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佛陀十大弟子之须菩提有什么故事(“须菩提”是什么意思?)

佛陀十大弟子之须菩提有什么故事(“须菩提”是什么意思?)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11    点击:  297 次

佛陀十大弟子之须菩提有什么故事

网上有关“佛陀十大弟子之须菩提有什么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须菩提”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须菩提的故事

须菩提是佛陀坐下十大弟子之一,关于须菩提的故事也数不胜数。而须菩提的故事中最令人觉得传奇的便是须菩提出生时所发生的事情。

佛告须菩提

相传在须菩提尊者降生的那天,家中所有的财宝与用品全都不见了。因此一家人都非常的焦急忧虑,于是之后连忙请了相师算卦。而算卦之后的相师则告知须菩提的家人,这是大吉。将来须菩提不会被世间的名利所束缚,因此须菩提被取名为“善吉”。而在须菩提长大后果然与众不同。须菩提自小聪慧过人,并且无视身外之物。经常将自己身上的财物赠送给路边乞讨的人,甚至会将自己身上穿的衣物捐赠于人,而自己则穿着短衣短裤回家。

父母对须菩提这种做法非常不满,但是须菩提却从未想过要改正。而父母为了将须菩提这一点改正,将须菩提关在了家中,但是须菩提却因此对于人生哲理的悟出了更深的含义,因此须菩提有些骄傲。直到有一日佛陀来到了须菩提的家乡进行布教,所有人都说佛陀是一位智者。须菩提家乡的人们几乎全部都皈依佛陀了,甚至须菩提的父母都开始信佛。

好奇之下的须菩提便偷偷前去看佛陀,本来认为佛陀没什么了不起的须菩提在见到了佛陀庄严慈善的样子,见识了佛陀的智慧之后,须菩提对佛陀非常敬佩,甚至想要回见佛陀但是却没有勇气。而好似了解这一切的佛陀将须菩提叫到了自己的面前长谈,最终敬佩佛陀的须菩提成为了佛陀的弟子。

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其实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尽管是祖师级别的著名人士,可是他却只是出自于《西游记》之中,是作品中勾画出来的人物。须菩提也是孙悟空的师父,教会了孙悟空很大的神通,但是也预料到他之后会闯出大祸,所以告诫他决不可向别人提起师门的任何事情。在作品中须菩提的名字是属于佛教的,可是打扮看上去却更像一个道士,而思想则偏向于儒家思想。总之须菩提是一个对佛教、道教以及儒家都十分精通的高人。

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生活的地方是在三星洞,这个地方据说是在西牛贺州地区,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尽管他能力超乎常人,可是和神仙并没有多少往来,反而和一些樵夫关系密切,也就是说他的身边很多人都只是凡夫俗子,所以尽管他神通广大,可是并没有给人们留下高不可攀的印象,看起来仿佛更像是一个世外高人隐居山林。同时也可以从这个人物的身上看出作者吴承恩是要表现出对于隐居者的这种敬佩和向往之情。

在须菩提传授孙悟空神通的时候可以发现他的法力高深,而且有着许多的弟子,在山野之中的许多人都曾经受到他的教化,他不仅向人们讲解佛道,还会将他知道的修身养性的知识传授给人们,所以深受人们的尊重,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行为是和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相迎合的,而这个形象也让广大的观众和读者记忆犹新。

“须菩提”是什么意思?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师傅,一个是西天路上唐三藏,另一个就是授业恩师须菩提。

那么,须菩提究竟是谁?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西游记的开篇。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每会该一万八百岁……到此天始有根……”

很多人读西游会忽略这段话,同时很多不知道这段话其实来自《皇极经世书》,而这本书是一本易书。这段话讲的大概是天地是循环的,而且给了我们两个时间单位--元和会。

注意其中的几句话

第一句是“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说的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天地昏暗,万物开始颓废。

第二句是“再去五千四百年,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这就是传说中的混沌了,这个时候天地都没有明确的界限了,这个世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物。

再接下来,就是新周期的开始,再一个轮回。

再补充一点,《皇极经世》里有三元,原理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分别是人元、地元、天元。一人元等于一年,一地元等于一会(十二万九千九百年),一天元等于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十一六万年。

理论知识先介绍到这里……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开天辟地的是谁?

