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殿前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文言文110第3班)
-
宋朝殿前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网上有关“宋朝殿前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110第3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殿前司是宋朝禁军的一部分,主要负责皇宫和京城的防护工作。殿前司的职责还包括维持京城的治安、执行皇帝的命令、参与朝廷的重要活动等。
殿前司都指挥使是宋朝时期的一个高级军官,主要负责殿前司的军事指挥和管理工作。其工作包括组织和指挥禁军在皇宫和京城执行警卫和防护任务,参与朝廷的礼仪和活动,同时还有管理和训练禁军的责任。
宋朝的官品制度比较复杂,而且不同时期、不同职位的具体品级也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记载和影视作品,殿前司都指挥使通常是从二品的高级军官,仅次于禁军最高统领殿前司都点检和副都点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大多数情况下的惯例,实际情况可能根据具体的历史时期和官制改革有所不同。
文言文110第3班
历史上的高俅擅长踢球、书法和军事。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錡的举荐人
相关文献:《挥麈后录》:“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高俅原属苏东坡小吏)
《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挥麈后录》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高俅最后升任殿帅)
《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天子当挂服举哀
关于高俅高俅是唯一在宋史里没有传记的北宋高级将领。从一些野史来看,高俅本来是苏东坡的手下,类似于秘书职业。很擅长书法。经常帮苏东坡起草文件。苏东坡去广东之前,曾经把高俅推荐给好友曾布,但因为曾布是王安石新党一边的人,政治理念和苏轼不太一样,就想办法推掉了。苏东坡没办法,就再三嘱咐至交王诜附马,一定要把高俅安排好。后来偶然,端王来王诜家作客,认识了高俅很欣赏。就把高俅要了过来。端王就是后来的宋徽宗,也是历史上有数的书画名家,高俅能入他的法眼,相信除了球踢得好,书画方面造诣肯定也不会低。至少不会像电视里那样一副泼皮无赖气质。
没多久,端王就即位作了徽宗皇帝。高俅也自然水涨船高,徽宗很想提拔他,但根据老规定,要想作有品级的武官,必须得有边功。于是高俅就被派到陕西,给刘仲武当了手下。后来二十年的时间,高俅一步一步的积功到了殿帅,统领禁军。
(高俅在前线积累边功)
回顾高俅的升职经历,战功未必真的有多高,但徽宗需要把兵权放在自己信得过的人手里。
受《水浒传》影响,后人对高俅的印象普遍不好,但高俅这人虽坏,据史书载,对其有过恩惠的人,他还是讲义气的。虽然苏轼一生仕途不顺,他一直“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对刘仲武也照顾有加。刘仲武的儿子刘錡就是在高俅的照顾下成为宋军统兵大将的,后来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与岳飞、韩世忠齐名。高俅军事上还是有些眼光的。
文言文110篇第24篇答案
1. 文言文110篇宋守约为殿帅和中山猫原题
宋守约为殿帅
原文: 宋守约为殿帅,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守约曰:“臣岂不知此非理?但军中以号令为先。臣承平总兵殿陛,无所信其号令,故寓以捕蝉耳。蝉鸣固难禁,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误令守一障,臣庶几或可使人。”上以为然。
宋守约,开封酸枣人。以父任为左班殿直,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选知恩州。仁宗谕以乱后抚御之意,对曰:“恩与他郡等耳,而为守者犹以反侧待之,故人心不自安。臣愿尽力。”徙益州路钤辖,累迁文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知雄州,历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步殿前都虞候。 入宿卫,迁洋州观察使。卫兵以给粟陈哗噪,执政将付有司治,守约曰:“御军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语之曰:“天子太仓粟,不请何为?我不贷汝。”众惧而听命。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神宗以禁旅骄惰,为简练之法,屯营可并者并之。守约率先推行,约束严峻,士始怨终服。或言其持军太急,帝密戒之,对曰:“臣为陛下明纪律,不忍使恩出于臣,而怨归陛下。”帝善之,欲擢置枢府,宰相难之,乃止。故事,当郊之岁,先期籍士卒之凶悍者,配下军以警众,当受粮而倩人代负者罚,久而浸弛,守约悉举行之。所居肃然无人声,至蝉噪于庭亦击去,人以为过。莅职十年卒,年七十一。赠安武军节度使,谥曰勤毅。 2. 文言文启蒙读本110—111的译文110.狗亦有灵
译文:杨声扬了一条狗,他十分喜欢它。一天晚上,杨声外出,落入第一口干涸的井里。狗便大叫不止声音响彻了夜晚。第二天,有人路过,看见狗对着井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只见井中有一个人。杨声说:“你如果救我出来,我会报答你的。”过路人说:“把这条狗作为回报,我就救你出来。”杨声说:“这只狗曾经救了我许多次,不能给你,除了这个的一切都可以。”过路人说:“如果你不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这时,狗望着井底,扬声明白了它的意思,便答应了。杨声出来后,过路人就带着狗离去了,狗一步三回头。五天后,狗在夜中回到了扬声家。
---------------------------------------------------
111.刘庭式娶盲女
