩国的中立化。事实上,此时的日本已经出台了将韩国“保护国化”的“小村路线”,不可能支持韩国的中立。而其后韩国国内政界深陷“严妃升后”(严妃即纯献皇贵妃)的泥潭中,根本无法实行任何积极的外交政策。而俄、美等国外交官筹划的韩国中立化也在日本的阻扰下失败。在光武七年(1903年)战争阴云密布之际,高宗开始探索第三次中立化计划,原本大韩帝国追求的是永久中立国,但此时退而求其次,开始谋求战时中立的地位。光武七年(1903年)8月18日韩国外部大臣李道宰电令驻俄、驻日公使,其要点为:要尽速取得日俄战争爆发时对维持韩国的中立化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各国政府的保障。 同年8月21日高宗又派精通法语的宫内府官吏玄尚健前往法国,与驻法公使闵泳瓒一道寻求法国政府及海牙国际法庭对韩国中立化的援助。但是日本得知韩国的中立图谋后以“不合时宜”为由断然反对并加以破坏。随着战争的迫近,高宗的密使李建春在法国驻韩公使冯道来的协助下,于光武八年(1904年)1月21日在中国芝罘(今山东烟台)以外部大臣李址镕的名义用法文发表中立宣言,这是韩国历史上首个中立宣言,史称“芝罘宣言”,其内容为:“日露(俄)两国间交涉事件不相协洽,到今形势难期和平的解决,我政府兹奉大皇帝陛下敕命,不拘日露两国目下协议结果如何,遵守严正中立之事断然决心,且大皇帝陛下当此时机希望列国友谊的帮助。” 其后又将宣言电告各国驻韩公使,日本对此大为震惊,并以“中立化不合时宜”为由回避承认,之前热衷帮助韩国实现中立化的俄国则出乎意料地持旁观态度,英国也以“现在中立宣言不具有重要性”为由拒绝承认。 其他国家则没有一个正式表明支持者。 就这样,高宗的中立外交政策彻底破产,韩国也在日俄战争期间成为了日本的囊中之物。

光武八年(1904年)2月9日,日本不宣而战,进攻驻韩国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完全无视韩国的中立宣言,迅速开进汉城,控制韩国政府,并在2月23日强迫韩国同日本签订《日韩议定书》,协助日本作战。同年8月22日,日本公使林权助又强迫韩国签署《日韩新协约》(第一次日韩协约),规定韩国雇用日本财政和外交顾问、与外国缔结条约前要与日本协商等等。韩国开始进入了被日本控制的顾问政治时期。 日俄战争以日本获胜告终。光武九年(1905年)9月,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自此独占朝鲜半岛。于是日本政府逼迫韩国与之缔结其一手炮制的保护条约,在韩国宫廷的御前会议上,诸大臣坚决反对缔约,亲日派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同意缔约。当年11月17日,日本派遣数万军队开入汉城,包围庆运宫。日本特使伊藤博文和驻韩司令长谷川好道携条款亲自进宫,由于高宗称病缺席,由韩国政府的八大臣负责会见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对八大臣威逼利诱,以学部大臣李完用(李完用已由亲俄转向亲日)为首的原本亲日的五大臣同意缔约,其余三人则表示反对,其中参政大臣(总理大臣)韩圭卨因为坚决反对缔约被日本军强行拖出宫廷。日本军还从韩国外部夺取大印,强迫韩国外部大臣朴齐纯在《日韩保护协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上签字。大韩帝国从此名存实亡。

根据这个协约,韩国撤消外交机关,并不设外务大臣职务,这样,韩国就失去外交及内政主权,变成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韩保护协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立即激起韩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韩国各阶层人民一致要求“废除保护协约”、“驱逐倭寇、诛灭五贼”。《皇城新闻》立即把签约的真相公布于世。称保护协约公布之日为韩国“全民哀悼的日子”。主笔张志渊所撰写的题为“是日也,放声大哭”的社论,反映了韩国人民对保护协约痛恨之情。当时韩国社会的情况,“学生闭校痛哭,教徒呼天悲泣,商贾撤市狂呼,儒生投章叫阖,元老大臣抗事累日,而日人或以兵劫之,或拘而辱之。于是侍从武官长闵泳焕拔刀自刎,原任议政大臣赵秉世饮药自裁,殉于独立。农民金台根在水原停车投石击伊藤博文不中。奇山度、李种大、金锡恒等十一人谋刺五贼,事泄被逮,李建奭呕血死狱中。”

