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春申君黄歇(春申君与上海的渊源)

春申君黄歇(春申君与上海的渊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1    点击:  112 次

春申君黄歇

网上有关“春申君黄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申君与上海的渊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也是源自受封于这里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而且这条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

黄歇到后,就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的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

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黄歇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山、水、地方命名,如浙江吴兴的黄浦,江苏江阴的申港、黄田港,江苏江阴的君山也叫黄山。

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黄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黄歇,是黄姓战国中兴时的代表,《史记》特为这位黄姓宗族史的杰出人物立传,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歧义甚众。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然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丘垄家园。

他们由原黄国王族沦为楚国臣民后,并没有完全绝望。

相反,经过300年痛苦的裂变后,他们获得一种新生,开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征服生活,通过征战、仕途、经商、讲学等方式,重振黄姓宗族的声威。

战国晚期,在异军崛起的黄姓家族中,黄歇家族即是这种奋发进取的新黄姓宗族之代表。

邓明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楚灭黄,其族仕楚,舂申君黄歇即其后。

"元代黄姓著名文人黄晋在《族谱图序》中也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仕楚者有黄歇。

"各家黄姓族谱,也无不说黄歇是古黄国的后代,但关于黄歇的家世、生平、后裔情况,则各种传说不大相同。

关于黄歇的家世,有多种传说,按中湘四修谱,黄歇是春秋时期黄国国君黄企生的第7代孙,其传递世系为黄企生传长子义方,义方传第三子绮,绮传长子宏济,宏济传独子 *** 元, *** 元生二子,次子即黄歇。

但自黄企生至黄歇,其间相差四百余年,而族谱只有6代,这是极不可能的。

其他各谱所记黄歇家世和祖先世系,虽各不相同,但也有类似的错误。

因此,我们只相信黄歇是古光州黄国遗民的后代,至于他的祖先世系,文献不足征,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

黄歇的籍贯,各种族谱也传说不同。

中湘四修谱说他居黔中(今湖南常德市),禾坪谱、潮州谱等说他祖籍湖广武昌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出生在新罗(朝鲜),后返回楚国,仍居江夏;《湖南黄氏世谱》则认为春申君仍居故黄国地,并说:"盖黄人楚后,其宗族未尝他徙也。

"我们认为此话虽不全面准确,但说黄歇是光州黄故国人是对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黄歇是楚国人,未指明楚国何地。

史称黄歇徙封江东,而故宅乃在黄,《广舆记》记载:"黄歇宅即光州治",清代于此设立春申镇。

由此可见黄歇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黄国遗民后代。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特为黄姓宗族史上的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

但黄歇生平事迹之散见于族谱者,有许多为正史所无。

如福建禾坪、鹳薮谱均记载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

谱称黄歇最切在晋国做官,但仁途发展,不合意如愿,因转而仕楚。

在这里,黄歇的才能得到发挥。

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子之-。

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

后来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国故墟,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

于是,黄歇家族也自河南潢川一带东迁至乐吴一带。

大概黄歇当时封地很大,他在这些地方分别设立都邑,派族人管理。

如在今江苏江阴县有君山,也叫黄山,传说即因春申君居此而得名,又有水叫申浦,有地名黄田、申港,也都因此得名。

传说春申君又有别邑在今黄浦江边,黄浦江即因黄歇而得名,因而又名申江。

甚至上海简称为申,旧上海首家大报叫《申报》,也都缘于春申君之名。

春申君后来被刺身亡,而且还被斩首示众。

关于他的葬地,《史记》本传不载,见于地方文献和族谱的传说刚则有好几种。

一说黄歇死后被葬在他的封邑即故吴墟,据《江阴县志》记载,舂申君墓在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至今这里仍有墓庐,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说黄歇死后,归葬于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墓向为乾山巽向,夫人李氏墓在其右,为戊山辰向。

此说见于禾坪谱、鹳薮谱、潮州谱、三台谱、岳池谱、武隆谱,威信谱等多种族谱。

诸谱并记载说黄歇与夫人墓前至今有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石刻存在,并有一石,上刻黄歇遗诗一首,极言当时富贵荣显。

湖南的一些族谱又说黄歇葬在古黔中郡开元寺即今湖南常德一带。

我想当年春申君被斩示众,族人不死即逃,是不可能公开举行大葬礼的。

而各地传说的春申君墓,应是黄歇各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这位显祖而各自设立的义冢。

春申君封吴,为治理苏州作小了巨大贡献,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苏州城内建有春申君庙。

此庙有大殿、戏台等建筑,至今仍在苏州城王洗马巷,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歇的子孙后裔,各种记载很不一致。

有说春申君只生一子。

金溪《双井黄氏谱》记载,黄歇生二子,长子永,次子俊,说黄永一支居故吴墟封地,在此建有"黄堂"。

而大多数族谱则说黄歇取妻李氏、姬氏二位夫人,共生十三个儿子:尚、尝、晖、韶、往、擎、向平、曦、荣、安、述、究,家族人丁非常兴旺发达。

黄歇做楚相数十年,肯定是姬妾众多,因而子孙也应很多。

《史记·春申君列传》说舂申君死后,李园"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之家",似乎春申君的子孙被杀尽了,其实不然。

因为黄歇的子孙众多,又散处各地,他们在政变后,确实有大部分被满门抄斩灭族,但也有许多幸存者,他们或逃于外,或隐姓埋名,顽强地生存延续下来。

据记载,春申君的子孙,至少有五支幸存并传衍下来:一支为东吴派,如金溪双井谱所记的黄永与吉安双井谱所记的黄歇之子黄堂,应是一人。

前谱说黄的故吴墟,建黄堂,后谱则干脆将其人取名黄堂,说是曾官至会稽太守,黄姓"四晶黄堂"的典故即出于此。

这是一支。

另有一支避乱隐居江夏县黄鹤乡,传说是黄歇长子黄尚的这一支,也有的说是幼子黄婉(即黄究)一支,并说这一支即形成后来的江夏黄氏。

还有一支即迁居黔中府的那一支,中湘四修谱因此说黄歇"居黔中,子孙繁衍。

"另一支传说迁往中原阳夏,金溪双井谱说:黄歇次子黄俊,迁居阳夏。

而在《元和姓纂》卷3中有这样一条极重要的记载:(氏),《风俗通》云楚相黄歇号春申君,子孙氏焉。

"可见春申君的子孙中,确实有一支为避祸隐姓埋名,改姓春氏,成为黄姓的一支重要分支姓氏。

此外,楚王熊捍一支,实为春申君的私生子。

春申君黄歇被刺后,黄国的这支最兴盛的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国,或改姓隐居,宗族又一度中衰。