译文: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 “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3.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中的109和110的原文是什么109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110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4. 求110至120字的寓言文言文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1、杯弓蛇影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2、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启发: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1. 文言文110篇宋守约为殿帅和中山猫原题
宋守约为殿帅
原文: 宋守约为殿帅,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守约曰:“臣岂不知此非理?但军中以号令为先。臣承平总兵殿陛,无所信其号令,故寓以捕蝉耳。蝉鸣固难禁,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误令守一障,臣庶几或可使人。”上以为然。
宋守约,开封酸枣人。以父任为左班殿直,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选知恩州。仁宗谕以乱后抚御之意,对曰:“恩与他郡等耳,而为守者犹以反侧待之,故人心不自安。臣愿尽力。”徙益州路钤辖,累迁文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知雄州,历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步殿前都虞候。 入宿卫,迁洋州观察使。卫兵以给粟陈哗噪,执政将付有司治,守约曰:“御军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语之曰:“天子太仓粟,不请何为?我不贷汝。”众惧而听命。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神宗以禁旅骄惰,为简练之法,屯营可并者并之。守约率先推行,约束严峻,士始怨终服。或言其持军太急,帝密戒之,对曰:“臣为陛下明纪律,不忍使恩出于臣,而怨归陛下。”帝善之,欲擢置枢府,宰相难之,乃止。故事,当郊之岁,先期籍士卒之凶悍者,配下军以警众,当受粮而倩人代负者罚,久而浸弛,守约悉举行之。所居肃然无人声,至蝉噪于庭亦击去,人以为过。莅职十年卒,年七十一。赠安武军节度使,谥曰勤毅。
请说一下北宋的朝廷的主要部门
一、宋朝中央职官的二府制 宋朝的官制是以中央朝廷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为其特征的。 1宋朝的宰执 宰执是指宰相和执政。北宋初年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宰相。后来又以“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代宰相大体有五次变动,见表7。北宋哲宗时,在宰相之上又设“平章军国重事”一职,专以之优礼望重德高的老臣,可以免去日常事务,只是参谋军国大政。实际上这样的老臣并不参予朝政。但是南宋的情况有所不同。宋代的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在三省之外另设宰相的办公机构于禁中,称为政事堂或中书门下,也简称中书。宋代的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以枢密使、枢密副使为其长官,有时不任命使和副使,而以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为正、副长官。枢密院又可简称“枢府”,专掌兵籍、虎符,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须经皇帝批准。为了防备武将跋扈,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此外,为了限制枢密院的军权,全国禁军的管理、训练、戍守等事则归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但三衙无权调动军队。在宋代,一般把副宰相“参知政事”与枢密院的首脑称为“执政”,而把宰相和执政合称为“宰执”。表7 宋代宰相名称变更表宋朝还设有翰林学士院,它不属于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系统而直属于皇帝。有翰林学士若干,负责为皇帝草拟制诰、国书等。翰林学士需加有“知制诰”的头衔,才有草拟制诰权,否则便也是徒具虚衔去充任它官。此外又有替皇帝解说儒家经学的,称“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官阶低的称“崇政殿说书”,他们叫作经筵官,多以它官充任,不隶属学士院。宋初仍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徽宗以后废除原三公,而以三师改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三师、三孤虽然名义尊贵,都只是赠官,徒有虚名。 2宋朝的三省六部 宋初,由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所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形同虚设,三省长官也无实权,这是宋代官制的一个特点。宋代的官与职、差遣相脱离,三省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时,依照唐朝的制度,重新恢复了三省六部的职权。 3三司的设置 宋初,既然六部已是虚设的官署,于是另外设立三司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以三司使和三司副使为长官,总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盐铁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制造等;度支掌管全国财政收支;户部掌管全国户口、赋税、榷酒等事。每司之下设有数案,处理具体事务。