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梁皇宝忏》唱诵(梁皇宝忏的介绍)

《梁皇宝忏》唱诵(梁皇宝忏的介绍)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30    点击:  137 次

《梁皇宝忏》唱诵

网上有关“《梁皇宝忏》唱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梁皇宝忏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梁皇宝唱诵方法如下:

1、唱诵的旋律优美而庄重,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它的音乐性很强,有固定的曲调和节奏,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能够让人们通过声音的传递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会使人的内心充满信仰。

2、在唱诵过程中,信徒们还会配合手部的动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动作,更是内心世界的表达。通过舞蹈,信徒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佛教的氛围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3、梁皇宝忏的唱诵还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它记录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实践。同时,它也为现代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更加的丰富我们的知识。

梁皇宝忏的相关知识

1、梁皇宝忏是一种佛教忏悔经文,源自于南北朝时期,是梁武帝为了超度亡灵而制,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是以讲述梁皇宝忏本身、梁武帝以及众弟子因持此忏悔而得种种善果的故事为主线,以此教导人们修行忏悔。

2、梁皇宝忏的唱诵部分非常有特色。其旋律优美庄重,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它的音乐性很强,有固定的曲调和节奏,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能够让人们通过声音的传递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唱诵过程中,信徒们还会配合手部的动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3、梁皇宝忏的唱诵还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它记录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实践。同时,它也为现代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过梁皇宝忏期间,信徒们会在寺庙里聚集,手持香烛和供品,为亡灵祈福和忏悔。

梁皇宝忏的介绍

梁 皇 忏

《梁皇忏》,又称为《梁武忏》、《梁皇宝忏》,这是梁武帝为了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根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的记载,皇后性格冷酷,好忌妒,到了死后,化为一条龙,进入到后宫,托梦给梁武帝,或者现形,光彩照灼。另外,根据《释氏稽古略》卷二的记载,梁武帝最初当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格酷妒,死后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构于梁武帝,梁武帝于是便制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当时的高僧大德忏礼,夫人于是化为天人,在空中礼谢梁武帝。忏法后来流行于世,称为《梁皇忏》。

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及清代德清俞樾所著的《茶香室丛钞》卷十三的记载,《梁皇忏》的最初形态是竟陵王萧子良所撰《净住子》的“忏悔篇”,又称为《六根大忏》;后来,因为梁武帝想忏悔六根罪业,所以命令真观法师增广《六根大忏》成为现在的《梁皇忏》十卷本,在唐宋时期稀薄 为《六道慈忏》、《慈悲忏》、《梁武忏》。所以,真观法师是《梁皇忏》的真正作者。后来,元代智松柏庭在后至元四年(1338)重新校订审核《梁皇忏》,增加诸佛名号及地狱的名称等,成为现在的流通本。

《梁皇忏》总共十卷,分为十五门。第一卷、第二卷有六门,第一门是归依三宝,说明归依三玉的意义、原因及方法,劝请众生发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第二门是断疑,因为一切众生未能离开疑惑,所以对于佛法生起许多障碍,因此必须断疑。第三门是忏悔,因为将欲发菩提心,所以必须忏悔。第四门是发菩提心,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以及如何发菩提心。第五是发愿,希望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第三卷至第六卷,共有四门。第一门显果报,举经典的因果报应例子说明罪恶的过患,特别举《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的十六个故事,《杂藏经》十二个故事。第二门是出地狱,详细说明地狱的痛苦。第三门是解怨释结,指出众因贪睦痴等而起的怨恨与留难,最主要是因为贪的关系,其对象是亲缘眷属,特别指出父母、师长及身、口、意三业的因缘。第四门是发愿,离诸六道痛苦,成就诸佛功德。

第七卷至第十卷,共有五门。第一门自庆,共有十五种值得自我庆幸的事情;警缘三,阐明三宝的功德,劝请大众报恩供养三宝;同时,因大众降临道场,所以忏主礼谢大众;最后,总发大愿,愿六道众生成就智慧功德,及成就身、口、意三业功德。第二门为六道礼佛,为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一切善神、龙王、魔王礼佛,愿这些众生能够护持三宝;为人道礼佛分为七类:国王、诸王、父母、过去父母、师长、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为三恶道礼佛分为八类:阿鼻地狱、灰河铁丸等狱、饮铜炭坑等狱、刀兵铜釜等狱、火城刀山等狱、饿鬼道、畜生道,为六道发愿。第三门回向,说明回向的意义及其方法。第四门发愿,主要是信六根而发大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愿及具足无量诸行法门愿。第五门嘱累,嘱咐菩萨依本誓愿力,不舍众生,流通此忏法。

