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敏24式太极拳拳谱有哪些招式(形意拳和心意拳)
-
吴阿敏24式太极拳拳谱有哪些招式
网上有关“吴阿敏24式太极拳拳谱有哪些招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形意拳和心意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吴阿敏,吴式 太极拳 第五代传人。她自由学习太极拳等相关的体育项目并取得很大的成就,吴阿敏太极拳有很多种不同的拳谱。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吴阿敏24式太极拳拳谱,希望你们喜欢。
吴阿敏24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式:起式
第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第三式:白鹤晾翅
第四式:左搂膝拗步
第四式:右搂膝坳步
第五式:手挥琵琶
第六式:倒卷肱
第七式:左揽雀尾
第八式:右揽雀尾
第九式:单边
第十式:云手
十一式:单鞭
十二式:高探马
第十三式:右蹬脚
第十四式:双峰贯耳
第十五式:左蹬脚
第十六式:左下势独立
第十七式:右下势独立
第十八式:左右穿梭
第十九式:海底针
第二十式:闪通臂
第二十一式:转身搬拦捶
第二十二式:如风四闭
第二十三式:十字手
第二十四式:收式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 传统 文化 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的拳术派别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名奏庭,1600-1680所创。
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 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创建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
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猜你喜欢:
1. 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拳谱
2. 24式养生太极拳拳谱
3. 24式太极拳的拳谱
4. 杨氏简化24式太极拳谱
5.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式拳谱
6. 24式简化太极拳图解
形意拳和心意拳
形意拳之十二形拳
十二形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它包括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鮀、蛇、鹱,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衍变、戴龙邦所传原为十大形,既龙、虎、猴、马、鸡、燕、鹞、蛇、鹰、熊。后由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创添了鮀和鹱形,使形意拳有与心意拳相似之外,但大部分拳理拳法有所不同,使其形意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
形意十二形之一——龙形
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化动物.。蛰龙升天、.云龙九现、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等,处处显示龙的神奇变换。龙形练神,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劲源于腰,而起于承浆之穴(下唇下陷处),在动作的技法中我们要学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顺逆盘旋,起伏变换。在其起钻腾越时,要象蛰龙升天,既轻灵又矫健。在落翻潜沉时,如霹雳击地,既迅猛而又舒放。故龙形形式虽简,而动作劲力难练。务从起伏柔韧,腾潜矫健的动作中求得周身三节惯穿,身腰刚柔形神一气,能如此练习和认识,则形意龙形妙谛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二——虎形
虎有扑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扫,故称“虎有三绝之技”。它纵山跳涧,凶猛异常,不怪称为“兽中之王”。经曰:“虎未扑食头早抱”是指虎未扑食之前,总是先缩身,收腿,两前腿抱于头前额下,借以蓄力待发,并借后蹬腿,展腰之力,使其前扑既能纵高跳远,又能迅猛力大,特别是爪到嘴也到,使被扑动物无法抗脱。就是在奔跑中它最后的一扑,也完全具备这一特点,这就是虎扑食凶猛之所在,也是“虎抱头”亦顾亦打的由来。我们学练虎形就要知其技法,究其窍要,以求形神兼备,技击效果好。
形意十二形之三——猴形
猴性敏且精灵。拳经云:“猴有纵山之灵,攀缘之巧”,它的轻灵确非其它动物可比。我们学练猴形不论进退晃闪转换中,还是纵跳腾挪时,不论是“挂印”、“倒绳”,还是“爬竿”都要意动身随,手脚合一,以求一动周身俱动,并能一发即到,磨砺习久,则不难得猴形之精微
形意十二形之四——马形
拳经曰:“马有疾蹄之功、奔驰之勇“。因之我们在学马形时,就是学它风驰电掣的特点。练马形不能离开形意技法之本,要从“身似弩弓”,“行如槐虫”的训练中逐步悟出来,它绝不是瞎跑滥蹦,只有将“槐虫步”从轻灵合协及稳实中练出“劲疾步大”的技法劲力才对。不管是单马形还是双马形,都要充分发挥形意的腰劲和下肢作用,拳经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去意好似卷地风”正说明其两腿前趟后蹬作用,只右这样才能体现“践拳似马奔”的高超技法。马形中的两臂在演练中含里搂、前冲的疾蹄之劲,其腕关节尤有扣腕里刨的技法作用,也充分体现“拳打三节不见形”的精微所在。
形意十二形之五——鮀形
拳经曰:“鮀有浮水之精,拨转之妙”。鮀,近代人着书因鼍与之同音,并且会水、凶狠,便误认为是学它。实际鼍是扬子鳄,又叫猪婆龙,它凶狠、贪睡、且会泅水,在水中仅头背处露水面。游水时是直线前游,掌是大巴掌形,并不显轻灵。我们所练的鮀形是浮于水面,做曲线前进的,掌形是拇食指分开,其她三指卷曲,这掌分明是学昆虫轻灵的爪儿,而不是学鼍的大巴掌。实际鮀形是前人谐音会意的自选字,在老拳谱注明为“剪字股”,人们俗称“香油”,也有叫“卖油郎”的灰褐色。长不过寸,六只长腿的昆虫,雨后在水面上常见到它。动物界称它为“水上游客”,译音叫“银芦”,它才我们要学的浮游水上,曲线游进、既轻灵又快速,具有浮水之精的小动物。
形意十二形之六——鸡形
拳经曰:“鸡有独立之形,欺斗之勇”。鸡形有称鸡形撕把(反映其欺斗之勇)或鸡形四把(反映其独立之形)的。叫法不同,是因为要追求的侧重点不同。鸡形因其动作变化大,劲力丰富而被列入形意传统套路之一。加之具有劲力顺达,衔接紧凑等特点,故被形意前辈们所珍视。
鸡形套路中有许多技法应掌握,如:“独立”之稳整,“上架”之轻灵,“食米”之速脆,还有“报晓”、“抖翎”,既有“抻拔筋骨”之巧,又有拧腰抖身之爆发劲,特别是鸡的“欺斗之勇”更别具形威。它不畏强暴、不惧异类,眦裂目突、翅羽猬张、忽腾忽落、亦抓亦啄,真可谓声威骇人。这些充分表现雄鸡的神与气,勇与智的作用,有待于格物致知为我们所用。
形意十二形之七——燕形
拳经曰:“燕有抄水精,击水之巧。”它矫捷低掠,扶摇高翔,灵活速敏,在鸟类中堪称独步。我们学练燕形不论是“抄水”、“啄泥”还是“击水”都要在轻灵合协中去求得,练习时要求动作活而不浮,实而不滞,在一气贯串中能纵得远,起得快,落得轻,以达到跳跃的轻灵,起伏的流畅,劲力的实整和追求目的。
形意十二形之八——鹞形
鹞为猛禽,体积小但灵敏,“有束身之捷,入林之巧”。它的“形”与“意”已为练形意者溶入常用技法之中,拳经曰:“束身而起”,起是去也,束身而起既是蓄力待发,又是亦顾亦打。特别是“鹰鹞回头”这一动作,是掌握“望眉斩夹反肩臂”之捷径所在,从中既练鹰鹞回头之神,又能唤发周身抖擞之劲。已成为形意爱好者练神发劲的经典动作,希望各位从鹞形式简且变化少中,深入体验,以求习而能精。
形意十二形之九——蛇形
