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红楼梦》贾宝玉的结局是什么?(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分析)

《红楼梦》贾宝玉的结局是什么?(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分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18    点击:  482 次

《红楼梦》贾宝玉的结局是什么?

网上有关“《红楼梦》贾宝玉的结局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分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红楼梦》贾宝玉的结局是在被迫与表姐薛宝钗结婚后不久出家当了和尚。贾宝玉自幼受祖母宠爱,并被父母当作继承祖业的希望。但目睹贵族家庭内部的腐朽丑恶,以及周围环境的虚伪庸俗,精神上感到空虚、苦闷,强烈要求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鄙视功名富贵,反对科举制度,憎恶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同情下层社会中人物。与表妹林黛玉的爱情,更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质,因而遭到封建势力严重摧残。

贾宝玉悲剧结局的内涵

贾宝玉的悲剧反映了腐朽的与新生的两种社会力量、传统的与萌芽的两种伦理观念在力量对比上的悬殊,也反映了当时从统治阶级分化出来的叛逆者的共同弱点;贾宝玉反对封建传统势力,但并没有完全脱去剥削阶级的本性。

他热爱生活,但又有浓厚的虚无主义情调;追求高尚的爱情生活,但多少也夹杂一些纵欲放荡的行为;敢于反抗两千年来被视为无比神圣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念,但又无法斩断对寄生生活的眷恋之情;对周围的现实不满,但长期懒散和空虚的生活使得他只有呻吟,没有呐喊;只有内心的傲慢与鄙视,却毫无改变现实的力量和决心。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分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他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喜欢贾宝玉的人觉得贾宝玉纯真善良,怜香惜玉,慈悲为怀。不喜欢贾宝玉的人觉得贾宝玉性格乖张,为人懦弱,毫无责任感。这两种评价都有道理。但是,这两种评价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人性看得过于单纯,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贾宝玉算不上仁人志士,也绝非大奸大恶之徒。他身上有叛逆乖张的一面,也有温润如玉的一面。他可以是王夫人口中的“混世魔王”,也可以是贾母的“心肝儿肉”。

贾宝玉的叛逆乖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点提出了大胆挑战。他觉得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在他看来,女儿是天地精华,而男人基本上都是须眉浊物。第二,他对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不屑一顾,不肯走仕途经济道路。贾政即使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他也是死性不改。甚至把除了《四书》之外的书都烧了。第三,贾宝玉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对身为婢女的晴雯、袭人、芳官等人呵护备至。和戏子蒋玉涵、家道中落的柳湘莲称兄道弟。

不过,贾宝玉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从正面的角度去解释。

贾宝玉对经世济民道路的鄙夷也可以看作是对个性价值的提倡。儒家强调的是集体价值,宋明理学更是高喊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将个人价值压抑到了一种不近人情的地步。而贾宝玉却高扬个性价值,歌颂人间真情。而且,贾宝玉把个人的欲望净化到了一种至真至纯的境地。和贾府里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相比,贾宝玉的表现可谓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了。

至于贾宝玉对平民百姓的青睐,则是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贾宝玉身上具有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他觉得社会等级制度并不合理,于是便和一些平民百姓亲近。连那个乡间的二丫头他也很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绝对没有丝毫邪念,而是一种对大宅门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看到二丫头抱着自己的弟弟,就恨不得下车跟了她去。

贾宝玉对贾府里那种不得自由的生活感到十分反感,他所渴望的只不过是自由的空气而已。贾宝玉虽然没有从理论上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他的行动却体现出了这种价值倾向。

其实,贾宝玉身上也有不少阶级烙印。比如,他虽然可以和林黛玉私定终身,却始终发乎情止乎礼。而且,他虽然向往自由恋爱,却对父母之命依旧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身上。而且,他并没有真的否定孔孟之道,他烧书也没有烧《四书》。他对儒家的伦理观念也是很认可的。在他眼里,老太太、老爷、太太都是很重要的人。他始终沉醉在家庭生活当中,希望家庭生活和谐。

