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列子思想)

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列子思想)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2    点击:  383 次

列子汤问

网上有关“列子汤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列子·汤问的列子思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纪昌学射|《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赏析:纪昌掌握了射箭技巧,但他实际没有练习射箭,他只是练习不眨眼睛,视小如大的功夫。这说明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

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高深尖端的技术,越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

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取法高,平时严,临事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列子·汤问的列子思想

一、夸父追日?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跑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

二、绕梁三日?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_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译: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路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她又经过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侮辱她。韩娥便拖长声音,哀哭不止,邻里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悲伤,相对流泪,整整三天吃不下东西。急忙去追赶她。韩娥回来后,又为大家放声高歌,全乡的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鼓掌舞蹈,都忘掉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赠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家。所以齐国雍门一带的人至今还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仿效了韩娥传留下的声音啊。”

三、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高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北山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住在两座山的对面。苦于山北路途的阻塞,出入道路多绕远,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他说:“我和你们一道竭尽全力削平门前大山险阻,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抵达汉水南边,行吗?”纷纷表示赞同。

但他的妻子却疑惑地说:“凭你这点力气,还不能挖平那个名叫魁父的小土丘,怎能搬得掉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那些泥土石块运到哪儿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岸边,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便带领儿孙之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砸石头,挖泥土,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之滨。他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男孩子,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他们从冬到夏,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有个有智慧有学问的老者,嘲笑着劝阻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还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棵小草,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河曲那个有智慧的老者听了,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到了,害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去禀告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北边,道路畅通无阻。

四、扁鹊换心?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译: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这两个人患有疾病,一同去请求名医扁鹊治疗。扁鹊给他们医治。疾病治愈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得的这种疾病,由于外界病源侵扰腑脏所造成,本来就是药物和针石可以治愈的。现在你们还有先天的疾病,同身体一道生长,现在替你们彻底根治,怎么样?”

公扈和齐婴说:“请先听你讲一下这种病的症状。”扁鹊对公扈说:“你志强而气弱,所以善于谋虑,但缺乏决断。齐婴则志弱而气强,因此缺乏谋虑而过于专断。如果把你俩的心对换一下,那就都得到好处啦。”于是,扁鹊就给他们两人灌下药酒,使他们昏迷三天;接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互相置换;然后再给他们服用一种神奇的药。两人醒来以后就像以前一样健康。

两人告别扁鹊,各自回家。于是,公扈走到了齐婴的屋里,而且占有了他的妻子儿女。齐婴的妻子儿女不认他。齐婴则走到了公扈的家里,占有了他的妻子儿女,公扈的妻子儿女也不认他。结果这两家人便相互争吵起来,找到扁鹊,请他辨别。扁鹊说明了事情的缘由,两家的争吵才平息。

五、师文学琴?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被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译:匏巴弹琴,鸟儿闻声在空中飞舞,鱼儿听音在水里跳跃。郑国的乐师师文听说了,就抛家舍业,去拜乐官师襄为师。他确定音位,调整琴弦,学了三年都奏不成曲子。师襄说:“你可以回去啦!”

师文放下琴,叹口气说:“我并不是不会调整琴弦,也不是不能弹奏曲子。我所存念的不在于琴弦,所向往的也不在于声乐。现在我对内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意,对外还不能使乐器与心意相应和,所以就不敢放手去动弦。请再宽限几天时间,看看我今后的学习效果吧。”

没过多久,师文又去拜见师襄。师襄问道:“你的琴弹得怎样了?”师文回答:“已经能得心应手啦。请让我试弹给您听听。”

于是,正当春天时,他拨动了与秋天相应的金音的商弦,弹奏出代表金秋八月的南吕乐律,悲凉的琴声响处,忽然刮来凉爽的秋风,草木都结出了果实。面对秋色,他拨动起与春天相应的木音角弦,弹奏出代表初春二月的夹钟乐律,柔和的琴声一起,温暖的春风徐徐回荡,绿树青草开花吐芳。

正当夏日,他又拨动与冬天相应的水音羽弦,奏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激越的琴声一起,霜雪交加,河水冻结。到了冬天,他再拨动与夏天相应的火音徵弦,奏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欢快的琴声一起,马上烈日当空,坚冰融化。乐曲将终,他换用宫调来总括四弦,顿时祥和之风徐徐回翔,云气冉冉浮现,清凉甘露从天降下,甜美泉水自地涌出。

师襄高兴得拍手顿足,说:“你的演奏太精妙啦!即使是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邹衍吹出的笙管乐律,也比不过你。他们都将要挟着琴瑟、拿着笙管来做你的学生了。”

列子·汤问|1鸡战江南

《汤问篇》选自《列子》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列子.汤问有什么名句

冯持鸡羹入,予众。众疑毒,不敢食。冯取一饮之,见众仍不食,冯怒,去其帽,本体现之,余渝州军统兼倭国双料细作,号穿山甲是也,怒掏雷欲毙众。见烟不爆,冯怒,毒发身毙。

完整版:老冯者持鸡羹入,见四座俨然,遂突发恶疾,嘻哈大笑。置羹于案,忽疑,环顾四座。问:"呜呼,菜已尽备,不食何为?"

一王姓队长曰:老冯,诸位皆不敢食。或曰毒于菜中。

冯笑曰:哎呦呦,速趁热食之,吾不相前扰,吾去也。

司令俨然曰:汝不可走

冯即曰:司令,汝不得相与王大队长兴口雌黄!

司令曰:吾信,信其极。

冯面有忧色,对曰:司令,汝也喜言戏乎?

司令持羹匙挹羹一碗,曰:汝未置毒与羹,即食之,不应露此难色。

老冯又笑曰:此羹乃珍馐,不应先与同志乎?吾不过一后厨,食不得,食不得。

司令曰:汝甚苦矣。食此羹亦何如?