此后在韩国全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和第二次反日义兵运动,其中以忠清道的闵宗植、全罗道的崔益铉、庆尚道的申乭石这三支义兵部队最为活跃,沉重打击了各地的日军和傀儡政府。此时主掌韩国国政的学部大臣李完用、军部大臣李根泽、内部大臣李址镕、外部大臣朴齐纯、农工商大臣权重显被韩国人民骂为“乙巳五贼”。签约的当天,卖国贼李完用家被人放了火。《乙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韩国的控制由顾问统治转为日本韩国统监府的太上皇统治,即统监政治(保护政治)时期。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协约全文,并将此事通知与韩国有外交关系的各国政府,要它们撤走驻韩外交代表机构。在各国外交使团尚未撤离时,日本就关闭了驻汉城的使馆,成立了统治韩国的新机关—韩国统监府,派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为第一任统监,各道的日本领事馆也撤销,成立了统监府的地方机关—理事厅。 光武十年(1906年)3月2日,伊藤博文来到汉城,就任韩国统监。他先后扶植朴齐纯和李完用建立傀儡内阁,又以协助韩国改革为名,抛出“施政改善”的幌子,强迫韩国向日本借款1000万日元,引发了韩国人民的“国债报偿运动”。而高宗皇帝也不甘心做傀儡,《乙巳条约》签订不久,高宗皇帝就秘密写信给美、俄、德、法4国首脑,宣布《乙巳条约》无效,但这四国首脑都不予理睬。

光武十一年(1907年),发生了“海牙密使事件”。海牙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高宗皇帝秘遣李相卨、李儁、李玮钟三人带着高宗致俄国沙皇的书信和参加会议的委任状前往海牙,控诉日本对韩国的侵略,呼吁各国声援韩国,宣布《乙巳条约》无效。由于与会各国均承认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权,于是向高宗皇帝确认代表身份,此时韩国电信权落入日本手中,询问电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闻讯大怒,通知和会委任状系伪造。日本指责韩国违反了保护条约,企图借机废黜高宗。伊藤威胁高宗说: “陛下用如此阴险手段蹂躏日本的保护权,不如对日宣战”,“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进行,大可以公开干”。伊藤还指使韩国卖国组织“一进会”开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动。在伊藤的唆使和恫吓之下,李完用内阁于1907年7月6日至18日举行3次御前会议。会上农商工部大臣、一进会会长宋秉畯对高宗进行威胁说:“今为陛下着想,只有两计:一则陛下亲赴日本,向其(明治天皇)谢罪,二则陛下……迎长谷川司令官,向其谢罪,不然开战败后将如何受辱,难以设想。”7月17日,李完用等七大臣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忍无可忍,拍案怒斥道:“卿等欲将朕卖与统监乎!”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达汉城,和总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双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军国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却诡称韩国皇帝已经退位。

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19日,日军在汉城南山倭城台正对着庆运宫驾设6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庆运宫。在日本兵严密看护下,7月20日在庆运宫中和殿举行“禅位仪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为纯宗,改元隆熙。

纯宗即位四日后,在汉城的日本外相林董和韩国统监伊藤博文将韩国总理大臣李完用唤至韩国统监府,交给他事先拟好的七款《日韩协约》草案。李完用立即召开内阁会议,一字不动地通过了这一协约,当晚李完用在伊藤住所签字,史称《丁未七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协约内容是:第一、韩国政府在改善施政方面,必须接受统监的指导;第二、韩国政府制定及采取重要的行政措施,均须事先得到统监的同意;第三、韩国的司法事务,须与普通行政事务区分开;第四、韩国高等官吏的任免,须经统监同意;第五、韩国政府应任命统监所推荐的日本人为韩国官吏。

隆熙元年(1907年)7月27日,日本又迫使韩国傀儡政府公布《新闻法》,7月29日,发布《保安法》,剥夺了韩国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一切自由。8月1日,日本强行解散韩国军队。这一行动激起了第二次反日义兵运动的高潮,日本急忙集结兵力,才在两年后镇压了义兵运动。同时,也开始了由日本人作为次官,实际掌握中央及地方行政大权的时期。