拳经曰:“蛇有拨草之能,缠绕之巧。”通体曲伸柔韧,周身节节贯串。用之于拳,活动在腰,劲发于胯。故在传统技击上有“蛇形胯打”之说。可惜个中窍要人多不知,竞误认为“肩打”实大谬也,在学练蛇形时,虽是翻转变换前进,但必须柔中寓刚,动作柔韧、灵活,开合束展鲜明,周身节节贯通,在曲折中力求用劲完整,方得窍要。如能得劲得意,则沾身发劲之妙自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十——鸟台形
经曰:“鸟台有竖尾之能。”误有骀(劣马)、鸽之写法。故说类似驼鸟,而驼鸟只善走并无竖尾之能,故不知是何物。鸟台,又名兔鹘,是一种尾短的小鹰,人们叫它“秃尾巴鹰",猎户得之,幼时磨其爪(因原爪过尖锐,以免捕捉时损伤野兔皮毛),喂养以捕野兔。野生的tai多站高枝,头常向下,尾向上倒立着(即竖尾),为俯窥狡兔、野鸟,以便疾下捕捉。因为一般不知,才出现多种猜测。在拳的击法上,因人是用双臂在身前学其用尾,是借肋腹发劲,形成前挤上撑而发竖尾之劲,故它用的是“肋腹打”因为形意拳的技法达到高超境地时哪沾哪打,而在它的14处打法中,惟有人的“肋腹”处不能发劲打人,故李洛能才予以增补之,使形意拳的技法更全面
形意十二形之十二——鹰熊合演
鹰为猛禽,常盘旋高空,俯视兽禽,瞥目一瞬,禽兽难逃,因飞速,爪锐,力猛,锋不可抗,故练形意的学其捉拿之精,瞥目之锐。熊是猛兽,虽性迟钝,但力大称雄。故做人立,项竖肩垂,两膀一晃,树木折断,故人们学练它的竖项之力,甩膀之能,训练长久提神增力。
鹰熊二形因其特能单一,故没有单练套路,昔有鹰熊半智取法为拳,曰:“起为熊,落为鹰,”形意才有拗步鹰熊合演的练法,使其俯仰阴阳相合,又使起落钻翻相应,尤利于一气之开合与收放,故传统多练鹰熊合演,亦一拳两得也。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10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扩展资料
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
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百度百科-心意拳
百度百科-形意拳
太极拳24式动作招式详细分解
太极拳24式动作招式详细分解
导语:24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为了更好的宣扬太极拳的精神,在传统太极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一套拳法,招式简单,内容丰富,很适合人们日常锻炼身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太极拳24式动作招式详细分解,欢迎大家参考!
一、第一组
(一)起势
(1)身体自然伸直,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宽与肩同,手心向下。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曲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肩相对;眼要平视。
(二)左右野马分鬃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到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画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画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及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右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间朝前;眼看左手。
(3)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度---60度),随即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到左腿;同时左手翻掌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画弧放在左手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左手。
(4)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5)与(3)同,左右方向相反。
(6)与(4)同,左右方向相反
要点:身体要正直,不可东倒西歪也不可过于向前或者向后,身体自然放松,手部动作呈弧形,以腰为轴转动身体。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退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为45—60度(需要时后脚脚跟刻意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的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行进的`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轴)应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三)白鹤亮翅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作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画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到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左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着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左手上提停于左额前,手心向下,指间朝前;眼平看前方。
要点: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二、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画弧到右肩外,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画弧到右肩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手。
(2)上体左传,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朝前,眼看右手手指。
(3)右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前弓,身体左传,身体重心移到左腿,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着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画弧到左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画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眼看左手。
(4)与(2)同,左右方向相反
(5)与(3)同,左右方向相反。
(6)与(2)同。
要点: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约保持30厘米左右。
