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周国平简介(周国平哲理性散文作品)

周国平简介(周国平哲理性散文作品)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1    点击:  407 次

周国平简介

网上有关“周国平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周国平哲理性散文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主要作品有: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守望的距离

\妞妞\岁月与性情

参考资料:

作家导读

周老对佛学知道的好象不太多,所以枉驾评价。学的好象全是西方的东西。有点可惜!!!

周国平哲理性散文作品

周国平的代表作品:《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

1、《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这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在当时出版时曾引起轰动,并且这也是一部经典之作,历时十多年而长盛不衰。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而周国平从全新的角度,满怀热情的探讨这位哲学家和他的哲学思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尼采与形而上学》

《尼采与形而上学》是200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国平。本书是周国平的博士论文,是作者对尼采哲学作了系统研究之后的成果。

在《尼采与形而上学》中,作者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清晰的分析,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透彻思考并且开辟了新路径的严格意义上的大哲学家。

3、《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1983年至1995年4月所写散文的结集,收入了散文十四辑,内容包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人生寓言等,其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内心,因为我们同样热爱生活,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豁达的精神境界。

4、《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的朝圣路》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他将自己定位于“守望者”,并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书中倡导在淡漠中追求,于绚烂中归于平淡,让经过省察的人生充满价值。

5、《安静》

《安静》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国平。

本书内容: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语录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尼采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但他成名则因为他的散文。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诗集《忧伤的情欲》等。 中文名: 周国平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45年7月25日 职业: 学者,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 周国平 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2012年3月周国平关于如何完美生命过程的新散文集《何来何往》出版,这本书是他多年来关于人生思考的精华总集。 1986 著 《苏联当代哲学》(合著) 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著 《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著 《人与永恒》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著 《尼采与形而上学》 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 商务印书馆 1991 著 《忧伤的情欲》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 著 《人与永恒》(增补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 四川大学出版社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 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台湾林郁工作室 《只有一个人生》 台湾林郁工作室 1993 译 《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之源》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4 著 《今天我活着》 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著 《迷者的悟》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著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 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联合编著) 三联书店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 东方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1—5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湖南文艺出版社 《对世界的认识》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偶像的黄昏》 光明日报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 华龄出版社 1997 年 《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上,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精神的故乡》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精神的故乡》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年 《周国平哲理美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二集》 东方出版社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周国平小语》 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语编》,现更名为《人生哲思录》 上海辞书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插图珍藏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与永恒》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 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 《安静的位置——周国平散文生命感悟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与孤独——周国平散文情感体验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朝圣的心路——周国平散文灵魂守望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的理由——周国平散文读书趣味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一种存在——周国平散文写作情怀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用之学——周国平散文哲学家园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街头的自语——周国平散文人间随笔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由风格》(与崔健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享受生命》 浙江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第6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译:《悲剧的诞生》(插图珍藏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 海南出版社 《安静》 北岳文艺出版社 《灵魂只能独行》 海南出版社 《爱情不风流》 海南出版社 《智性时光》 海南出版社 《风中的纸屑》 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台湾上游出版社 译:《疯狂的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守望的距离》(修订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妞妞》(日译本) 日本PHP出版社 2004 年 《各自的朝圣路》 北岳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自选集》 海南出版社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心灵自传》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 年 《周国平作品精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 《灯灯亮了——我的女儿妞妞》 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周国平哲理美文》 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 《人与永恒》珍藏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闲情的分量》 2009年 《最合宜的位置》 作家出版社 《周国平论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永恒之女性》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 《宝贝,宝贝》 凤凰出版集团 《生命的品质》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 《周国平语录:人生50个关键词》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人生哲思录》修订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3月 《把心安顿好》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爱的五重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人间学术》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花非花——周国平对话王小慧》 作家出版社2011年1月 1986 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 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 1992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台湾林郁工作室。 《只有一个人生》,台湾林郁工作室。 1993 译:《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之源》,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4 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著:《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东方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1—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艺出版社。 《对世界的认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华龄出版社。 1997 著:《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精神的故乡》,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著:《精神的故乡》,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著:《周国平哲理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二集》,东方出版社。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著:《周国平小语》,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与永恒》,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著:《安静的位置——周国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与孤独——周国平散文情感体验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朝圣的心路——周国平散文灵魂守望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的理由——周国平散文读书趣味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一种存在——周国平散文写作情怀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用之学——周国平散文哲学家园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街头的自语——周国平散文人间随笔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由风格》(与崔健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第6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译:《悲剧的诞生》(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著:《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海南出版社。 《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 《爱情不风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时光》,海南出版社。 《风中的纸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台湾上游出版社。 译:《疯狂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著:《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妞妞》(日译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 著:《各自的朝圣路》,北岳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心灵自传》,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 著:《周国平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灯灯亮了——我的女儿妞妞》,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周国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著:《闲情的分量》 《风中的纸屑》不错,是周国平平常的感悟,也可以说是一个作家灵感的闪现。 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

