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汉代儒学(汉代为何推崇儒学?)

汉代儒学(汉代为何推崇儒学?)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1    点击:  447 次

汉代儒学

网上有关“汉代儒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汉代为何推崇儒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国学#在清朝的时候,对待古代儒学一直有争议,主要的争议点就是汉儒和宋儒哪种对国家有益,能够用来治国。要看汉儒和宋儒之间的异同就必须回到两者诞生时候起。

汉代是儒学高度发展的一个朝代,甚至在东汉灭亡后,儒学依旧存续了许久,直到玄学之风大盛。汉代的儒学大师也是有非常多的,最重要的也是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由于汉代独尊儒术之前,是由道家的黄老之说思想主持朝政的,汉代儒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包容,他能够接纳道家乃至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于一体。

再者,汉代儒学大师们所传承的内容都来自先秦,两者时间间隔不大,很多师承都依然存在。除了被秦始皇、项羽焚烧的内容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所以汉代儒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具备完整的原始儒学体系。

董仲舒是一位《公羊传》的大师,他所研究的正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这样的研究古籍就给汉代的儒生做了一个表率,也是后来汉代儒学中最重要的经学概念。经学就是研究古代经书,从中学习和领悟治国之道,汉代的五经博士和六经也是来源于此。

汉儒取代黄老之说以后主要带来的变化是以仁义治国,提倡了道德和三纲五常一说,同时也为中央集权提供了便利。

宋儒和汉儒从诞生起就截然不同,由于汉儒式微,且历经五胡乱华和佛教入侵,唐朝虽然以儒释道三教立国,但儒家的地位远远不如古代,加上五代十国的战乱再临。宋儒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振纲常,把丢失的东西捡回来。其中能够引领宋儒思想的第一位大家就是唐代的韩愈。

宋儒复兴儒学就是从韩愈的古文运动着手的,先回到古代文学的创作上,然后把古代贤王的思想拿来作为基准,如何成为一个类似古代贤王的皇帝,就是仁。代表人物自然也是宋仁宗赵祯。

宋儒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古籍因为战火而丢失,很多材料都已经不如汉代那样丰富,儒学大师必须凭借自己对儒学的理解去传授知识,这样一来派别就很多了,不再像汉代那样有一个中心理念,这也是南宋理学诞生的一个原因。

最后一个要提的就是汉代的仁指的是孔子的仁,是仁义,在当时孟子还没有那么大的比重,而到了宋代孟子已经成为亚圣,所提出的很多仁政的观念被拿到了朝堂上,这和汉代很不同。

所以如果你是统治者,汉儒和宋儒要选哪一种成为治国之儒呢?

汉代为何推崇儒学?

一、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

1、主张与目的不同:

孔孟儒学强调“克己复礼”,提倡仁政、德治,其维护的是礼乐制度;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提倡三纲五常思想,强调大一统,其维护的是封建群主专制制度。

2、对鬼神的态度不同:

孔孟儒学不事鬼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汉代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将皇权神圣化。

3、思想来源不同:

孔孟儒学师出本门,未学习和汲取其他学派的主张;

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糅和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实质上是外儒内法。

二、宋代理学的新发现:

1、吸收了佛道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如”天理“等。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4、更加注重个人修养,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安定先生)、孙复(泰山先生)、石介(徂徕先生),是宋朝理学承范仲淹,开张载两宋理学的过渡人物。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末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这种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

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学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是汉武帝为了推行他的大一统,选择了有利于统治的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另外,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如其中的君权神授等,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思想,所以被大力推崇,成为我国封建社会2000余年的正统思想。

真正使儒学一跃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还是汉代的儒生董仲舒。由儒学的产生到其统治地位的正式确立,经过了一次大的整合,可以说它本身就是在与其它学派的激烈争鸣,相互吸收中逐渐发展和深化的。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至为重要作用的人物,是汉代儒学巨擘董仲舒,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并发挥作用,是学术自身发展和社会政治需要合力的结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以法家为盛。各国纷纷启用法家人物变法改革。至秦朝时,儒家思想逐渐进入朝廷决策,秦始皇时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说法。汉朝建立后,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及道家两派为盛。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鼢和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实际上已经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结合,形成了“霸五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深。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政治上: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儒学适时的提出 君权身授 春秋大一统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经济上:汉武帝时期已经经过了分封国的叛乱,经济处在相对的恢复期,儒学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统治,维护自己国家政权.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原因如下:

 1、根本:为适应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需要。

 2、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3、政治:汉武帝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4、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兴办太学。汉武帝下令在全国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经济:汉武帝时期经过分封国的叛乱,经济处在相对的恢复期,儒学统一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关于“汉代儒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338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