《湖南黄氏世谱》称:"考烈王卒,诸黄避李园之祸,始别著籍",从此,黄氏宗族又各奔东西,分散到四方另立基业,谋求新的发展和生机。

春申君与上海的渊源

滔滔的黄浦江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黄浦滩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来,黄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县车墩、叶榭间有黄浦大桥。 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 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黄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门庭若市。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黄浦江(Huangpu Jiang) 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3县及闵行、徐汇、卢湾、南市、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9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长113.4公里。黄浦江水系承太湖总泄水量的78%, 为太湖水系最重要的注入长江水道。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黄浦江是上海市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且具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上游江水可供生活用水,龙华以下以航运功能为主,江面宽约550米,最大水深17.4米,航道最浅处水深9.1米。黄浦江航道从吴淞口至松浦大桥一段可通万吨级轮,松浦大桥至毛竹港可通1000吨级轮,龙华港以下两岸均为装卸区,龙华港以上局部有浅滩。上海市60%以上输入货物和98%以上外贸物资均由此航道出入,客运线年客运量在600万人次以上。 三林塘港(Sanlintang Gang)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东起浦东新区与南汇县界,往西经杨思港入黄浦江。因横贯三林镇境,故称三林塘。长约8公里。河宽6~10米,水深0.8~1.8米。下游原由三林往西南入黄浦江,后因河口淤塞,1952年冬,经人工开凿,改往西北入新泾港,新泾港同时改称三林塘港。可通行3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000公顷。下横泾(Xiaheng Jing) 位于奉贤县西南部。西起俞泾塘,往东流经法华桥、新寺,与南沙港、南竹港、南横泾相交,东至庙泾港。长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航行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330余公顷。 大治河(Dazhi He) 位于闵行区南部、南汇县中部。是上海市于1977~1979年期间开挖的人工河道。取拨乱反正加强国家治理之意命名。西起黄浦江,经闸港、鲁汇、宣桥,并与泰青港、奉新港、浦东运河、泐马河、五尺沟、白龙港、随塘河等交汇,东入东海。长36公里,河宽102米。枯水期航道水深4.2米,高程-2米,底宽64米。具有航运、灌溉、纳潮泄洪、排涝调蓄、冲污等功能。可通航3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3.1万公顷。 大蒸港(Dazheng Gang) 位于松江县西部、青浦县南部。又名大蒸塘。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载:"塘在濮阳塘南,其地有古濮阳王墓,蒸土为之,故名。"西起松江县三尖嘴沪杭铁路桥以西圆泄泾,东迄浙江省界红旗塘。流经青浦县蒸淀、小蒸及松江县新浜等镇。长10.2公里。底高-3~-4米。为六级航道,通航80吨级船只。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间的重要水上航道。 小涞港(Xiaolai Gang) 位于青浦县、松江县、闵行区界。南起淀浦河,北迄蟠龙塘。长约8公里。原名小来浦,一作小涞浦。历史上以竹冈塘与蒲汇塘交汇处以北称小涞浦。 上横泾(Shangheng Jing) 位于金山县东部、奉贤县西南部。西起万担塘,往东与南沙港相交,抵柘林,入南竹港。流经胡桥、柘林等镇。长1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可通行5~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200余公顷。 上澳塘港(Shang,aotang Gang) 位于徐汇区西部。南起漕河泾港,往北经漕宝路三号桥、上澳塘,入蒲汇塘。长约2公里。可通行10~15吨级小船。 川杨河(Chuanyang He) 位于浦东新区南部。西起黄浦江,往东经杨思、孙桥、川沙,流入长江口。长约29公里。1978年11月~1980年1月人工开挖而成。有航运、泄洪、排涝、灌溉和引水冲污等功能。可通航100吨级船只。东西两端分别建有三闸港节制闸及杨思节制闸。当市中心区黄浦江水位暴涨至5.2米以上,或浦东新区遭受洪水威胁时,可打开杨思节制闸,将涨水积涝往东排入长江;反之,如浦东遇旱或水质污染严重时,可打开三闸港节制闸,引长江淡水入川杨河。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女儿泾(Nu'er Jing) 位于闵行区西南部。又名吴泥泾、鱼泥泾或语儿泾。北接俞塘,南入黄浦江。长4.5公里。可通行60~100吨级船舶,且有灌溉之利。 太浦河(Taipu He) 位于青浦县西南部。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故名。1958~1991年在天然湖荡的基础上人工开挖连接而成。西起江苏省吴江市庙港乡太湖东岸,东至青浦县金泽镇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练塘镇南大港处与西泖河相接。长57.2公里,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其中江苏吴江市境长40.5公里,浙江嘉善县境内1.46公里均是湖荡水面,上海市内15.24公里。太浦河中段,河湖众多,大小湖荡共205个,自西往东穿越蚂蚁漾、雪落漾、大龙荡、杨家荡、汾湖、东姑荡、邗上荡、马斜湖、长白荡、钱盛荡、叶厍荡等20多个湖泊荡漾。底宽110~150米,面宽200米,底高最深处在南大港-4.9米。承泄太湖流域的2/5洪涝水量,可通航60~80吨级船只。 巨潮港(Juchao Gang) 位于奉贤县西北部。亦称巨漕或巨漕港。南起庄行,北迄黄浦江。长8.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2.2米,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500公顷。 六磊塘(Liulei T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和闵行区中部。西起松江县北泖泾,往东与茜蒲泾、北沙港、北竹港、北横泾相交,入黄浦江。长1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5~2.4米,可航行10~40吨级船舶。 古浦塘(Gupu Tang)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以西。