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挂菖蒲和艾叶的诗句?
-
有关挂菖蒲和艾叶的诗句?
一:古风(陆游)
木生虽拱把,鲜不困斧斤。
枯朽亦可全,又以芗故焚。
嘉禾终銍艾,岂独草见耘。
此理讲已熟,要当尊所闻。
二:山房(陆游)
四纪移家剡曲傍,自茨生草作山房。
寒侵夜艾知霜重,行遍天涯觉梦长。
戒婢无劳事钗泽,课奴相率补陂塘。
无衣已免豳人叹,数箔春蚕岁有常。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菖蒲,悬艾草,喝雄黄
送扇子5月在民俗中又称“恶月”、“毒月”,因5月由春入夏,不但酷热难堪,蚊虫滋生,瘴疠毒霾此时也格外嚣张,历史上这个季节易发生自然灾害以及流行病。
所以,民间流行端午送扇子的习俗,“端午节讲究送扇子,甚至皇上给大臣送扇子,因为这样能在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扇跑恶鬼,实际上是驱赶蚊蝇,祈福、纳祥、避邪赈灾。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悬艾草菖蒲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
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
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
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
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划龙舟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
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因地而不同。
旧时西湖上的龙舟,长约四五丈,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
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和各式旗帜。
中舱分上下两层,中舱下层敲锣打鼓,旁坐水手划船。
船尾树蜈蚣旗。
又如,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遍插旌旗,迎风招展,舱中鼓乐笙箫,粗细间作。
两旁有划手16人,船头立篙师一人,执长篙,称挡头。
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
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杨妃春睡”等节目。
端午到吃“五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
那到底什么是“五黄”呢?为什么要吃“五黄”呢?其实都是很有讲究的。
所谓“五黄”指的是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雄黄酒这五种新鲜的食物。
这些食物除了是时鲜货,据说还包含着祛恶避邪的意思。
端午时分,天气转热,正是蛇虫污秽开始复活的季节。
同时,还有养生的含义。
夏季里,人体消耗最大,需要滋补养生。
中医认为“黄入脾”,黄色食品对人体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比如黄鱼、黄鳝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黄瓜、黄梅也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有健脾强筋之功效。
(备注:但现代研究表明,雄黄酒其实有毒的,所以现在基本没人再喝了。
)端午节还要吃啥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
和艾蒿有关的古诗词
一、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二、端午节中挂艾草是为了驱瘴避邪,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
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
《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
”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
因“糕”与茱萸.“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
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骑射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哪些 (最好多几个)
1、《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田家元日》唐代:孟浩然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翻译: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3、《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4、《上元夜六首·其一》唐代:崔液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翻译: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5、《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6、《寒食野望吟》唐代: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翻译: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7、《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8、《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翻译:已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9、《端午日》唐代: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翻译: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10、《秋夕》唐代: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翻译: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11、《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我国端午节的习俗和资料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等..