周国平作品有哪些?

 1:我始终相信,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周国平

 2: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周国平 《灵魂只能独行》

 3: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周国平 《风中的纸屑》

 4: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周国平 《人与永恒》

 5: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周国平

 6:不要太在乎一些人,越在乎,越卑微。 _____周国平 --周国平

 7: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周国平 《独处是一种能力》

 8: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周国平 《爱与孤独》

 9: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周国平 《论超脱》

  10: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周国平 《人与永恒》

 11: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的确成了无关之物。 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 --周国平 《只有一个人生》

 12: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周国平 《车窗外》

 13: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沉默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之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 --周国平 《人与永恒》

 14: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周国平

 15: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在一起,我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周国平 《人与永恒》

 16: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别离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 --周国平 《中秋读词曲》

 17: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周国平 《灵魂只能独行》

 18: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因为他足够富裕。嫉妒是弱者的品质。 --周国平 《周国平论人生》

 19:矫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周国平 《青春不等于文学》

 20: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周国平 《人与永恒》

 21: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很多次,次数不说明问题。爱情的容量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容量: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象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象许多次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就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 --周国平

 22: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周国平 《爱与孤独》

 23: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周国平

 24: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 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周国平 《人与永恒》

 25: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友谊是宽容的,因为宽容而长久。 --周国平 《人与永恒》

 26: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周国平 《各自的朝圣路》

 27: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消化。 --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

 28: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周国平

 29:你感觉到隔膜,前提应该是你有沟通的愿望,你对那些你不曾想到要与之沟通的人是不会感觉到隔膜的。 --周国平 《爱与孤独》

30: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周国平 《记住回家的路》

 31:无聊者自厌 寂寞者自怜 孤独者自足 庸人无聊 天才孤独 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周国平 《人与永恒》

 32: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安静》

 33: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 --周国平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34: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周国平

 35: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周国平

 36: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周国平

 37: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 --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

 38: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 --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

 39: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周国平 《人与永恒》

 40: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有好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周国平 《爱与孤独》

  41:幸福喜欢捉迷藏。我们年轻时,它躲藏在未来,引诱我们前去寻找它。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把它错过,于是回过头来,又在记忆中寻找它。 --周国平 《人与永恒》

 42: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它们仅仅属于你,不能转让给任何别人,而只要你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可是,如果你不珍惜,就会随岁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 --周国平 《把心安顿好》

 43: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周国平 《爱与孤独》

 44: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

 45: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周国平 《记住回家的路》

 46:爱,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 --周国平 《把心安顿好》

 47: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作生活的智慧。 --周国平 《人与永恒》

 48:许多时候,我们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周国平

 49: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

 50: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反过来说也一样,人类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其深不可测的孤独岂不正是源自那博大无际的爱,这爱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满足的? --周国平 《爱与孤独》

  我精心推荐:

周国平作品有:

1、善良丰富高贵:

《善良丰富高贵》是周国平回应、关注、批评社会现实的最新文字。本书收录了周国平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作为周国平的第四个散文结集,本书继续了他对人生理想、两性情感的关注,另一方面加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的文字。

