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孤军作战奋力抵抗最后什么(孤军作战歌词)

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孤军作战奋力抵抗最后什么(孤军作战歌词)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10    点击:  260 次

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孤军作战奋力抵抗最后什么

网上有关“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孤军作战奋力抵抗最后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孤军作战歌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最后壮烈殉国,战死在阵地上。

关天培(1781—1841年),字仲因,号滋圃,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消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关天培著有《筹海初集》及训练图表等。

孤军作战歌词

问题一:孤军奋战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孤立无援的军队勇敢地作战。

问题二:孤军奋战的意思是什么 孤身奋战也叫孤军奋战:奋战:意思是尽全力地战斗。孤身奋战是独自一人孤立无助的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问题三:兼而有之,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是什么意思? 兼而有之――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指锭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孤军奋战――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持、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出自《魏书?赵瑕传》。

黎民百姓――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问题四:孤军奋战是什么意思?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问题五:孤军奋战的歌词是什么啊 我们肆无忌惮我们成群结党我们目无尊长对什么事都不满看著我们的成长只会制造麻烦我们就是一无是处看你又能怎样我们don't give a damn那看不起的眼光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什么都不管我们之间为什么会渐渐地没有语言我们之间有道墙学校老师束手无策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只认定会读书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别以为看不起我们就告诉自己比人家强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会走错迷失方向又有谁会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会变烂其实我们也曾努力要争取所有人的称赞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泪水已经流干前途也很渺茫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站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孤军作战打什么生肖

1、歌词

我们肆无忌惮我们成群结党

我们目无尊长对什么事都不满

看著我们的成长只会制造麻烦

我们就是一无是处看你又能怎样

我们dontgiveadamn那看不起的眼光

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什么都不管

我们之间为什么渐渐地没有语言

我们之间有道墙

学校老师束手无策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

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

只认定会读书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

别以为看不起我们就告诉自己比人家强

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会走错迷失方向

又有谁会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会变烂

其实我们也曾努力要争取所有人的称赞

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

泪水已经流干前途也很渺茫

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

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

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

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

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

站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

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学校老师束手无策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

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

只认定会读书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

别以为看不起我们就告诉自己比人家强

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会走错迷失方向

又有谁会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会变烂

其实我们也曾努力要争取所有人的称赞

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

泪水已经流干前途也很渺茫

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

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

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

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

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

站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

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泪水已经流干前途也很渺茫

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

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

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

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

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

站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

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2、《乱世情缘》是鸾凤鸣演唱的歌曲,洪俊扬,1981年8月17日出生,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2006年5月26日发行第一张专辑《独角兽》。2010年2月1日,洪俊扬与杜蕙_举行婚礼。

孤军作战指生肖蛇,蛇是十二生肖中最顽强的属相,属蛇人是十二生肖中最具有神秘感,最不可思议的人物。

 蛇是历经1.3亿年的漫长进化发展而成的一个特殊生物类群,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蛇属于变温动物,进化程度较低,其分布和生存受气候影响较大,是一稳定性较为脆弱的生物类群。



在什么中为国捐躯的同乡关天培的故事是什么?

关天培的故事如下: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是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

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专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三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

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

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

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五百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

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

相关介绍: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

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鸦片战争中的人民英雄和他们的事迹

  关天培 陈连升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亲自动手削稿。嘉庆八年(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授广东水师提督。自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而当英国军舰在珠江口穿鼻洋开炮攻击中国水师时,关天培亲临火线指挥,带伤督饬水师反击,迫使英舰受重创后遁去。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历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着有《筹海初集》。

  1841年1月英军乘钦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对外妥协之际,大举进犯沙角、大角炮台,他率子长鹏及六百士兵坚决抵抗,毙敌数百,终因援兵不至,英勇战死,其子同时殉难。

  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广东省增城营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抗击英舰的进犯立功被提升为广东省三江口副将。

  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商议,为便于控制外洋海面,选择在尖沙嘴和官涌山岗一带扎营防守①。关天培调陈连升到官涌山岗建立防守营盘。官涌营盘居高临下,对俯击山下洋面英军武装船极为有利。义律率领英国商船、兵船停泊在这里,官涌山岗上新建营盘对他们威胁很大,因此多次乘小舢板驶进山脚,持枪爬上山岗窥探营盘工事建设情况。