不过,贾宝玉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他始终无法斩断对寄生生活的眷恋。而且,他的确没有社会责任感。他没有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他不愿意走儒家所向往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却也不知道真正的出路是什么。越到后来,贾宝玉的思想就越发消极。当家族走到末世的时候,他没有丝毫办法。于是,他只能“悬崖撒手”。不过,难道遁入空门之后的贾宝玉就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脱吗?贾宝玉那么怜香惜玉,可是他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注定了他不能真正保护好她们,他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护花使者。

儒家思想能够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占据主流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真正心存大爱的人是具有仁者情怀的。儒家所倡导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时至今日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肯定贾宝玉。要客观地评价他,要看到他的缺点以及优点。

宝玉的通灵宝玉为何丢了?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分析:贾宝玉的形象特点是温和善良、叛逆精神、平等自由、软弱怯懦、尊重女性。?

1、温和善良

贾宝玉对待侍候自己的丫鬟们,十分温和,没有架子,以至于丫鬟们都敢骑在主子头上了。贾环阴险的推倒油灯,企图烫瞎贾宝玉的眼睛,巴不得贾宝玉死。贾宝玉却说:有些疼,还不妨事。明日老太太问,只说我自己烫的就是了。金钏儿跳井而亡,偷偷溜出城外去祭奠她。

2、叛逆精神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在男尊女卑,功名至上的时代,贾宝玉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嘲骂仕途经济的人为禄蠹,都可见他的叛逆。

3、平等自由

他亲近爱慕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和地位微贱的人物,如秦钟,柳湘莲等,逃避参加士大夫和贵族子弟应酬,对于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和否定,对待丫鬟小厮也时常是平等交流。后来宝玉不得不与宝钗成婚,宝钗经常劝贾宝玉务必求取功名,厌恶仕途经济的宝玉不能忍受,不愿被束缚,最后逃离世俗红尘,出家远走。

4、软弱怯懦

贾宝玉曾趁着王夫人午睡,调戏金钏,王夫人似睡非睡听到了两人的谈话,起身就给了金钏一个巴掌,命人赶了出去,此时贾宝玉在一旁一言不发,一句也没有为金钏辩解,后来金钏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跳井自杀。

另一件事是抄检大观园时候,王夫人已经病入膏肓,晴雯从床上拖出去,赶了出去,宝玉从始至终,没有为晴雯求过情,两件事将宝玉的软弱怯懦展现的淋漓尽致。他身上有反封建的因素,但他始终没能摆脱封建。

5、尊重女性

贾宝玉的另一个性格特点是尊重女性、热爱女性、崇拜女性、同情女性,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后来,他又说了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开头说过,宝玉是女娲补天时,遗漏得的一块补天石。而他出生在贾家的时候嘴里含了一块玉,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象征,是他的魂灵。红楼梦中,宝玉多次丢玉,每次丢后,总会疯癫痴傻,足以说明这一点。

我们看一下在第二十五回,宝、黛纯真美好的愿望绽开花朵时,突然贾宝玉疯了——“大叫一声,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中乱嚷,尽是胡话。”“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宝玉“一发糊涂,不省人事,身热如火,在床上乱说,到夜里更甚。”三天过去,这人竟然“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忙得将他的后事都治备下了。”

这是为什么,初看去是赵姨娘串通马道婆施展邪法,使贾宝玉病痴,乃至断送生命。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更大的“魔力”在摧毁木石之盟。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曹公的笔下,现实生活中,僧和道都一团糟,例如智能的师父静虚、王道士王一帖等。唯一带有神密色彩的是,这种摧毁和惩罚的势力还没有正面露出杀机,而是借用迷信及的骗术来表现的。在贾宝玉的生命垂危之时,那块宝玉又站到了舞台的前面来。当一僧一道说出二人病因时,人们才知道这块“玉”变了,变成公开与封建礼教对抗了。所以癫和尚说:“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这是由于贾宝玉、林黛玉追求自由爱情,成为大逆不道,违祖例、犯皇规的行违。而这块玉恰恰是为了阻止贾宝玉对抗封建思想萌芽的绳索。实际上美玉又成了束缚扼杀民主精神、自由恋爱的恶神。于是一场刚刚萌芽的爱情之花遭到命运冰雹的无情打击。

