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水字拼音(“水”的拼音怎么拼?)

水字拼音(“水”的拼音怎么拼?)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30    点击:  329 次

水字拼音

网上有关“水字拼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水”的拼音怎么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拼音:shuǐ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的70%成分都是由水组成的。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却不能三天不喝水。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更要注意每天的摄水量。多喝水可以有助于帮助消化,吃进去的食物,都是经过牙齿咀嚼和唾液湿润之后,从进到食管到胃肠,完成消化并吸收,整个消化过程这些缓解都是需要水分的参与,来加速体液对营养成分的溶解。

多喝水有利于排泄废物,食物的营养消化吸收之后,剩余的残渣都是要通过出汗、呼吸以及排泄的方式排出体外,这几种排泄方式都需要水分的帮助。

喝水可以平衡体温,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为了维持身体温度,保持正常生理活动,体内的水分会因为缩小的毛孔减少蒸发而保留在体内。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水分会通过扩张的毛细血管呼吸排出体外,降低体温。

“水”的拼音怎么拼?

1、水,汉语一级字,读作shuǐ,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2、其本义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又由表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引申泛指某些液态物质;又由水静则平衍生出水准、用水测平的含义,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准也”;还有游水、五行之一、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等含义。

3、在字义上,“水”字的本义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江、河、湖、海的通称);又以河流的象形字“水”表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引申泛指某些液态物质;又由水静则平衍生出水准、用水测平的含义;还有游水、五行之一、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水生动植物)等含义。



水的拼音

水:[ shuǐ ]。

基本解释:

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

2河流汉~。淮~。

3指江、河、湖、海、洋~陆交通。~旱码头。~上人家。

4(~儿)稀的汁墨~。药~。甘蔗的~儿很甜。

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汇~。外~。

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也不变色。

7姓。

扩充:

水(化学式:H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水)。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国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说中也有水。

水的读音怎么读

一、水的读音只有一个,拼音是shuǐ。

二、基本释义

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

2、河流:汉水。淮水。

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

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

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

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

7、姓。

三、组词有水果水下水牛跳水风水苦水水面开水热水河水清水水车口水海水等。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

白话版《说文解字》:水,平度的标准。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的属性。字形像众水同流,中间的一竖|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阳气息。所有与水相关的字,都采用“水”作边旁。

三、相关组词

1、浑水

[hún shuǐ]

浑浊不清的水。比喻龌龊的处境。

2、活水

[huó shuǐ]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挖条渠把~引进湖里。

3、河水

[hé shuǐ]

河里的水,含有碳酸盐、硫酸盐及钙等溶解物与海水主要含有氯化物和钠有区别。

4、苦水

[kǔ shuǐ]

因含有硫酸钠、硫酸镁等无机盐而味道苦的水。

5、水果

[shuǐ guǒ]

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如梨、桃、苹果等。

关于“水字拼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54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