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品德的小故事(关于品行道德的故事)

品德的小故事(关于品行道德的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2    点击:  144 次

品德的小故事

网上有关“品德的小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品行道德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欧母画荻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4岁的时候,其父欧阳观去世。家里非常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到了入学年龄,母亲却拿不出钱来供他读书,甚至连买纸笔的钱也没有。欧阳修很想认字读书,母亲暗下决心,就是再困难,也要满足他的愿望。在冬天的夜里,将炉灰洒在雪地上,借着微亮的月光,用荻草杆当笔,在雪地上一笔一笔地教欧阳修写字、认字。就这样,她教儿子学会了很多字。欧阳修识字以后,非常喜欢读书,见到书就象得到宝贝一样特别高兴。对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仔细咀嚼,从不马虎。他天资聪明,记忆力又强,读过的书差不多都能背下来。长到十岁的时候,他早就把家中的书熟读多遍,为满足儿子求知的欲望,母亲常常向邻居和亲友家借书给他读。有些好书,母亲还督促他动手抄写。在母亲的教育帮助下,欧阳修得以博览群书,后来成为大学问家。

二、程母严格教子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二程”的母亲侯氏,一共生过六个男孩子,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都夭折了。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1岁,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报,侯氏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又对孩子说:“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专门给他们爱吃的饭菜,侯氏制止道:“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有什么毛病。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

在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下,“二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三、司马光教子节俭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四、成吉思汗母亲教子团结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一次部落纷争中被人杀害了。成吉思汗的母亲只好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饥挨饿,备受煎熬。她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为了教育年幼的几个孩子,经常讲自己母亲教育孩子们要团结的故事。她说:“记得有一天,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他们很容易就折断了。后来,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让他们折,结果谁也折不断。这时,外婆就对她五个儿子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只有团结起来,握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才能战胜敌人!”

在母亲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壮成长,后来成了“一代天骄”。

五、鲁迅母亲的启蒙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生长在浙江省绍兴乡下一个叫安头桥的农村。她心地善良,待人和气,是一位坚毅、开朗的妇女。她爱读书,能看报,记性也好,记得农村中许多带有田野香气的童谣、谜语和故事。只要一有空,她便绘声绘色地讲给儿子听:“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船看姣姣;四月麦出换鸡毛,五月车水戴凉帽;六月种田睡午觉,七月小鬼打虎跳;八月钱塘看大潮,九月重阳去登高;……”母亲一个个生动、淳朴、风趣的民歌和民谣,使童年的鲁迅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也开启了他童稚的心灵和智慧。鲁迅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家境更加困难了。鲁迅要离家外出求学,母亲很赞成和支持儿子的主张,她觉得,儿子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有意志的孩子,离开家她是放心的,外出求学能使儿子更坚强、发奋。母亲的性格、品德,给以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母亲的热切期望激励他奋斗了一生。

关于品行道德的故事

#儿童故事# 导语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下面是 为您收集整理的经典的道德小故事1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雷锋的故事中》,《“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前听说过雷锋叔叔“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车”这句话,只是不知道具体的事例。看完这一章,我才真正知道了雷锋是多么乐于助人。这一章主要讲了雷锋出差时,在火车上不停地帮助乘客,例如给大爷让位,给旅客送水等等。

 从这些小事中,我体会到了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决心,他那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也想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雷锋叔叔,他毋庸置疑就是一辈子都做好事的人,雷锋叔叔自己也说过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段话,更是突出了雷锋叔叔那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那一颗赤诚的心。

 雷锋叔叔,我们一定好好向您学习,学习您一辈子做好事,学习您无私奉献,学习您谦虚求学......我们要向您学习的太多太多了。

 