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权力很大,地位仅次于二府,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被称为“计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三司的职权归还给户、工二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全国政、军、财,三者鼎足而立,而最终由皇帝所辖制。神宗改制后,财权归属于宰相了。南宋时,宰相往往兼任枢密使,于是国家的民政、军政、财政三权又集于宰相一身。 4台官和谏官 宋朝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依唐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虽然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最高长官,但只作为加官授人,因此御史中丞便成为真正的长官,称为台长。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宰相不得过问。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出任外官,或罚其俸禄,名曰“辱台钱”。又许御史“风闻弹人”,这就助长了御史滥弹之风。后来为了限制御史的权力,又给尚书省以“掌奏御史失职”之权,使台、省互相牵制。宋朝的监察御史并不监察地方,地方官吏主要由地方的通判、转运使进行监察。唐朝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中都设有谏官,主要是对皇帝提出规劝和批评。北宋初设置谏院,有知院官六人,又有司谏、正言等,他们的职责已不是纠正皇帝的过失了,而是举发臣下的不法。这样谏官的职责同台官就没有两样了,形成台谏合流的趋势。元丰改制时,撤消了谏院。
水浒传中的殿帅和提辖都是什么官,都是什么职责呢?
《水浒》里的这些太尉、殿帅、提辖、都头等等,都是些什么官,又具体负责什干什么?
其实,想一句话两句话说清宋朝的官阶制度基本不可能。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以前、之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上图_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我们就以水浒所在的大约背景时期来讨论。宋神宗元丰以前,官制名义上与唐代没有太大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实行以中央集权为轴心的中枢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权职,将宰相之权
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互不统摄。相权严重削弱,而皇权则强。
宋代行三省六部制,表面上清晰明确,但在实际中又变化万千。而且名称又设计的极为晦涩。咱们先试从大往小说起。
上图_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宰相宋代并无宰相职衔,但实有宰相职,其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为会同中书、门下两个部门一齐处理事务。其副职名为“参知政事”,取此名实则为一谬误。参知政事本为唐代官名。是唐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他人为之副而难择其合适名称授予,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
陶谷答:"唐有参知政事",遂得此名。其实品秩被上下颠倒。
宋代中枢官制最独特的是官称和实职的分离,目的是分割各级长官事权以便加以限制。这样一来,官只是空名,所谓官阶而已,只是说明可以对标享受俸禄和待遇。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这种称为"寄禄官",有名无实,不承担职责,甚至不到岗坐班。使朝廷内大批官员无所事事。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却都不管本部的职事。故各部门虽有正官,却不治本司政事,职责承担十亡二三。正官如此,更不用说仆射、尚书、丞、侍郎、等辅员居其官不知其职者,更是十常八九。
这类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旧官员,为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而为之;二是部分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
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寄禄官"和"差遣官"两个头衔,"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蔡京贵为太师,一直是以当朝第一权臣而存在。太师一衔初始于殷商,后周武王朝,又成为荣衔。而蔡京权倾朝野,实因其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副宰相)达十七年之久。(期间没有正职宰相)这就是说蔡京的太师是寄禄官,副宰相是差遣官,又没有正职宰相,所以大权独揽权势熏天。
此职衔始于前秦,治军领兵之权重要职。隋唐间太尉位列于太保之下,至北宋代,徽宗重定武官制度,也就是《水浒》故事发生时期,太尉成为武官官阶之首,而且是"职事官",手里的权力那可是实实在在,也便造就了一手遮天的高太尉高俅。
这是个在《水浒》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职务。其意为“管领”,宋朝的官阶为正一品至从九品,而提辖官的官阶为从六品至正七品。应算是宋代的低级武官,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或连长。一个州(路)提辖官的编制大约在30人上下,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职务。放在今天也就相当于“少尉排长”
至多或是“二级警司”。
宋代州郡一般都设“提辖”一职,专门统辖军队,辑捕训阅等务。《宋史·职官志七》(此书简直就是天书一部)中有载: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鲁智深即为提辖,依他自言,“做得‘关西五路廉访使’”这又是何官?