(五)手挥琵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道右脚上;上体半前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坐下向上挑起,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提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略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提、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六)左右到卷肱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画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到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再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腿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体转向后上方画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4)与(2)同,左右方向相反。
(5)与(3)同,左右方向相反。
(6)与(2)同。
(7)与(3)同。
(8)与(2)同左右方向相反。
要点: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撇的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垮,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左右看,然后再转视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三、第三组
(七)左揽雀尾
(1)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画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2)身体继续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画弧到右肋前,手心向上;右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到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右脚方向迈出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掤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左侧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放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朝前;眼看左前臂。
(4)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到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画弧,直到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平,左臂平屈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到右脚;眼看左手。
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掌着地。
(5)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侧(距离约5厘米);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慢慢向前挤出,左手心向后,右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左弓步;眼看左手腕部。
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松腰、弓腿相一致。
(6)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到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
(7)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推出,掌心朝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
要点:向前推时,两手须走曲线,手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八)右揽雀尾
(1)上体后坐并向右转,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左脚尖内扣;右手向右平行画弧到右侧,然后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画弧到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与胸前,左手掌向下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再移到左腿上,右脚收到左腿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左手。
(2)同“左揽雀尾”(3),左右方向相反。
(3)同“左揽雀尾”(4),左右方向相反。
(4)同“左揽雀尾”(5),左右方向相反。
(5)同“左揽雀尾”(6),左右方向相反。
(6)同“左揽雀尾”(1),左右方向相反。
要点:均与“左揽雀尾”相同,只是左右方向相反。
四、第四组
(九)单鞭
(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到左腿上,右脚尖内扣;同时上体左传,两手(左高右低)向左画弧形运转,直到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到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2) 身体重心再渐渐移到左腿上,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着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画弧线(手心由里转向外),到右侧方时变成钩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右上画弧停与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左手。
(3)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转向左腿的同时,左掌随上体继续左转,慢慢翻掌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平,臂微屈;眼看左手。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臂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度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如面向南起势,单鞭的方向(左脚尖)应向东偏北(大约为15度)。Bq
(十)云手
(1)身体重心转到右腿上,身体渐向右移,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画弧到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2)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右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右下经腹前向左上画弧,到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
(3)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右上画弧到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右手向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4)同(2)
