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著名打油诗(什么是“打油诗”?)

著名打油诗(什么是“打油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9    点击:  175 次

著名打油诗

网上有关“著名打油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打油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我看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唐代诗僧寒山中所写的《瞒人双》的打油诗,风趣逗人,流传至今。诗中的“瞒人汉”指的是那种没有什么能耐,却硬要冒充了不起,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这种人靠篮中水做饭、解渴,也能得意一时,但不会永远得逞,最后必将现出老底,恐怕连打也打不肿、充也充不胖了。

 2、小姑休把嫂来欺,阿嫂曾经做女儿。前船便是后船样,小姑也有嫁人时。

 此诗写得恳恳切切,委委婉婉:做小姑的不要欺负阿嫂;阿嫂当年也曾经是小姑;你小姑欺负阿嫂,可今天你是小姑,明天出嫁了则便是阿嫂啊;到时如果跑出个小姑来欺负你,试问,你又有何感想?

 3、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传为张打油所作,也是打油诗的起源。通篇写雪,但不见一个“雪”字,然而雪的形神跃然,尤其是最后一个肿字非常传神。

 4、隔窗望见儿抱儿,想起当年我抱儿。我抱儿来儿饿我,日后他儿饿我儿。

 是说从窗户里看见自己的儿子给他的小孩喂饭,想起当年自己给小孩喂饭的情景,而现在我我的小孩来饿我,以后他的小孩就会饿我的儿子。是说一个人要孝顺长辈,不然就会报应不爽。

 5、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一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将郑板桥的这四句诗的开头连起来就是“有财缺德”。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心。人活一世,德是根本。品德好的人,人缘自然不差,遇事有人帮,好运自然来。

 6、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没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不能干的,没有那件事情是别人要帮你干的,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等别人帮,还不如自己努力去自己完成。

什么是“打油诗”?

据说唐朝有一位叫张打油的人,写了一首关于雪的诗,这就是打油诗的由来:“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朱元璋也写过关于雪的打油诗,比上诗内容更丰富,意境更深,可能是对张打油诗的加工发挥:“大雪下得猛,霎时复瓦栊。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坟一疙瘩,一井一窟窿。大同银世界,霎时归一统。”该诗把下雪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且十分风趣。

明朝徐渭有一首诗《题柳亭送别图》:“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前四句俗不可耐,后两句却为点睛之笔,满含诗情画意。

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一位叫唐寅(伯虎)的大诗人大画家,他少年家贫,一次他在山上看到几位读书人正在饮酒,其中一人道:“你如会作诗,也可入座。”他们满以为一个穷书生是不会作诗的,不过想趁机取笑他而已。唐伯虎猜透了他们的心思,便吟起诗来:“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几个人听到这两句便哈哈大笑起来,以为他不会作诗,可接着唐伯虎吟出了下两句:“俯首白云红日低,五湖四海齐仰望。”大家听完这两句,一个个惊得说不出话来,于是急忙请唐伯虎入座共饮。

清朝的李调元写过一首麻雀诗:“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这首诗是对贪官污吏的辛辣讽刺。

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和珅为了打击陷害刘庸,诬蔑刘庸剽窃了乾隆皇帝的诗,那首诗也是咏雪的打油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前三句叙事,粗俗的很。可后一句中,飞入、草丛、不见,才是诗眼,意境很美。

清代戍边大将杨遇春同朋友游玩时,见到卧佛吟诗一首:“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来保。”该诗表达了自己不贪图安逸、保卫国家、尽职尽责的情怀。

有一个官员任期满后,里不对他的政绩进行考察,因为其貌不扬,所以没能列入上等,他愤而在都门前提了一首打油诗: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须胡及胖长。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糊的硬邦邦。

有一个名叫吴伟的画家,画了一幅《骑驴图》,图上题了一首五言打油诗,诗画堪称璧联珠和,相映成趣;白发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踢蹬蹄,水中嘴对嘴。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竟把打油诗写道诗圣李白的墓前。李白墓在长江边的采石矾附近,一些文人墨客来到这里,往往都要题诗留念,表示自己曾经到此一游。有一个姓李的人看了这些诗以后很不满意,便在李白墓前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采石江边一捧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耍大斧。

求一首打油诗,骂人的,搞笑的?