(1) 上联:一聊相识,再聊相知,相见更叹恨晚,红线巧牵姻缘 下联:千里共月,万里共网,天涯亦如咫尺,小屋喜迎中秋 (2) 上联: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下联:半樽酒入肠,愁漫天,珍珠泪无语 一江水东流,几多愁,相顾影自怜 (3)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4) 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 下联:一身虎胆,后羿无惧射九日 (5) 上联:往事难回首,回首断肠回 今宵醉苦酒,苦酒独饮苦 下联:明朝奔圆月,圆月中秋圆 (6) 上联:八月中秋占八卦,乾八卦,坤八卦,卦卦八面玲珑 下联:九九重阳登九重,上九重,下九重,重重九霄云外 (7) 上联:美酒佳人伴身侧,春风自得意 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搜集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
中秋节灯谜: 清风拂面中秋夜 (猜:四字常用语一) 谜底: 发扬光大 【气象词语谜】 中秋月夜座谈会 (猜:气象用语一) 谜底: 明晚多云 【电脑词语谜】 中秋月饼 (猜:电脑名词一) 谜底: 节点 诗文谜】 时逢中秋产于沪 (猜:五言唐诗句一) 谜底: 海上生明月 诗文谜】 中秋过后又重阳 (猜:郑板桥诗句一) 谜底: 一节复一节 【诗文谜】 中秋国庆紧相连 (猜:郑板桥诗句一) 谜底: 一节复一节 【诗文谜】 中秋望月 (猜:《红楼梦》诗句一) 谜底: 时逢三五便团圆 中秋节诗词: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苏辙(宋代) -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唐代)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唐代)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宋代)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唐代) - 《嫦娥》 中秋节对联: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里明 清光同普照 秋色正平分 天开清旷域 人在大明宫 两仪皆皎洁 四海倍澄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素风 冰壶明雪魄 银汉漾金波 人逢大治无穷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 海上蟾生情共寄 天边鸟倦念当归 几处笙歌邀月老 万家糕饼乐中秋 海畔骊龙珠复得 天心玉兔镜初磨 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拱冰轮 皓月丹霞明上下 狂歌劲舞乐团圆 占得清秋一半好 趁将明月十分圆 霓裳舞劲通明殿 玉女歌酣不夜城 笙歌声里千家月 饵饼香中百岁心 人影欢移花树下 蟾光高挂玉楼头 叶落疏桐秋正丰 花开丛桂夜来香 百年眷念波千叠 一片冰心月九垓 月下有楼皆博饼 天涯无客不思家 心随皓月同升起 血与沧波共漫流 最是蟾精无贵贱 平分秋色到蓬瀛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桂花开际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玉窟为宫 银汉无尘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月兔霜娥上方拱照 琼楼玉宇到处沾光 端午节灯谜: 1)人到三十山压顶,转身横竖受制约。
(打一节日) 答:端午。
(2)一下去了八十八,剩下小二遭火灾。
(打一节日食品) 答:粽子。
(3)寨前垄上押宝去东航。
(打一节日习俗) 答:赛龙舟。
(4)秋分后,春分前上下一起用水泡。
(打一节日饰物) 答:香囊。
(5)公事未办成,看似落汤鸡。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喝雄黄酒。
(6)重阳戴草帽,水边草上会诗圣。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菖蒲。
(7)是等重午那天结对风中去苏南。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艾草。
(8)潮退见日出,转眼至黄昏。
(打一节日地名) 答:汩罗江。
(9)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时能用有人砍,虽说不是刚和铁,浑身骨节压不弯。
(打一物) 答:竹子。
(10)身穿着蓑衣,肉儿香又甜,要脱去那蓑衣,就会手儿黏。
(打一节日食品) 答:粽子。
端午节诗词: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卢肇(唐代) -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宋代) - 《南乡子·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宋代) - 《和端午》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汤显祖(明代) - 《午日处州禁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代) - 《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对联: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 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汨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重阳节灯谜: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 果实名 苹果 2、“不妨风雨到重阳” 四字常言 有点过节 3、秋到重阳人重聚 商品 香烟 4、“待到重阳日” 古代科举名词 探花及第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四字礼貌用语 后会有期 6、九月九,酿新酒 历法用语二 重阳,立春 7、“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四字民俗 重阳登高 8、重阳节前,门口邂逅 植物 芦荟 9、“重阳泪落如珠” 2字劝慰词 节哀 10、重阳时节与君逢 香港导演 王晶 11、外出转眼重阳到 蔬菜名 萝卜 12、重阳节登山,儿童节游泳 六字口语 上有老下有小 提示:往下拉可看到重阳节灯谜的答案~ 重阳节灯谜答案: 1、苹果 2、有点过节 3、香烟 4、探花及第 5、后会有期 6、重阳,立春 7、重阳登高 8、芦荟 9、节哀 10、王晶 11、萝卜 12、上有老下有小 重阳节诗词: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王勃(唐代) -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宋代)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苏洵(宋代) - 《九日和韩魏公》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张可久(元代) - 《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李清照(宋代) - 《行香子·天与秋光》 重阳节对联:1. 拈菊欣忆旧; 抚幼励承先。
2. 观菊来瑞鹤; 绕...