西起斜塘,往东经大港镇,过油墩港,东接松江市河。长4.3公里。枯水期水深1.7~4.7米,河宽6~18米。1971年、1972年两次疏浚并截弯取直,1978年建古浦塘西套闸。可通行3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100公顷。 东走马塘(Dongzouma T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政修路,往南穿越四平路折而东,纳杨树浦港,往东越宁国北路,过控江新村、中农新村,入虬江。长5公里,宽20~30米,水深;低水位2.2~2.4米,高水位3.8~4米。东走马塘以江湾镇走马塘往东延伸而得名,又称外走马塘。现两岸多工厂、住宅,水质严重污染,仅有排涝之利。 龙华港(Longhua Gang) 在徐汇区东部。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云:"龙华港,东南至百婆桥,入于黄浦,故亦名百婆塘。"后来百婆桥也称百步桥,百婆塘亦叫百步塘。西起蒲汇塘与漕河泾港交汇处,东入黄浦江。长3.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6~1.9米,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 龙泉港(Longquan Gang) 位于金山县东部。旧名盐铁塘,又称龙船港。原从金山卫东门往北直抵松江城,1956年和1977年曾将金山卫城河至盛梓庙一段长约23公里河道拓宽浚深,还从河缺口改道往南,直通运石河。原山阳乡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卫东门一段龙泉港改称老龙泉港。今龙泉港南起运石河,往北纳红旗港、中运河、浦南运河,至盛梓庙迄于运港,接叶榭港。长19.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宽5~8米,可通行20~60吨级船舶。 北竹港(Beizhu Gang) 位于闵行区西南部。古称竹冈或竹冈塘,以冈身竹冈得名。后称竹港,1981年改名北竹港。北起淀浦河,接小涞港,南经莘庄、颛桥、马桥、闵行,入黄浦江。长约15公里余。河宽4~7米,航道水深1.1~1.6米,枯水期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 北沙港(Beisha G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闵行区西南部。北起松江县张家浜,往南经马桥,至闵行入黄浦江。穿越六磊塘、俞塘。古以沙冈为名,称沙冈塘,1959年改名沙港,1994年更名北沙港。长约13公里。通航15~60吨级船只。明天顺四年(1460年)、万历七年(1579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同治三年(1864年)及1958年、1981年等曾疏浚。具排灌、通航作用。 北横港(Beiheng Gang) 位于青浦县西部,淀山湖以南。西起小葑漾,东迄拦路港。流经金泽、西岑、莲盛3镇。长9.08公里。可通航60吨级船只。太浦河开通前,是浙江通往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东口设有船闸一座。水面宽广,风景秀丽,河两岸有上海市纺织局和园林局办的疗养院。 叶榭塘(Yexie Tang) 位于松江县东南部、金山县东部。以叶榭镇名命名。古名南盐铁塘,相传吴越王用于运盐铁,故名。北自黄浦江松浦大桥东侧起,向南流经叶榭、金山县亭新镇盛梓庙,南迄运港,与龙泉港相接。长7.3公里,底高-1~-3米,河面宽44~55米。属6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白牛塘(Baini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古时原为狭长湖荡,后淤塞成河道。传说湖中曾出现过白色神牛,故名。南起黄良甫港与定光塘汇合口,往北沿金山、松江两县边界,北入大蒸港。长约6.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河宽15米,可通行60吨级船舶。 白莲泾(Bailian Jing) 位于浦江新区西南。西起三八河,经北蔡、花木、严桥、六里等,西入黄浦江。长22.5公里。历代疏浚次数较多,1977年曾在河口建套闸,并将下游河道浚深加宽、截弯取直,从港口至船闸一段能通行100吨级船舶,自船闸至川杨河段可通行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西沟港(Xigou Gang)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称西沟浦。南起川杨河,往北流经张江、金桥、洋泾、张桥等4镇境,入黄浦江。长11.4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可通行20~30吨级船舶。河口建有节制水闸。 朱泖河(Zhumao He) 位于青浦县西部。北起淀浦河,穿越朱家角和沈巷镇,南抵东泖河。长7.2公里,底高-1米,河面宽30~40米,通航能力为50吨级。大部分是在旧河基础上裁弯取直浚挖而成。南口建有套闸一座,起排涝、引水、挡潮、通航作用。是朱家角和沈巷两镇农田涝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辰山塘(Chenshan Tang) 位于松江县北部。因流经辰山东麓而得名。辰山亦称神山,故亦名神山塘。北起三官塘,南至老油墩港按沈泾塘。长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运港(Yun Gang) 位于金山县东北部,南泖泾与龙泉港之间。起自亭林市河,至盛梓庙迄于龙泉港、叶榭港交汇处。长5.9公里。枯水期水深1.3米,河宽6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200公顷。 虬江(Qiu Ji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国定路西,越国定路、淞沪路,经长海医院、沈家行后,往南越翔殷路,再与东走马塘相会,往东越军工路、上海机床厂,于复兴岛北端附近流入黄浦江。长7公里余,河面宽30~40米,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通航能力在10吨级以下,军工路至黄浦江一段长1.4公里,可通行60吨级船只。有通航、排涝之功能。 原虬江古河道西起白鹤江至吴淞江会合口,东流经今白鹤、旧青浦、纪王、封浜、江桥、沈家行,过黄浦江至高桥镇东北注入长江,与东大盈浦、通波塘、新通波塘、蟠龙港、新泾港、桃浦、彭越浦等相交。现在的虬江仅存数段残留河道,彼此不相联通,但可分段航行,东段仍保留原名,西段1981年改名西虬江。 杨树浦港(Yangshupu Gang) 位于杨浦区西部。西北起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原名杨树浦,亦称杨名港、杨名浦、杨木浦、兰路港、兰州河。19世纪末叶后,人口增多,工商繁荣,"杨树浦"遂逐渐成为区片名称,为使区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区别,将河流杨树浦改称杨树浦港。有航运和泄洪之利,长阳路以南可通行15吨级以下小船。 秀州塘(Xiuzho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西起七仙泾,往东经金山县朱泾镇北折至六里庵港。长18.4公里。宋元时,是华亭县与秀州(今浙江嘉兴)间的水驿道,故名秀州塘,亦称官塘、大官塘。可通行100~300吨级船只。