《西游记》开篇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请注意,盘古开辟的不是天地,是鸿蒙!

“混沌未分天地乱”说明的是,鸿蒙指的是混沌,而混沌的时候已经有天地了,只是这个时候天地乱而已。

那么,开天辟地的人究竟是谁呢?

答案是太上老君。第八十六回,孙悟空说过一句话“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这句话其实是受到《太上老君开天经》的影响,三清是在天地初开之前就诞生的,而正是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开天辟地,紧接着天地轮回,周期循环,在某个新周期初始的混沌状态,由盘古完成了这一个周期的开天辟地任务。

这个新的周期也就是西游世界所在的时间。从此,“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大概了解了西游世界的时间观,我们就可以了解须菩提祖师(下文简称须菩提)了。

须菩提的介绍主要来自第一回和第二回。

孙悟空是从哪里知道须菩提的呢?是从一位樵夫的口中,当时听到了须菩提教给樵夫的一首词,其中有一句“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而黄庭正是道家典籍。樵夫在介绍须菩提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这起码说明两点,第一是他喜欢收徒,第二须菩提的名声应该是很大的,不像是躲避遁世的人,因为他教的是修仙之法,他的徒弟是仙。

紧接着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门口立着一块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一丈等于3.3米,也就是说近10米高,这也太显摆了吧,所以更加反驳了那些“须菩提躲避如来、玉帝”的言论。

在孙悟空刚到门口的时候,就有仙童出来迎接,原因是须菩提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未卜先知,这在西游记中属于高阶技能,其他的神仙从未看到有用过。

须菩提长啥样呢?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看着像佛家的人……那么真的是佛家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在西天路上孙悟空找神仙搬救兵的时候,总会说“弃道从佛”,这说明他之前学的是道。再来一点证据,孙悟空半夜找须菩提学艺时,须菩提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这说明在他内心最重要的是道。再来一点,最后须菩提传悟空长生之法时全是道家术语,诸如“休漏泄,体中藏”“龟蛇相盘节”等。

换句话说,须菩提的核心竞争力是属于道家的。我们还需要看一下须菩提教了悟空什么,最主要的是长生术、72变、筋斗云。其中注意的是,须菩提不仅会72变,还会36变,他曾说“你要学哪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从侧面说明,须菩提肯定也是掌握这些技能的。

还有一点,“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说的也是须菩提,先看两点,与天同寿的意思是开天辟地的时候他就存在了。那么为什么后来孙悟空说他的师傅“十万八千高”呢,其实十万八千岁是须菩提在现在这个时间周期的年龄,因为他和玉帝一样,不断的“历劫”,一劫的时间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这个时候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须菩提的真实身份应该是三清之一的灵宝道君。与天同寿没问题,道家没问题,《洞玄本行经》讲灵宝道君“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凡遇有缘好学之人,不吝教诲”“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变”“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就像是连线题,一一对应。

那么,为什么同时须菩提会有很多的佛家特征呢?

尤其有一段,讲道的时候,“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三乘教说的就是佛法啊,而且是大乘佛法,这就了不得了。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可以看第六回太上老君的一句话“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化胡为佛,来自《老子化胡经》,显然西游记采用了这一说法。也就是说后来的佛家来自太上老君的培养。

而灵宝道君作为与太上老君同时存在的先天之神,尤其是同为三清,彼此自然相当熟悉与接近,那么这一点也就很好解释了。

最后,还记得樵夫提起的《黄庭》吗?其实这部典籍也是灵宝道君这一派的……

“须菩提”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比丘

梵语 bhiks!u,巴利语 bhikkhu 之音译。又作苾刍、苾刍、煏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于比丘尼乃梵语 bhiks!uN!i^ 之音译。又作苾刍尼、苾刍尼、煏刍尼、备刍尼、比呼尼。意为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称沙门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语系由“求乞(bhiks!)”一词而来,亦可解为 bhinna-kles/a,破烦恼者之意。