篇二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像一个人的脸面,即使你穿得再华丽,没有道德也是没用的。道德要从点滴做起,诚实守信就是一点。我们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她有一天要到市场上去买菜,她的孩子闹着要和她一起去。她说:“孩子,妈妈一个人去,我买猪肉回来给你烧红烧肉吃。”孩子不闹了。妈妈回来后,孩子爸爸发现她并没有带猪肉回来,就要去杀猪,妈妈拦住爸爸问:“为什么?”孩子爸爸说:“孩子要跟父母学的,你骗了他就是骗了他的人生。”看呀,道德就是这样,要从点滴做起。

 

篇三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道德的体现。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已在全国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这项活动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动员全国城乡未成年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下面是我收集到关于品行的小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关于富豪商人的故事

 30 年前,美国华盛顿一个商人的妻子,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不慎把一个皮包丢在一家医院里。

 商人焦急万分,连夜去找。因为皮包内不仅有 10 万美金,还有一份十分机密的市场信息。

 当商人赶到那家医院时,他一眼就看到,清冷的医院走廊里,靠墙蹲着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瘦弱女孩,在她怀中紧紧抱着的正是妻子丢的那个皮包。

 这个叫希亚达的女孩,是来这家医院陪病重的妈妈治病的。

 相依为命的娘儿俩家里很穷,卖了所有能卖的东西,凑来的钱还是仅够一个晚上的医疗费。

 没有钱明天就得被赶出医院。

 晚上,无能为力的希亚达在医院走廊里徘徊,她天真地想求上帝保佑,能碰上一个好心的人救救她的妈妈。

 突然,一个从楼上下来的富人人经过走廊时,腋下的一个皮包掉在地上,可能是她腋下还有别的东西,皮包掉了竟毫无知觉。

 当时走廊里只有希亚达一个人。

 她走过去捡起皮包,急忙追出门外,但那位女士却上了一辆轿车杨长而去。

 希亚达回到病房,当她打开那个皮包时,娘俩都被里面成沓的钞票惊呆了。

 那一刻,她们心里明白,用这些钱可能治好妈妈的病。

 妈妈却让希亚达把皮包送回走廊去,等丢皮包的人回来领取。

 虽然商人尽了最大的努力,希亚达的妈妈还是抛下了孤苦伶仃的女儿。

 后来商人就领养这个失怙的女孩。

 她们母女不仅帮商人挽回了10万美元的损失,更主要的是那份失而复得的市场信息,使商人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久就成了大富翁。

 被商人领养的希亚达,读完大学就协助富翁料理商务。

 虽然富翁一直没委任她任何实际职位,但在长期的历练中,富翁的智慧和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使她成了一个成熟的商业人才,到富翁晚年时,他的很多想法都要征求希亚达的意见。

 富翁临危之际,留下这样的一份遗属:

 「在我认识希亚达母女之前我就已经很有钱了。

 可是当我站在贫病交加却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时,我发现她们最富有,因为她们恪守着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这正是我作为商人最缺少的。

 我的钱几乎都是尔虞我诈、明挣暗斗得来的,是她们使我领悟到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

 我收养希亚达达既不为知恩图报,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请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有她在我的身边,生意场上我会时刻铭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

 这就是我后来的业绩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我成了亿万富翁。

 我死后,我的亿万资产全部留给希亚达继承。

 这不是馈赠,而是为了我的事业能更加辉煌昌盛。

 我深信,我聪明的儿子能够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富翁在国外的儿子回来,仔细看完父亲的遗嘱后,立刻毫不犹豫地在财产继承协议书上签了字:

 「我同意希亚达继承父亲的全部资产。

 只请求希亚达能做我的夫人。」

 希亚达看完富翁儿子的签字,略一沉思,也提笔签了字:

 「我愿接受先辈留下的全部财产──包括他的儿子。」

  人的品行就是风水,也是命运

 一富豪买了块地,修了别墅,后院有多棵百年荔枝树,当初买地时他看中了的是这些荔枝树,因为他老婆喜欢吃荔枝。

 装修期间,朋友劝他找个风水先生看看,以免犯煞。原本不信这套的富豪,这次居然表示赞同,专程去香港请了个大师。

 从高铁站接到大师吃过午饭后,富豪开车载着大师前往自己的住宅。一路上,如果后头有车要超,先生都是避让。

 大师笑道:?开车挺稳当呢。? 香港大师观察着一切。

 富豪哈哈一笑:?要超车的多半有急事,可不能耽误他们呀。?