  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九日至十月初八日(1839年11月4-13日)英舰继穿鼻洋之战的突然袭击后,又继续向官涌山岗发动六次进攻。第一次,官涌营盘守军在陈连升和守备伍通标率领下截击偷袭的英兵,打伤并缴获了枪械,不少英军匆忙间滚下山崖逃走,遗落许多军帽,我守军取得了完全胜利。英军为拔除官涌山岗的威胁,又不断前来骚扰。九月廿九日(11月4日)夜,英兵舰数艘,第二次进攻官涌,他们对准官涌营盘一字排开,并向官涌营盘猛烈仰攻,但因官涌营盘工事坚固而地势又高,英舰仰攻只能将炮弹射向高空,再降落到山岗,很难击中或击毁炮台。官涌营盘官兵利用居高临下有利形势,向英兵舰进行俯击,打得他们逃至外洋躲避。十月初三日(11月8日)英兵舰第三次来袭击,这次是以大舰正面对着官涌营盘开炮,同时派小船抄到侧面,乘海潮冲击而靠近岸边,百余人乘隙抢上山岗,乱放鸟枪,把总刘明辉率众兵弁截击,击伤英军数十名,死亡数人,其余滚下山岗。十月初四日(11月9日)英兵舰第四次来攻,这次是在离官涌山岗不远的胡椒角开炮试探,营盘守军游击德连用大炮、抬炮一齐轰击,英兵舰被击中,带伤潜逃。从英兵舰接连四次袭击来看,官涌山岗的形势十分重要。陈连升率领的清军官兵在官涌营盘有力地打退了侵犯的英舰,为保卫祖国立下了功勋。

  为了加强官涌营防御能力,林则徐、邓廷桢和关天培经过认真的考虑,增调水师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以备攻坚之用。并调派了熟悉这一带情况的候补知府余保纯、候补县丞张鹍、新安县知县梁星源、驻守大鹏湾的参将赖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台参将张斌就近带兵往官涌通力合作,准备夹攻来犯英军。

  第五次交战,中国水师采取先发制人。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官涌营盘守军按五个山梁分五路准备用大炮主动出击。英兵舰见官涌营盘已作战斗布置时,也装上大炮准备迎战。但当官涌营盘五路大炮重叠齐轰时,英军措手不及,根本无力还击,只得带着创伤逃窜到外洋躲避,第二天清晨,英兵舰半数已逃窜至外洋,留下的一只三桅船半沉半浮于海面,还有些船篷桅墙绳杠具都已被重炮击坏,洋面一副狼狈景象。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兵舰第六次来犯,官涌营盘仍以五个山梁,五路大炮叠轰的方式对付来犯的英兵舰,逼得他们不得不退出官涌洋面。因而,英舰六次进犯,中国水师每次都获得胜利。英兵舰、趸船被迫退到龙波、筲洲、赤沥角、长沙湾等外洋洋面分散停泊,放弃了这个优越基地。这样,由于陈连升等的英勇作战,英兵舰遭到六次失败,处于既不能在澳门陆上居住,又不得在尖沙嘴、官涌一带海上长期停泊,使他们企图采取步步进逼,进入内河的阴谋遭到破产②。

  继官涌之战胜利后,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为防止英国侵略者再犯,又主持了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台,经过余保纯、赖恩爵、梁星源等实地勘察后,于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台一座,由内地调配大炮五十多门,有效地控制了官涌一带洋面。还将大鹏湾营改为协,派副将驻守③。大鹏协与香山协东西遥相对峙,加强了虎门要塞东西两翼的防守能力。

  由于官涌之战的胜利,陈连升被提升为三江口协副将④,这时他已年逾花甲,但他老当益壮,斗志昂扬。提升后,他被调守虎门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

  陈连升调守沙角炮台,把守虎门第一道防线,深感责任重大。他在沙角作了认真布置,带领三江和惠州兵勇六百余人,埋藏下许多地雷,作好随时打击来犯敌人的准备。英兵舰不时开船到大角、沙角来刺探军情,都被陈连升率兵弁将他们驱退。这时林则徐、邓廷桢已被革职,琦善和义律的“谈判”正在进行中,琦善诬陷陈连升轰击英国送信船,要对他加以惩办,遭到爱国官兵反对。义律一面谈判,一面在加紧训练士兵,而琦善则一边谈判,一边将经过五、六年大肆整顿的虎门设施撤除尽净,使陈连升在沙角退到无可防守的地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义律利用琦善已撤防的有利时机派出大小战船二十余艘,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发动猛攻,英军二千余人由汉奸带路架起竹梯攀登上形势险要的沙角后山,并焚毁山下三江口守军和水师船。陈连升亲自坐镇炮台后卫,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杠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伤爬山而上的英兵数百人。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都只有数百兵力,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前往支援。陈连升率领六百余守岛官兵,使用着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自己的英兵作殊死斗争,并用弓箭堵击来犯的英军,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陈连升“请备兵与火药”⑤,琦善不许。由于琦善不发援兵,坐视海防被突破。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难以抵挡已占据山顶阵地的英军,终因敌我悬殊而全部壮烈牺牲。陈连升之子武举陈举鹏、守备张清龄都英勇奋战,直至身死⑥。陈氏父子为保卫祖国而英勇奋战的事迹为后人所传诵。爱国诗人张维屏的《三将军歌》作如下的歌颂: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⑦