打油诗原是旧体诗的一种,内容、词句通俗诙谐而不拘于平仄韵律。这语类诗通俗易懂,且幽默诙谐,有时暗含嘲讽。现在一些人仍喜用打油诗来抒发自己所感、所想。

打油诗据说为张打油所创。唐代南阳有个文人叫张打油,他喜欢写诗,却美不按当时作诗要遵循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严格的规定去写,而是兴致一来,信口吟唱,不过倒也十分通俗易懂,而且经常使听者捧腹大笑,平民百姓非常喜欢。有一年冬天,村里下了一场大雪,张打油一时兴起,就吟起诗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难说怎么高明,但能抓住眼前景物,既通俗又形象,描绘出了雪中景物的特点,“张打油”的名字就在附近传开了。

第二年冬天,南阳的参政巡视乡间,适逢大雪难归,住在一个败落的官宦家里。郊野之地,无甚观赏,住了一日,便觉无聊,于是有人想到张打油,若让他前来咏诗取乐,岂不逍遥?参政即刻派人把张打油叫来,问道:“你能作些什么诗?”张打油回答说:“看见什么,或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没个定准。”参政说:“现在大雪纷飞,那就以此为题吧!”张打油稍加思索,即口吟诵起来: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头两句颇有诗味,“六出”即雪花呈六角形;后面几句虽然俗气,但快口说出,一气呵成,也还不错。于是,参政赏其白银二两。

后来,安禄山叛乱,攻打南阳,当时南阳城被叛军围困,求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却迟迟不发救兵,南阳城形势危急,参政老爷焦急不安。这时,张打油正在城里一个亲戚家读书,面对紧张的局势,便去求见参政老爷,说是作诗逗趣,以解其闷。张打油以时事为题,吟道:

天兵百万下江南,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南阳城内缺粮草,外无救援,想到破城之日的惨状,参政失魂落魄,束手无策,何等狼狈!

从此,张打油的名声传得更远了。后来,人们就把类似张打油这种通俗浅显的诗称为“打油诗”。

推荐一首:

《卧春》?

暗梅幽闻花,卧枝伤恨底,遥闻卧似水,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岸似透绿,岸似透黛绿。

其后在山东有位乡音浓重的中文老师把此诗念成:

《我蠢》?

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

俺是驴,俺是头驴,俺是头呆驴。?

卧梅又闻花,卧指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

(我没有闻花,我只会种田。欲问我是谁,我是大蠢驴。)

打油诗(doggerel),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

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是《咏雪》。

《咏雪》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译文:

大雪把整个江面染成了一片白色,屋前的那口井成了一个黑窟窿。

在雪中追逐的黄狗和白狗,黄狗身上染成一片雪白,而那只白狗身上堆起了雪,似乎变得肿了起来。

创作背景: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雪白。和张打油同村的老百姓见如此好雪,十分高兴,他们纷纷来到张打油家中,要他以“咏雪”为题作诗。张打油见左邻右舍冒雪而来,心中非常高兴。他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奇异的雪景,取来纸砚笔墨,凝神沉思起来。这时,村上的一只黄狗和一只白狗追逐而来。他见景生情,挥毫写成这一首诗。

虽明白如话,且杂以村言俚语,却因视角独特,幽默传神,机巧有趣,而被人们推崇,这类诗体遂被后人称为"打油诗"。这首别有情趣的咏雪诗,可谓开了打油诗的先河。 打油诗拙中见巧,俗中藏雅,那亦庄亦谐的语言,机趣横生的意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往往令人过目难忘。

苏轼的那首打油诗《猪肉颂》的由来谁知道啊?

《猪肉颂》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为此东坡也写有《猪肉颂》一词。原文如下:

《猪肉颂》

宋代:苏轼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

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猪肉颂》全诗赏析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

“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

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

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时“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可寻;像炖煮猪肉这样的家常之事,人们也容易忽略探讨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

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

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联想到苏轼在以上所举《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佛学)“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屏弃的哲理思考,我们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正因为对亲自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所以作者竟吃了“两碗”。“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作者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东坡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吟《猪肉颂》之时,苏轼并没有对他的“猪肉观”的人生思考做刻意的诠释、解说,而全在一片笔墨神行之间,有意无意透露着他的佛学修养与对佛学的借鉴、改造,这一点是需要补充说明的。

苏轼此诗题的《猪肉颂》,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作者的颂,当然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苏东坡当时的艰难处境时,就会在诗人享受味觉美味后面,朦胧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

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永远追求更高远深刻的情味的,将日常生活与理性思考方面达到“知行合一”理想的哲人。尤其是作者将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的理想有机结合为一体,为我们所做出了典范——猪肉,是猪肉本身,又象是别的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猪肉颂

着名诗人张打油的诗还真幽默呀

唐朝着名诗人张打油的“打油诗”两首,请欣赏:

(一)咏雪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二)黄巢起义军围困南阳

贼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关于“著名打油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16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