正是自宋设此官职,称为“廉访使者”,诸路各一员,无事每年一入奏,有边警则及时上报。见《宋史·职官七》。除警报外还对各州府官员负有监察举报职权,原来主管监察一类事务。
梁山好汉之中,曾为“都头”者数人:武松、雷横、朱仝等。此为何官?都头原为正规军队编制职务,隋唐就已有,《资治通鉴》254卷中云:“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宋代各县无正规军,即以乡间土兵捕快、衙役为弹压地方之武装,故也算一都之兵,其头领便名都头,人数从数十到数百不等,全视州县规模而定,所以都头,也就是县武警部队首长。
宋将官职分为“官”和“吏”两大类。押司即属于“吏”,通常是地方招募而来,属于编外雇佣人员,没有朝廷的特殊恩典不可能为官。主要是处理文案公务、税赋或狱讼之类工作。一般县、州、路各级府衙中均有押司。
都头、押司、讼师皆属“胥吏”,无官方编制但又在体制内工作,担当一定基层职能。
宋江们身为胥吏,即使工作再出色,也没有提拔为“官”的可能,长期下来难免不生怨懑之心。宋代虽然严格奉行了科举制度,向普通百姓打开了“做官”的大门,但亦矫枉过正,非科举而得官者极少,不管你才能再高,贡献再大,仍遭到科举为仕者们的轻视乃至排挤。强如名将狄青,因边功而得授枢密副使,终因长期被科举为官的文官司集团轻视排挤,忧愤而亡。岳飞功劳煊赫今古,卓越于有宋一代,但至死亦仅为枢密副使,可见宋代对武将防范之严。
不过,宋代官场这种特色其实还有不少,除了一直就有武将不得为枢密使的不成文规定外,还有南方人不得任宰相的默定成规。
类似于军中参谋。如陆虞候陆谦。宋代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设置虞候—职,地位较低,约属于节级一类。宋代的低级军职,属殿前司。《宋史·职官志六》:“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职隶于殿前司。”《水浒传》第七回:“两个承局催得 林冲 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
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大约就是军区司令员。
中书令的省称。汉始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譬如大名府的梁中书。梁世杰之所以不称梁知府而称梁中书,说明他曾在东京做过中书侍郎,至少是中书舍人,而后带寄禄官中书衔差遣到大名府做一府之长。
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是水浒名人,但这个经略相公究竟是何官?“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
北宋的“经略”是设在全国各路(约等于现在的省)掌管兵民之政的长官。经略安抚使只有管兵而没有发兵的权力,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但权利却小了很多(没有财司权法权)算是“删减版”的节度使。
可以看得出,宋代的官吏体制带有先天不足,机构和岗位设置的目的不是高效处理政务,而是防止皇帝大权旁落。中央集权和各部府衙门间是以一种博弈的关系而存在。
关于“宋朝殿前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874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 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
-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