我们再看一下第九十回,后面不是出自曹公之笔,但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宝玉应订亲之时,应该在阴历三月里开的海棠花,却极其古怪地在阴历十一月开花,引起贾府上下一片猜疑,一团不解的迷雾笼罩在黛玉、宝玉的头上,贾府内部充满了诡密的幽幽气氛。除了贾宝玉、林黛玉及紫娟之外,众人都知道决定贾宝玉爱情吉凶的关头到了,被蒙在团团瘴雾之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还在盼望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他们最信任、平时又最疼爱他俩的贾母,能顺应满足他们那蕴藏已久、不可更改的爱情。其实,他们完全被愚弄、被欺骗、被禁锢、被残酷的封建邪恶势力无情的斩杀了。 就是在这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那块代表着贾宝玉前途生命的“通灵宝玉”丢失了——这次是彻底地、永不返回地丢失了。由此“吓得袭人满身冷汗”,“别真丢了,那可就大家活不成了。”“人人不晓,个个惊疑”,“俱目瞪口呆,面面相觑。”“急得只是干哭。”“吓得一个个像木雕泥塑一般。”最后是弄个天翻地覆,闹得是人仰马翻,却仍然得不到失去的“宝玉”。惟有妙玉经过“扶乩”,才懵懵懂懂地点明此“通灵宝玉”已经由“玉”变回成“石”,而且早已回到青梗峰。失去灵魂的贾宝玉只留下一具任人摆布的“空壳”。暗示着新的封建正统的“金玉”婚配,作为拯救贾宝玉、林黛玉的“罪恶灵魂”,扼杀和阻挡“木石”结合的封建“法宝”出笼了。这个金玉婚配是由贾母、王夫人、薛姨妈一手导演的,王熙凤充当帮凶,实际上贾元春早在送给众人礼物时,就早已看中了薛宝钗才是封建制度的忠实奴仆。金玉婚姻毁灭了林黛玉、贾宝玉真诚爱情的一切,也预示封建暴力安排的金玉联姻不过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欺骗婚姻。其结果只有林黛玉愤焚诗稿,凄惨死亡;贾宝玉公然出走,拒不充当封建王朝的继承者,拒不接受强加在他身上的没有爱情、只有权势、礼教、勾心斗角的欺骗婚姻,以遁入空门来作最后的反抗,从而宣告悲剧的全面应验。

当那块命根子的玉丢失后,贾宝玉完全痴呆疯傻了,丧失了感情和理智,任人左右。林黛玉则在封建礼教的刀霜剑雪下,被欺骗和冷落,在悲怆和愤世的刚烈感情摧残下,她丧失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大口大口地吐血。王夫人等甚至包括薛宝钗本人,策划了极为卑鄙的阴谋。她们利用贾宝玉死恋林黛玉的痴心,以假娶林黛玉的卑鄙手法稳住贾宝玉,实际上却选上封建礼教的新的青年杀手——薛宝钗当上宝二奶奶。于是失去“通灵宝玉”的贾宝玉在自以为娶上林黛玉的幻想中,接娶薛宝钗,完全彻底地毁灭了贾宝玉那作为精神上、感情上、肉体上的活的灵魂,只留下一躯毫无生命、毫无情感的躯干。 直到这时,可怜而一心维护自己纯洁爱情的林黛玉,才真正看破了这些伪善冷酷的人们、伪善冷酷的家庭、伪善冷酷的社会的丑恶面目。这时,林黛玉生的寄托和希望,才彻底而悲惨地破灭了。 当维系贾府及贾宝玉这个艺术生活中心人物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失落消亡时,贾府的“赫赫扬扬”,“烈火烹油、鲜花之盛”便一败涂地。也应了“三春去后诸芳尽”。自从宝玉失玉,元妃便病逝,厄运就接踵而至。家败势衰,如同秋风扫落叶。“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系列的内讧、搜园、抄家、驱逐、获罪、死亡便相继而来。