为金山县与浙江嘉善县之间的主要航道,受益农田约6000公顷。 沙泾港(Shajing Gang) 位于虹口区中部偏东。北起走马塘,往南经江湾镇春生桥,穿过中山北路、大连西路、四平路,南迄虹口港。曾名俞泾浦。长7公里余。是虹口港主要支流。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水质严重污染。 沈庄塘(Shenzhuang Tang) 位于南汇县西部、闵行区东南部。东起咸塘港,西入黄浦江。长约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 沈泾塘(Shenjing Tang) 位于松江县城西北。北起老油墩港接辰山塘,往东南到松江城西南入松江市河,长6.5公里。枯水期水深1.7米,宽约14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张泾河(Zhangjing He) 位于金山县中部。旧称张泾。南起金山卫城河,向西北流经大石头、角里、张堰、松隐入大泖港,中途穿越东红旗港、牛桥港、利民河、中运河、前冈塘、后冈塘、荡泾和池泾等。五代时,张堰镇南有小官浦(后称青龙港)入海;张堰镇北通松江城为张泾。明成化八年(1472年)筑海塘堵塞小官浦等后,乃在金山卫西北另辟新运盐河通张堰,即今张泾河南段。长26.4公里。枯水期水深1.5~3.5米,底宽8~10米,可通100吨级船舶。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与张堰、松隐、新农等镇间主要通航河道。受益农田约1.5万公顷。 张家浜(Zhangjia Bang)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东起浦东运河,往西流经王港、唐镇、金桥、张江、洋泾、花木、严桥等镇境,至塘桥入黄浦江。长17.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米,宽6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受益农田2600余公顷。张家浜与洋泾港、西沟港和川杨河等西口水闸已形成完整的引排水系统,不仅可引淡水灌溉和冲污,且能排除内涝。 张家塘港(Zhangjiatang Gang) 位于闵行区中部、徐汇区南部。西起新泾港,东入黄浦江。长约8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530公顷。 奉新港(Fengxin Gang) 位于南汇县西南部、奉贤县北部。北起大治河,经蔡桥、头桥,南迄浦南运河。长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河宽4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200公顷。 拦路港(Lanlu Gang) 位于青浦县西南部,淀山湖东南,介于大小莲湖之间。西北起淀山湖口淀峰,东南至东方红大桥接东、西泖河。为淀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拦"原多作"烂",以"烂路"得名,或说因过去河上无桥,两岸交通受阻,故名。长8.7公里。底宽30米,淀峰附近底高为-3米,河面宽80米,水流湍急。清代为华亭、奉贤、娄县、金山、青浦5县运粮入湖通道。为五级航道,系苏申外港线的主要河段之一,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 金汇港(Jinhui Gang) 位于奉贤县中部。北起黄浦江,往南经金沙、齐贤、光明、奉新,穿越浦南运河、随塘河,以及里护塘、人民塘、团结塘等海塘入杭州湾。长约22公里,底高-1~1.5米,底宽44~90米。原名金汇塘,北段为冈泾塘,南段为和尚塘。现为奉贤县最大引排水河道,占全县引水量52%,排水量60%,南北两端均建有节制闸,汛期洪水可开闸排入杭州湾。可通行100~3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400公顷。 周浦塘(Zhoupu Tang) 位于南汇县西北部、闵行区东部。东起咸塘港,往西经题桥、陈行,至塘口入黄浦江。西口建有船闸。长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5~3.4米,河宽8~10米。可通行1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泗泾塘(Sijing Tang) 位于松江县东北部。古称泗泾,因纳通波塘、外婆泾、洞泾、张泾4水而得名。西起通波塘,东流过洞泾入北泖泾。长8.65公里,底高0米,河面宽度在27~58米不等,最宽处于泗泾镇西一段达80米。通航能力为40吨级,受益农田1000余公顷。 泖河(Mao He) 位于青浦县东南部和松江县邻接处。河道昔宽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团(一作圆)泖,为"华亭三泖"(团泖、大泖、长泖)之一。西北于青浦县练塘镇东方红大桥处接拦路港,东南至松江县石湖荡镇泖河村与小斜塘相连。承接淀山湖和太浦河来水。为黄浦江上游主要河段。长10.5公里,河面北狭南宽,宽度100~500米,最宽处达700米。底宽平均50米,底高在-1米以下。通航能力:北段为500吨级,南段为300吨级。受益农田约1万公顷。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分泖河为东西两支,西泖河接太浦河来水,东泖河接西大盈港来水,洲上旧有唐澄照禅寺和泖塔,现寺毁塔存;南沙洲名小独圩,面积约30公顷,分泖河为南北两支。南支宽300米,因淤浅,已筑簖养鱼,不通航。北支又称中图漕,为今主航道,宽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吨级船只。 春申塘(Chunshen Tang) 位于闵行区中部。又名莘村塘。西起北竹港,往东与北横泾、马屯港相交后,入黄浦江。长9.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行10~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南竹港(Nanzhu Gang) 位于奉贤县西部。北起黄浦江,南流经南桥、新寺、柘林,入运石河。长约19.4公里。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 南沙港(Nansha Gang) 位于奉贤县西部。北起黄浦江,南流经邬桥、法华桥,至胡桥汇上横泾后南入运石河。长约18余公里。兼具排灌、通航之利。 南横港(Nanheng Gang) 在青浦县西部莲盛镇境内。西起大葑漾,穿越任屯荡、山秦荡,东至拦路港。长9.8公里。底宽15米,底高-1米,河面宽度为40~75米。杜赖村以西为新开河段,以东为原横港。拦路港口有节制闸。是太浦河北片西水东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柘泽塘(Zheze Tang) 位于青浦县中部。旧称柘溪。北起淀浦河,南至青浦与松江两县交界处接官塘。长5.7公里,水深2.5米,可通航60~80吨级船只,灌溉农田1300余公顷。 赵家沟(Zhaojia Gou) 位于浦东新区北部。东起随塘河,西流经顾路、杨园、东沟、张桥4镇,经浦东大道九号桥,再经东沟入黄浦江。长9.2公里。枯水期水深1.8米,可通行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1万公顷。 面杖港(Mianzhang G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西起浙江省嘉善县潮泥滩,水源来自长泖,往东北流经兴塔,北入秀州塘。长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底宽5~10米,可通航15~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4000余公顷。 