2、安静:

《安静》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国平。它是作者从1999年到2002年所发表的文章的结集,分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灵魂的在场”、“在维纳斯脚下哭泣”等六辑。

3、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国平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关于书名,作者解释说,一是因为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自己写作时心中常怀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

4、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1983年至1995年4月所写散文的结集,收入了散文十四辑,内容包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人生寓言等,其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

5、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这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在当时出版时曾引起轰动,并且这也是一部经典之作,历时十多年而长盛不衰。



人与永恒的内容简介

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许多次。……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 周国平是国内着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着作二十余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书中所说:“人是唯一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返。” 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周国平的一生经历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周国平简历

  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学读小学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学读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学读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

  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军队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任县委宣传部理论干事和县委党校教员

  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

  1981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开始时受聘为助理研究员

  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在职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8年受聘为副研究员

  1994年受聘为研究员

  周国平出版年表:

  1986 着:《苏联当代哲学》(合着),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着:《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着),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着:《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着:《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 着:《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

  1992 着:《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台湾林郁工作室。

  《只有一个人生》,台湾林郁工作室。

  1993 译:《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之源》,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4 着:《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着:《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着),三联书店。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东方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1—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艺出版社。

  《对世界的认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华龄出版社。

  1997 着:《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精神的故乡》,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着:《精神的故乡》,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着:《周国平哲理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二集》,东方出版社。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着),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着:《周国平小语》,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与永恒》,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着),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着:《安静的位置——周国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与孤独——周国平散文情感体验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朝圣的心路——周国平散文灵魂守望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的理由——周国平散文读书趣味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一种存在——周国平散文写作情怀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用之学——周国平散文哲学家园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街头的自语——周国平散文人间随笔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由风格》(与崔健合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第6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译:《悲剧的诞生》(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着:《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海南出版社。

  《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

  《爱情不风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时光》,海南出版社。

  《风中的纸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台湾上游出版社。

  译:《疯狂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着:《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妞妞》(日译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 着:《各自的朝圣路》,北岳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心灵自传》,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 着:《周国平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灯灯亮了——我的女儿妞妞》,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周国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周国平:盼望重新踏上这条心灵之路

  7月9日,参加去年体验之旅及今年戈壁挑战赛的学者和商学院学员重新汇聚一堂,重温那段历经风雨的日子。在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了着名学者周国平先生并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

  在今年参加戈壁挑战赛的队员手记中了解到,这一路的地形基本上是荒滩戈壁盐碱地,遍布骆驼刺,还经常受到草兵和蚂蟥的骚扰,可以说是环境恶略困难重重。那是什么动力让您坚持走完全程的呢?

  周国平:首先我并不觉得特别艰苦,四天一路走下来虽然有点累,但是我觉得不是特别的需要很大的毅力来完成,自己还是能胜任的。要说动力嘛,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我而言,对我本身来说,这种经历是比较少的,徒步走戈壁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这是玄奘走过的道路,这肯定是有文化含量在里面的。

  您曾经谈到,最优秀的人身上都有着一些独特的特性,那么玄奘法师的身上也具备这样的特性吗?

  周国平:不管怎么说,玄奘身上具有最优秀人的品质,他有毅力,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这种勇气、这种力量是很强有力的,而且他这个人还很细致,很细心,他翻译了许多经文着作,这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

  在您的博客中有一篇叫做“忘记玄奘是可耻的”文章,对于这个观点,一些网友说,我不信佛教,玄奘拯救的是印度文明,忘记也好,了解也好,玄奘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也谈不上什么可耻,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看法?

