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资料(郑燮的原名是什么)
-
郑板桥的资料
网上有关“郑板桥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郑燮的原名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郑燮,字克软的号板桥,兴化,生于1693年,于1765年,康西秀区只有升降机,雍正,乾隆进士。游客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其中“扬州八怪”的诗歌,书法和绘画银行说,“三绝”,擅长画兰竹。
清代郑板桥,杰出的历史名人,主要代表的扬州八怪“诗书画三绝”世界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作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学,卖画扬州“,”官员在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阅读,教授郑燮(1693 - 1766年),中举人,考试和官方字克软号管理庵,号板桥,兴化,苏州本地人,他的祖先在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移动兴化市郑板桥是第一个十四代父亲郑字横头站庵号孟杨林生,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庭和学徒,业内有上百1693年11月22日郑板桥出生时家道已经落后,生活是非常紧张的一年王福,亡的14岁的老母亲也失去了继母郑女士。奶妈斐友好,勤劳,公园真正工作的妇女,给予细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郑板桥,成为板桥的生活和情感的支柱。板桥资格智能,有文化岁,8岁一直是他的父亲组成的指导下,从村祖先来自茂桥的真实状况,16岁的父亲李庵读书卢中原先生学习歌词。约20岁,21岁的妻子徐女士考取秀才。郑板桥的秋天第一次去北京,在冲洗云轩手写小写欧阳修“秋声赋>> 24岁至熟教3岁的江村的真实状态,他的父亲去世后,板桥现有的两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生活困苦。七首歌曲< >>诗,感叹30郑生一个营“卖画扬州生活在贫困中,郑板桥到扬州卖画为生,事实上,营救被困的可怜的3岁后一次性博物馆孩子的名字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女士的儿子出生板桥亡已经写了一首诗悼念。 31岁的旅游江西,没有党和满洲学者保罗相识在庐山33,旅游,访友和禅宗尊宿和门羽林各种儿童,放言高排名的数字,这是疯狂的名字,在名字,康熙打结子县望云西路,沉即紫师傅琼崖。 35客户在通州。现年36岁,正在读扬州天宁寺,手写< >> 31岁,“道情十”草案。现年39岁,徐女士病亡。郑板桥在扬州的许多画作,得出的结论与他的过去,朋友,金农,黄慎是非常密切的,他的创造性思维,甚至有一个伟大的人格。,中举人,进士和官方1732板桥四十岁是年秋,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南殷杰>> <<诗,去镇江焦山,是为了毕业后的研究。现在焦山其他峰庵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为什么我们需要花大而不是更多。 “在1736年的第一年,乾隆年间,现年44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贡士,五月,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学者给予进士出身,特<>和说,一首诗,我将结束葵学者说,齐头并进,桂花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现年45岁,被滞留在北京一年左右官场,但失败了,南下扬州,江西诚雨辰资金,饶氏结婚。哺乳的母亲斐波纳契于1739年,现年47岁,齐鲁四礼品淮南监控运羽看到1740年,现年48岁,董伟业“扬州竹枝词>>自序1741年,现年49岁,进入北京,郈逋鳏失踪,通过仔细县望云熙励诚待客,那就是,1742年的春天,50岁的范围小县令郑板桥山东官员。署理系主任向城前设置诗,词集。1743年,现年51岁,是>> <> << 1748年学者高斌御史刘统勋特使的山东把救灾,板桥跟着秋熟,潍县灾害逐步缓解,层出不穷饥饿的人从关外返回家园,板桥<>姬和他的事迹。防水浸寇干扰捐赠,倡导公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这本书记住>> <<维修潍县城,1751,海水溢出,板桥威县北禹王台,勘探灾害板桥期间的官方不成功的泽加于民“的,所以他管理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以捍卫自己的利益,板桥屠宰魏晋南北朝勤奋和诚实无左图,无冤民“,赢得了民心。潍县商人聚集的人奢侈的兼容,郑板桥推文时,发现人才,留下很多的故事,1747,满洲里是黄人,谁讲学习斯托克顿保修,主试山东,板桥家相同的测试,相唱和。在1748年,乾隆皇帝巡视山东。郑板桥的历史绘画和书法,参与的准备,安排的皇帝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天左右,并经常引以自豪,雕刻印章云乾隆柬埔寨密封书画在1749年的历史, 57岁的饶的儿子出生在兴化疾病亡。御史沉严方旅游国公园重新信< >> <> <>和手写字浮出水面撰< 1750板桥自序>>重建同年,文昌,倡导状元桥,和记“,”文昌市1751年,今年59岁,“罕见的胡图族>>旗帜在1752年,主持维修潍县城隍庙,散文<>文昌的初衷。< >>和<<寺碑记“,板桥敦促潍县绅士和人修文伟和人民之间的清洁行”有相当大的影响。同年,潍县韩童生高的论文,书法美伦理三秋树,并把不同的标准花。郑板桥的作品在潍县任很多“潍县竹枝词”40特别受欢迎。再次卖画扬州中国顺成正式的休闲读物。 “2007年官方魏,板桥在官场或诗歌和书法已经达到新的高度,过于沉重的正式名称。板桥居官十大年提供了一个洞察所有的黑暗官场,立功天地,字健康的人的愿望”难来实现,增加轮到意大利的生活。郑板桥在1753年,61岁,向人民请放心不听话大理的人员。魏人翻唱道挽留,家家画像朝拜,并自发在潍城岛寺时,板桥建立生祠。后去官板桥卖画生活,扬州兴化之间打交道的资深书画诗酒唱和。在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杂的钱塘江到会稽勘探宇孔,游兰亭,间山阴线索。 1757年,65岁,参加在两淮监控运羽看到曾主持虹桥修远兮,并会见了袁枚,相互交换礼物的诗句。在此期间,板桥书画作品非常多,流传很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板桥了,葬在兴化东管阮庄享年73岁。板桥区的第二个儿子通诚油墨早期亡,张田思的儿子。绘画板桥良好的绘图竹,兰,石,松,菊等,体貌疏朗风格建揽住,最有名的。他主张而不泥古,师法自然,然后能工作非常写意竹,竹胸部眼睛,手中的竹画三个阶段,以及想出来的想法和娴熟的笔墨技法高达板桥画竹到草书骨干长期成文法发送收到较乱,少不疏脱尽学习秀玲珑金“的艺术效果。板桥艺术画竹子生动。意大利在笔未计利息在法律之外”。板桥绘蓝,山蓝,草书重的墨水笔,写兰花盛开的性质。板桥画石,骨笔,引发石轮廓,有时伴有揽住非常协调的外观。清代书坛画的阶段,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知识分子,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并广为流传。郑板桥画扇,据传说,清代郑板桥的晚年,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隐姓埋名公平,看到一个老太太卖风扇风扇守着一堆无人关心的发呆。郑板桥赶上他们,拿起一个风扇来看看,我看到了风扇在白色如雪,无字绘画,现在错过了本赛季的风扇,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在问话过程中,板桥,老太太贫困,决定帮助她。板桥一家店借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我看到了绿色的竹子,慢慢的吐香,兰花,邱凹孀,雪寒梅飞风扇的故事,加上行的诗句,风扇琴棋书画并排的风格。周围的观众争相购买不久功夫,一堆球迷便被抢购一空