为加速吞并韩国,日本在韩国加强了军事警察统治。统监府成立时,在韩国的日本宪兵约有800人,隆熙元年(1907年)末已增为2000多人,隆熙二年(1908年)更达到8600多人,宪兵特务遍布韩国各地。日本过去在韩国只有1个师团的兵力,韩国统监府成立后到隆熙二年(1908年)5月前,又增加1个旅团,两个步兵联队(团)和1个骑兵联队。对韩国人民的反抗,采取了残酷迫害和血腥镇压的措施。据统监府显然是缩小的官方统计,从隆熙元年(1907年)7月到隆熙二年(1908年)底,就杀害了近一万五千名反抗日本的韩国人。

隆熙三年(1909年)春,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令外务省政务局长仓知铁吉起草关于韩国问题的文件。仓知铁吉拟订了吞并韩国的《对韩政策的方针》和《对韩施政大纲》。3月30日,小村向首相桂太郎提交了这两份文件,桂太郎当时即交给内阁考虑。4月10日桂太郎、小村和正在东京的韩国统监伊藤3人就吞并韩国问题密谈。伊藤博文表示完全同意两个文件。7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文件,并得到天皇批准。《对韩政策的方针》即关于日韩合并的决议规定:“在适当时机断然实行对韩国之合并。使合并后之韩国成为(日本)帝国版图之一部分。” 《对韩施政大纲》则主要有以下内容:在合并韩国时机到来之前,须“在韩国驻扎必要之军队,并增派大批宪兵及警察”;“将韩国铁路移交日本政府的铁道院掌握”;“尽可能多地向韩国移民,以加强日本势力”;“进一步扩大在韩国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厅的日本人官吏的权限”,等等。 7月12日,日本又强迫韩国政府签订“协约”。韩国政府向统监府司法厅交出司法权和监狱事务,接着又取消了韩国政府的军部。 隆熙三年(1909年)6月14日,伊藤博文辞去统监职务,副统监曾祢荒助升任统监。伊藤博文的去职,标志着朝鲜统监政治时期的结束,进入合并时期。在合并时期,主要是具体实施吞并朝鲜半岛的方案和取得国际上帝国主义的支持。隆熙三年(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活动,计划与俄国财政部长科科夫佐夫密谈,一则密谋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权益,二则事先征得沙俄对日本吞并韩国谅解。同年10月26日,韩国爱国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车站击毙了伊藤博文。12月22日,李在明伏击了卖国贼李完用,使李完用身负重伤,险些丧命。

伊藤博文被刺大大震惊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政府趁机煽动复仇情绪,为吞并韩国制造舆论。军政首脑山县有朋、大隈重信、寺内正毅等劝说桂太郎内阁立即吞并韩国,有的公开发表声明、谈话,敦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御用报刊也推波助澜。“朝鲜问题同志会”、“偕乐园”等组织纷纷出笼,四处演说,鼓吹吞并韩国。隆熙四年(1910年)初,在日本第26届议会上,在野党议员组织“中央俱乐部”,向首相提出质询,要求追究“推动合并不力”的现任统监曾祢荒助的责任。隆熙四年(1910年)春,曾祢荒助回东京治病,日本政府遂将其解职。5月30日,任命陆军大将、前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出任统监。6月3日,日本内阁通过了《对韩国施政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吞并韩国后,设立总督府,“总督直接隶属于天皇”,在朝鲜半岛“有统辖一切政务之权限”,“委总督以大权,有发布有关法律事项、命令之权限”等。 寺内正毅又据此拟订《日韩合并条约》,方案包括改“韩国”国号为“朝鲜”等22项条款。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汉城的日本军、宪、警全部出动,警戒全城,城门、要冲、大臣住宅和皇宫更是戒备森严。下午1时,召开了御前会议,总理大臣李完用说明与统监府交涉经过,强调“韩日合邦”不可避免,并宣称全体大臣一致赞成合邦。下午4时,李完用和农商工部大臣赵重应到统监府,提交了纯宗皇帝授予签约的委任状。李完用和寺内正毅在《日韩合并条约》上正式签字。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韩国灭亡。