(5)同(3)
(6)同(2)
要点: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动,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第3个“云手”,右脚最后跟步时,脚尖为向里扣,便于接“单鞭”动作。
(十一)单鞭
(1)上体向右转,右手随之向右运转,到右侧方时变成钩手;右手经腹前向右上画弧到右臂前,手心向内,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着地;眼看左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同时,上体继续左转,左掌慢慢翻掌向前推出,成单鞭式。
要点:与前“单鞭”式相同。
五、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1)右脚跟进半步,身体重心逐渐移到右腿上;右钩手变成掌,两手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脚跟渐渐里地;眼看左前方。
(2)上体微向左转,面向前方;左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同高;左手收到左侧腰前,手心向上,同时左脚微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眼看右手。
要点:上体自然正直,双肩要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右起伏。
(十三)右蹬脚
(1)左手手心向上,前伸到右手腕背面,两手相互交叉,随即向两侧分开并向下画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侧方进步(脚尖略外撇);身体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2)两手由外侧向里圈画弧,两手交叉合抱与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后;同时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着地。眼平视右前方。
(3)两臂左右画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右脚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里钩,劲使在脚跟。分手和蹬脚须协调一致。右臂和左腿上下相对。如面向南起势,蹬脚方向为正东偏南(约30度)。
(十四)双峰贯耳
(1)右脚收回,屈膝平举,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到体前;两手心均翻掌向上,两手同时向下画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眼看前方。
(2)右脚向右前方落下,身体重心渐渐前移,成右弓步,面向右前方;同时两手下落,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画弧到面部前方,成钳形状,两拳相对,高与耳齐,拳眼都斜向内下(两拳中间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拳。
要点: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弓步的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十五)转身左蹬脚
(1)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右上向左右画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2)身体重心再移到右脚,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着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画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视前方。
(3)两臂左右画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要点:与右蹬脚式相同,左右方向相反。左蹬脚与右蹬脚成180度(即正西偏北,约30度)。
六、第六组
(十六) 左下势独立
(1)左腿收回平屈,上体右转,右掌变成钩手;左掌向上,向右画弧下落,立于右臂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右手。
(2)右腿慢慢屈膝下蹲,左腿由内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左手下落(掌心向外)向左下顺左腿内侧穿出;眼看左手。
(3)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跟为轴,脚尖尽量向外撇,左腿前弓,右腿后蹬,左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钩手下落,钩尖向后;眼看左手。
(4)左腿慢慢提起平屈,成左独立式;同时右钩手变成掌,并由后下方顺右腿外侧向前弧形摆出,屈臂立于左腿上方,肘于膝相对,手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点:上体要正直,独立的腿要微屈,右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十七)右下式独立
(1)右脚下落于左脚前,脚掌着地,然后以左脚前掌为轴脚跟转动,身体随之左转;同时左手向后平举变成钩手,右掌随着转体向左侧画弧,立于左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左手。
(2)同“左下势独立”(2),左右方向相反。
(3)同“左下势独立”(3),左右方向相反。
(4)同“左下势独立”(4),左右方向相反。
要点:右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其他均与“左下势独立”相同,左右方向相反。_]
七、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
(1)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左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左前臂。
(2)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3)身体重心略后移,右脚尖稍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到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右前臂。
(4)同(2)左右方向相反。
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向正西偏北和正西偏南,均约30度)。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时,防止引肩上耸。一手上举一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一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同搂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左右。
(十九)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着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后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抽到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画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要点:身体要先向右转,再向左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上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腿要微屈。
