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河北清河的历史(邢台清河县在哪里)

河北清河的历史(邢台清河县在哪里)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9    点击:  370 次

河北清河的历史

网上有关“河北清河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邢台清河县在哪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36万。

清河县域经济发达,号称“中国羊绒之都”,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重点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

清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张姓的起源第,也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被国家授予“中国武松文化之乡”称号。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

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青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

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市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

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市)。

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邢台清河县在哪里

这里的清河指的是清河县,清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东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与威县交界,北与故城、南宫县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面积495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距省会石家庄148.8公里。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县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地)。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山东清河县在哪

在邢台市东部,北接南宫市,南濒临西县,西接威县,东临山东省夏津县。

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邢台清河县位于邢台市东部,北接南宫市,南濒临西县,西接威县,东临山东省夏津县。

全县总面积为502平方公里,辖6镇322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21,582人。清河县是羊绒制品的集散地,年经销总量占世界40%、全国60%,总产值逾200亿元。同时,清河县也是邢台市东部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优先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

新疆清河县属于哪个市?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市的东部,东北与衡水市故城县接壤,东隔卫运河与山东省夏津县相望,自南而西分别与临西县、威县为邻,北依清凉江与南宫市毗连。

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季节分明。

总面积502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清河县常住人口421582人。

邢台清河县是哪个省

新疆清河县隶属新疆阿勒泰地区,不属于市区管辖。截止2020年,青河县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阿尔泰山东南麓,西邻富蕴县,南连昌吉州奇台县,东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59.4公里。

县城距乌鲁木齐市530公里,距阿勒泰市320公里。全县辖3乡5镇,52个行政村,总人口6.73万人,由哈萨克、汉、蒙古、回、维吾尔等16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76.47%,汉族占18.27%,其他少数民族占5.26%,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

阿勒泰地区概述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夏季干热,冬季严寒;总面积117989.21平方千米,下辖6县1市。

阿勒泰地区是中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和新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4个国家类陆路口岸;是新疆的相对丰水区、素有北疆“水塔”之称;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同时被国务院确定为水源涵养型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河县、百度百科-阿勒泰地区

邢台清河县隶属于河北省。

清河县,位于邢台市东部,北接南宫市,南濒临西县,西接威县,东临山东省夏津县。总面积502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全县辖6镇(葛仙庄镇、王官庄镇、坝营镇、谢炉镇、连庄镇、油坊镇),322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清河县常住人口421582人。

清河县域经济发达,特色经济为羊绒制品,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及羊绒制品集散地。



清河区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清河境内是淮夷、徐戎活动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先属吴、越,后归楚国。

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相传为秦上卿甘罗所筑)。

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王莽篡汉,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晋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永和八年(352 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七年(471年),改称北兖州。 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

陈太建九年(577年初), 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年),并淮阴于山阳(今淮安区) ,山阳兼并淮阴从这时开始。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7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五代至北宋时,依旧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在淮阴故城北、泗水入淮口(即古泗口,又称大河口)设置清河县,清河县名自此始。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 县境及 于淮水之南。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县城屡圮于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城区与淮安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

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同时以里运河为界析清江市为清河、清浦2区。

2001年1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河区属之,辖区不变。

清河镇的历史沿革

清河镇远在高句丽时代就有人在此活动,至今在前进村和青沟村仍存有高句丽时代墓葬遗址,在大川村遗留一座高句丽哨卡遗址。金代时,曾有居民在这里生活,1961年5月在前进村发现一批金代铁器和陶器。 清朝元年,此处属封禁地,清朝末期,封禁松弛,逐渐有人从关里来此占山开荒。光绪二年,东边外建设县治,老岭南北设怀仁、通化二县,清河一带地处岭北,属通化县管辖,现清河镇大部属当时之通化县民聚保。

1936年以来,杨靖宇的抗日联军经常在集安一带活动,与集安人民一道进行抗日活动,使日本侵略者惊慌万状。为了割断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扼制抗日联军的活动,便于其统治,日伪政权穷凶极恶,“厉行”保甲制度,进行“归屯”,实行新街村制。清河一带,1935年秋先归小屯。