端午节门上挂的草叫什么
屈原代表作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但是每首都很长 估计你三分钟读不完,建议选一部分来读!一下是离骚! 其他写不上去了,太长了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 ,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朕皇考曰伯庸。
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惟庚寅吾以降。
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肇锡余以嘉名: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
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
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昔三后之纯粹兮, 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 固众芳之所在。
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申椒与菌桂兮, 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 岂惟纫夫蕙茝! 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汩余若将不及兮,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
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 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
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
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
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乎此度也? 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 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彼尧舜之耿介兮, 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 既遵道而得路。
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 夫唯捷径以窘步。
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 路幽昧以险隘。
他们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岂余身之惮殃兮, 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 恐皇舆之败绩! 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忽奔走以先后兮, 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 及前王之踵武。
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 反信谗以齌怒。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 忍而不能舍也。
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指九天以为正兮, 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 夫唯灵修之故也。
一切都为了社稷的缘故。
初既与余成言兮,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 后悔遁而有他。
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 伤灵修之数化。
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以上是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 又树蕙之百亩。
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畦留夷与揭车兮, 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 杂杜衡与芳芷。
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冀枝叶之峻茂兮, 我希望他们都枝繁叶茂, 愿竢时乎吾将刈。
等待着我收获的那一天。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 哀众芳之芜秽。
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大家都拼命争着向上爬, 凭不厌乎求索。
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已, 各兴心而嫉妒。
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忽驰骛以追逐兮, 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 非余心之所急。
这些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老冉冉其将至兮, 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 恐修名之不立。
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成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 夕餐秋菊之落英。
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只要我的情感坚贞不移, 长顑颔亦何伤。
形销骨立又有什么关系。
揽木根以结茝兮, 我用树木的根结成茝草, 贯薜荔之落蕊。
再把薜荔花瓣穿在一起。
矫菌桂以纫蕙兮, 我拿菌桂枝条联结惠草, 索胡绳之纚纚。
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謇吾法夫前修兮, 我向古代的圣贤学习啊, 非世俗之所服。
不是世间俗人能够做到。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 愿依彭咸之遗则。
我却愿依照彭咸的遗教。
以上是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长太息以掩涕兮,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 哀民生之多艰。
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已, 謇朝谇而夕替。
早晨进谏晚上又丢官。
既替余以蕙纕兮, 他们攻击我佩戴惠草啊, 又申之以揽茝。
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 虽九死其犹未悔。
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 终不察夫民心。
他始终不体察我的心情。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那些庸人妒忌我的丰姿, 谣诼谓余以善淫。
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庸人本来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zhishi/1883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
- 绿头鸭(同前)
- 踏莎行(三月二十日元择旬会)
- 古风(松柏本孤直)
- 梅子黄时雨(病后别罗江诸友)
- 菩萨蛮·湘东驿
- 水龙吟(记钱塘之恨)
- 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
- 烛影摇红(寿族叔父衡之八十铨)
- 小重山(和吴子似)
- 哀岁(旻天兮清凉)
热门名句
-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
- 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
-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
- 不费之惠 [bù fèi zhī huì]
- 嘁嘁嚓嚓 [qī qī chā chā]
- 芝艾俱尽 [zhī ài jù jìn]
- 人神共愤 [rén shén gòng fèn]
- 柳啼花怨 [liǔ tí huā yuàn]
- 咄嗟叱咤 [duō jiē chì zhà]
- 语不择人 [yǔ bù zé rén]
- 泥古非今 [nì gǔ fēi jīn]
- 日长一线 [rì cháng yī xiàn]
-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zhòng guā de guā,zhǒng lǐ de lǐ]
推荐词语
- 边执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磵道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反俘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宫相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扳留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拜时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比居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敦贞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蔽惑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静气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