《日韩合并条约》共计八条,第一条规定:“韩国皇帝陛下将韩国之一切统治权,完全永久地让与日本皇帝陛下”。第二条规定,“日本皇帝陛下接受前条所举之让与,且允许将韩国全部合并于日本帝国”,等等。同年9月30日,日本公布朝鲜总督府官制,任命寺内正毅为第一任总督,10月1日起成立总督府。总督府在朝鲜半岛推行了以“皇化”(奴化)为目的的“日韩一体”的同化政策,以毁灭韩民族。在日本军人总督手下,对朝鲜半岛实行军人武断统治,由宪兵司令官担任警务总长,禁止朝鲜半岛结社、集会,取消了言论和新闻自由。此外还颁布《朝鲜教育令》,对朝鲜半岛进行奴化教育,强迫高丽人以日语为“国语”,强制各级学校用日语教学。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经济命脉也进行全面的控制。在吞并朝鲜半岛后10年内,日本殖民者从朝鲜半岛农民手中夺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仅东洋拓殖会社就霸占10多万公顷的土地。朝鲜半岛75%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沦为佃农、半佃农。在吞并朝鲜的头4年中,殖民者将租税提高了4~5倍。日本殖民者还不断增加朝鲜半岛粮食和原料的输出。从1910年-1919年,按价值计算,大米输出增加了17倍,大豆增加了3倍多,棉花增加了26倍。为巩固其殖民统治,日本政府还不断向朝鲜半岛移民。从此,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李坧则被降为“昌德宫李王”,太上皇李熙被降为“德寿宫李太王”,软禁在这座五百年历史的悠久宫苑中,成了自己国家土地上的异国囚徒。大韩帝国历时13年,传2帝。

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呢?

法国民法典(Code civil des Fran?ais),又称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民法的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曾名为《拿破仑法典》,但1870年以后,人们一直称之为《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的制定 该法典是根据法国政治家拿破仑的命令,由特龙谢(Tronchet)、马尔维尔(Malleville)、普雷阿梅纳(Bigot de Préameneu)、及波塔利斯(Portalis)等四人起草,于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为《法国民法典》。又被后人称为《拿破仑法典》。 法国民法典的体系 法国民法典采用了「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的结构体系,除序章外,有3编2281条。3编的名称分别为「人」、「财产及所有权的各种形态」及「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方式」。 法国民法典的特色 该法典基于个人主义思想和自由平等的观念,是近代民法典的典范。其核心为所有权的绝对化、契约自由及过失责任等三项原则。但是,随着19世纪末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该法典的原理也被判例和学说加以大幅的修正,也进行过部分的改正以及特别法的制定。 法国民法典对其他民法典的影响 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和源流。对后世的《日本民法典》、《中华民国民法》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六十多场,而其指挥的多场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七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重新建立起来。 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拿破仑像拿破仑的影响还体现在《拿破仑法典》里,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被视作德国、法国及欧亚大陆「大陆法」条文法典代表,有别不同于英国、美国重视判例、轻法条之《海洋法》。 政治上,拿破仑始终尽可能的保持平等的原则,一个统治者,是不愿意制定反对自己的法律的。《拿破仑法典》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深受卢梭的影响,无论是他的法律,还是他的统治方式,都可以看到「社会契约」的影子。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之所以受到法国人民的爱戴,并不只是因为他打了很多胜仗,给法国人带来了荣誉感,因为这些毕竟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是他留下的公路系统,为农民争夺的土地等等,从公众建设到政治制度,才是对法国的真正影响所在。 大革命初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拿破仑至少贯彻了第二和第三条。至于自由,这的确是值得非议的。但是有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必然。他的统治避免了无 *** 主义,但又不是王朝复辟似的。因此可以说,在名义上他是皇帝,在野心上他是凯撒,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他已经努力接近了很多今天的共和制国家都还在努力实现的理想。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合并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但今天的欧洲也正朝向一体化的目标前进。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十八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国不是他的祖国),西元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九十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一幅在法国广为流传的图画:拿破仑全身光彩,自墓里光鲜亮洁复活走出!足见法国人民对他的万分爱戴。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西元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荣誉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B3%95%E5%9B%BD%E6%B0%91%E6%B3%95%E5%85%B8&variant=zh-