《梁皇忏》因为其忏文十分恳切,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欢迎。后世来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常邀请僧人虔修此忏法,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梁皇宝忏》就是《梁皇忏法》亦即是《慈悲道场忏法》,为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所集,故俗称《梁皇宝忏》。梁武帝建寺设法会,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所以有“皇帝菩萨”之称。



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 全文是什么啊?

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唱诵: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三遍〉

佛教藉由仪轨来表现佛门中种种事物道理,通俗的说它就像是一般的典礼,如古代国家的祭天大典、皇帝登基,又如现在的阅兵、祭孔等种种仪式;民间世俗有祭祀祖先、山神、河神、土地等等;

中国古人的礼节有殡礼、婚礼、成年的冠礼等等,而这些礼节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达到谐和众人心灵、提升道德、表现高度的文明精神;

佛门仪轨的精神意义,也近乎世俗的这些仪式,然不同于世俗仪式之外,尚有变化生命流转理则、修正心性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透过修行转变业力,或感通诸佛菩萨天王龙神,以远离鬼魅、罪恶痛苦,得到生命中的轻安自在。

现将仪轨种类归纳如下:

1. 佛菩萨圣诞、成道、涅盘会

2. 祖师忌日

3. 祝福国王君主仪(今已废用)

4. 求全民安泰仪

(1) 仁王护国会:仁王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2) 祈雨祈时会:请观音经

(3) 禾曲生长青苗会

5. 救六道众生苦难

(1) 天:斋天大会

(2) 人:无遮大会

(3) 鬼:焰口、蒙山

(4) 畜生:放生会

(5) 地狱:地藏法会

(6) 六道普渡:水陆大斋会

6. 修行

(1) 戒: 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会、三坛大戒

(2) 定: 金刚禅定会、禅七、佛七等

(3) 慧: 请经法会、佛学讲座等

(4) 忏悔: 水忏、梁皇宝忏、大悲忏等

7. 祈福

(1) 祈福: 千僧斋、盂兰盆法会、光明灯会、报恩会

(2) 荐亡: 追悼法会、超荐法会

8. 其它:传法法会、晋山大典、朝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门仪轨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被称为和尚皇帝,他又是怎样靠佛教制度治国的