咸塘港(Xiantang Gang) 位于南汇县西部、浦江新区西南部。或说曾名曹家沟、都台浦。南起大治河,往北与东盐铁塘、沈庄塘、周浦塘、盐船港相交,经过航头、下沙、沈庄、周浦、御桥,入川扬河。长2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宽9米,可通行10~100吨级船舶,为南汇县西部主要南北向河道之一。受益农田约5800公顷。 虹口港(Hongkou Gang) 位于虹口区南部。亦名沙洪、穿洪或洪口。于嘉兴路桥附近接俞泾浦,稍南,有沙泾港来汇,再东南流过鸭绿江路桥、汉阳路桥,南入黄浦江。长1.5公里。枯水期水深1.5米,宽5~8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俞塘(Yu Tang) 位于松江县中部、闵行区南部。西起通波塘,向东流经马桥、北桥、塘湾、吴泾入黄浦江,并与洞泾港、北泖泾、北沙港、北竹港、北横泾相交汇。长24公里,底宽4~6米,底高0米,河面宽27米,通航能力15~30吨级。为松江县东部和闵行区南部农田排灌和调节水量的主要河道之一,受益农田约5000公顷。 洞泾港(Dongjing G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通波塘和北泖泾之间。北起淀浦河,流经泗泾、洞泾、卖花桥等集镇,南入黄浦江。原北起泗泾塘,南流至茸北镇、龙树庵转西南通环城河。1971年废除龙树庵至环城河段,利用旧河道向南挖通黄浦江。1972年在泗泾塘疏浚小洞泾通淀浦河,合名洞泾港。长19.5公里,底高0~-1.5米,河面宽31~35米,通航能力20~25吨级,灌溉农田1600余公顷。是松江县北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洋泾港(Yangjing Gang) 位于浦东新区西部。南起自华漕达,往北越浦东大道七号桥入黄浦江。长4公里余。枯水期水深1.3~1.8米,河面宽6~10米,可航行15~40吨级船只,有排洪和灌溉之利。 胥浦塘(Xup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南部。西南会浙江省平湖县上海塘(与金山县境交界处),往东纳南来六里塘,北流接中官塘后折而东与惠高泾相汇。相传为吴国伍子胥所凿,故名。长8.7公里。河底高程-4~-5米,河面宽40~60米,可通行100吨级船舶。 圆泄泾(Yuanxie Jing) 位于松江县南部。西起松江县与青浦县交界处,上接大蒸港,东汇斜塘入横潦泾。以圆泖泄水入浦,故名。古名悬星泾。长5.73公里,底高-1米,河面宽120米。属6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是承接上游来水下泄入黄浦江的主要河道,黄浦江上游段重要航道之一。 高桥港(Gaoqiao Gang) 位于浦东新区北部。原为嘉定县与上海县间之界河,故明代已名界浜。南起赵家沟,北流经杨园、高东、东沟、高桥4镇,西入黄浦江。长11.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1.8米,通航30~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曹家沟(Caojia Gou)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名都台浦。明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都御史崔恭疏浚曹家沟,故称曹家沟为都台浦。由三灶港北流,经过川沙镇、唐镇、陆行、张桥4镇,达赵家沟。长13.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米,宽10米,可通行20吨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淀浦河(Dianpu He) 位于青浦县中部、松江县北部、闵行区中部。西起淀山湖口九曲港,东至黄浦江船华渡口。联结淀山湖、黄浦江,故名。自西向东横越上海市中部,跨青浦、松江两县和闵行区10个乡镇,与西大盈港、东大盈港、老通波塘、新通波塘、北竹港和北横泾等交汇。长46公里。青浦镇以西河段原名漕港。其中青浦段最长,为29公里,底宽25米,底高-1米,河面宽48米。淀浦河系沿原抢开河、漕港、横泖、蒲汇塘等河裁变取直、拓宽、浚深,并历经1959年、1971年、1977年三次施工,1977年3月全线贯通。是1949年以来上海市最大的水利工程,为青浦、松江县控制排水的骨干河道,也是沟通太湖流域和上海市的骨干航道之一。西端淀山湖口建有船闸,东部在松江县、闵行区交界处建有节制闸和船闸。为六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3.6万公顷,具有排涝作用。 斜塘(Xie Tang) 位于松江县西部。西北在石湖荡镇泖口村与泖河相连,东南流至李塔汇镇与圆泄泾交汇,接横潦泾。承淀山湖和太浦河来水,量大流急。河长6.5公里,底宽70米,底高-4米,河面宽约180米。属五级航道,可通行300吨级船只,是苏申外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太浦河开通后,成为长(兴)湖(州)申线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涝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农田约6600公顷。石湖荡镇以东河段上有沪杭铁路桥。 惠高泾(Huigao Jing) 位于金山县中部。南起沪浙交界处山塘,往西北流经廊下折而北,经吕巷和五龙庙,北迄胥浦塘接掘石港。长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2.5米,底宽5~8米,可航行20~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3200公顷。 紫石泾(Zishi Jing) 位于金山县中部、松江县南部。南自张泾河往北穿越中运河、后冈塘,入黄浦江。长10.3公里。1977年开挖。以旁侧小河赭石泾命名。枯水期航道水深2.4米,可通行6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4600公顷。紫石泾和张泾河合流处,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引水工程的起点。 蒲汇塘(Puhui Tang) 位于松江县与闵行、徐汇区境内。西起淀浦河,与小涞港、北横泾、新泾港等相交,流经七宝、虹桥,后折而南至新龙华南接漕河泾港。长约19公里。可通行15~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漕河泾港(Caohejing Gang) 位于闵行、徐汇区境内。曾名曹乌泾或曹湖泾。西起新泾港,往东过南新泾,南新泾以西一段亦称何家浜、西上澳塘、东上澳塘,西纳蒲汇塘接龙华港。长9公里。可行驶10~20吨级小船。 横沔塘(Hengmian Gang) 位于浦东新区南部、南汇县北部。南起六灶港,往北经横沔、孙桥,入川杨河。长6.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可通行10~30吨级船舶。 横潦泾(Hengliao Jing) 在松江县西南部。西起斜塘与圆泄泾汇合处,东汇大泖港接竖潦泾,为黄浦江上游主要河段之一。长5.5公里,底宽80~200米,面宽240米。属二级航道,通行1000吨级船只,与竖潦泾同为杭申线、长湖申线和苏申外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联结浙江省的水上动脉,太湖流域和浙江来水下泄入海的主要通道。