1961年,全县8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5个人民公社,原青沟子人民公社分为清河人民公社和热闹人民公社两个公社,前进村变为头道公社划归清河人民公社管辖。

1983年体制改革,清河人民公社改为清河乡人民政府,同年10月,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清河乡人民政府为清河镇人民政府。2000年,撤乡并镇,原热闹镇并入清河镇。

1983年3月,清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清河乡人民政府。由金成基任书记,吕国新任乡长。

1983年10月,清河乡改为清河镇,辖9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至2000年,金成基、吕国新、王永民、刘建民、孙永国、鞠惠清先后任书记,高峰、赵志超、唐学发、江贵世先后任镇长。

2000年1月,热闹镇并人清河镇;辖清河、青沟、矿山、大川、二道、三道、前进、长岗、东岔、热闹、文字、天桥、杨木桥、上围、幸福15个村民委、86个村民组、4个社区居委会、20个居民组。

至2008年,鞠惠清、孙延威、陆春胜、孙搏先后任书记,潘立华、江贵世、孙延威、高劫、陆春胜、陈俊松、孙搏先后任镇长。

清河道署的历史

在古城保定,有这样一座衙署。它没有直隶总督署一般威严大气,亦不如审判过刘青山张子善等大案的直隶审判厅出名。但是,这座衙署曾在九河肆虐直隶省的时候,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这,便是有着280多年历史的清河道署。

北京城南300里,京畿首善保定城。保定府地面有着拒马河、大清河、唐河、一亩泉河、府河等9条河流,是历史上有名的九河汇聚之地。清王朝初建,保定府连年遭遇连年大雨,“九河泛滥”、“大水决堤”,这类记载,在有关方志中常有记载。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对皇权统治也易构成威胁。因此,康熙年间,即屡派大员在华北修筑堤防。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滥,东西南北四堤冲决如平地矣”。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次年二月,遂大力进行水利整修。 怡亲王为加强华北地区治水管理,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要官吏为道员,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旧有管理河务的大小官员统统归其调遣,后经“吏部议准”,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仍管河务。保定府清河道由此诞生。

由于清河道署的设立,保定水患消减。“群泉涌,河纵横”,保定城中“水之占城十之四,渊锦舒徐,青绿弥望……”一百多年前的保定,水运发达,无论是直隶总督还是清河道台,一年中夏季在天津办公,冬季回保定办公,日常事务,乘船往来。

清河道署是清河道台的办公之所,历史内涵丰富,清代清河道员在历史上多为政清廉,有所作为。据记载,整个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共有111位清河道员在此任职,其中有方观承、周元理、刘峨、周馥、杨士骧等9人直接升任为直隶总督。

民国时期,清河道署曾作为军阀王占元的公馆。王占元,晚清投奔保定府淮军行伍,清末北洋第二镇统制,曾一度镇守保定,民初为湖北总督兼省长。当时他在保定开办了乾义面粉公司和电灯公司,成为保定府名噪一时的首富,当年号称“长江三督”之一。王占元公馆是在清河道署基址上增建而成,占地1.4公顷,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布局严谨,由50余间平房组成七套院落,与一座小花园毗邻,建筑形式均为硬山布瓦顶。这座建筑群虽曾冠以“王占元公馆”,但从整体定位上仍是一座中国典型的道台署衙建筑。

王占元公馆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伪时期,由伪保定市政府占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暂编第28军军部。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供销社、河北省档案馆入驻。上世纪70年代成为民居。

1984年6月1日,保定市政府公布清河道署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7月15日清河道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松的故乡清河县在哪里

武松的故乡清河县,为北宋时属河北东路恩州,入金后改隶大名府、元代属中书省大名路、明代隶京师广平府、今之河北省清河县,孙景全先生在2006年出版的《水浒博览》中写到清河县亦说:北宋时属河北东路恩州,即今河北省清河县,清河县属于河北省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东部,面积502平方公里,清河县域经济发达,特色经济为羊绒制品,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是邢台市东部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优先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河北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关于“河北清河的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97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