明太祖朱元璋,即洪武皇帝,是在反抗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中夺取帝位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被后人戏称为「和尚皇帝」呢他又是怎样靠佛教制度治国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朱元璋少年时代曾经出家为僧。朱元璋的贫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他的祖籍本在沛县(今江苏沛县),祖父辈由于家贫,全家一再迁徙,最后定居濠州(今安徽风阳)。因为出身穷苦,他幼年时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于元璋之名,那是后来起的。朱元璋从小给地主放牛,在饥寒的煎熬中长大7岁那年,濠州一带早灾、灾、藏疫接踵而来,半年之间,朱元障的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穷得办不了丧事,靠邻居给了一块地才把亲人埋葬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为求生计,进皇觉寺当了和尚。谁知做和尚才50天,该寺的住持和尚以荒年乏食为由,遣散僧众。朱元璋只得带上木鱼、瓦钵游方化缘,实际是以行童的身份到处乞讨。他先到合肥,再到固始,信阳,又折而向北到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刚准阳),往东经鹿邑、毫州(今安徽亳县) ,到颖州(个安徽阜阳)。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尝了人世的艰难。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的碑文中,生动地记录了他这段辛酸的经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读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西风鹤唤,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朱元璋作为一个乞讨化缘的小和尚,经历了三年多的漂泊生活。这期间, 他熟悉了淮西一带的山形地势,风土人情,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知识,锻炼了意志和体力。至正八年(1348年),他回到皇觉寺,开始「立志勤学」,读书交友。据《天满玉牒》载: (朱元璋)还于皇觉寺。久之,见有红衣道士在寺西北,言这李中有好人。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被道士称为「好人」。这或许是后人为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树碑立传。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红巾军起义。第二年,仍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小时的穷伙伴汤和从濠州城捎来的一封信,信里讲天下大乱,在乡间也不能自保,自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希望朱元璋「速从征,共成大业」。朱元璋见信后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往来书信的事,让他逃走。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了个精光,朱元璋也已无处存身,于是卜了一卦,得了个吉字,便去濠州投奔郭子兴了。走出佛寺,投身起义,这是朱元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第二:朱元璋喜欢办水陆道场,意图就是以此为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祈福,是以佛教独特的方式直接为朱明王朝服务的。在这里不需要任何深奥精致的义理,连经典也只要有几本《阿弥陀经》、《法华经》之类简明易懂的就足够了,使用的经文大都是汉地佛教徒所自创的「宝忏」,以说戒、奉浴、斋僧、放生、放焰口等实际的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是完全汉化的佛教文化实态模式。这是朱元璋作为「和尚皇帝」崇佛的继续,也是在利用这种大众化的佛教活动来为他的皇权服务。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立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或许是眷恋往日佛寺的生活,而热衷于搞水陆道场。据载,朱元璋经常召请天下名僧,聚集在应天府(南京),举办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活动。这里,「水陆」是佛教的代名词,所谓水陆道场,是佛教的一种特殊活动。水陆道场的布置,一般分为内坛和外坛,而以内坛为主。内坛正中悬挂着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元佛三个佛像,像下设置供桌,陈列着香花、灯烛、果品等供物。坛内安放四个长方台,台上分别置放铜馨、斗鼓、铙线,手铃及仪轨等,这是专供主持者们使用的法器。在内坛的两侧,分别悬挂着上堂、下堂各10位水陆供养对象的画像,并在画像下列插牌竿,详记名称。这牌上都画有宝盖、莲花。在外坛,分设6个坛场:大坛设24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法华》坛7人,专诵《妙法莲花经》;《净土》坛7人,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华严》坛2人,不须念诵,静阅《华严经》;还有施食坛,是供夜间施放焰口专用的,人员由各坛临时抽调;另外,监坛1人。这样,外坛总共用48人。实际上,朱元璋以皇权举办的道场,其人数规模还要远远超过这个常规数目。

第三:朱元璋沿袭元朝的一套做法,重视藏传佛教。他即位不久,即遣使前往 ,召请当地僧俗领袖,「赴京授职」。于是,元时帝师八思巴的后人「摄帝师」喃加巴藏卜遣派使者赴应天(南京)朝贡。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喃加巴藏卜亲往南京,朝见朱元璋。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四世活佛乳必多吉虽然没有应邀赴京,但从洪武七年(1374年)起,他每年都派门徒前往应天(南京)朝贡。朱元璋与其他地方的佛寺僧人也时有往来。当时青海西宁卫建起一寺,有僧人三罗喇嘛奏请朱元璋为佛寺赐名,朱元璋便赐名「翟昙寺」,并命人制成红底金字匾额,送往西宁。这块匾额,至今仍悬挂在瞿昙寺内。明朝初年,有个叫壁峰金的僧人,一度在北方的五台山,远近闻名。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后,将他请入应天(南京),弘扬临济佛法。

因为朱元璋少年时代曾出家皇觉寺,对于佛学,虽无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佛法,还是略窥门径的。因此,在他称帝后,把大秉八宗重新调整,编组为禅、讲、律、净、密五门。禅,就是教外别传的禅宗;讲,包括天台、贤首慈恩三家;律,指出家在家所受持的戒法:净,是佛法的净土宗;密,就是密教,是当时所流行的大悲咒,放焰口等。朱元璋还进一步规定,各处佛寺须标其类于寺门,如金山禅寺、华严讲寺等。朱元璋以一个沙门行家的身份,直接介入佛教事务了。

总之,正是因为朱元璋是和尚出身,且他对元末明初的佛教情况非常清楚,所以才被称为和尚皇帝。这样朱元璋整顿起佛教来轻车熟路,对其弊端可谓了如指掌,同样他对明朝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佛教规章制度,这也为他治理朝政奠定了一定文化基础。

关于“《梁皇宝忏》唱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73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