  广东人民为纪念因沙角战斗牺牲的爱国将士陈连升入祀“昭忠祠”,又收殓了阵亡将士的遗体,建立了“节兵义坟”安葬,作为永久纪念。陈连升家乡恩施的乡亲们,也集资建立纪念碑,永久纪念为守卫祖国南大门而牺牲的爱国将领。

关天培的故事

民族英雄关天培率部在虎门与英国侵略者激战时壮烈牺牲。 关天培,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人,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这时候,外国侵略者看到清政府腐朽昏庸,千方百计企图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关天培到任以后,亲自查看海防要塞,决定增修和加强虎门炮台,并加紧操练军队。1839年,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关天培成为林则徐的得力助手。他一面积极协助林则徐收缴外商鸦片,一面认真布置海防,督造排桩,设置铁链,准备抵御侵略。

1840年7月

英水手在尖沙嘴一带横行霸道,杀死一无辜村民,林则徐提出抗议,要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手,义律不但不交,反而乘机扩大侵略,接连几次向广东沿海武装进犯。关天培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严阵以待,英勇抵抗,屡次打败英军,使他们的侵略行动未能得逞。 关提督血战虎门

义律看到关天培率领的兵力强大,不敢任意挑衅,而英国的鸦片贩子仍在继续走私鸦片。关天培积极配合林则徐,搜捕鸦片走私船。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在林则徐领导下,率兵英勇反击英军,英军无法侵占广东,只得分兵北上,进犯天津。而昏愦的道光皇帝却屈从了侵略者的要求,下令将林则徐革职,派直隶总督琦善替任。 琦善一到广州,就反对林则徐、关天培的做法,下令撤除关天培多年苦心经营的海防,水师被遣散三分之二,战斗力最强的募勇被全部遣散,这正迎合了英军的需要。

1841年1月

英军乘虚而入,攻陷沙角、大角两炮台,这样虎门失去屏障。此时虎门炮台只有少数兵力防守,形势万分危急。关天培坐镇前线,向琦善请求增援。可是,琦善这个可耻的卖国贼唯恐妨碍“议和”,不敢发兵。关天培极为愤恨,决定死守。他拿出自己的银钱补充军饷,鼓励将士英勇杀敌,又将数枚脱落的牙齿和几件旧衣寄给家眷,表示了与炮台共存亡的决心。

2月26日

英军向虎门大举进攻。敌人在炸断拦江铁链,攻占横档等几座炮台之后,全力轰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关天培率领将士,挥刀上阵,指挥士兵顽强坚守。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无奈寡不敌众,守卫炮台的将士大半英勇牺牲,关天培也受伤10多处,周身鲜血淋漓,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这时,敌人从炮台背后蜂拥而上,一士兵要将关天培背下阵地,他横刀阻止。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哭着拽住他的衣襟,请求一同撤走。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编辑本段武圣后裔血染虎门

关天培(1781—1841),字仲英,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市)人。关天培为“武圣”关羽的56世孙[1],关兴后裔(台湾学者考)。父亲关自明出身行武。少年时代的关天培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书,辍学后随父习武,并学得一手好武艺。青年时代的关天培独自一人离家,开始自谋生计。继而投身行武,历任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及副将等职。 关天培提督祠堂

道光六年(1826)

关天培因督押海运漕粮有功,受到朝廷嘉奖,升任太湖营水师副将,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署江南提督,次年改任广东水师提督,从此致力于广东海防建设。

道光十四年(1834)10月

关天培擢升广东水师提督,负责镇守虎门要塞。此时,关天培深感责任重大,让夫人和子女陪同年近八旬的母亲回淮安老家,替他尽孝,而他自己却只带了3名家丁赴任。 关天培的母亲吴氏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老人,临行前,吴氏叮嘱儿子关天培:“远赴新任,移忠作孝,不必分心,以老母为念。” 到任之初,关天培“公务无分巨细,事事尽心”,他亲自到实地勘察,精心设计制定出既符合虎门地形,又能有力抵御海上来敌的炮台扩建计划,从而使虎门炮台成为南海边防坚强的防御堡垒。道光十四年(1834)关天培还将自己整顿和加强沿海防守工事的经验撰写成《筹海初集》一书。该书为清王朝的海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关天培成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一位杰出先驱者。

道光十九年(1839)

清政府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主持禁烟运动。关天培除了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打击鸦片走私贩外,还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并出动水师,首先承担了收缴和销毁鸦片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共收缴英美两国商人的鸦片两万多箱,最后全部交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因为关天培在禁烟运动中积极配合林则徐,立下汗马功劳,还受到清廷加一级的奖励。