这一系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巨变,始终没有离开那块令人诅咒、使人望而生畏的美玉宝石。这是一件绝世精美的玉石,它是塑造贾宝玉一生性格、一生命运中最典型、最突出、最震撼人心、最催人泪下、无法弥补的命运之石。把一件稀世珍宝当成猎物、当成财富、权力的象征,加以你死我活的争夺,古已有之。各种历史、记实的文学著作中,均有许多实例或艺术描写。通篇用玉石和自己著作中的人物变化、性格表现、命运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进行高度人格化、生命化。



贾宝玉结局

贾宝玉,古典名着《红楼梦》中的男主角,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和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贾府通称宝二爷。因衔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自幼深受祖母贾母疼爱,住贾母院绛芸轩,号绛洞花王;十二三岁时奉元妃旨意入住大观园怡红院,号怡红公子。他与表妹林黛玉心灵相通,互为知己,发展了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之爱。然在贾府家长的刻意为之下与表姐薛宝钗成婚。婚后一二年中举,旋出家,回到青埂峰。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段脂批,交代了贾宝玉最终结局,这段批语是这么说的: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也就是说,贾宝玉最终是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结局,而且这是与宝钗成婚之后发生的事。那么问题来了,贾宝玉的悬崖撒手,究竟是真正顿悟了,还是被迫出家呢?

《终身误》的曲词里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由此看来,贾宝玉的出家,似乎与钗黛二人有关,他不喜欢宝姐姐,但却娶了宝姐姐,他喜欢林妹妹,但林妹妹却泪尽夭亡离他而去。

宝玉宝钗的婚姻,在世人眼中,是金玉良姻,是才子佳人的绝配,也是四大家族的又一桩完美的政治联姻,但对宝玉来说,他的婚姻是不幸的,即便与宝钗举案齐眉,但心中却依旧意难平。

因此,宝玉最终选择悬崖撒手。如果我们这么理解,宝玉似乎就不是真正顿悟出家,而是被现实所迫,不得已出家,但这个推论也不是没有道理。

根据脂砚斋批语透露,八十回后还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回目,宝钗借词含讽谏的目的何在?自然是劝宝玉读正经书,致力于仕途经济,以便将来能够立业养家,也可以此显身扬名。

但我们也知道,贾宝玉一生有三大病,第一大病就是恶劝,主要就是他讨厌别人劝他读书,湘云劝他给湘云脸色看,宝钗劝他抬脚就走,丝毫不给人留情面。这一点,前八十回里都有具体情节,不再赘述。

所以,八十回后当宝玉宝钗成婚,婚后的宝钗为家族长久之计,为宝玉将来打算,势必要不止一次劝宝玉读书,而此时的宝玉,痛失心爱的林妹妹不说,耳边还整天都是宝姐姐的劝学,让他如何不气恼呢?

面对宝钗的借词含讽谏,宝玉会做出什么举动呢?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夫妻之间也就拌拌嘴,但对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嘴甜似蜜的混世魔王来说,他看到妻子如此重视仕途经济,一个好好的女孩受到如此荼毒,他做出离家出走的举动就很正常了。

因此,宝玉的悬崖撒手,应该说是有被迫的成分的,对他来说,与宝姐姐成婚,本就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如今刚结婚不久,宝钗又开始整日劝他读书,他自然更加无法忍受。与其如此,不如走了干净。

当然,宝玉的悬崖撒手,虽有被迫成分,更多应该也跟他的顿悟有关。

前八十回里,宝玉有多次顿悟,比如宝钗生日一回,他因听了宝钗念的《寄生草》戏文,就有些悟了,然后写了一个偈子,宝钗看后也忍不住说道:“这个人悟了。”