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之语义有五种,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二)破烦恼,(三)出家人,(四)净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语义中之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有关比丘之种类,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举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无实之比丘)、自言(自称)比丘(自称比丘者)、为乞(乞丐)比丘(为乞食而生活者)、破烦恼(破惑)比丘(真比丘)等四种比丘。四分律卷一则举有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著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

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依律而有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又比丘尼应敬比丘,故制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八敬法即:(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导一次。(二)跟从比丘安居。(三)安居结束,必从比丘众中求自恣忏悔。(四)从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骂比丘。(六)不可举说比丘所犯之罪过。(七)犯轻罪时,从比丘而忏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须向新受戒之比丘礼拜。



须菩提啥意思?

一、须菩提,梵名Subhu^ti ,巴利名同。又称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薮浮帝修、浮帝、须枫。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二、须菩提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三、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着称,号称“解空第一”。 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相传即是须菩提与佛陀的对谈记录。

孙悟空师父菩提老祖真实身份是什么?

精通诸子百家,三教合一的世外高人。

须菩提祖师精通三教诸子百家, 法力无边,却只是在深山洞中隐匿授徒。他给孙悟空起的名字是佛家的称呼习惯,和后来的悟能、悟净刚好对应。须菩提祖师原型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

扩展资料

他不仅传授孙悟空想要的长生妙法、巩固根源的口诀,还在明知孙悟空会出去惹祸的情况下,用三年教会了孙悟空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变以及筋斗云,这些都是些打斗逃生的本领。

他不让孙悟空出师门后再提起他,否则就让孙悟空万劫不复。

自从孙悟空从斜月三星洞出走以后,菩提祖师再没有出现过。

嗔心会造恶业招致苦果

嗔有发怒、生气之意,是一种对自己不喜欢、不如己意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及恼恨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论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由于嗔心令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愤怒等不良的精神作用,这对修行办道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嗔心被视为修行的大敌,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其中以嗔为最恶。诚如《大智度论》中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智者大师亦云:「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佛教认为嗔心会造恶业,招致苦果。《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一念起嗔,殃堕无间。」

在《撰集百缘经》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出身于舍卫国婆罗门家族中,他自幼智慧聪明出众,但是性情倔强好嗔,因此使亲友对他常感到厌烦。他自己也不能和族人和睦相处,后来离家出走,躲入山中,在山林中生活时,他甚至见到鸟兽或风吹草动,都会生起嗔恨恚怒,终日无有喜心。后来由山神导引而得见佛陀。

须菩提见佛之后即生欢喜心,佛陀为他讲说瞋恚果报之苦。须菩提闻佛之教诲后,当下即悔悟前非,并诚心求得皈依而出家为僧,经过精进修习,终获证得阿罗汉果。

其他比丘见此殊胜果报,就向佛陀问询须菩提的过去因缘。佛陀告诉大众:「迦叶佛时代,有一比丘热心劝化他人,常常带着其他比丘至各地应供,令众生广植福田,如此发心经过一万年也不曾懈怠。一天,碰巧遇到僧中另有因缘,其他比丘无法随从于他,比丘一怒之下口无遮拦,开口便骂他人狠戾不从,犹如毒龙! 说完掉头就走。因为触恼众人的业缘,让他五百世中受毒龙身,身心含毒,人不喜见;现在虽得人身,习气未尽而易起嗔心。」佛陀又说:「当时以恶口嫌骂他人的比丘就是今日的须菩提,凭着过去供养僧众的福报,才能遇佛得道,转凡成圣。」众人闻佛所说,个个心开意解,欢喜信受,奉行教法。

而十大弟子中的目犍连亦曾因嗔心之过遭受到果报,即使他有神通也躲避不过。据《众经撰杂譬喻》卷一中记载:一日,佛陀问目犍连尊者说:「如果你的敌人怒目冲冠,来势汹汹,情势已迫在眉梢,你如何处置?」目健连回答说:「我有广大神通,即使是高耸的须弥山都能超越,所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需担忧。如果敌人从东方来,我就往西方去;若是从北方来,我便往南方飞。如此一来,敌人怎奈何得了我?」佛陀告诉目犍连:「不论是罪或福,业力因缘是无法逃避的,善恶到头终有报! 纵使拥有神通,依然逃不出因缘果报的轨则。」