稍止又曰:拒食,即置毒于此羹。

老冯对曰:今朝谁欲害余,乃队长否?善,吾食之。

老冯栗手持羹于前,壮胆,高声呼:食此羹,乃一桩美差是也!

老冯食毕曰:此羹味极,甚哉。

少倾曰:司令,视无事否?速趁热食之!汝需当首。若不为,众人何敢相食?

见众人对视,又曰:皆,皆何以视余?食,趁热食之。

四座俱寂,冯忽突发恶疾,敲案怒曰:他娘的,为何不食!不食,不食是否?

老冯掏雷曰:不食,余灭众人也!胆小惧死否?吾言尽于此,不食,亦勿欲生!

两卫惊,司令作势止其动。

冯擎雷又曰:汝等既晓,此戏亦无需再优。余乃军统,同倭寇双料超级特工!

素摘帽,露其秃头,定神曰:代名穿山甲!

杜先生由余释之,羹中毒亦乃余所为,余既食羹,必死无疑,汝等不食,仍不可活!归野,天皇圣哉!

遂拉拴,见火星,即大笑。

片刻,忽不见火光,竟未爆也。冯大骇,怒曰:奶奶的,何以行此勾当!余誓与汝等同归于尽也!

冯忽面有难色,口吐殷血,欲言不得。遂倒地身亡。

1、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2、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3、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4、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5、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



列子汤问有什么名句

1、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2、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3、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4、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5、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

列子汤问里有什么故事

一、夸父追日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跑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

二、绕梁三日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_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译: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路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她又经过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侮辱她。韩娥便拖长声音,哀哭不止,邻里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悲伤,相对流泪,整整三天吃不下东西。急忙去追赶她。韩娥回来后,又为大家放声高歌,全乡的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鼓掌舞蹈,都忘掉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赠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家。所以齐国雍门一带的人至今还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仿效了韩娥传留下的声音啊。”

三、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高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北山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住在两座山的对面。苦于山北路途的阻塞,出入道路多绕远,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他说:“我和你们一道竭尽全力削平门前大山险阻,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抵达汉水南边,行吗?”纷纷表示赞同。

但他的妻子却疑惑地说:“凭你这点力气,还不能挖平那个名叫魁父的小土丘,怎能搬得掉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那些泥土石块运到哪儿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岸边,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便带领儿孙之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砸石头,挖泥土,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之滨。他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男孩子,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他们从冬到夏,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有个有智慧有学问的老者,嘲笑着劝阻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还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棵小草,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河曲那个有智慧的老者听了,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到了,害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去禀告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北边,道路畅通无阻。

四、扁鹊换心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译: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这两个人患有疾病,一同去请求名医扁鹊治疗。扁鹊给他们医治。疾病治愈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得的这种疾病,由于外界病源侵扰腑脏所造成,本来就是药物和针石可以治愈的。现在你们还有先天的疾病,同身体一道生长,现在替你们彻底根治,怎么样?”

公扈和齐婴说:“请先听你讲一下这种病的症状。”扁鹊对公扈说:“你志强而气弱,所以善于谋虑,但缺乏决断。齐婴则志弱而气强,因此缺乏谋虑而过于专断。如果把你俩的心对换一下,那就都得到好处啦。”于是,扁鹊就给他们两人灌下药酒,使他们昏迷三天;接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互相置换;然后再给他们服用一种神奇的药。两人醒来以后就像以前一样健康。

两人告别扁鹊,各自回家。于是,公扈走到了齐婴的屋里,而且占有了他的妻子儿女。齐婴的妻子儿女不认他。齐婴则走到了公扈的家里,占有了他的妻子儿女,公扈的妻子儿女也不认他。结果这两家人便相互争吵起来,找到扁鹊,请他辨别。扁鹊说明了事情的缘由,两家的争吵才平息。

五、师文学琴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原文: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被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译:匏巴弹琴,鸟儿闻声在空中飞舞,鱼儿听音在水里跳跃。郑国的乐师师文听说了,就抛家舍业,去拜乐官师襄为师。他确定音位,调整琴弦,学了三年都奏不成曲子。师襄说:“你可以回去啦!”

师文放下琴,叹口气说:“我并不是不会调整琴弦,也不是不能弹奏曲子。我所存念的不在于琴弦,所向往的也不在于声乐。现在我对内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意,对外还不能使乐器与心意相应和,所以就不敢放手去动弦。请再宽限几天时间,看看我今后的学习效果吧。”

没过多久,师文又去拜见师襄。师襄问道:“你的琴弹得怎样了?”师文回答:“已经能得心应手啦。请让我试弹给您听听。”

于是,正当春天时,他拨动了与秋天相应的金音的商弦,弹奏出代表金秋八月的南吕乐律,悲凉的琴声响处,忽然刮来凉爽的秋风,草木都结出了果实。面对秋色,他拨动起与春天相应的木音角弦,弹奏出代表初春二月的夹钟乐律,柔和的琴声一起,温暖的春风徐徐回荡,绿树青草开花吐芳。

正当夏日,他又拨动与冬天相应的水音羽弦,奏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激越的琴声一起,霜雪交加,河水冻结。到了冬天,他再拨动与夏天相应的火音徵弦,奏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欢快的琴声一起,马上烈日当空,坚冰融化。乐曲将终,他换用宫调来总括四弦,顿时祥和之风徐徐回翔,云气冉冉浮现,清凉甘露从天降下,甜美泉水自地涌出。

师襄高兴得拍手顿足,说:“你的演奏太精妙啦!即使是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邹衍吹出的笙管乐律,也比不过你。他们都将要挟着琴瑟、拿着笙管来做你的学生了。”

关于“列子汤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390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