拿破仑法典内容《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3月21日通过。 立法原则 这部法典可以用3项原则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则来说,该法典包括两条基本的规定。第11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非政治性权利,包括关于个人的权利、亲属的权利和财产的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1974年改为18岁),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这就是说,在原则上,每个人从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虽然关于这种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权原则来说,法典第544~546条给与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所有权的定义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不论是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人,都有权得到该财产所生产以及添附于该财产的一切物。这一规定使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时农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该法典还规定了对他人财产的用益物权和地役权,这对小农经济是重要的。 ③契约自治,或称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在第1134条中:“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除非该契约违反了该法典第6条所说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将所有权从一人移转于他人,或者产生某些债务,或者解除当事人先前缔结的债务,或者只是改变已经存在的一些约定。该法典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于法律的效力,来使他们以自己的行为产生相互间的权利义务,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约自治,也称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契约一经合法成立,当事人必须按照约定,善意履行,非经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废除。契约当事人的财产,甚至人身(该法典原来规定了对违约债务人的民事拘留),都作为履行契约的保证。基于这些观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契约义务的强制履行、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履行迟延、债务人的破产程序等等。 随着100多年来法国政治、 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该法典也经过100多次修改

以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其中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废止了第726、912两条

从而使外国人在继承法上和法国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废止了第22~33条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条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记法》改进了关于抵押权的规定。1871年开始的第三共和国得到巩固以后,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法典改革运动。该运动主要针对婚姻法和亲属法,结果,关于结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的修改,特别是放松了对于父母同意的要求,对当事人较为方便。离婚制度一度于1816年废除,1884年得到恢复,但基于夫妻共同同意的离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复。关于亲权的行使,发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并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遗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亲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予以剥夺或限制。由于战争的结果,1923年的法律曾对收养的规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进行了修改。关于夫妻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1891、 1917、 1925年的法律补充规定了对配偶遗产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权而有所扩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变更了在丈夫单独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废除了奁产制,并且许可妻子在不经其夫同意下开立银行帐户,并管理其个人财产。1970年的法律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长的原则。最后,1972年的法律废除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响该法典在不少资产阶级国家里有颇大的影响。首先,在1804年原属法国因而自该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属于它的效力范围的一些国家中适用,比利时和卢森堡现在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该法典在法国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现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该法典为基础,部分以《巴黎习惯法》为基础。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采用了该法典,不过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其次,有些国家以该法典为蓝本制定本国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麦民法典》是依据该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也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 。最后,还有很多国家的民法典在编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该法典的影响,如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出生于科西嘉岛,是一位法国军事家与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 -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 影响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六十多场,而其指挥的多场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七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重新建立起来。 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拿破仑像拿破仑的影响还体现在《拿破仑法典》里,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被视作德国、法国及欧亚大陆「大陆法」条文法典代表,有别不同于英国、美国重视判例、轻法条之《海洋法》。 政治上,拿破仑始终尽可能的保持平等的原则,一个统治者,是不愿意制定反对自己的法律的。《拿破仑法典》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深受卢梭的影响,无论是他的法律,还是他的统治方式,都可以看到「社会契约」的影子。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之所以受到法国人民的爱戴,并不只是因为他打了很多胜仗,给法国人带来了荣誉感,因为这些毕竟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是他留下的公路系统,为农民争夺的土地等等,从公众建设到政治制度,才是对法国的真正影响所在。 大革命初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拿破仑至少贯彻了第二和第三条。至于自由,这的确是值得非议的。但是有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必然。他的统治避免了无 *** 主义,但又不是王朝复辟似的。因此可以说,在名义上他是皇帝,在野心上他是凯撒,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他已经努力接近了很多今天的共和制国家都还在努力实现的理想。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合并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但今天的欧洲也正朝向一体化的目标前进。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十八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国不是他的祖国),西元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九十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一幅在法国广为流传的图画:拿破仑全身光彩,自墓里光鲜亮洁复活走出!足见法国人民对他的万分爱戴。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西元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荣誉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贝尔和孩子们)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布莱恩海德?波尔斯塔特?斯托塞特的挪威女孩。她生于1859年,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女孩。

22岁以前,小女孩住在家乡,为农场放牧、挤奶,过着非常贫穷和平凡的生活。但她想过得更好,远离这个贫穷的地方。

22岁时,她离开家乡赴美国,暂时与妹妹在芝加哥逗留。也许是因为名字太复杂,她改名叫贝尔,开始努力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国家里找到幸福。

作为北欧人,她身高180厘米,体重90公斤。这样的形象现在可能不受欢迎。但在那个时候,美国人需要这种长得很强壮的女孩来做家务。

于是贝尔很快在一个富裕家庭找到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女佣工作。正是在这时,贝尔才看到了什么是享受,一切都是奢华的,一切都很有吸引力。贝尔期待着这样的生活。她想改变命运。