当时有一位老人,以修理车轮中的直木为生,人称车辐老公。一天,目健连因长久飞行,未曾歇息,最后体力不支掉落山中,正好掉在车辐老公的面前。车辐老公以为是怪物出现,便举起车轴击打目犍连。目犍连不仅懊恼羞愧,因疼痛失去意识。

佛陀知道后,哀愍目犍连,以佛力加持,令目犍连恢复意识。目犍连百思不解,想不透自己为何会遭此灾殃?于是,佛陀慈悲地为目犍连解释个中因缘:「这位老人是你前世的父亲,在一次争吵中,你因嗔心而起了—个恶念:‘如果能够鞭打这个老骨头,岂不太快人心!’虽然只是心中忆念,未付诸行动,但仍获此罪报。所以世人应当谨言慎行,善护意根,不可造作不孝之行,否则罪业难逃。」

对佛教修行而言嗔心的危害是这样,对社会和我们的人生而言,嗔心的危害亦是很严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由于嗔心导致的辱骂和争斗。其结果往往造成或是因意见不合而彼此恼羞成怒,或是因利益冲突而彼此怒目相向。当他人对我构成影响和伤害时,都会引起我的嗔恨,更有甚者,还会将属于自己的过错迁怒于他人,其结果往往是轻者毁伤身心,重者殃及生命。

电视里曾经播放过一则新闻,其后果令人唏嘘不已:一个青年刘某到一家经常去的拉面店吃了一碗牛肉面,吃完之后付钱的时候,服务员向他收取八元钱,刘某认为多收了一元,因为他以前吃牛肉面时只有七元钱。于是心中不悦,就和服务员起了争执,面店的孔老板又出面和青年交涉,告诉刘某,最近由于物价上涨,才导致牛肉面价上涨,并非故意多收钱。刘某却认为面店涨价不合理,不应当多收这—元钱,坚持不肯付账。最后他们由言语冲突发展到肢体冲突,打斗中,刘某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对着面店孔老板连捅数刀,最后导致孔老板头、胸部重伤入院,刘某也被警方逮捕,因故意伤害罪而获刑三年。

因为一元钱而付出三年牢狱之代价,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倘若拿一元钱给刘某,换他去坐三年牢,恐怕他是不肯的。如今却因一时冲动在一碗面上和一元钱较起了劲,心中有忿,手下就动刀,最后落得锒铛入狱,这就是嗔心惹的祸。

又想起不久前发生在邻居苏阿姨身上的一件事情:那天,苏阿姨和她的女婿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在水产区买鱼的时候,有一条鱼从水里面蹦了出来,正好掉到苏阿姨女婿的脚上,把他新买的运动鞋弄赃了。苏阿姨的女婿一时气恼,就抬起脚把鱼踢出老远。结果鱼贩子不高兴,非要他把鱼给捡回来,不然就要对他不客气。苏阿姨的女婿却要鱼贩子把他的鞋子擦干净,否则坚决不会去捡鱼。二人言语不和,动起手来。苏阿姨的女婿把鱼贩子的摊位掀翻了,而鱼贩子则用剪刀扎伤了苏阿姨女婿的—只眼睛。

仅仅是为了一条鱼而起了嗔心,双方大动肝火,结果却是鱼贩子赔了六千多元的医疗费,而苏阿姨的女婿则伤了眼睛,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二者都是既伤己又害人。

所以,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时时警醒自己的心,清楚地意识到嗔心的过患,谨防由于一念恶而导致令我们后悔莫及的果报。即使有时遇到不顺己心的人或事,也不要失去理智,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事实,不挑剔也不强求别人,能够包容的就包容,能不计较的就不计较,这样处理问题时,会把矛盾降低到最低,也减少了许多不快的发生。同时,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无关大碍的小事,可以糊涂一些,吃些小亏,做点让步,相对于辎珠必较而造成的怒目相向、损人不利己等后果,其实也不失为一聪明之举。

关于“佛陀十大弟子之须菩提有什么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829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