虎门销烟后

英国派军舰多次在虎门海防挑衅,都遭到关天培所指挥的水师的严厉打击。于是英国海军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准备进犯北京,对清廷施加压力。这时,腐败的清政府面对英军的强大压力,不但不予抵抗,相反派琦善为两广总督,拆除林则徐、关天培亲手建立起来的坚固海防设置,甚至下令,当英军侵犯我海防时,不准我军还击,胡说什么“以免惊动英军”。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

当英军大举进攻沙角、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在无外援的情况下,致使两地炮台失陷,最后战死疆场。本来琦善阻止外援部队的参战是陈连升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却要嫁祸于关天培。

其后

当英军再度大举侵犯虎门,“戴罪立功”的关天培面对虎门危在旦夕的严峻形势,曾多次请求增兵,却遭到琦善的拒绝。此时的关天培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他的带领下,虎门官兵决计与炮台共存亡。为了表示他誓死抗敌的决心,关天培将自己脱落的牙齿、旧衣服以及从头上剪下的一绺头发缄封起来,一起寄给老家的母亲和妻子儿女,以示与他们诀别。然后亲自坐镇清远炮台,日夜与将士们一同抗击英军。

此时

英舰集中兵力攻击清远炮台及其两侧的镇远、威远炮台。关天培面对强敌,在无援兵的情况下,决心以死报国。他此时还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分给了将士,然后高声喊道:“将士们,人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众将士在他的鼓舞下,向敌人猛冲过去,使敌人不敢靠岸。 正当胜利在望之际,突然倾盆大雨使大炮的火门透水,失去攻击力。关天培眼看英军向岸上蜂拥而至,在这紧要关头,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不使清廷颁发给他的提督大印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下令他的侍从孙长庆携带好印玺,将其火速送回广州省府。孙长庆在这紧要关头不忍心离去,要求与提督关天培一同撤退突围。关天培拔出腰刀,硬逼着孙长庆立即突围而去,并对孙长庆说:“吾上不能报天恩,下不能养老母,死有余恨。汝归告吾妻子,但能孝吾亲,吾目瞑矣! ” 塑像

孙长庆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行至半山腰,眼见关天培身先士卒,率领众将士手持兵器,与英军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关天培终因年岁已高,加之寡不敌众,左臂被敌人砍伤,此时,他仍然奋勇向前,又忍痛砍杀了几个英军士兵,最后不幸被敌人子弹打中胸膛。关天培以身殉职时,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 关天培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连英国侵略军的将领也为之折服,并称他为“最杰出的元帅”。 关天培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到广州,已被清廷查办的林则徐失声痛哭,悲痛欲绝,当即写下了“我不如你”四个大字,以示民族英雄林则徐对这位一同战斗的挚友的敬仰与深情。林则徐还为关天培及与他一同殉职的麦廷章写了一副挽联。

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乡关面如生。 ” 这副挽联,充满着林则徐对关天培、麦廷章等爱国将领的赞颂,对琦善等人“坏长城”的罪恶的谴责。 林则徐为关天培题写的这副挽联被镌刻在淮安关忠节公祠大门的两侧。 关天培殉国后,他的灵柩由孙长庆送回淮安安葬时,“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无数旁观者失声痛哭”。为了纪念这位抗英名将,家乡淮安还为他修建了关天培祠。在关天培殉难的地方虎门,清宣宗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还为他兴建了“关忠节公祠”。

关天培殉职后

年逾八旬的母亲,由朝廷“旨令地方官每月酌量给予银米,以养余年”。长子关奎龙,在父亲牺牲后,继承父业,投身行伍。早殁。关奎龙曾任守备、游击及参将等职。次子关从龙,荫袭云都尉,安徽候补同知。关天培的长孙关仙保,关奎龙之子,世袭骑都尉。同治五年(1866)署川沙营中军守备。孙女关开保,关从龙之女,成人后嫁谭长清。谭长清曾随父赴山东任职,后来谭父从军,谭长清“不知所终”。此后关开保守寡,20世纪20年代初去世。

编辑本段关忠节公祠

简介

楚州城内县东街有一座古朴肃穆的祠堂——关忠节公祠,为纪念民族英雄关天培所建。原为三间大殿、两间厢房,被古色古香的花墙小院护围着。神台上,关天培官服塑像栩栩如生,两旁一对亲随,分别执剑捧书。享殿门上悬有"关忠节公祠"长匾额。殿两旁悬有大书法家周木斋书写的林则徐的楠木挽联。 关天培墓,建在城东乡南窑九村,墓旁流水潺潺,松柏参天。它与关忠节公祠一起,成为淮安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 通:

关于“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孤军作战奋力抵抗最后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823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