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两次工业革命-(概括地说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
怎样评价两次工业革命?
网上有关“怎样评价两次工业革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概括地说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重要的影响: ①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垄断组织产生,并与国家政权结合。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启示: 从几次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对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进一步结合,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以后的事实不断证明。此后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搞好,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概括地说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3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3)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教学建议:初中教材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介绍仅限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高中教学需使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垄断组织的出现。教材从主要介绍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以及垄断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教材并未直接说明,可以请学生解答探究学习总结中“本课测评”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2)垄断的产生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垄断”的影响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哪个国家开始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起止时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开始部门
从棉纺织业开始
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
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
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盛行
凯恩斯主义形成
②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a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b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a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b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市场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坚船利炮,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至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和军事、政治实力得到空前发展,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他们不仅更大规模地输出商品、掠夺原料,还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开办企业,利用那里的廉价劳动力,谋取高额利润。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
两次工业革命最初都开始于英国,英国人迅速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借机成为世界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器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归纳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产生影响的概括: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发展到 机器大生产。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 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 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自然科学 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产生的 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 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
再适当的摘抄材料,比如说,火车运用于 拉货,九十吨的货物,相比起过去,大大 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 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 地位;
2、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 化的进程;
3、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 产主义的诞生;
4、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 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 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5、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 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 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6、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 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 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 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
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 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 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
对比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后果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主导的革命,出现了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他是在英国最先开始,然后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那个时候的火车和轮船都是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车。
第2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力,石油的应用为主导的革命,他出现的汽车,和新型燃料的火车和轮船,这个时候交通工具是以内燃机带动的,以电力和石油为原料
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比较有什么?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2)不同点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规模上、深度上和影响上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大得多。a它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如珍妮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水力纺纱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钟表匠,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个机工。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它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c 它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两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一次第二次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社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②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a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b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a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b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市场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坚船利炮,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至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和军事、政治实力得到空前发展,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他们不仅更大规模地输出商品、掠夺原料,还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开办企业,利用那里的廉价劳动力,谋取高额利润。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关于“怎样评价两次工业革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839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 虞美人令(冯翊送信道舅先归桐宫)
- 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 浣溪沙(唱得红梅字字香)
- 调笑令(春梦,神仙洞)
-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 水龙吟(雪霁登吴山见沧阁,闻城中箫鼓声)
- 塞垣春
- 水调歌头(寿二亲)
- 步蟾宫(九月二十六夜宿周师从家。睡觉,风雨起,有怀木犀)
- 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热门名句
-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 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 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