郑燮的原名是什么
郑燮(1693~1765)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竹石的作者介绍
问题一:郑燮又叫什么名字 郑燮(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立生祠。
郑燮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终老扬州。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悍吏》中写道: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私刑恶》写道: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燮的词多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渔家》、〔瑞鹤仙〕《田家》等,多写及百姓疾苦,语言风格接近于他的诗。其散文风格,真率自然,富有风趣,《家书》传诵尤广。
板桥生平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问题二:清朝郑燮自称什么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问题三:清代诗人郑燮的另一个名字叫什么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板桥写的,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道人,板桥多才多艺,工诗词 ,善书画,时称“郑虔三绝”,尢擅画兰、竹、石,皆独具风格,后世把他和李鳝、金农等聚集扬州\领异标新俯的八名画家称之为“杨州八怪”。现存在范县的诗作百余首诗,中多表现他对黑暗的不满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也真实地刻划了当地的风俗民情
问题四:郑燮字什么号什么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问题五:郑板桥的原名是什么?..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问题六:郑燮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什么家 郑燮生平 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问题七:“郑燮”的另一个名字是什么 要准确的 郑燮(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立生祠。
郑燮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终老扬州。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悍吏》中写道: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私刑恶》写道: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燮的词多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渔家》、〔瑞鹤仙〕《田家》等,多写及百姓疾苦,语言风格接近于他的诗。其散文风格,真率自然,富有风趣,《家书》传诵尤广。
板桥生平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
问题八:郑燮的资料 郑燮(1693~1765)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激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问题九:郑燮 是清代著名的什么? 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在潍县任上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竹石》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扩展资料
1、《竹石》原文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3、《竹石》鉴赏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郑板桥的个人资料
分类: 地区 >> 台湾 >> 板桥市
问题描述:
要快哦!(更详细更好)
解析: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因此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已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燮(1693-1765)清代着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干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拄石干霄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等。有《板桥文集》。
<<竹石》的作者是(),字(),号(),()之一
<<竹石》的作者是(郑燮),字(克柔),号(理庵),("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几几年出生的
郑板桥(1693-1765),生肖: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扩展资料
郑板桥主要成就:
1,书法艺术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2,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693年
郑板桥是谁?
清代着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对哑巴说:“从今天开始,守在哥哥门前,一见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盯了哑巴一眼后说:“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应得的那一半。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河南省范县辛庄乡毛楼村。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将展示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
墓地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北,郑板桥林园陈列室西侧,旧地名“郑家大场椅把子地”。
1964年,为纪念郑板桥逝世200周年,当地政府重修郑板桥墓,将其迁葬于鹦鹉桥畔海子池中方壶岛上;文革期间被破坏;1995年4月19日,郑燮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郑板桥的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