  周国平:关于“忘记玄奘是可耻的”这个话题,有些网友也问过我,觉得这个词用的太狠了。我是故意用的很一点的,我就是想要引起人们注意这个问题。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在亚洲很多地方,包括日本、印度这些国家,很多老百姓都是知道他的,在印度,据说玄奘是家喻户晓,我相信这一点。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书云的那个书里看到,她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去走玄奘的道路,想让当地人了解她的目的,又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这个时候小旅店的老板娘拿出一幅吉尔吉斯斯坦的地图,那个上面有玄奘的拓像,说那是我们的英雄。

  这样一对比,我们中国的很多人不知道玄奘,或者仅仅知道唐僧,电视上的唐僧,我觉得这个很可悲。电视上的唐僧和吴承恩笔下的唐僧还是不一样的,那实际上是一个娱乐化的形象,只知道这样的一个娱乐的形象而不知道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这是很可悲的。

  我就要讲到这一点,玄奘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徒,意义不仅仅在佛教,虽然他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我对他的定位是一个伟大的信仰者和一个伟大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代表着一种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特别需要的,实际上这种精神我们是缺乏的,但是我们当中一些伟大的人物具备这种精神,玄奘就有。这是一种认真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缺少的,象玄奘这样的伟大人物有,而我们把它忘记掉,不去发扬它,那么这就是可耻的。

  您去年已经参加了一次“重走玄奘路”的活动,那么是什么吸引您再次踏上玄奘路呢?

  周国平:去年走的“玄奘路”毕竟是很小的一段,只是玄奘离开中国内地走的一小段,这个多的是感受行走的感觉,但是玄奘他走的路是很长的,他的目的是要去印度取经,如果我仅走这么一小段,那么我的感觉是遗憾的,我想,把这条西行路完整地走一下的话,我对玄奘当年的经历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体会。而且,走这条路不仅是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路,同时也是走我们的心灵之路!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着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着)《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着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落难的王子》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完全是来自生活的。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所以,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这道理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我曾写过以下这段话,可做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按:我最近四年的散文结集《善良 丰富 高贵》将在6月份出版,以下是该书的自序。

  序

  本书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我的第四个散文结集。我一向不高产,前三次结集,间隔是三年上下,这次超过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这里一堆,内容显得芜杂,我自己看了也惭愧。

  这四年多里,含我的一个本命年,而且是岁满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单位,人事干部把一个崭新的退休证交给我,没有让我填任何表格、办任何手续,我欣赏这不同寻常的效率。我也欣赏我那个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气,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讲客套话的告别会。总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说我这样的学者,精力正旺盛,不该这么早让退休。他们真是不了解国情。其实,在现行体制下,如我之辈,对学术机构里的官场规则、潜规则不感兴趣也一窍不通,单位里早已没有我什么事了,从这一点讲,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欢做的事,从这一点讲,我又未尝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实在是对我影响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过,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让我这个不曾上过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个官司。其中一个,我当原告,赢了,但被告躲了起来,无法执行,没有尝到赢的快乐。另两个,我当被告,也赢了,人家不依不饶,都上诉,最终仍是我赢,但耗掉了许多时间和心情,也没有尝到赢的快乐。打官司费钱又累心,绝无快乐可言,只是落到了我头上,不得不承受,据说是做名人的代价。收获自然是有的。从大里说,官司分别涉及与伪书作斗争和捍卫言论自由,是尽一份社会责任。从小里说,接触了从前陌生的人和事,长了见识,比如与品行各异的律师打交道,感触良多。曾经有写一部《本命年纪事》的打算,事过境迁,现在只是把若干资料收在了本书中,留一份简单的记录。

  读者会发现,与以前比,本书中批评社会现实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报》约我为“时事评论”版面写专栏文章,促使我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时事”,书中这类文章基本上缘此而写。当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话要说,尤其对于今天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因为身在此界之边缘,耳闻目睹的怪现状太多,便把心中的愤懑喊了一些出来。不过,我自己对这些文字并不满意,不认为它们能够对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仍是静心读大师们的书,在其引领下深入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从精神层面上关注今天的现实。这决不是自私,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前途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状况。

  通过阅读经典,我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我最不能原谅今天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也正是本应以传承这些心灵品质为主要使命的领域,现在竟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诗所说:“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说的“人的榜样”,就是指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证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本书的书名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以之为全书的总题,因为这六个字是我这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表达了我在本书出版时最想说的话。

关于“周国平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344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