春申君与上海的渊源如下:

春申君与上海的渊源主要在于他被认为是在上海地区开凿了黄浦江。在明清时期开始流传“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将这条江命名为黄歇江、春申江及黄浦江。此外,上海简称“申”也是源于此。

在明清文献中,“土人”指的是松江一带的当地人,他们将春申君治水传说传播到这一地区。这些传说体现了春申君在上海地区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贡献。

春申君在上海的治理和开发有以下具体的措施和贡献:

1.疏浚河道:

春申君开凿了黄浦江,解决了当地水患问题,使得交通变得便利,为上海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城池:

春申君为了保卫上海地区的安全,建立了城池,并修建了防御工事,为上海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3.开发土地:

春申君对上海地区进行了土地开发,通过移民和屯田等措施,使得上海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发展。

4.推广文化:

春申君注重文化推广,他邀请众多文人墨客来上海,传播中原文化,使得上海地区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

5.建立商业贸易:

春申君在治理上海期间,建立了商业贸易体系,使得上海地区与外界的贸易得以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春申君在上海的治理和开发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申君,本名黄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政治家。他游学博闻、善辩,并被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曾奉命赴秦谈判,阻止了秦军攻取宜阳的计划。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的楚国与韩国联合起来阻止了秦国独霸中原的势头。



还原春申君黄歇的历史本来面目

春申君黄歇

黄易的《寻秦记》在许多网站武侠小说榜上排名都比较靠前,而一些人对战国历史人物的印象难免会受到小说的影响。在《寻秦记》中,春申君黄歇完全就是一个阴险狡诈、荒*无耻的政客,那么,历史上的春申君,真是这样一无是处吗?

黄歇,战国时期楚国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钱穆、金正炜、杨宽都认为他是楚顷襄王的弟弟。他游学博闻,能言善辩,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他与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派白起联同韩、魏联军进攻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出使秦国。黄歇上书游 说秦昭王,说秦楚两强相争,必会两败俱伤,给韩、魏、赵、齐以可趁之机,不如秦楚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他几个国家。秦昭王被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并 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好国家。之后,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入秦为质,这一去就是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 不放熊完回国。黄歇知道秦相范雎和熊完关系不错,于是向范雎说道,楚顷襄王很可能就此病死,而熊完回国后一旦即位为楚王,必定会感激秦国;反之,如果秦国 不放熊完回国,用来要挟,楚国必定会另立太子即位,必定仇视秦国,熊完作为人质的价值也没有了。范雎将黄歇的话转达给秦昭王,秦昭王让熊完的师傅回国探听 顷襄王的病情,准备得知详情后再做打算。黄歇担心事久生变,觉得顷襄王一旦病故,把持楚国朝政的王室宗亲阳文君必定会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样熊完就没有 任何机会了。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 时,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 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熊完随后即位,即楚考烈王,任黄歇为令尹。长平之战中,赵国因中反间计大败于秦军,被坑杀40万人。赵平原君向楚国求救,楚考烈王知道事态紧急,于是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与魏军一起救援赵国。三国联军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而黄歇也大肆招揽门客,最多时达到3000多人,在战国四公子中是最多的。

前256年,秦国灭掉西周国,同年,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 在。前249年,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又带兵灭掉东周国。前242年,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起来 讨伐秦国,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境 内),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的罪责归于春申君,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国舅李园想趁机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他暗中豢养刺客,在楚考烈王病故后,抢先入宫,埋伏于棘门,趁黄歇入宫吊唁时将其刺杀。随后,李园又将黄歇满门抄斩。同年,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黄歇一生,为楚国的发展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一旦兵败函谷关,就变成替罪羔羊,遭 到冷落。而考烈王一死,又惨遭刺杀,身首异处,祸及家人。更可悲的是,如今许多人认为,战国四公子中,最无能的便是黄歇。他的声誉,尚不及鸡鸣狗盗的孟尝 君。不知他泉下有知,可会为自己激辩一番?

楚国春申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歇的故事有哪些历史名人

在春申君的身上,你能找到丢失已久的信义、道德,他的一生很具有戏剧色彩,前半生英明后半生窝囊,简直判若两人。世人都说春申君 黄歇 握有一副好牌,结局却输的很惨,这大概是春申君的命运吧。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具有的品质,他是完美人格的代表人物,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有这样操守的人难能可贵。帮助熊完归国称帝、治楚开吴、解邯郸之围,都是黄歇在楚国任职时为楚国做出的贡献。黄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连司马迁都评价他:“以身徇君,遂脱强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黄歇之义。”他如此忠诚,他对楚国君王忠心,对楚国君王的考量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而他的相楚二十余载,对国家可称的上劳苦功高,对自己算的上光宗耀祖。

偏偏他生不逢时,他在楚国任职的时候,一心想把楚国治理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楚国刚见雏形,楚威王就去世了,随后上任的楚国君王, 楚怀王 不仅昏庸还喜欢重用小人,而与此同时, 楚怀王 极力打压 屈原 、项平等人,春申君自然也逃不过那帮小人的谗言,受到排挤和压制。到了楚顷襄王上任时,春申君黄歇才被重新拜为相。

此时,楚国的君王是楚顷襄王熊横。他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楚国的发展问题。还有楚国和各国的国际关系,特别是秦国,秦国这个时候与楚国的关系极差,秦国听说楚顷襄王即位,还想发动全国的兵力,趁机攻打楚国。楚王一听就有点着急了,连忙找来黄歇,让黄歇去和秦国求和。黄歇奉命去秦国游说秦王,黄歇认为秦楚两国是大国,一旦交战必定是两败俱伤,到时候其他的诸侯可就捡了大便宜了。还不如秦楚两国联手,一起对付其他的诸侯国。秦王觉得有道理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在黄歇回国后,将楚国的太子和自己作为人质又送到了秦国,这一去即十年。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愿意放走楚国的太子,黄歇又开始游说秦国的相国 范雎 ,向他说明放走太子楚国会记住秦国的恩义,如果不放楚国还可以令立太子,既然太子现在有利用价值,何苦要让手上的太子变成没用的棋子。 范雎 答应了黄歇的提议,默许了太子的离开。于是,黄歇让太子乔装打扮出宫,自己则留在住所,继续和秦国周旋,为太子的逃离争取时间,后来秦昭王知道真相后,大怒。想要黄歇自行了断。多亏范雎向秦王进言,如果熊完归国即位,一定会重用黄歇,到时候楚国也会对秦国友好的,秦昭王听完范雎的话,觉得有道理,便放走了黄歇。