当然,此时的宝玉尚未真正彻悟,他正处于似悟非悟之间。这次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到他请龄官唱戏一回,又提到了宝玉的一次顿悟,这一次是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宝玉在大观园玩腻了,忽然想起《牡丹亭》的曲子来,又知道梨香院的小旦龄官唱得最好,就要听她唱,却没想到,龄官不仅不唱,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这让一直受尽了宠爱的贾宝玉,十分不解。

原来他这个被贾母、王夫人百般宠千般疼的凤凰蛋,贾府人人都巴不得到他身边服侍的富家子,竟然有人完全不把他当回事。

到了后来,贾宝玉才明白,原来并不是人人都围着他转的,总有像龄官这样的女孩子,心有所属,视他贾宝玉如浮云。宝玉因此得出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眼泪罢了。”的结论。

悟禅机一回,宝玉悟出的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其实正类似于一僧一道携带顽石入红尘前所说的,那红尘虽有些乐事,但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所以宝玉说“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曹公在红楼梦的凡例中也有一首诗提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世华宴终散场。

情悟梨香院一回,宝玉悟出的是,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丝毫不能强求,一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眼泪。所以黛玉的眼泪,只为宝玉而流,而龄官的眼泪,只为贾蔷而流。这一场情悟,对贾宝玉这个多情公子,应该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先悟出了浮生若梦来去空空,再悟出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从人生的大悟到感情上的情悟,生有慧根的宝玉,正在一点点走向顿悟的道路上,等到家亡人散时,他曾经的浮生若梦和人生情缘都得到了验证,终有一日,他对尘世再无留恋,悬崖撒手就是一刹那之间的事了。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三大主线之一,足以媲美《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不能在两者中间划等号。贾宝玉是《红楼梦》有意识塑造的集意*、补天、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红楼梦》中每个人物最后结局怎样?

《红楼梦》中每个人物最后结局如下:

1、贾宝玉

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

2、林黛玉

林黛玉的结局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3、薛宝钗

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4、王熙凤

王熙凤曾经因为一次小产落下的病根,在八十回以后王熙凤的病情复发以至于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再加上失去了荣国府的管家权力和荣国府因为衰败被抄家的打击,使得王熙凤一病不起。

最后因为荣国府的衰败王熙凤被打进牢里,一天平儿说到少奶奶雪崩,也就是例假大出血,使得王熙凤在监狱里面病死,在王熙凤死后被人用一个破旧的草席卷了出去。

5、李纨

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

在八十回以后,贾兰最后将会极有出息。但对于李纨来讲,也不过"枉与他人作笑谈"和"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而已了。

6、贾元春

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7、贾迎春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8、贾探春

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9、贾惜春

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10、秦可卿

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11、贾巧姐

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12、史湘云

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红楼梦》贾宝玉结局是什么?

《红楼梦》贾宝玉结局出家为僧了。

贾政回京启奏,圣上给贾宝玉赏了个文妙真人的道号。甄士隐说“宝玉,即‘宝玉’也”,尘缘已满,仍是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形质归一。

遗腹子贾桂,与李纨之子贾兰合为兰桂齐芳。而宝玉的最终归宿程高本中为贾宝玉临去作歌云“我所居兮,青埂之峰”,即指贾宝玉最终回到青埂峰恢复补天石原貌。

人物外貌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红楼梦里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一般来说是,贾宝玉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事实上,《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曹雪芹给我们讲了一个三生石畔的故事,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故事,所以,结局应该会回到开篇所讲的故事中来,可以说那才是贾宝玉的最终结局。也就是贾宝玉在出家做了和尚之后,慢慢修行成功,最终返回天界,继续做他的神瑛侍者。回归天界之后的神瑛侍者,再也不想尘世中的事,而这时的绛珠仙子也还了他的灌溉之恩。

关于“《红楼梦》贾宝玉的结局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891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