(二十)闪通臂
上体稍向右转,右脚向前迈出,屈膝弓腿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屈臂上举,停于右额前上方,掌心翻转斜向上,拇指朝下;左手上提,经胸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八、第八组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到右脚上,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左后转,然后身体重心再移到左腿上;同时右手随着体转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画弧到左肋前旁,拳心向下;左掌上举于头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2)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朝前;同时右脚收回后(不要停顿或脚尖点地)即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眼看右拳。
(3)身体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提,经左侧向前画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向右画弧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4)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
要点:右拳不要握的太紧。右拳回收时,前臂要慢慢内旋画弧,然后再外旋停于右腰旁,拳心向上。向前打拳时,右臂随拳略向前引伸,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二十二)如封似闭
(1)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一到右腿;眼看前方。
(2)两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经腹再向上、向前推出,腕部与肩平,手心向前,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要点:身体后坐时,避免后仰,臀部不可凸出。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的宽度不要超过两肩。
(二十三)十字手
(1)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随着转体动作向左平摆画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右脚尖随着转体稍向外撇,成右弓步;眼看右手。
(2)身体重心慢慢移到左腿,右脚尖里扣,随即向左回收,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画弧,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后;眼看前方。
要点:两手分开和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正直,头要微向上顶,下颏稍向后收。两臂环抱时许圆满舒适,沉肩垂肘。
(二十四)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看前方。
要点: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要注意全身放松,同时气也徐徐下沉(吸气略加长)。呼吸平稳后,把左脚收到右脚旁,要走动休息。
两手放下的时候,吐气,然后身体放松,两脚合并,慢慢走动,休息一下,不能立马就坐下来。
;太极拳有哪二十四式?
1起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重心后移、抱球收脚、转体迈步、
弓步分手、重心后移、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 转身抱球、跟步后坐、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重心后移、转体跟脚、
迈步屈肘、弓步搂推、重心后移、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 跟步收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转身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
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转身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推掌
7左揽雀尾: 转身撤手、转体抱球、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
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 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
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 转体扣脚、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 转体云手、云手收步、云手出步、云手收步、云手出步、云手收步
11.单鞭: 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跟步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 穿掌提脚、进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 收腿落手、迈步握拳、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 收腿勾手、仆步穿掌、弓步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仆步穿掌、弓步起身、提膝挑掌
18.左右玉女穿梭:落脚转体、抱球跟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重心后移、抱球跟脚、
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19.海底针: 跟步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 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撑
21.转身搬拦捶: 转身扣脚、转身握拳、撇脚搬拳、转体旋臂、进步拦拳、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穿掌交叉、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 转体扣脚、撇脚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 分手前撑、两臂下落、收脚还原
关于“吴阿敏24式太极拳拳谱有哪些招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916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 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
-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