前半生黄歇做的事也挺正确的,甚至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到了晚年,他的做法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最出名的事情,便是“移花接木”,春申君事事为楚国操心,就连楚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也担心得要命,作为臣子关心君王无可厚非,只是黄歇的做法有点过火。楚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为他找了很多佳丽,都没有生下儿子。

而赵国一个叫李园的人,他有一个妹妹想把她嫁给楚王,一直没机会见到楚王,怕时间长了不能得到宠幸。李园便借机做了黄歇的侍从,假装无意中提起自己的那个妹妹。黄歇便提出要见李园的妹妹。于是,李园将自己的妹妹献给了春申君,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宠幸,黄歇又把这个有身孕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李园的妹妹一入宫就得到了楚王的宠幸,并诞下了一个儿子。黄歇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晚年时期因为这件糊涂事,而命丧荆门,可谓可惜可叹。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是死于贪心吗?怎么评价?

与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并称“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黄歇,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代表人物,因为“李园献妹”招致无妄之灾,难逃一死的命运。

1、一封信,让强秦退兵罢战

春申君黄歇口才极佳,文笔似乎更佳,写了“史上最牛的一封信”,让秦国退兵罢战。当时楚怀王入秦被扣留客死,白起随后攻占楚都,楚国被迫迁都。为探清虚实,楚顷襄王派黄歇出使秦国。恰巧,秦昭襄王正计划让白起联合臣服的韩、魏军队攻打楚国。

见状,黄歇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信,大意如下:

韩国已降秦,你又攻魏,先攻邢地。休整两年再发兵,魏国降服。大王还打通出兵攻齐的通道,截断楚赵联系,六国诸侯被分割,威势已到极点。此时如果去掉功伐之心,施仁道,事业可与前秦三王并称,威势可与春秋五霸并举。

如果大王做法相反,恐有遗祸。《诗经》说“人都想有好的开头,却少有人得到好的结局”。《易经》说“狐狸渡水,最终湿尾”,是说做事开头易结尾难。正如智伯看到攻打赵襄子的好处,却被魏韩所杀;吴王夫差看到攻齐的利益,却被越王勾践打败。

诗道“大军出征不远离不长途跋涉”,楚国是帮手,邻国才是敌人。《诗经》说“狡兔蹦跳乱窜,遇到猎犬再也跑不掉;这是因为别人的心思,对手能揣摩到”。现在大王相信韩魏两国,正如吴国相信越国。

敌人不能宽容,时机不能错过。韩、魏哀求秦国出兵攻楚是欺骗之计。大王对韩魏无恩,却有数代人仇怨。韩、魏国君族人近十代死于秦刀之下。他们国破家败,骨肉分散,流亡沦落。韩、魏不灭是秦国忧患,如今大王和他们一起攻楚太失当了。

大王又如何攻楚呢?向韩、魏借路?若是,出兵日就是大王心兵士不能返回时,怎能把军队暴露在韩、魏军队面前啊。如不借路就要攻打随水,而随水地区大川大水,高山密林,是无粮区,攻占了等于零。相当于灭楚恶名大王背,什么实惠也没得到。

再说大王攻楚,韩、赵、魏、齐必发兵救助。魏出兵,原先宋国土地得而复失。齐国出兵,泗水必定攻克。这都是平原上的肥沃土地,怎能让他们占领。大王击楚而使韩、魏壮大,齐国更强劲。韩、魏强大了抗衡秦国;齐以泗水为界,背靠大海,北恃黄河,无后顾之忧,1年后他们即使不称帝天下,想阻止大王称帝却是大有余力。

我替大王考虑,不如秦楚亲善。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约束天下诸侯,燕赵没有齐楚依托,齐楚没有燕赵相依。然后震慑燕赵,动摇齐楚,四国很快会降服。

以上就是春申君黄歇“史上最牛的一封信”。史载,秦昭襄王读后说:“写的真好。”于是下令白起罢兵,谢绝韩魏两国联军,派使者给楚国送厚礼,秦楚两国立盟结为友好国家。

2、一个计策,使楚太子回国即位

楚国接受盟约,按约楚顷襄王派黄歇、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后来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完无法回国探望。黄歇找到应侯范雎,劝说让太子完回国即位,将来他肯定会终身感恩秦国、相国。

黄歇说,如果不放回太子完,咸阳城不过多了一个百姓。楚国改立太子,新任太子不会信任秦王,秦国等于失去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范雎把这些话传递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说:“让黄歇先回去探问楚王病情,回来作计议。”

如何应对?考验春申君智慧的时候到了。他对太子完说:“秦国扣留你,是对楚国的勒索。你身在异国,对秦国的勒索无能为力。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辞世,你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即位。”

太子完询问如何解决此事。黄歇说:“你逃跑。我留下来,以命担责。”太子完就换装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逃走。黄歇一直留在客馆,推托太子完有病谢绝会客。等太子完离开秦国许久,黄歇才主动向秦昭襄王说出实情。

面对黄歇“请赐我一死”的请求,秦昭襄王本起令黄歇自杀。范雎说:“黄歇作为臣子,为主人献出生命会留下美名。太子完如果成为楚王,定会重用黄歇,不如免黄歇死罪让他回国,他们会感恩秦国的。”于是,黄歇被遣送回国。

3、一个美女,留下春申君毁灭伏笔

黄歇回楚3个月,楚顷襄王就死了,太子完即位,就是楚考烈王。黄歇随后被封为宰相,又封为春申君,在吴国都城建了封邑。黄歇任宰相第4年,秦国在长平坑杀赵军40万人,次年兵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楚国求援,春申君领兵救援,秦军撤走,保全赵国。