1884年,贝尔结婚了,她的丈夫在一家名叫马克斯?桑森的商场当保安。

贝尔的奇怪经历是从这时开始的。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丈夫辞去保安的工作,到铁路公司上班。他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结婚两年后,夫妻俩用积蓄创办了一家糖果店,为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是,很快,糖果店突然着火了,一切都烧光了。幸运的是,这对夫妇以前买过保险。保险调查员赶到后,贝尔告诉他,是煤油灯爆炸引起的意外火灾。虽然保险调查员没有找到煤油灯,但他们得到了赔偿。

从那时起,事故继续发生。

(后来美国媒体报道)

糖果店大火发生后不久,贝尔的大女儿突然死于急性结肠炎。这个可怜的女孩死于发烧、腹泻、抽搐和疼痛。贝尔又一次提前为女儿买了保险。保险检查员来了,他看到了那对伤心的夫妇,只能付一笔钱。

这笔钱过去是用来买房子的,但没过多久,1898年,他们一岁以下的二儿子,就和大女儿一样死于急性结肠炎。保险检查员又一次来到贝尔家。他同情这对可怜的夫妇,不要求就付了保险费。

这对夫妇带着钱买了一栋更大的房子,很快就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然而,1900年7月30日,贝尔的丈夫马克思突然在家中去世。医生赶到现场时,他怀疑马克思是中毒而死。但贝尔的家庭医生证实,马克思心脏病发作,还在服药,意外死亡是正常的。

所以贝尔得到了大量的赔偿。

第二年,贝尔的房子又着火了。和以前一样,贝尔得到了赔偿,然后带着两个孩子搬到印第安纳州拉波特县。



韩国历史简介

1 太古、上古时代(传说时代)

11 桓仁王朝(前7198年—前3898年)

12 耽罗(前2337年—前938年)

13 檀君朝鲜(前2333年—前238年)

14 箕子朝鲜(前1122年—前161年)

2 卫氏朝鲜(前194年─前108年)

3 朝鲜七十二国

31 三韩

32 濊貊诸国

33 伊西

34 驾洛(本加耶)(金官伽倻)(42年—532年)

341 九干

35 五伽耶

351 阿罗伽耶

352 古宁伽耶

353星山嘉耶

354 碧珍小伽耶

355 大加耶(42年—562年)

36 扶余

361 北扶余

362 东扶余

363 蚕支

4 朝鲜三国时代

41 高句丽(前37年-668年)

42 百济(即「南扶余」,前18年-660年)

43 新罗(前57年─935年)

431 Shinra(湄公园先生)

432 Shinra(湄公园先生)

433 新罗(前昔氏)

434 新罗(后朴氏)

435 新罗(前昔氏)

436 新罗(旧金氏)

437 新罗(后昔氏)

438 Shinra(Shinkin先生)

5 渤海

51 粟末靺鞨

52 渤海国

6 耽罗国

7 统一新罗

71 Shinra(新金先生)

72 新罗(后金氏)

73 新罗(新朴氏)

74 新罗(末金氏)

75 长安国

8 朝鲜后三国时代

81 后高句丽(摩震)(泰封)(901年─918年)

82 后百济(900年─936年)

9 高丽(918年—1392年)

91 武人政权(1170年—1258年)

911 郑氏

912 庆氏

913 李氏

914 崔氏

10 李氏朝鲜(1392年—1910年)

11 大韩帝国

2中宗的本名是啥 他姓氏是神么

朝鲜中宗(,1488年3月5日-1544年11月15日;在位:1506年9月2日-1544年11月14日),姓李名怿()、字乐天() ,庙号中宗,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成宗三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

韩国和朝鲜为什么会分成两个国家?