 行至镇上,街道狭窄,富豪放慢了车速。

 一名小孩嬉笑着从巷子里冲了出来,富豪刹车将车停住,小孩笑嘻嘻的跑过去以后,他也没有踩油门前行,而是看着巷子口,继续的静等,片刻,又有一名小孩冲了出来,追赶着先前那名小孩远去。

 大师讶然问:?你怎么知道后头还有小孩?

 富豪耸耸肩,?小孩子都是追追打打,光是一个人他可不会笑得这么开心。?

 大师竖起了大拇指,笑道:?真有心。?到了自家的别墅,下车,拿着门匙准备开门,后院突然飞起七八只鸟,见状,富豪停在门口,抱歉的对大师说道:?麻烦大师稍等一会。?

 ?有什么事吗?大师再次讶然。

 ?后院肯定有小孩在偷摘我们的荔枝,我们现在进去,小孩自然惊慌,万一从树上摔下来就不好了,先让他们摘一会儿,我们在外边先看看? 富豪笑说道。

 大师默然片刻:?你送我回高铁站吧,这房子的风水我不看了。?

 这次轮到富豪讶然了:?大师何出此言?

 ?先生,有您在的地方,都是风水吉地。?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人的行为就是风水?...也是命运?...没有品行、自私狭隘之人,再怎么争名夺利,也是徒劳无益。

  吴裕与公孙穆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平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真的是很可贵。小朋友,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才对噢。



有关道德的故事

一:姜肱大被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

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

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二: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三: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四: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五: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着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着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名人道德故事

1、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2、汉武帝的胸怀大度

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

汉武帝口渴了,想讨点水喝。店主人脑袋一扬,没好气地说:“我这里没有水,只有尿!”说完,就偷偷溜出店门,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袭击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个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计,连忙跟了出来,好言相劝说:“我看他们不像盗贼,那领头的倒像个贵公子。

你千万不能轻举妄动,错伤好人。”店主人有些犹豫了,妻子乘机把他拉回屋里,花言巧语地劝他喝起酒来。不大一会儿,店主人就被灌了个烂醉。于是,女主人又是杀鸡,又是宰羊,摆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回宫之后,他立即召见店主人夫妻俩,先赐给女主人一千两金子,接着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顿时,大殿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人们以为男主人一定会受到惩罚。谁知,汉武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称赞他疾恶如仇,是个壮士,并当场拜他为羽林郎。

3、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儒家学者。

4、顾恺之

我国古代东晋,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庙叫瓦棺寺,寺庙落成后,和尚请众人捐施。顾恺之来到寺庙,在捐款薄上写了个“百万”的数字,人们都有很惊讶。

因为数日来,在众多捐施者当中,还没有一个人捐款超过十万的,大家以为这个小名叫“虎头”的穷年轻人吹牛乱写,所以和尚当即让他把写的数目涂掉,但是顾恺之却十分有把握地说:“你们先给我找一面空白墙壁。”

于是,他就关起门来,在指定的空白墙壁上画了一幅像唯独眼珠没有画。他对和尚说:“第一天来看画的人,每人要捐十万钱给寺庙;第二天捐五万钱,以后,捐助数目由你们规定。”

等顾恺之当众点画维摩诘眼珠时,寺门大开,如同神光显耀,满城哄动,人们争相来寺观画。纷纷称赞这幅画画得生动传神。看画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多久,百万数目就凑足了。

5、房玄龄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关于“品德的小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391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