任宰相第8年,黄歇北征灭鲁国。任宰相第14年,秦庄襄王即位、吕不韦为秦相。任宰相的第22年,诸侯盟约联合伐秦,楚国任六国盟约长,春申君主事。六国联军抵达函谷关,秦军应战,联军败逃。楚考烈王把此战失利归罪于黄歇,因此渐渐不再信任他。

也许不甘心就此失宠,也许真为君王社稷后代有人担心。黄歇开始为楚考烈王一直无子而发愁,到处搜寻美女。进献给楚考烈王不少美女,但儿子始终没生下来。此时,赵国人李园想把妹妹献给楚考烈王,但知道楚考烈王无生育能力,担心时间久了失宠。

于是,李园找机会做了黄歇的侍从。不久后请假回家,故意延迟返回,黄歇见到他后询问迟到原因。于是,两人发生了如下一段对话:

李园:齐王要娶我妹妹,我同齐王使臣喝酒,因此延误返回的时间。

黄歇:订婚了吗?

李园:没有。

黄歇:我能见见你妹妹吗?

李园:当然可以。

李园就把妹妹献给春申君。也许黄歇没见过如此风情的美女,很快宠幸了李园的妹妹,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这次不经意的风流之举本是一件小事,却开启了春申君黄歇的毁灭之旅,历史就是这样的好玩。

4、一个秘密,让李园惦记上并要杀了他

经过与哥哥密谋,李园的妹妹对春申君说:“楚王因早年作人质的经历,非常尊重和宠信你,亲兄弟不过如此。你任楚相20多年,大王无子,如果他寿终肯定改立兄弟为王,那时你会完全失宠。而且你执政多年,对楚王的兄弟难免有失礼之处,届时你会遭殃,怎能保住宰相大印和自己的封地呢?”

出道以来以口才极佳、文笔更佳着称的黄歇,遇到口才、心计都属一流的美女马上乱了方寸,询问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李园的妹妹献出了如下计策——

李园的妹妹说:“我现在怀有身孕,谁也不知道。你宠幸我时间不长,无人会怀疑。现在你把我献给楚王,楚王会宠幸我,我将来生下儿子,等于你的儿子做楚王,楚国会为你所拥有,这和你将来可能面临的灾祸相比,哪个更好?”

一番话把春申君说服了,他秘密把李园的妹妹安置起来,随后向楚考烈王进献了这个美女。果真,李园的妹妹得到宠幸,最终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被封为王后。李园也得到信任,成为楚国重臣。

楚王的儿子不是亲生的,而是春申君黄歇的儿子。最怕这件事败露的人是李园,他担心春申君会因此骄横并说出秘密,如果这样自己就会推动权力,于是李园暗中豢养刺客,打算杀春申君灭口。

5、一个人,差点儿救了春申君的命

黄歇任宰相第25年,楚考烈王病重。门客朱英找到黄歇,两个人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朱英:人世间有不期而至的福,有不期而至的祸。你处于生死无常的世上,奉事喜怒无常的君主,怎么会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

春申君:何为不期而至的福?

朱英:你任楚相25年,虽是宰相,实权一直在楚王手里。现在楚王病重,生死只在旦夕,你若能辅佐年幼国君,代他执掌国政,功劳同伊尹、周公一样,国君成年后归权于他,其实之前你一直是事实上的楚王。这是不期而至的福。

春申君:何为不期而至的祸?

朱英:李园如果不能执掌国政,便是你的仇人。他豢养刺客已好久,楚王一死,必定抢先入宫夺权,杀你灭口。这是不期而至的祸。

春申君:何为不期而至的人?

朱英:你让我入宫做郎中,楚王一死,李园入宫时我把他杀掉。这是不期而至的人。

春申君:你还是放弃这个计划吧。李园软弱,我对他友好,不会出现你说的这种事。

史载,朱英见进言没被采用,料到会有祸患降临,先逃离了。这段对话后的第17天,楚考烈王死去,李园果真抢先入宫,埋伏下刺客。春申君黄歇进入宫门,刺客从两侧冲出夹击,砍下他的头,扔到门外。

随后,李园令官吏把春申君满门抄斩。李园的妹妹所生的孩子被立为楚王,就是历史上的楚幽王。

战国四公子的结局各有不同,但其他三人都没有如春申君这样下场。想当年,春申君用一封信劝退秦军,以生命为质护送太子回国,手段之高超、才智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当了25年宰相后却糊涂起来,上了李园的当,听信李园妹妹的“妙计”,最终身首异处。

司马迁评价这段历史时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的就是春申君失去让朱英击杀李园的机会,从而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这件事吧?”

千里马遇伯乐的原文翻译

汗明拜见楚国丞相春申君黄歇,等候了三个月,才见了面。双方谈完,春申君很高兴。汗明想再继续谈,春申君说:“我已经了解先生了,先生请休息吧。”汗明很感不安地说:“我想问问您,但又怕自己固执不通。您和尧比,不知谁更圣明一些?”春申说:“先生错了,我怎么配与尧比呢?”汗明说:“您看我和舜比,怎么样?”春申君说:“先生就是舜啊!”汗明说:“不对,请让我把话说完。您的圣明实在不如尧,我的贤能也不如舜。以贤能的舜去侍奉圣明的尧,经过三年才彼此了解。现在您一下子就了解我了,这说明您比尧还圣明,而我比舜还贤能。”春申君说:“您说得好。”于是,请门吏把汗先生的名字登记在宾客簿上,每隔五天春申君就接见他一次。

汗明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千里马成年了,驾着盐车上太行山,后蹄伸得很直,前膝弯得很曲,尾巴夹在两股之间,气喘嘘嘘,浑身流汗,车到半坡前,无论怎么用劲也不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好遇到伯乐,他赶快下车,抚着马背,为它难过得流了眼泪,他解下麻衣,给千里马罩上。这时千里马向前低下头,喷着气,抬起头,大叫一声,声音直冲云霄,好象金石发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因为千里马知道伯乐很赏识它。现在,我没有出息,困厄在底层,处在穷乡僻壤,地位低下,长期如此,您难道就不想推荐我,让我能够借您的助力,施展我的抱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吗?”

关于“春申君黄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356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