韩国和朝鲜历史上同属一个国家。

公元前3世纪,朝鲜半岛的中南部建立了以"三韩"族为中心的辰国。李氏王朝后,曾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这就是"韩"的来历。公元1世纪后,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古国。公元7世纪中期新罗统一了朝鲜。公元918年,朝鲜国王王建定国号为“高丽”,建都于松岳。1392年,高丽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第三十四代王,自称国王,并改国号为朝鲜。

1 9 1 0 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

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南半部(1948年底苏军撤出,1949年6月美军撤出),朝鲜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1945年美国进驻北纬38度以南的朝鲜半岛。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成立简称"韩国"。

1946年2月8日,朝鲜北半部成立临时人民委员会。1947年,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成立,1948年8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进行选举,同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南韩。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

历史上日本和韩国之间发生过战争吗

历史上日本和韩国之间发生过战争的。

日本与韩国的战争都发生在韩国改名之前的,比如高丽、朝鲜王朝等。

大韩帝国是朝鲜王朝的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大韩帝国通常被认为是朝鲜王朝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现今韩国的历史学家为区别后世的大韩民国,又称这一时期为“旧韩国”。

一、江华岛战役。

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开了朝鲜的国门,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朝鲜的原宗主国清朝,驱逐了中国在朝鲜的势力,加紧控制朝鲜。1897年,朝鲜王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朝鲜从此改称韩国。

二、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战

地点:白江口(现韩国锦江入海口)

交战人数:唐朝、新罗一万三千人,战船170艘;日本、百济四万两千人,战船1000多艘

交战结果:日本的战船几乎全部沉没,唐军取得完全的胜利。此次战役奠定了东北亚地区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开始全面的上唐朝学习。

三、元日战争、弘安之役。

时间: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点:日本北九州地区

交战人数: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丽:士兵三万余人,战船九百余艘

日本:十万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丽:士兵约20万 ,战船900余艘

日本:十万以上

交战结果:元朝高丽联军初期取得部分战果,但是跨海作战后援不足,被迫撤退,并在撤退中遇到台风,总计损失两万余人。日本方面损失不详,但是最终获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四、应永外寇

交战方:李氏朝鲜VS日本

时间 :公元1419年

地点:对马岛

交战人数 :朝鲜:一万七千余人,战船200余艘;日本:日本约三千人,战船约130艘

交战结果:朝鲜伤亡约180人,日本伤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鲜投降,称臣纳贡。

五、万历朝鲜战争

时间:1592-1598年

地点:朝鲜半岛

交战人数:第一次:明朝,四万余人。朝鲜:人数不详。日本,十四万余人

第二次:明朝,三万余人。朝鲜:人数不详。日本,十四万余人

交战结果:日本初期进展顺利,几乎占领朝鲜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鲜之后,形势逆转。日军被迫撤离朝鲜。动摇了丰臣秀吉在日本的统治,德川家康趁机发展势力,为以后德川家取得日本统治权创造了条件。朝鲜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灭国的风险。

明朝虽然成功的抵御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长期的战争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国库的负担,减弱了对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请问下 韩国朝鲜时代共有几个王朝?分别是什么。谢谢~

统一的王朝有三个: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含大韩帝国)。

割据的政权有七个:箕子朝鲜、卫满朝鲜、辰国、高句丽(同时也是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百济、后百济、泰封。

箕子朝鲜

朝鲜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朝的遗臣箕子带领部分商朝遗民在檀君朝鲜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在公元前195年,中国西汉的燕王卢绾北走匈奴后,其部将卫满带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的国力相当强大,故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派军远征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其土地分为四个郡,史称汉四郡。

辰国

辰国是公元前2,3世纪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 定都于汉江以南 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是公元前2世纪后朝鲜三国时代之前的朝鲜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铁器的广泛生产和运用。由于铁的应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 这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

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于西汉玄菟郡,开始逐步扩展,在西晋末年(313年)吞并了乐浪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已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松散的三韩联盟。根据《三国史记》,公元前18年,百济在马韩领地中建立,并逐步将马韩取替。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弁韩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后来又与新罗融合。

三国时代

进入4世纪以后乐浪郡被高句丽占领。同时南部的百济、新罗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百济完全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慕韩、辰韩等数国。朝鲜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三国时代”。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据好太王碑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成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百济(前18年-660年)是朝鲜半岛古代西南部的国家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并且在3世纪末完全统一了马韩54国。 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

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攻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

后三国时期

朝鲜后三国时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鲜历史上的时代划分之一。始于892年农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时期新罗王族后裔弓裔亦建立后高句丽导致已衰弱的新罗分裂,终于936年高丽再度统一朝鲜半岛。

高丽王朝(918-1392年)

918年,后高句丽的的弓裔王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朝鲜王朝(1392-1896年)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但他却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明太祖朱元璋赐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韩国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占领汉阳。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大韩帝国(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是自主之国,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同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大韩帝国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韩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韩国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关于“大韩帝国的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80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